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坚持惠民导向 提升服务效能 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全民健身 绘就美好生活》

浏览:50

   
    发布会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充分反映全市上下“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和“打头阵 当先锋”的使命担当,今天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十二场,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共同围绕:我市公共文化体育领域工作进行发布介绍。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潘峰先生;

    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蔡全记先生;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高正佳先生;

    市体育局副局级领导干部 马玉圣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潘峰先生发布介绍《坚持惠民导向 提升服务效能 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有关情况。有请。

    潘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作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优化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完善服务网络,高质量打造便民文化圈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启动建设,覆盖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服务网络持续完善,便民文化圈服务半径不断扩展延伸,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预约、常态化免费开放。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场馆建设。针对现有市级重点文化场馆面积偏小、设施陈旧、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抢抓城市更新建设机遇期,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相继启动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市图书馆新馆等多个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全国唯一、全省首家“国字号”水下考古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今年6月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二是优化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坚持建管并重,指导各区(市)对现有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进行优化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个(16处)、文化馆11个(14处)、“青图驿站”104 个、24小时图书馆34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00多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经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全市136处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等级,其中,被定级为“特级站”的有6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城阳区城阳社区获评“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社区)。推动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建成城市书房50处,目前,已与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今年,我们继续提升建设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力争再新增30处城市书房,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家门口的“书式”生活。

    三是聚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持续完善“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博物馆集群;深入开展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推动12家博物馆结对帮扶;在今年全国第五批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海军博物馆、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海产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我市一级馆总数达到6家。目前,全市备案登记博物馆数量达到144家,其中免费开放121家,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体系。

    二、统筹优质资源,多元化拓展文化新供给

    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多措并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全年策划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5万场,目前,全市已开展4.3万余场,受益市民、游客达千万人次。

    一是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深化提升“欢乐四季”文旅活动品牌,积极举办2024青岛市广场周周演、2024青岛市乡村原创广场舞大赛、第二届乡村歌手大赛、胶东五市优秀美术摄影作品联展、“为美而来”沿黄高校青年教师青岛写生精品展、“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等展演展览。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组织文化惠民演出200余场,送戏下乡1000余场,开展“城市音乐角”青岛市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系列活动75场次。

    二是全力点燃演出市场。出台支持举办大型演出和音乐节会的扶持政策,单场最高给予10万元奖补。积极引进张韶涵、林宥嘉、梁静茹、林俊杰、刘若英、周华健等明星演唱会,落地举办“嗨Me”青春音乐节、汽水星球音乐节、谭盾音乐周等大型音乐节会。根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审批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55场,同比增长104%。目前已举办36场,引流超45万人,票房收入3亿元。围绕演唱会、音乐节配套推出景区、酒店优惠措施和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跟着演出去旅行”产品体系。加快旅游演艺业态发展,打造33处庭院演艺,推出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音乐剧《寻梦沧海》,打造全市首台大型户外演艺--360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截至10月底,两场演出上演519场次,接待观众超21万人次。

    三是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将传统艺术与现实题材相结合,指导创排了话剧《烟火人间》、京剧《弄潮》、音乐《定军山》、相声《我们这十年》、吕剧《图啥》、茂腔《小欢喜》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和群众艺术作品。全市共有2部大型剧目、2部小型剧目、2部小型节目、7件群众文艺作品和6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展演和展览。其中,话剧《烟火人间》荣获“优秀剧目”奖,民乐合奏《老街故事》获“群众艺术优秀作品”。

    三、创新服务模式,全方位探索阵地建设新路径

    统筹运用全市文旅系统优质资源,结合不同群体的喜好和需求,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一是打造新型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推出“公园+”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列入2024年15件市办实事,在小麦岛公园、老舍公园、太平角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等地,举办“公园+生活艺术汇”系列活动60场次,嵌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小戏等各种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打造2024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聚焦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与黄渤、黄晓明团队合作,依托青岛百年建筑群里院资源,创新传统舞台表现形式,以“一街好戏”为主题,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脱口秀等22种喜剧形态。

    二是创新文化公益培训模式。搭建多种个性化、菜单式、定制式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群众文化公益培训形式,组织开展市民艺校等夜间群众文化公益培训,聚焦年轻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夜间文化需求和社交需求,在晚上七点后,开设茶艺、香艺、插花、非洲鼓、普拉提等夜间培训课程,“上夜校”已成为岛城年轻人夜生活的新潮流,累计举办3300余场次,培训14.2万余人次。市文化馆公益培训的青年合唱团获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一等奖。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制作发布全市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电子地图,详细展示市级、区(市)、镇(街道)三级公共文化场所的名称、地址、开放时间、主要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布重点公共文化活动电子菜单,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晓率和覆盖面,确保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开展夜间延时服务,组织全市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在今年5月1日至10月7日实施延时免费开放,5月份以来,全市实施延时开放共接待服务648.98万人次。

    欢乐四季、文化惠民。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市民和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共同观赏文化演艺活动,感受青岛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与我们一道体验文化活力,品鉴文化魅力,共享美好生活。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潘峰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请蔡全记先生介绍《全民健身 绘就美好生活》有关情况。有请。

    蔡全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多措并举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着力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不断促进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受到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一、以创建为统揽,全民健身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市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印发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施方案、水上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全市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提供法规政策保障。

    二是部门合力更加明显。将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列入市委年度重点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进行重点视察督导和专题询问。市政府专门成立协调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工作调度和督导, 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模范市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三是综合保障更加有力。“全民健身一张图”智慧体育平台全面升级改版,11058处健身场地、3012个健身场馆、90737件健身器材实现“一图查找”,赛事活动发布、健身场馆预定、体育场地导航等功能给市民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体育消费纠纷巡回法庭、体育预付消费领域资金监管服务平台持续发挥作用,体育市场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二、以需求为导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面升级

    一是优化场地设施供给。市政府连续10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办实事,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山头公园整治、公园城市建设。今年,“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国民体质监测站10处、更新健身步道设施373处”,将于11月底前全部完工并向市民开放。目前,全市各类全民健身设施达到1.1万余处,笼式等多功能场地8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3.7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完成 “十四五”国家标准体育公园建设任务,建成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农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二是扩大场地设施开放。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能开尽开”“应开尽开”,扩大各类体育场地开放范围,政府所属各类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全部按要求向社会开放。积极协调教育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全市常态化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达670余所,占全市中小学校的65%。

    三是优化场地设施管理。修订《青岛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专项巡检,将9万余件室外公共健身器材纳入“全民健身一张图”平台智能管护,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设施使用方法,查看管理单位,更可实现一键报修和智能巡检。今年以来,先后部署开展2轮设施巡检,共计排查健身场地设施8.7万件次。

    三、以健康为主题,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龄覆盖

    一是下沉基层,把赛事办到群众身边。部署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系列活动,以“全人群覆盖、全项目设置、全龄化参与”为目标,遵照趣味为主、竞技为辅、重在参与的办赛主旨,采取“你点单、我办赛”的定制化方式,截至目前,今年共举办社区运动会510余场。持续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青岛马拉松、全民健身登山节等一批自主品牌赛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二是注重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今年,承办举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70余场,市级以上比赛超过150项,各级各类群众赛事活动超过2万场次。突出海洋特色,举办帆船周·海洋节、海洋体育大会;突出时尚主题,举办“青岛杯”时尚体育联赛、云上城市穿梭赛;突出区位优势,举办半岛蓝色经济区健身联动、山东省时尚体育联赛(青岛站);突出足球基础,借助打造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各类群众足球赛事超5000场次。连续承办中超、中甲、CBA联赛,成功举办足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对印尼队的比赛、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亚洲沙滩藤球锦标赛等国际赛事,让更多市民近距离观看高水平赛事。

    三是补齐乡村体育短板。2024年首次将农村体育活动列入市办实事,举办第二届乡村运动嘉年华暨首届农民运动会,组织“时尚体育进乡村”和“乡村运动进城市”双向奔赴活动;在7个涉农区市开展“一赛联动、两级拓展、十项特色”为主线的城乡群众体育活动。同时,“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青岛赛区比赛、乡村拔河争霸赛、乡村足球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共举办乡村体育活动108场,持续构建乡村群众体育新格局。

    四、以惠民为目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供给多样

    一是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加大各级全民健身骨干培训力度,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向,在三大球、冰雪、体适能、时尚体育等项目发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余人次。依托全市5700余处健身辅导站点,经常性开展交流展示、项目推广、公益活动,丰富街道、社区体育生活。

    二是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深入基层。持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青岛模式”,为3700余名市民进行达标测验。组织国民体质监测“六进”,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截至目前,为7200余名市民进行体质监测,并出具个人体质评定报告和运动锻炼指导建议。发布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比例连续多年高于全国水平。

    三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覆盖全域。以“奋进新征程 运动促健康”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包括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一老一小”、残疾人,乡村系列等“七大板块”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组织400名超体重学生夏令营,为2.2万名青少年进行脊柱侧弯筛查。邀请专家面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运动促健康”科学健身指导公益宣讲103场次,制作并发布健身指导视频50余个。

    “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办人民满意体育,率先建成体育强市始终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在体育强国和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 当先锋”,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开放力度,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载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稳步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蔡全记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今天的发布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广中文网 记者:

    请问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高正佳: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注。今年,我局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内容载体、方法手段创新,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发布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电子地图。2024年为提高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的知晓率和覆盖面,市文旅局制作并发布全市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电子地图,全面展示了300余处市级、区(市)、镇(街道)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信息,极大方便广大市民就近可及服务。

    二是全力做好民生实事。今年在市办实事“公园+”文化活动中,将戏曲、舞蹈、音乐、阅读、非遗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拓展延伸到公园当中,群众文化演出、非遗展览、艺术培训等60余场。一系列“公园+”文化活动为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

    三是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2023年我市新建了50处城市书房,并已全部纳入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全市城市书房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图书数量近40万册,为广大市民就近提供阅读学习场所。今年,我局继续扎实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力争年底前新增30处城市书房。利用三年时间力争达到建设标准化的城市书房100处。

    四是不断拓展文化演艺新空间。深挖历史、人文、建筑等地标性文旅资源优势,利用里院等老建筑打造了33处庭院演艺空间。以市南区为例,通过商业化运营和公益性演出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戏剧展演、青岛籍艺术家回家系列展览、原创音乐等公益惠民活动12场,开展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庭院演艺活动近700场次,活动受众近30万人次。

    五是擦亮特色文化活动品牌。5月启动“欢乐四季 魅力青岛”2024青岛市广场周周演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音乐、舞蹈等艺术大餐。十一期间,推出庆祝“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场系列活动。目前已累计完成35场次演出,受益近50万人次。

    下一步,我局将着力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城市音乐角、滨海书香海岸、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让市民群众感受到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鲁网 记者:

    刚才在发布中提到今年以来,青岛市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马玉圣:

    感谢媒体朋友的关注。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是一项国家级荣誉,对于壮大城市声誉和影响,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在2022年4月的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纳入五年发展任务目标。两年以来市体育局始终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导向,加快构建更优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体育强市和健康青岛建设。目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强化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今年3月8日,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模范市创建城市名单。截至目前,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已召开4次全市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和工作调度会,创建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模范市创建工作也被列入今年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也进行了专题调研督导,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广泛宣传我市创建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向国家体育总局汇报我市的创建工作,表达了我市参与第二批创建的决心。今年3月,我市高标准承办2024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总局高志丹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致辞,我市的创建模范市的做法作大会典型发言;同时,通过大会观摩等环节,充分展示了我市全民健身工作,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

    三是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差距。我们注重发挥第一批命名模范区的城阳区带动作用,在城阳区组织现场观摩。市政府印发创建工作方案,组织各区(市)对照创建标准逐条进行自评,找准工作短板、建立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推动整改提升。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我们继续把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面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弱点,今年,我们首次将乡村体育赛事纳入市办实事,创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成功举办了乡村运动嘉年华、全民健身进社区、“乡村四赛”等活动,丰富农村全民健身供给。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3.3m2提升到3.7m2。颁布实施了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第一个政府主导的智慧体育平台“全民健身一张图”也已经上线运行。每年举办社区运动会超过600场次,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更是接近2万场次。

    接下来,市体育局将紧盯创建标准,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展开,尽快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首先,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依托创建工作协调机制,定期进行调度督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完善从上到下、全面覆盖的创建工作体系,确保能够有效且高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我们将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全方位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动员,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创建工作氛围,构建全市一心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工作格局。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成效。始终坚持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争优的原则,不断巩固和提升创建工作成果,让市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凤凰网 记者:

    近年来,青岛市重点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全市博物馆数量达144家,请问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高正佳:

    青岛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这是最新的国家对青岛空间规划的地位。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积淀。为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资源,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数量达144家,“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突出政府引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大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力度的实施意见》《青岛市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二是突出资金投入。统筹财政资金约6.8亿元,支持市博物馆扩建工程;投资约6.2亿元,打造全国首家、央地共建“国字号”水下考古博物馆。支持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和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加大社会力量投资新建博物馆、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扶持力度,三年来,累计统筹资金约5475万元开展文物修复保护近20项、发放补助资金152家次。

    三是突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2022年9月,组织青岛崂山矿泉博物馆、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青岛电影博物馆、青岛葡萄酒博物馆等9家行业博物馆开展“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成功解决了行业博物馆因编制部门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无法申请设立备案的堵点问题。

    四是突出社会效益。每年统筹资金约1500万元,支持博物馆提升展览能力和水平,鼓励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展、展示文物保护成效及其价值。近年来,举办各类精品展览约500场,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物展览。

    五是突出行业特色。提出“N+1”博物馆建设模式,综合利用海洋、民俗、非遗、工业、艺术等N个方面资源辟建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晓阳春茶博物馆、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等一批体现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开放。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以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特色为支撑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体系。

    青岛日报 记者:

    刚才在发布中提到连续10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办实事。请介绍一下今年的有关情况?

    马玉圣:

    在2024年,市办实事中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包含以下内容: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国民体质监测站共计20处,并且更新与新建健身步道设施共达200处。为确保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充分挖掘潜力,用好闲置场地资源。我们会同区(市)体育部门,主动联系有关单位,挖掘城市、街道和社区中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等可以用于建设改造成为健身场地的空闲场地资源,见缝插针地建设市民步行即可到达的健身设施,着力破解空间资源紧张、体育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

    二是推动项目进展,确保超额完成任务。今年是市政府第10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办实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全民健身体育公园9处,国民体质监测站10处、健身步道设施312处。预计11月底之前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其中,健身步道设施配建有望达到373处,超额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

    三是实施智能管护,长效优质服务市民。将健身设施安装二维码,纳入智慧体育平台,实施“一键报修”和“扫码巡检”,使场地设施管理维修更加精准、便捷。今年,我们还修订了《青岛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更好地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区(市)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范围内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市体育局负责指导、监督,提高了场地设施建成后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四是推动体卫融合,打造复合型健身阵地。今年我们按照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要求,在每个区(市)均配建1处常态化的国民体质监测站,为市民提供近距离的体质测试和健身指导服务。同时,我们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场地设施开展社区运动会;群众性足球、篮球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定期组织举办公益培训,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打造成为新的全民健身宣传阵地和技能传授阵地,以此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请会后联系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联系电话:85810586。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充分反映全市上下“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和“打头阵 当先锋”的使命担当,今天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十二场,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共同围绕:我市公共文化体育领域工作进行发布介绍。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潘峰先生;

    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蔡全记先生;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高正佳先生;

    市体育局副局级领导干部 马玉圣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潘峰先生发布介绍《坚持惠民导向 提升服务效能 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有关情况。有请。

    潘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作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优化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完善服务网络,高质量打造便民文化圈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启动建设,覆盖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服务网络持续完善,便民文化圈服务半径不断扩展延伸,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预约、常态化免费开放。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场馆建设。针对现有市级重点文化场馆面积偏小、设施陈旧、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抢抓城市更新建设机遇期,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相继启动市博物馆扩建工程、市图书馆新馆等多个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全国唯一、全省首家“国字号”水下考古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今年6月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二是优化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坚持建管并重,指导各区(市)对现有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进行优化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个(16处)、文化馆11个(14处)、“青图驿站”104 个、24小时图书馆34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00多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经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全市136处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等级,其中,被定级为“特级站”的有6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城阳区城阳社区获评“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社区)。推动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建成城市书房50处,目前,已与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今年,我们继续提升建设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力争再新增30处城市书房,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家门口的“书式”生活。

    三是聚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持续完善“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博物馆集群;深入开展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推动12家博物馆结对帮扶;在今年全国第五批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海军博物馆、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海产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我市一级馆总数达到6家。目前,全市备案登记博物馆数量达到144家,其中免费开放121家,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体系。

    二、统筹优质资源,多元化拓展文化新供给

    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多措并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全年策划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5万场,目前,全市已开展4.3万余场,受益市民、游客达千万人次。

    一是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深化提升“欢乐四季”文旅活动品牌,积极举办2024青岛市广场周周演、2024青岛市乡村原创广场舞大赛、第二届乡村歌手大赛、胶东五市优秀美术摄影作品联展、“为美而来”沿黄高校青年教师青岛写生精品展、“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等展演展览。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组织文化惠民演出200余场,送戏下乡1000余场,开展“城市音乐角”青岛市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系列活动75场次。

    二是全力点燃演出市场。出台支持举办大型演出和音乐节会的扶持政策,单场最高给予10万元奖补。积极引进张韶涵、林宥嘉、梁静茹、林俊杰、刘若英、周华健等明星演唱会,落地举办“嗨Me”青春音乐节、汽水星球音乐节、谭盾音乐周等大型音乐节会。根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审批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55场,同比增长104%。目前已举办36场,引流超45万人,票房收入3亿元。围绕演唱会、音乐节配套推出景区、酒店优惠措施和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跟着演出去旅行”产品体系。加快旅游演艺业态发展,打造33处庭院演艺,推出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音乐剧《寻梦沧海》,打造全市首台大型户外演艺--360全景秀演《海上有青岛》,截至10月底,两场演出上演519场次,接待观众超21万人次。

    三是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将传统艺术与现实题材相结合,指导创排了话剧《烟火人间》、京剧《弄潮》、音乐《定军山》、相声《我们这十年》、吕剧《图啥》、茂腔《小欢喜》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和群众艺术作品。全市共有2部大型剧目、2部小型剧目、2部小型节目、7件群众文艺作品和6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展演和展览。其中,话剧《烟火人间》荣获“优秀剧目”奖,民乐合奏《老街故事》获“群众艺术优秀作品”。

    三、创新服务模式,全方位探索阵地建设新路径

    统筹运用全市文旅系统优质资源,结合不同群体的喜好和需求,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一是打造新型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推出“公园+”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列入2024年15件市办实事,在小麦岛公园、老舍公园、太平角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等地,举办“公园+生活艺术汇”系列活动60场次,嵌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小戏等各种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打造2024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聚焦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与黄渤、黄晓明团队合作,依托青岛百年建筑群里院资源,创新传统舞台表现形式,以“一街好戏”为主题,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脱口秀等22种喜剧形态。

    二是创新文化公益培训模式。搭建多种个性化、菜单式、定制式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群众文化公益培训形式,组织开展市民艺校等夜间群众文化公益培训,聚焦年轻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夜间文化需求和社交需求,在晚上七点后,开设茶艺、香艺、插花、非洲鼓、普拉提等夜间培训课程,“上夜校”已成为岛城年轻人夜生活的新潮流,累计举办3300余场次,培训14.2万余人次。市文化馆公益培训的青年合唱团获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一等奖。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制作发布全市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电子地图,详细展示市级、区(市)、镇(街道)三级公共文化场所的名称、地址、开放时间、主要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布重点公共文化活动电子菜单,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晓率和覆盖面,确保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开展夜间延时服务,组织全市公共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在今年5月1日至10月7日实施延时免费开放,5月份以来,全市实施延时开放共接待服务648.98万人次。

    欢乐四季、文化惠民。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市民和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共同观赏文化演艺活动,感受青岛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与我们一道体验文化活力,品鉴文化魅力,共享美好生活。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潘峰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请蔡全记先生介绍《全民健身 绘就美好生活》有关情况。有请。

    蔡全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多措并举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着力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不断促进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受到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一、以创建为统揽,全民健身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市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印发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施方案、水上运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全市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提供法规政策保障。

    二是部门合力更加明显。将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列入市委年度重点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进行重点视察督导和专题询问。市政府专门成立协调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工作调度和督导, 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模范市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三是综合保障更加有力。“全民健身一张图”智慧体育平台全面升级改版,11058处健身场地、3012个健身场馆、90737件健身器材实现“一图查找”,赛事活动发布、健身场馆预定、体育场地导航等功能给市民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体育消费纠纷巡回法庭、体育预付消费领域资金监管服务平台持续发挥作用,体育市场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二、以需求为导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面升级

    一是优化场地设施供给。市政府连续10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办实事,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山头公园整治、公园城市建设。今年,“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国民体质监测站10处、更新健身步道设施373处”,将于11月底前全部完工并向市民开放。目前,全市各类全民健身设施达到1.1万余处,笼式等多功能场地8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3.7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完成 “十四五”国家标准体育公园建设任务,建成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农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二是扩大场地设施开放。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能开尽开”“应开尽开”,扩大各类体育场地开放范围,政府所属各类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全部按要求向社会开放。积极协调教育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全市常态化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达670余所,占全市中小学校的65%。

    三是优化场地设施管理。修订《青岛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专项巡检,将9万余件室外公共健身器材纳入“全民健身一张图”平台智能管护,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设施使用方法,查看管理单位,更可实现一键报修和智能巡检。今年以来,先后部署开展2轮设施巡检,共计排查健身场地设施8.7万件次。

    三、以健康为主题,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龄覆盖

    一是下沉基层,把赛事办到群众身边。部署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系列活动,以“全人群覆盖、全项目设置、全龄化参与”为目标,遵照趣味为主、竞技为辅、重在参与的办赛主旨,采取“你点单、我办赛”的定制化方式,截至目前,今年共举办社区运动会510余场。持续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青岛马拉松、全民健身登山节等一批自主品牌赛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二是注重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今年,承办举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70余场,市级以上比赛超过150项,各级各类群众赛事活动超过2万场次。突出海洋特色,举办帆船周·海洋节、海洋体育大会;突出时尚主题,举办“青岛杯”时尚体育联赛、云上城市穿梭赛;突出区位优势,举办半岛蓝色经济区健身联动、山东省时尚体育联赛(青岛站);突出足球基础,借助打造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各类群众足球赛事超5000场次。连续承办中超、中甲、CBA联赛,成功举办足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对印尼队的比赛、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亚洲沙滩藤球锦标赛等国际赛事,让更多市民近距离观看高水平赛事。

    三是补齐乡村体育短板。2024年首次将农村体育活动列入市办实事,举办第二届乡村运动嘉年华暨首届农民运动会,组织“时尚体育进乡村”和“乡村运动进城市”双向奔赴活动;在7个涉农区市开展“一赛联动、两级拓展、十项特色”为主线的城乡群众体育活动。同时,“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青岛赛区比赛、乡村拔河争霸赛、乡村足球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共举办乡村体育活动108场,持续构建乡村群众体育新格局。

    四、以惠民为目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供给多样

    一是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加大各级全民健身骨干培训力度,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向,在三大球、冰雪、体适能、时尚体育等项目发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余人次。依托全市5700余处健身辅导站点,经常性开展交流展示、项目推广、公益活动,丰富街道、社区体育生活。

    二是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深入基层。持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青岛模式”,为3700余名市民进行达标测验。组织国民体质监测“六进”,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截至目前,为7200余名市民进行体质监测,并出具个人体质评定报告和运动锻炼指导建议。发布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比例连续多年高于全国水平。

    三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覆盖全域。以“奋进新征程 运动促健康”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包括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一老一小”、残疾人,乡村系列等“七大板块”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组织400名超体重学生夏令营,为2.2万名青少年进行脊柱侧弯筛查。邀请专家面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运动促健康”科学健身指导公益宣讲103场次,制作并发布健身指导视频50余个。

    “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办人民满意体育,率先建成体育强市始终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在体育强国和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 当先锋”,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开放力度,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载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稳步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蔡全记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今天的发布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广中文网 记者:

    请问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高正佳: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注。今年,我局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内容载体、方法手段创新,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发布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电子地图。2024年为提高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的知晓率和覆盖面,市文旅局制作并发布全市公共文化场所服务电子地图,全面展示了300余处市级、区(市)、镇(街道)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信息,极大方便广大市民就近可及服务。

    二是全力做好民生实事。今年在市办实事“公园+”文化活动中,将戏曲、舞蹈、音乐、阅读、非遗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拓展延伸到公园当中,群众文化演出、非遗展览、艺术培训等60余场。一系列“公园+”文化活动为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

    三是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2023年我市新建了50处城市书房,并已全部纳入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全市城市书房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图书数量近40万册,为广大市民就近提供阅读学习场所。今年,我局继续扎实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力争年底前新增30处城市书房。利用三年时间力争达到建设标准化的城市书房100处。

    四是不断拓展文化演艺新空间。深挖历史、人文、建筑等地标性文旅资源优势,利用里院等老建筑打造了33处庭院演艺空间。以市南区为例,通过商业化运营和公益性演出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戏剧展演、青岛籍艺术家回家系列展览、原创音乐等公益惠民活动12场,开展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庭院演艺活动近700场次,活动受众近30万人次。

    五是擦亮特色文化活动品牌。5月启动“欢乐四季 魅力青岛”2024青岛市广场周周演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音乐、舞蹈等艺术大餐。十一期间,推出庆祝“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场系列活动。目前已累计完成35场次演出,受益近50万人次。

    下一步,我局将着力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城市音乐角、滨海书香海岸、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让市民群众感受到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鲁网 记者:

    刚才在发布中提到今年以来,青岛市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马玉圣:

    感谢媒体朋友的关注。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是一项国家级荣誉,对于壮大城市声誉和影响,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在2022年4月的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纳入五年发展任务目标。两年以来市体育局始终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导向,加快构建更优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体育强市和健康青岛建设。目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强化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今年3月8日,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模范市创建城市名单。截至目前,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已召开4次全市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和工作调度会,创建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模范市创建工作也被列入今年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也进行了专题调研督导,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广泛宣传我市创建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向国家体育总局汇报我市的创建工作,表达了我市参与第二批创建的决心。今年3月,我市高标准承办2024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总局高志丹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致辞,我市的创建模范市的做法作大会典型发言;同时,通过大会观摩等环节,充分展示了我市全民健身工作,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

    三是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差距。我们注重发挥第一批命名模范区的城阳区带动作用,在城阳区组织现场观摩。市政府印发创建工作方案,组织各区(市)对照创建标准逐条进行自评,找准工作短板、建立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推动整改提升。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我们继续把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面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弱点,今年,我们首次将乡村体育赛事纳入市办实事,创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成功举办了乡村运动嘉年华、全民健身进社区、“乡村四赛”等活动,丰富农村全民健身供给。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3.3m2提升到3.7m2。颁布实施了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第一个政府主导的智慧体育平台“全民健身一张图”也已经上线运行。每年举办社区运动会超过600场次,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更是接近2万场次。

    接下来,市体育局将紧盯创建标准,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展开,尽快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首先,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依托创建工作协调机制,定期进行调度督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完善从上到下、全面覆盖的创建工作体系,确保能够有效且高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我们将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全方位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动员,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创建工作氛围,构建全市一心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工作格局。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成效。始终坚持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争优的原则,不断巩固和提升创建工作成果,让市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凤凰网 记者:

    近年来,青岛市重点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全市博物馆数量达144家,请问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高正佳:

    青岛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这是最新的国家对青岛空间规划的地位。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积淀。为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资源,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数量达144家,“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突出政府引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大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力度的实施意见》《青岛市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二是突出资金投入。统筹财政资金约6.8亿元,支持市博物馆扩建工程;投资约6.2亿元,打造全国首家、央地共建“国字号”水下考古博物馆。支持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和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加大社会力量投资新建博物馆、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扶持力度,三年来,累计统筹资金约5475万元开展文物修复保护近20项、发放补助资金152家次。

    三是突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博物馆“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2022年9月,组织青岛崂山矿泉博物馆、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青岛电影博物馆、青岛葡萄酒博物馆等9家行业博物馆开展“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成功解决了行业博物馆因编制部门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无法申请设立备案的堵点问题。

    四是突出社会效益。每年统筹资金约1500万元,支持博物馆提升展览能力和水平,鼓励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展、展示文物保护成效及其价值。近年来,举办各类精品展览约500场,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物展览。

    五是突出行业特色。提出“N+1”博物馆建设模式,综合利用海洋、民俗、非遗、工业、艺术等N个方面资源辟建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晓阳春茶博物馆、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等一批体现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开放。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以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特色为支撑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体系。

    青岛日报 记者:

    刚才在发布中提到连续10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办实事。请介绍一下今年的有关情况?

    马玉圣:

    在2024年,市办实事中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包含以下内容: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国民体质监测站共计20处,并且更新与新建健身步道设施共达200处。为确保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充分挖掘潜力,用好闲置场地资源。我们会同区(市)体育部门,主动联系有关单位,挖掘城市、街道和社区中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等可以用于建设改造成为健身场地的空闲场地资源,见缝插针地建设市民步行即可到达的健身设施,着力破解空间资源紧张、体育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

    二是推动项目进展,确保超额完成任务。今年是市政府第10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市办实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全民健身体育公园9处,国民体质监测站10处、健身步道设施312处。预计11月底之前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其中,健身步道设施配建有望达到373处,超额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

    三是实施智能管护,长效优质服务市民。将健身设施安装二维码,纳入智慧体育平台,实施“一键报修”和“扫码巡检”,使场地设施管理维修更加精准、便捷。今年,我们还修订了《青岛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更好地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区(市)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范围内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市体育局负责指导、监督,提高了场地设施建成后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四是推动体卫融合,打造复合型健身阵地。今年我们按照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要求,在每个区(市)均配建1处常态化的国民体质监测站,为市民提供近距离的体质测试和健身指导服务。同时,我们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场地设施开展社区运动会;群众性足球、篮球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定期组织举办公益培训,发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打造成为新的全民健身宣传阵地和技能传授阵地,以此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请会后联系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联系电话:85810586。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