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浏览:82


  发布会日期:
  2024年3月15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部署,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 杨钊贤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辛磊先生;
  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 刘维铭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 金柏峰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话题。
  首先,请杨钊贤先生介绍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情况,有请。
  杨钊贤: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去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心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不懈推进美丽青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市获得山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级第一名。
  一、纵深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坚决保护一片蓝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抓好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30条”,开展“1+11”联防联控,综合防治燃煤、工业、机动车船等污染源。强化春季扬尘整治和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联动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整治扬尘问题3431处,帮扶督导重点企业389家次,推动全市6个万吨级以上油品码头泊位建设油气回收设施。实施“治气工程”,完成6000余个污染物治理项目,对7家水泥粉磨站、1家钢焦联动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强化燃煤污染管控,完成20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PM2.5、PM10、SO2、NO2年均浓度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三,总体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协同共护一湾碧水,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对11个重点河湖“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推动实施5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域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20个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3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李村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省政府领导作出肯定性批示。创新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域打包、全域治理”模式,累计完成3534个村庄、治理率达到66%,提前完成省下达我市“十四五”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5%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772个入河(湖)排污口、6174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3%,历史最佳,崂山湾荣登首批省级美丽海湾榜首。
  三是全力守护一方净土,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度等多项创新工作,开展全省首个污染地块修复分阶段效果评估试点,形成一批源头预防、用地准入、质量提升“青岛模式”,在全国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经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肯定。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257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关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加快推进修复治理,完成5个地块修复,占全省总数的71%,释放安全用地1021亩。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构建“1+11+N”工作推进机制,组织开展“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11个“无废城市细胞”创建。
  二、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一是聚力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聚焦绿色循环低碳改造、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运输效能提升、绿色生态用地质量提高等重要任务,从源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快推进“四个结构”调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能耗强度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能耗产出水平全省第一。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9家,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2家企业蝉联国家能效“领跑者”行业榜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港口大宗干散货、油品清洁运输占比分别达86.3%、92.8%,海铁联运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大力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新技术,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实现“负增长”。
  二是大力争先创优,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引领。实施青岛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积极推进多层次生态示范创建,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全市7个区(市)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3个区(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我市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3年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创新开展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发放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3.2亿元,气候基金规模超过450亿元。青岛高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三是坚持夯基固本,稳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保护修复,着力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国土空间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了“1+146+63”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全市完成新造林7600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万亩。提前2年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128个矿山修复,全市矿山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整体性改善。推进实施6个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率达到86.9%。持续开展“蓝湾整治”行动,小岛湾等生态修复项目有序推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重点河湖、重点海湾、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调查,高标准承办了山东省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
  三、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定期专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顶格协调推动和统一领导指挥。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和14个专业委员会作用,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制定出台《青岛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56个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336项,进一步将“管发展就要管环保,管生产就要管环保,管行业就要管环保”压紧压实。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质效。扎实推进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证式”监管,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3481张,加快构建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大力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健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联动工作机制,全年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392起。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调度通报、督导检查和预警督办,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时按要求完成整改。
  三是用心用力服务,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打出惠企利民政策“组合拳”,印发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惠企措施2.0版,打通环评、执法监管堵点。对761个省市重点项目“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做到即来即审、高效快捷。创新实施“打捆审批”“告知承诺审批”,42大类94小类项目审批时限由17天压缩到1天,95%以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区(市),简政放权力度和企业受惠范围全省领先。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企业数量达到2583家,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我市首次进入全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前十,为省内唯一上榜城市。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会同相关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更严要求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主动服务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建设山风海韵、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丽青岛!
  再次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是各位媒体朋友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杨局长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我们今天发布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全国基层党建网 记者:
  青岛作为北方干旱缺水城市,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我们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工作中,是如何破解河道缺水等诸多治理难题?
  金柏峰:
  大家都知道,青岛作为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河流往往会出现“季节性干涸”“水质波动大”“自净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治理难题,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的宏观治理思路,持续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系统抓好重点河湖的水环境治理保护,我们已在李村河流域取得了显著治理成效。
  李村河是一条典型的城市内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李村河流域内地表水涵养功能不断弱化,河流自然径流越来越少,水质持续恶化。到“十三五”初期,中游和下游多个河段被确认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为扭转李村河生态流量不足、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我市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治理保护,持续开展全流域控源截污、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水回补、河道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大亲水景观和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厂网河”一体化管护,有效破解了李村河“无稳定源水”“有水就黑臭”等难题。通过系统化综合治理,李村河水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转变与提升,流域再生水回用量从 2015 年的“零”提升至如今的34.6万吨/日;与 2017 年相比,2023 年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分别降低了93%、87%、76%,断面水质类别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水生生物恢复至350余种,岸边植被超过50余种,平均植被覆盖度超过70%。2023 年,李村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可以说,李村河已基本构建起一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
  下一步,我们将把李村河的成功治理经验,向全市其他重点河流进行推广,促进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以高品质水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商报 记者:
  青岛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市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辛磊: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在全国确定了13个地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青岛是全省唯一开展先行区建设的城市,试点到2025年结束,目的是在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先行先试,在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形成在全国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案例。我市先行区建设主要聚焦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提升三大任务,一共确定了10项主要任务,要形成25项工作成果。经过2022年、2023年两年的探索实践,10项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已经基本形成了15项成果,印发了9项制度文件,今年初,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对我市先行区建设有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青岛的实践很有价值。
  源头预防方面,在全国创新制定重点监管单位排污许可证土壤污染防治表单,印发土壤污染防控法定义务履行工作指引,建立“法定义务落实台账”“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台账”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台账”等“3本台账”,制定考核办法,压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责任,形成重点监管单位“法定义务落实—防范新增污染—防止污染扩散”管理链条。
  准入管理方面,建立青岛土壤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度,开展了全省首个分阶段效果评估试点,为试点地块再开发利用争取提前了近一年的时间。服务保障1127个省市重点项目,严格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报告评审把关,保障342个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全部实现安全利用。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土壤调查全过程监管制度,实施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地块47个,现场检查实验室14次,复核调查评估报告135个,开展监督性监测地块13个。印发了从业单位管理通知、专家库管理办法,强化从业单位、专家监管,规范从业行为。制定了调查评估报告分类评审管理工作指南、调查报告编制要点,提升调查及评审效率,全方位保障土壤调查、修复等工作质量。
  下一步,我市将深化先行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先行区成果,加快形成新的一批示范模式,继续推动我市土壤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观海新闻 记者:
  请问目前青岛市对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是如何采取非现场执法方式来监管的?
  刘维铭:
  为深入贯彻落实部、省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提升执法效能,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常态化、制度化,我局对正面清单内企业不主动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对被列入辖区组织的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专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范围的企业,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为指导,运用用电监控、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电子标记、危废平台、环检监控等多个平台以及无人机、走航车、雷达遥感等多种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有效减少对守法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
  (一)采取“首违不罚”审慎包容监管方式,助力企业更好发展。推行“提醒式”执法,对于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初次环境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给予企业适度的容错改正空间,采取柔性执法方式,主动靠前帮扶,积极作为,全心全意为企业纾困,保障其正常生产经营。通过上门服务、非现场检查、法律服务日解答等多种方式,对相关减排项目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为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做出生态环保贡献。
  (二)利用执法一体化系统平台协助企业自巡查。依托执法一体化系统亲情帮扶企业自巡查模块,对2226家正面清单内中小微企业实现有效监管。企业人员通过APP将生产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台账记录等方面进行自检后,将危废暂存库、危废管理台账、危废转移联单等相关照片上传,而后由执法人员登陆系统进行审核。目前,企业自巡查任务已完成,全年实现对2226家中小微专项正面清单内企业监管全覆盖。
  (三)科学定制“普法套餐”护航企业发展。根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及现场执法情况,定期梳理相关行业企业违法风险点、剖析行业治理典型案例,融合环境法律法规、各类行业导则、技术规范、排放标准等,制作普法微视频、环保“明白纸”,推送至企业服务端,组织各类企业观看学习,解答企业关心的环保方面疑点、难点。目前,通过执法一体化系统“生活小百科”模块向全市2.1万家企业推送了23期普法微视频、明白纸,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学习最新环保法规政策,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会后请联系市生态环境局,联系电话:82879929。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4年3月15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部署,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 杨钊贤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辛磊先生;
  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 刘维铭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 金柏峰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话题。
  首先,请杨钊贤先生介绍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情况,有请。
  杨钊贤: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去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心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不懈推进美丽青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市获得山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级第一名。
  一、纵深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坚决保护一片蓝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抓好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30条”,开展“1+11”联防联控,综合防治燃煤、工业、机动车船等污染源。强化春季扬尘整治和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联动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整治扬尘问题3431处,帮扶督导重点企业389家次,推动全市6个万吨级以上油品码头泊位建设油气回收设施。实施“治气工程”,完成6000余个污染物治理项目,对7家水泥粉磨站、1家钢焦联动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强化燃煤污染管控,完成20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PM2.5、PM10、SO2、NO2年均浓度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三,总体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协同共护一湾碧水,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对11个重点河湖“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推动实施5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域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20个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3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李村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省政府领导作出肯定性批示。创新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域打包、全域治理”模式,累计完成3534个村庄、治理率达到66%,提前完成省下达我市“十四五”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5%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772个入河(湖)排污口、6174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3%,历史最佳,崂山湾荣登首批省级美丽海湾榜首。
  三是全力守护一方净土,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度等多项创新工作,开展全省首个污染地块修复分阶段效果评估试点,形成一批源头预防、用地准入、质量提升“青岛模式”,在全国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经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肯定。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257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关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加快推进修复治理,完成5个地块修复,占全省总数的71%,释放安全用地1021亩。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构建“1+11+N”工作推进机制,组织开展“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11个“无废城市细胞”创建。
  二、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一是聚力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聚焦绿色循环低碳改造、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运输效能提升、绿色生态用地质量提高等重要任务,从源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加快推进“四个结构”调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能耗强度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能耗产出水平全省第一。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9家,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2家企业蝉联国家能效“领跑者”行业榜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港口大宗干散货、油品清洁运输占比分别达86.3%、92.8%,海铁联运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大力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新技术,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实现“负增长”。
  二是大力争先创优,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引领。实施青岛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积极推进多层次生态示范创建,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全市7个区(市)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3个区(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强县,我市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3年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创新开展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发放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3.2亿元,气候基金规模超过450亿元。青岛高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三是坚持夯基固本,稳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保护修复,着力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国土空间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了“1+146+63”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全市完成新造林7600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万亩。提前2年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128个矿山修复,全市矿山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整体性改善。推进实施6个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率达到86.9%。持续开展“蓝湾整治”行动,小岛湾等生态修复项目有序推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重点河湖、重点海湾、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调查,高标准承办了山东省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
  三、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定期专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顶格协调推动和统一领导指挥。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和14个专业委员会作用,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制定出台《青岛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56个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336项,进一步将“管发展就要管环保,管生产就要管环保,管行业就要管环保”压紧压实。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质效。扎实推进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证式”监管,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3481张,加快构建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大力实施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健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联动工作机制,全年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392起。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调度通报、督导检查和预警督办,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按时按要求完成整改。
  三是用心用力服务,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打出惠企利民政策“组合拳”,印发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惠企措施2.0版,打通环评、执法监管堵点。对761个省市重点项目“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做到即来即审、高效快捷。创新实施“打捆审批”“告知承诺审批”,42大类94小类项目审批时限由17天压缩到1天,95%以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区(市),简政放权力度和企业受惠范围全省领先。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企业数量达到2583家,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我市首次进入全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前十,为省内唯一上榜城市。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会同相关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更严要求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主动服务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建设山风海韵、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丽青岛!
  再次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是各位媒体朋友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杨局长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我们今天发布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全国基层党建网 记者:
  青岛作为北方干旱缺水城市,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我们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工作中,是如何破解河道缺水等诸多治理难题?
  金柏峰:
  大家都知道,青岛作为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河流往往会出现“季节性干涸”“水质波动大”“自净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治理难题,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的宏观治理思路,持续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系统抓好重点河湖的水环境治理保护,我们已在李村河流域取得了显著治理成效。
  李村河是一条典型的城市内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李村河流域内地表水涵养功能不断弱化,河流自然径流越来越少,水质持续恶化。到“十三五”初期,中游和下游多个河段被确认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为扭转李村河生态流量不足、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我市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治理保护,持续开展全流域控源截污、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水回补、河道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加大亲水景观和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厂网河”一体化管护,有效破解了李村河“无稳定源水”“有水就黑臭”等难题。通过系统化综合治理,李村河水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转变与提升,流域再生水回用量从 2015 年的“零”提升至如今的34.6万吨/日;与 2017 年相比,2023 年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分别降低了93%、87%、76%,断面水质类别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水生生物恢复至350余种,岸边植被超过50余种,平均植被覆盖度超过70%。2023 年,李村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可以说,李村河已基本构建起一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
  下一步,我们将把李村河的成功治理经验,向全市其他重点河流进行推广,促进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以高品质水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商报 记者:
  青岛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市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辛磊: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在全国确定了13个地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青岛是全省唯一开展先行区建设的城市,试点到2025年结束,目的是在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先行先试,在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形成在全国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案例。我市先行区建设主要聚焦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提升三大任务,一共确定了10项主要任务,要形成25项工作成果。经过2022年、2023年两年的探索实践,10项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已经基本形成了15项成果,印发了9项制度文件,今年初,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对我市先行区建设有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青岛的实践很有价值。
  源头预防方面,在全国创新制定重点监管单位排污许可证土壤污染防治表单,印发土壤污染防控法定义务履行工作指引,建立“法定义务落实台账”“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台账”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台账”等“3本台账”,制定考核办法,压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责任,形成重点监管单位“法定义务落实—防范新增污染—防止污染扩散”管理链条。
  准入管理方面,建立青岛土壤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度,开展了全省首个分阶段效果评估试点,为试点地块再开发利用争取提前了近一年的时间。服务保障1127个省市重点项目,严格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报告评审把关,保障342个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全部实现安全利用。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土壤调查全过程监管制度,实施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地块47个,现场检查实验室14次,复核调查评估报告135个,开展监督性监测地块13个。印发了从业单位管理通知、专家库管理办法,强化从业单位、专家监管,规范从业行为。制定了调查评估报告分类评审管理工作指南、调查报告编制要点,提升调查及评审效率,全方位保障土壤调查、修复等工作质量。
  下一步,我市将深化先行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先行区成果,加快形成新的一批示范模式,继续推动我市土壤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观海新闻 记者:
  请问目前青岛市对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是如何采取非现场执法方式来监管的?
  刘维铭:
  为深入贯彻落实部、省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提升执法效能,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常态化、制度化,我局对正面清单内企业不主动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对被列入辖区组织的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专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范围的企业,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为指导,运用用电监控、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电子标记、危废平台、环检监控等多个平台以及无人机、走航车、雷达遥感等多种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有效减少对守法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
  (一)采取“首违不罚”审慎包容监管方式,助力企业更好发展。推行“提醒式”执法,对于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初次环境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给予企业适度的容错改正空间,采取柔性执法方式,主动靠前帮扶,积极作为,全心全意为企业纾困,保障其正常生产经营。通过上门服务、非现场检查、法律服务日解答等多种方式,对相关减排项目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为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做出生态环保贡献。
  (二)利用执法一体化系统平台协助企业自巡查。依托执法一体化系统亲情帮扶企业自巡查模块,对2226家正面清单内中小微企业实现有效监管。企业人员通过APP将生产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台账记录等方面进行自检后,将危废暂存库、危废管理台账、危废转移联单等相关照片上传,而后由执法人员登陆系统进行审核。目前,企业自巡查任务已完成,全年实现对2226家中小微专项正面清单内企业监管全覆盖。
  (三)科学定制“普法套餐”护航企业发展。根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及现场执法情况,定期梳理相关行业企业违法风险点、剖析行业治理典型案例,融合环境法律法规、各类行业导则、技术规范、排放标准等,制作普法微视频、环保“明白纸”,推送至企业服务端,组织各类企业观看学习,解答企业关心的环保方面疑点、难点。目前,通过执法一体化系统“生活小百科”模块向全市2.1万家企业推送了23期普法微视频、明白纸,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学习最新环保法规政策,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会后请联系市生态环境局,联系电话:82879929。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