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浏览:130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1月23日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青岛市聚焦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持续发力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改革创新成果。市委海洋委办公室对部分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汇编形成20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我们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青岛市委海洋委办公室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庆胜同志;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 隋斌同志;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张良嘉同志;
  青岛蓝谷管理局副局长 贾强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孟庆胜局长介绍“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20项改革创新案例”有关情况,有请。
  孟庆胜: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次发布会,同时也对各位长期以来对青岛市海洋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海洋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实现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海洋国际事务交流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在机制协同、产业升级、平台建设、政策集成、生态治理、国际交流等领域创新路数打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委统领大海洋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一系列海洋领域国家试点获批运行,以崂山实验室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全国领先,一批海洋领域“大国重器”在青建造交付,全球航运城市排名逐年上升,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高能级蓝色平台交流活跃,海洋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为更好反映青岛市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市委海洋办对部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汇编成20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今天在此正式发布。这些案例有的已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进行推广,比如,“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国内首创“船载舱养”模式;“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获评“2022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典型经验由省政府发文推广;“蓝碳创新实践”获省委改革办推广。这20项改革创新案例分别是:
  海洋领域顶层设计方面,共2项:
  第一项:建立完善青岛市委海洋委“十项机制”,加快构建大海洋工作格局。主要内容是:青岛市委海洋办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像抓城市建设、抓实体经济一样,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要求,创新统筹全市海洋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思路打法,建立了对标对表、事争一流、重点攻坚、一线调度、过程管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督考协同、奖优罚劣、赛场选马“十项机制”,推动形成全市海洋工作一盘棋格局。
  第二项:构建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指标体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发展新路径。主要内容是:青岛市聚焦中央赋予的“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使命任务,瞄准“现代海洋城市”这一国内研究空白,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由海洋创新潜力、海洋经济实力、海洋开放活力、海洋生态魅力、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文化影响力等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用于更好监测、评估和指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国内现代海洋城市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青岛探索。
  三次产业创新引领方面,共7项:
  第三项:筑牢“平台+技术+人才+企业”四梁八柱,打造中国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推动建设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蓝色种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聚焦“三鱼一虾一贝”(三文鱼、东星斑、墨瑞雪、南美白对虾、牡蛎)开展育种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现代渔业种业企业,加强全国范围产业技术输出,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中国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
  第四项:布局千万吨级养殖工船产业,打造深远海养殖“中国名片”。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围绕贯彻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养殖工船”的战略目标,发挥国企资源统筹优势,汇聚多领域科研和市场力量,高质量建造运营全球首艘 10 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 1号”,启动建造“国信 2-1号”“国信 2-2 号”新型养殖工船,为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由“0”到“1”进阶发展做出青岛贡献。
  第五项: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合力铸就“蓝色药库共同梦想”。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大力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建立“研发平台全球化、研发投入多元化、研发产品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的海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基地,全国首个一类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 项目获批临床实验,3 款海洋新药进入系统性临床前研究。
  第六项:创新海水淡化产业推动模式,向海要水贡献“青岛经验”。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在全国领先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调配,构建覆盖前端设计、装备制造、综合应用、项目输出等全产业链体系。全市建成海水淡化规模 34.1 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创新应用市政供水、工业用水、海岛用水等多个场景,先后建成李沧百发、董家口、小管岛等重点海水淡化项目,为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贡献了青岛经验。
  第七项:以“三聚”促“三成”,构建航运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聚焦航运服务产业“港强航弱”短板瞄准航运金融、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领域精准招商,以“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上海) 推介恳谈会”为载体,广泛链接马士基、挪威船级社、中远海运、中国船东协会、上海航交所等 160 余家航运高端服务资源,营造航运服务产业优质生态。
  第八项: 抢占未来发展机遇,下好海洋物联网产业布局“先手棋”。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将海洋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未来产业之一,明确海洋传感器与技术装备、海洋超算与互联平台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快突破海洋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依托青岛蓝谷、高新区、古镇口等优势区域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抢占海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先机。
  第九项: 推进三强联动,加快三大转型,积极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着力打造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港。青岛港航线总数达 220 条,航线密集程度北方第一,自动化码头 9 次刷新世界装卸纪录。2022 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五位。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方面,共 2项:
  第十项:“产业+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青岛模式”。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创新“产业+平台+人才”一体化人才集聚模式,制定青岛市人才集聚行动计划,依托重大涉海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创新性机制举措等吸引集聚海洋人才,构建起“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海洋人才工作新格局。经测算,2022 年全市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约 103 万人,其中海洋人才 37.63 万人。目前我市共有 23 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 30%。
  第十一项: 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培育壮大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要内容是:青岛市出台实施“海创计划”,集中力量强供给、育主体、促转化、抓改革。唠山实验室挂牌运行,拥有海洋种业、深海油气等方向 4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 502 家,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企业培育与项目管理方面,共 2 项:
  第十二项: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 18 条政策,打造海洋企业梯度培育模式。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制定《关于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的 18 条政策措施》,分层次、分行业建立海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开展“苗圃活动、源泉活动、风帆活动、滴灌活动”四项活动,推动海洋新星企业规模倍增;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培树、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海洋创新型企业护航、海洋企业上市帮扶、海洋产业数字赋能”五项行动,推动海洋“专精特新”企业跃级倍增;开展“海洋特色园区打造、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招引、海洋企业品牌塑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六项工程,推动海洋链主企业体量倍增,系统构建梯次跃动、良性互动、全产业链拉动的海洋产业发展生态。
  第十三项:创新“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统筹机制,澎湃“蓝色引擎”新动能。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不断强化海洋领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创新“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统筹机制,专题谋划海洋大项目发展路径,聚焦“六条赛道”开展图谱化招商,建立完善“月调度、季讲评、半年观摩、年度赛绩”项目推进机制,全市总投资 2000 亿元的 90个海洋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海洋重点项目“蓝色引擎”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方面,共 4 项:
  第十四项:聚焦“蓝碳”创新实践,推动蓝色经济新发展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聚焦“发展海洋碳汇、服务双碳战略”,在规划指引、基础科研、蓝碳交易、海洋资源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设了农业农村部碳汇渔业重点实验室颁布了全国首个贝藻类渔业碳汇计量行业标准,推动成立自然碳汇研究院 (青岛),灵山岛获评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第十五项:多措并举协同联动,浒苔绿潮灾害处置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内容是:青岛市坚持“立足于早、防线前移、降低规模”工作思路,创新精细监测、精准指挥、精确打捞、区域协同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浒苔前端生物量,最大程度控制浒苔暴发规模。今年浒苔应急响应时间较近五年平均缩短了32天,上岸浒苔量较2021年减少约70.8万吨、较2022年减少约7.6万吨。
  第十六项:“四海一家”联防联控,夯实海洋资源保护利用“警戒线”。主要内容是:青岛市着力破解海洋执法多头分散、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统筹海洋、海警、海事以及海岸警察四方力量,通过创新执法工作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行刑衔接工作机制、联合巡航工作机制等,构建了紧密型、常态化的“四海一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第十七项: 念好全力突破“四字诀”,推动近海渔船减船转产向纵深发展。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渔船管理方面持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开拓思路、扩大减船范围上努力“做加法”,在淘汰老旧渔船、降低污染排放上积极“做减法”,在顶层设计、政策加持上持续“做乘法”,在破除思想桎梏、掀起头脑风暴上强化“做除法”,今年全市累计投入 4000余万元,组织报废拆解老旧渔船 700 余艘,减船转产示范效应明显,有力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
  国际交流与地方实践方面,共3项:
  第十八项: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打造全球海洋治理“青岛样板”。主要内容是: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示地,青岛市以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为目标,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通过部省市共同打造国内唯一的创新型平台——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进一步提升青岛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能力与水平,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第十九项:探寻“蓝色自贸”统计调查新路径,助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充分用好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改革试验田,主动承接国家海洋领域试点任务,在海洋经济统计、海洋人才储备、服务涉海实体经济等方面深入探索,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等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注入“蓝色自贸”新活力。
  第二十项: 青岛蓝谷发挥涉海资源集聚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耦合发展。主要内容是:青岛蓝谷围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人才链激活创新链、聚焦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搭建人才链,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海洋高层次人才,初步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上就是 20 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的主要内容。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孟局长的发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就今天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
  请问,作为青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青岛自贸片区在践行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和经略海洋战略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此次发布的“蓝色自贸”统计调查体系对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什么意义?谢谢。
  隋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以及对青岛自贸片区发展的关注!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肩负着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任。青岛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主动融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和经略海洋战略。
  一是推进创新引领,服务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青岛自贸片区深入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自获批以来,累计形成285项创新成果,其中关于口岸、海事、海商、海洋、航运等涉海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占63%,综合发展评进入占全国67个自贸片区的第一梯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岛自贸的实践案例。
  二是坚持重点统筹,践行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青岛自贸片区按照“抓住一个主题,突出两大特色,联动四大产业”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化数智支撑力,立足青岛前湾港这一最大特色,围绕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任务,以数智链通主要产业,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航运、贸易、金融三者的耦合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驱动力,实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片区已经汇集了基因科技人才2100余人,完成873种鱼类基因测序,对中国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贡献度达到49%。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自贸片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2%。
  关于记者提问的第二个问题,大家知道统计制度是我们国家的基础经济制度,为我们完整、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为支撑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海洋经济方面从国家、省、市和行政区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计调查制度。但是像自贸区这样的经济功能区,海洋经济的统计调查还是一个空白,青岛自贸片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东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海洋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最大的一个特色,这就要求我们要加速建立对海洋经济的统计调查体系,针对这个问题,青岛市海洋局和青岛自贸片区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在自贸片区创新探索构建功能区这一级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包括数据采集的流程以及相应的指标评估的办法,我们也率先提出了“三库三筛查”的涉海单位的认定方式,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体系,这个模式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为沿海的自贸试验区以及其他的经济功能区开展海洋经济的统计核算提供了技术方案和实践的经验。
  在这个基础上,青岛市海洋局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试点,在青岛自贸片区开展了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智能标签的管理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商事主体识别的逻辑体系与审批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搭建商事主体识别的管理平台等新做法,形成了一套简便、高效、可复制的海洋经济活动单位登记认证机制。新的智能标签模式实施之后,青岛自贸片区海洋经济活动的名录、认定数量提升了18.3%,数据更新的频率达到了实时更新,名录认定的准确率从之前的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达到了86%,这一新模式对完善海洋经济运行的监测体系、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青岛市建设引领型海洋城市的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优势先行先试,为全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我们自贸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
  中国民生新闻网 记者: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在助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我市实施“海创计划”,请问在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取得了什么好的成效?谢谢。
  张良嘉:
  众所周知,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涉海科技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11月,市科技局印发《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推进涉海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青科海字〔2021〕2号),旨在充分发挥海洋领域科教资源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自实施“海创计划”以来,“海创计划”的经验做法获得科技部、省科技厅、市委深改办宣传推广,其中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城市策源能力。顶格谋划、顶格推进崂山实验室建设,构建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重点实验室(16家)、市重点实验室(46家),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2022年依托实验室体系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0余项。坚持“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布局一批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助力透明海洋、数字孪生、蓝色生命等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13家单位37艘科考船及“蛟龙号”等800多台套船载设备),年度累计共享船时超5000天。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设施、“观澜号”卫星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联动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引导项目、资金、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汇聚,围绕海洋六大领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6项,总额度1.64亿元,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80.4%,支持山东深远海、海研电子、国数信息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吸引了北京蔚海明祥、星天科技、苏州桑泰、彩虹鱼等涉海知名企业来青发展,取得国信养殖工船、冷水团三文鱼养殖、自主航行无人船“智飞号”“海燕-X”水下万米滑翔机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全市涉海高企增至502家、同比增长26.8%,其中营收过亿元的达到123家,凸显海洋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发挥青岛海洋优势特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硕果计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28.22%。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海洋创新联合体,依托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建设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引入山东省海洋集团重组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培育海洋科技企业31家。搭建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以海洋技术入股形式培育科技企业5家,社会融资1.6亿元。依托半岛科创联盟、青岛檬豆公司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累计服务涉海企业642家,推荐有效科技成果转化3256条次,实现技术成果和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突出青岛特色助力成果转化。
  四是聚集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加快海洋人才汇聚。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汇集了哈工程青岛创新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6所高校院所,引进了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目前,驻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3人,涉海科学研究人员5430人,位居全国第一。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支持现代海洋等领域人才引进培养,促进人才项目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今年产业领军人才计划中,又新布局海洋类人才项目超过20项。在人才、奖励等政策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中国石油大学孙宝江、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等领军人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省最高科技奖殊荣。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告了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的名单中,薛长湖、笪良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借此机会向两位新增的院士表示祝贺,回答完毕。
  青岛日报 记者:
  青岛蓝谷在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耦合发展,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谢谢。
  贾强:
  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对青岛蓝谷的关注。青岛蓝色硅谷管理局对外推介一个简单的介绍,蓝色是海洋方向,硅谷是高科技方向。2016年,青岛蓝谷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现已正式挂牌崂山实验室)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青岛蓝谷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是突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集聚海洋高端创新要素。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我国大洋钻探船母港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建成,全国首个浅海试验场——青岛海上试验场陆上部分主体封顶,累计聚集28个“国字号”“中字头”科研机构和山东大学、天津大学等25所全国知名高校校区或研究院,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90个,吸引各类涉海人才1.2万余人。技术方面,我国首台自主设计、集成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最大下潜10619米的“海燕”号水下滑翔机屡破世界纪录;全国首套6000米级深海观测浮标、实时潜标等一批深海观测与探测核心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全国第一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货船“智飞”号交付,投入青岛港至董家口港、日照港航线运营。
  二是实体化运行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网上资源交易平台,汇聚涉海技术专家、仪器设备、科技成果数量、企业技术需求等多方面要素,实现成果与需求的线上对接、精准匹配,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亿元。发起成立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链接全国范围内院所100余家、重点企业350余家、各类基金50支,与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引进投资类机构累计达800余家、基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建立起覆盖中试、投产、加速、并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群,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技术产业等多领域实现子基金覆盖。
  三是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全球第一艘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使用,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深远海养殖试点,“国信2号”2艘船舶开建、30万吨“国信3号”启动设计,下一步将组建规模化深远海养殖船队,推动我国海水养殖由近岸向深远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智能航运产业集群培育成果初现,依托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引进智能航运上下游企业11家,中国航海学会认定的中国唯一智能航运领域领军企业——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连续获得自主航行集装箱货船、LNG运输船设计制造订单。
  四是搭建海洋开放合作平台,以海为媒助推海洋生命共同体构建。“透明海洋”计划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十年一届的“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2029年年会落户崂山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创立的“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峰会”已成功举办三届,致力于深化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科学协同创新,助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2023年10月,青岛蓝谷成功承办首届世界航海科学技术大会,会议发布世界智能航运十大案例,21家单位向全球港航界发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港航科技合作倡议》。连续举办8届的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已逐渐成为中国海洋科技领域的“风向标”。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齐鲁法制网 记者:
  刚才在发布的改革案例中提到市委海洋委“十项机制”,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机制对未来青岛海洋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谢谢。
  孟庆胜: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海洋是青岛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要求“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关于深化十项机制 推动作风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系统总结提炼了全市海洋工作的机制和打法,建立了对标对表、事争一流、重点攻坚、一线调度、过程管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督考协同、奖优罚劣、赛场选马“十项机制”,以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
  一是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引领性。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任,省委、省政府要求青岛在海洋强省建设中更好发挥“一核引领”作用,要担当好这些使命任务,必须要放眼全球、对标国内外先进海洋城市经验,谋划落地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平台和项目。比如,我们在“十项机制”中提出建立“对标对表”“事争一流”两项机制,加快编制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持续开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前瞻性谋划推进一批海洋领域对上争取的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稳步提升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位次,向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加速迈进;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契机,谋划出台三文鱼养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青岛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先发优势;加快编制《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打造鼓励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这些机制和举措将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助力青岛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
  二是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系统性。2022年以来,我们先后印发实施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一个意见、一个规划、一个行动方案和全国首部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政策——“海洋15条”。围绕这些规划政策的落地落实,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管理”“重点攻坚”等机制,着力提升海洋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比如,在“过程管理”机制中我们提出每年建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两张清单”,大力推行“四化”“六可”工作法,确保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重点攻坚”机制中,我们提出树立大海洋、大统筹工作理念,发挥市委海洋委举旗定向、统筹协调作用,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研究推进“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深海三大国家平台、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等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是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创新性、示范性。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持续创新海洋工作路数打法。比如,我们通过举办全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区(市)擂台赛,晒成绩、摆问题、亮目标、列举措,现场评比打分,营造形成比学赶超、唯旗是夺的工作氛围;我们赴北京和上海分别创新开展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推介活动,利用平台展会招大引强,向全球发出青岛的“海洋之约”,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的动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总结提炼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等机制,将指导未来青岛海洋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孟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海洋发展局,联系电话:85883870。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1月23日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青岛市聚焦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持续发力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改革创新成果。市委海洋委办公室对部分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汇编形成20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我们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青岛市委海洋委办公室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庆胜同志;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 隋斌同志;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张良嘉同志;
  青岛蓝谷管理局副局长 贾强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孟庆胜局长介绍“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20项改革创新案例”有关情况,有请。
  孟庆胜: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次发布会,同时也对各位长期以来对青岛市海洋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海洋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实现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海洋国际事务交流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在机制协同、产业升级、平台建设、政策集成、生态治理、国际交流等领域创新路数打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委统领大海洋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一系列海洋领域国家试点获批运行,以崂山实验室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全国领先,一批海洋领域“大国重器”在青建造交付,全球航运城市排名逐年上升,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高能级蓝色平台交流活跃,海洋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为更好反映青岛市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市委海洋办对部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汇编成20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今天在此正式发布。这些案例有的已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进行推广,比如,“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国内首创“船载舱养”模式;“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获评“2022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典型经验由省政府发文推广;“蓝碳创新实践”获省委改革办推广。这20项改革创新案例分别是:
  海洋领域顶层设计方面,共2项:
  第一项:建立完善青岛市委海洋委“十项机制”,加快构建大海洋工作格局。主要内容是:青岛市委海洋办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像抓城市建设、抓实体经济一样,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要求,创新统筹全市海洋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思路打法,建立了对标对表、事争一流、重点攻坚、一线调度、过程管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督考协同、奖优罚劣、赛场选马“十项机制”,推动形成全市海洋工作一盘棋格局。
  第二项:构建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指标体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发展新路径。主要内容是:青岛市聚焦中央赋予的“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使命任务,瞄准“现代海洋城市”这一国内研究空白,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由海洋创新潜力、海洋经济实力、海洋开放活力、海洋生态魅力、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文化影响力等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用于更好监测、评估和指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国内现代海洋城市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青岛探索。
  三次产业创新引领方面,共7项:
  第三项:筑牢“平台+技术+人才+企业”四梁八柱,打造中国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推动建设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蓝色种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聚焦“三鱼一虾一贝”(三文鱼、东星斑、墨瑞雪、南美白对虾、牡蛎)开展育种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现代渔业种业企业,加强全国范围产业技术输出,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中国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
  第四项:布局千万吨级养殖工船产业,打造深远海养殖“中国名片”。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围绕贯彻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养殖工船”的战略目标,发挥国企资源统筹优势,汇聚多领域科研和市场力量,高质量建造运营全球首艘 10 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 1号”,启动建造“国信 2-1号”“国信 2-2 号”新型养殖工船,为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由“0”到“1”进阶发展做出青岛贡献。
  第五项: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合力铸就“蓝色药库共同梦想”。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大力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建立“研发平台全球化、研发投入多元化、研发产品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的海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基地,全国首个一类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 项目获批临床实验,3 款海洋新药进入系统性临床前研究。
  第六项:创新海水淡化产业推动模式,向海要水贡献“青岛经验”。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在全国领先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调配,构建覆盖前端设计、装备制造、综合应用、项目输出等全产业链体系。全市建成海水淡化规模 34.1 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创新应用市政供水、工业用水、海岛用水等多个场景,先后建成李沧百发、董家口、小管岛等重点海水淡化项目,为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贡献了青岛经验。
  第七项:以“三聚”促“三成”,构建航运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聚焦航运服务产业“港强航弱”短板瞄准航运金融、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领域精准招商,以“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上海) 推介恳谈会”为载体,广泛链接马士基、挪威船级社、中远海运、中国船东协会、上海航交所等 160 余家航运高端服务资源,营造航运服务产业优质生态。
  第八项: 抢占未来发展机遇,下好海洋物联网产业布局“先手棋”。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将海洋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未来产业之一,明确海洋传感器与技术装备、海洋超算与互联平台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快突破海洋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依托青岛蓝谷、高新区、古镇口等优势区域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抢占海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先机。
  第九项: 推进三强联动,加快三大转型,积极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着力打造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港。青岛港航线总数达 220 条,航线密集程度北方第一,自动化码头 9 次刷新世界装卸纪录。2022 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五位。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方面,共 2项:
  第十项:“产业+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青岛模式”。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创新“产业+平台+人才”一体化人才集聚模式,制定青岛市人才集聚行动计划,依托重大涉海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创新性机制举措等吸引集聚海洋人才,构建起“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海洋人才工作新格局。经测算,2022 年全市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约 103 万人,其中海洋人才 37.63 万人。目前我市共有 23 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 30%。
  第十一项: 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培育壮大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要内容是:青岛市出台实施“海创计划”,集中力量强供给、育主体、促转化、抓改革。唠山实验室挂牌运行,拥有海洋种业、深海油气等方向 4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 502 家,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企业培育与项目管理方面,共 2 项:
  第十二项: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 18 条政策,打造海洋企业梯度培育模式。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制定《关于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的 18 条政策措施》,分层次、分行业建立海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开展“苗圃活动、源泉活动、风帆活动、滴灌活动”四项活动,推动海洋新星企业规模倍增;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培树、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海洋创新型企业护航、海洋企业上市帮扶、海洋产业数字赋能”五项行动,推动海洋“专精特新”企业跃级倍增;开展“海洋特色园区打造、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招引、海洋企业品牌塑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六项工程,推动海洋链主企业体量倍增,系统构建梯次跃动、良性互动、全产业链拉动的海洋产业发展生态。
  第十三项:创新“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统筹机制,澎湃“蓝色引擎”新动能。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不断强化海洋领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创新“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统筹机制,专题谋划海洋大项目发展路径,聚焦“六条赛道”开展图谱化招商,建立完善“月调度、季讲评、半年观摩、年度赛绩”项目推进机制,全市总投资 2000 亿元的 90个海洋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海洋重点项目“蓝色引擎”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方面,共 4 项:
  第十四项:聚焦“蓝碳”创新实践,推动蓝色经济新发展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聚焦“发展海洋碳汇、服务双碳战略”,在规划指引、基础科研、蓝碳交易、海洋资源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设了农业农村部碳汇渔业重点实验室颁布了全国首个贝藻类渔业碳汇计量行业标准,推动成立自然碳汇研究院 (青岛),灵山岛获评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第十五项:多措并举协同联动,浒苔绿潮灾害处置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内容是:青岛市坚持“立足于早、防线前移、降低规模”工作思路,创新精细监测、精准指挥、精确打捞、区域协同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浒苔前端生物量,最大程度控制浒苔暴发规模。今年浒苔应急响应时间较近五年平均缩短了32天,上岸浒苔量较2021年减少约70.8万吨、较2022年减少约7.6万吨。
  第十六项:“四海一家”联防联控,夯实海洋资源保护利用“警戒线”。主要内容是:青岛市着力破解海洋执法多头分散、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统筹海洋、海警、海事以及海岸警察四方力量,通过创新执法工作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行刑衔接工作机制、联合巡航工作机制等,构建了紧密型、常态化的“四海一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第十七项: 念好全力突破“四字诀”,推动近海渔船减船转产向纵深发展。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渔船管理方面持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开拓思路、扩大减船范围上努力“做加法”,在淘汰老旧渔船、降低污染排放上积极“做减法”,在顶层设计、政策加持上持续“做乘法”,在破除思想桎梏、掀起头脑风暴上强化“做除法”,今年全市累计投入 4000余万元,组织报废拆解老旧渔船 700 余艘,减船转产示范效应明显,有力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
  国际交流与地方实践方面,共3项:
  第十八项: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打造全球海洋治理“青岛样板”。主要内容是: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示地,青岛市以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为目标,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通过部省市共同打造国内唯一的创新型平台——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进一步提升青岛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能力与水平,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第十九项:探寻“蓝色自贸”统计调查新路径,助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 青岛市充分用好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改革试验田,主动承接国家海洋领域试点任务,在海洋经济统计、海洋人才储备、服务涉海实体经济等方面深入探索,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等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注入“蓝色自贸”新活力。
  第二十项: 青岛蓝谷发挥涉海资源集聚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耦合发展。主要内容是:青岛蓝谷围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人才链激活创新链、聚焦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搭建人才链,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海洋高层次人才,初步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上就是 20 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的主要内容。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孟局长的发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就今天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
  请问,作为青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青岛自贸片区在践行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和经略海洋战略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此次发布的“蓝色自贸”统计调查体系对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什么意义?谢谢。
  隋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以及对青岛自贸片区发展的关注!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肩负着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任。青岛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主动融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和经略海洋战略。
  一是推进创新引领,服务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青岛自贸片区深入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自获批以来,累计形成285项创新成果,其中关于口岸、海事、海商、海洋、航运等涉海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占63%,综合发展评进入占全国67个自贸片区的第一梯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岛自贸的实践案例。
  二是坚持重点统筹,践行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青岛自贸片区按照“抓住一个主题,突出两大特色,联动四大产业”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化数智支撑力,立足青岛前湾港这一最大特色,围绕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任务,以数智链通主要产业,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航运、贸易、金融三者的耦合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驱动力,实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片区已经汇集了基因科技人才2100余人,完成873种鱼类基因测序,对中国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贡献度达到49%。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自贸片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2%。
  关于记者提问的第二个问题,大家知道统计制度是我们国家的基础经济制度,为我们完整、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为支撑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海洋经济方面从国家、省、市和行政区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计调查制度。但是像自贸区这样的经济功能区,海洋经济的统计调查还是一个空白,青岛自贸片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东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海洋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最大的一个特色,这就要求我们要加速建立对海洋经济的统计调查体系,针对这个问题,青岛市海洋局和青岛自贸片区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在自贸片区创新探索构建功能区这一级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包括数据采集的流程以及相应的指标评估的办法,我们也率先提出了“三库三筛查”的涉海单位的认定方式,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体系,这个模式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为沿海的自贸试验区以及其他的经济功能区开展海洋经济的统计核算提供了技术方案和实践的经验。
  在这个基础上,青岛市海洋局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试点,在青岛自贸片区开展了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智能标签的管理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商事主体识别的逻辑体系与审批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搭建商事主体识别的管理平台等新做法,形成了一套简便、高效、可复制的海洋经济活动单位登记认证机制。新的智能标签模式实施之后,青岛自贸片区海洋经济活动的名录、认定数量提升了18.3%,数据更新的频率达到了实时更新,名录认定的准确率从之前的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达到了86%,这一新模式对完善海洋经济运行的监测体系、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青岛市建设引领型海洋城市的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优势先行先试,为全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我们自贸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
  中国民生新闻网 记者: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在助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我市实施“海创计划”,请问在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取得了什么好的成效?谢谢。
  张良嘉:
  众所周知,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涉海科技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11月,市科技局印发《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推进涉海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青科海字〔2021〕2号),旨在充分发挥海洋领域科教资源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自实施“海创计划”以来,“海创计划”的经验做法获得科技部、省科技厅、市委深改办宣传推广,其中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城市策源能力。顶格谋划、顶格推进崂山实验室建设,构建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重点实验室(16家)、市重点实验室(46家),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2022年依托实验室体系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0余项。坚持“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布局一批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助力透明海洋、数字孪生、蓝色生命等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13家单位37艘科考船及“蛟龙号”等800多台套船载设备),年度累计共享船时超5000天。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设施、“观澜号”卫星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联动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引导项目、资金、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汇聚,围绕海洋六大领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6项,总额度1.64亿元,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80.4%,支持山东深远海、海研电子、国数信息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吸引了北京蔚海明祥、星天科技、苏州桑泰、彩虹鱼等涉海知名企业来青发展,取得国信养殖工船、冷水团三文鱼养殖、自主航行无人船“智飞号”“海燕-X”水下万米滑翔机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全市涉海高企增至502家、同比增长26.8%,其中营收过亿元的达到123家,凸显海洋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发挥青岛海洋优势特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硕果计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28.22%。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海洋创新联合体,依托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建设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引入山东省海洋集团重组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培育海洋科技企业31家。搭建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以海洋技术入股形式培育科技企业5家,社会融资1.6亿元。依托半岛科创联盟、青岛檬豆公司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累计服务涉海企业642家,推荐有效科技成果转化3256条次,实现技术成果和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突出青岛特色助力成果转化。
  四是聚集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加快海洋人才汇聚。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汇集了哈工程青岛创新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6所高校院所,引进了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目前,驻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3人,涉海科学研究人员5430人,位居全国第一。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支持现代海洋等领域人才引进培养,促进人才项目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今年产业领军人才计划中,又新布局海洋类人才项目超过20项。在人才、奖励等政策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中国石油大学孙宝江、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等领军人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省最高科技奖殊荣。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告了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的名单中,薛长湖、笪良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借此机会向两位新增的院士表示祝贺,回答完毕。
  青岛日报 记者:
  青岛蓝谷在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耦合发展,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谢谢。
  贾强:
  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对青岛蓝谷的关注。青岛蓝色硅谷管理局对外推介一个简单的介绍,蓝色是海洋方向,硅谷是高科技方向。2016年,青岛蓝谷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现已正式挂牌崂山实验室)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青岛蓝谷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是突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集聚海洋高端创新要素。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我国大洋钻探船母港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建成,全国首个浅海试验场——青岛海上试验场陆上部分主体封顶,累计聚集28个“国字号”“中字头”科研机构和山东大学、天津大学等25所全国知名高校校区或研究院,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90个,吸引各类涉海人才1.2万余人。技术方面,我国首台自主设计、集成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最大下潜10619米的“海燕”号水下滑翔机屡破世界纪录;全国首套6000米级深海观测浮标、实时潜标等一批深海观测与探测核心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全国第一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货船“智飞”号交付,投入青岛港至董家口港、日照港航线运营。
  二是实体化运行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网上资源交易平台,汇聚涉海技术专家、仪器设备、科技成果数量、企业技术需求等多方面要素,实现成果与需求的线上对接、精准匹配,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亿元。发起成立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链接全国范围内院所100余家、重点企业350余家、各类基金50支,与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引进投资类机构累计达800余家、基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建立起覆盖中试、投产、加速、并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群,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技术产业等多领域实现子基金覆盖。
  三是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全球第一艘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使用,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深远海养殖试点,“国信2号”2艘船舶开建、30万吨“国信3号”启动设计,下一步将组建规模化深远海养殖船队,推动我国海水养殖由近岸向深远海、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智能航运产业集群培育成果初现,依托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引进智能航运上下游企业11家,中国航海学会认定的中国唯一智能航运领域领军企业——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连续获得自主航行集装箱货船、LNG运输船设计制造订单。
  四是搭建海洋开放合作平台,以海为媒助推海洋生命共同体构建。“透明海洋”计划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十年一届的“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2029年年会落户崂山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创立的“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峰会”已成功举办三届,致力于深化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科学协同创新,助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2023年10月,青岛蓝谷成功承办首届世界航海科学技术大会,会议发布世界智能航运十大案例,21家单位向全球港航界发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港航科技合作倡议》。连续举办8届的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已逐渐成为中国海洋科技领域的“风向标”。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齐鲁法制网 记者:
  刚才在发布的改革案例中提到市委海洋委“十项机制”,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机制对未来青岛海洋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谢谢。
  孟庆胜: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海洋是青岛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要求“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关于深化十项机制 推动作风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系统总结提炼了全市海洋工作的机制和打法,建立了对标对表、事争一流、重点攻坚、一线调度、过程管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督考协同、奖优罚劣、赛场选马“十项机制”,以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
  一是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引领性。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任,省委、省政府要求青岛在海洋强省建设中更好发挥“一核引领”作用,要担当好这些使命任务,必须要放眼全球、对标国内外先进海洋城市经验,谋划落地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平台和项目。比如,我们在“十项机制”中提出建立“对标对表”“事争一流”两项机制,加快编制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持续开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前瞻性谋划推进一批海洋领域对上争取的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稳步提升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位次,向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加速迈进;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契机,谋划出台三文鱼养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青岛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先发优势;加快编制《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打造鼓励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这些机制和举措将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助力青岛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
  二是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系统性。2022年以来,我们先后印发实施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一个意见、一个规划、一个行动方案和全国首部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政策——“海洋15条”。围绕这些规划政策的落地落实,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管理”“重点攻坚”等机制,着力提升海洋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比如,在“过程管理”机制中我们提出每年建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两张清单”,大力推行“四化”“六可”工作法,确保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重点攻坚”机制中,我们提出树立大海洋、大统筹工作理念,发挥市委海洋委举旗定向、统筹协调作用,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研究推进“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深海三大国家平台、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等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是提升青岛海洋工作的创新性、示范性。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持续创新海洋工作路数打法。比如,我们通过举办全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区(市)擂台赛,晒成绩、摆问题、亮目标、列举措,现场评比打分,营造形成比学赶超、唯旗是夺的工作氛围;我们赴北京和上海分别创新开展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推介活动,利用平台展会招大引强,向全球发出青岛的“海洋之约”,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的动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总结提炼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等机制,将指导未来青岛海洋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孟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海洋发展局,联系电话:85883870。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