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振兴 打造齐鲁样板”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浏览:60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2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充分反映我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生动实践,全力展现青岛市公共服务品质的可喜变化,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是主题系列的第八场。由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共同围绕“深耕乡村振兴  打造齐鲁样板”进行发布。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袁瑞先同志;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鞠立果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正局级)、新闻发言人 杜绍波同志;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宋晓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袁瑞先局长介绍“深耕乡村振兴  打造齐鲁样板”有关情况,有请。
  袁瑞先: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春种秋收,天道酬勤。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三三六三”工作思路,不断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成功荣获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等12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先后承办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等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活动13场。总的看来,今年我市农业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美宜居,为全市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现将主要工作介绍如下。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措施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20.2万亩,今年夏粮、秋粮生产双创新高,预计总产量316万吨左右,可谓是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颗粒归仓的丰收年。一是“粮袋子”充盈。咱们农村种地有句老话“宽一尺不如厚一寸”,这里的“厚”就是通过科技改良、精耕细作来提高粮食单产。我们年内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计达到442万亩。全年落实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共4.87亿元,惠及50.7万农户。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7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打造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融合的绿色增粮“青岛场景”,小麦亩产最高达到837.2公斤,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最高达到1.95吨,均创全市历史最高纪录。二是“菜篮子”丰富。坚持“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持续抓好蔬菜、果品等生产调度和指导,预计全年蔬菜、肉蛋奶和果品总产量分别达到650万吨、100万吨、100万吨以上,重要农产品综合供给水平持续领先全国同类城市。三是“质量关”过硬。聚焦吃得好、吃得安全,每年全市完成定性定量检测40万批次以上,全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新认证绿色食品37个,绿色、有机、地标产品总量达到242个,创历史新高。“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4年入围全国十强。
  二、乡村产业持续壮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27家,营业收入达到1853亿元,同比增长11.6%,数量和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全市农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抓项目驱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58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3.37亿元、同比增长10.95%。莱西市艾泽福吉智能化生物科技等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我们还成功创建我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二是抓龙头带动。优选32家农业“金花”和18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5家。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99亿元,同比增长17.5%;农产品出口额321.6亿元,同比增长4.3%,青岛农产品已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抓要素联动。深入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新选育蔬菜、粮食等新品种(系)21个,创历史最高水平。争取市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创设“拨改投”种子金。高起点建成全国首个“三位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三农”工作“一图速览、一屏统管、一键直达”,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创新示范应用”案例。推动“金农通”服务平台纳入全市服务企业统一平台管理,完成农业融资需求935笔,达成融资13.29亿元,带动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4639.48亿元、同比增长17.58%。
  三、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升级。坚持“点片面”并联,加快乡村建设和乡村更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4个、青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00个。点上,我们高标准建成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年度完成投资5.58亿元。33个村庄被新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即墨区鳌角石村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首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6个,8个村庄入选“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量居全省第一。片上,4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在梯次推进,一幅“乡土味、青岛韵、齐鲁风”的乡村振兴“青岛图景”正徐徐展开。相关创新经验做法获评青岛市2022年度十大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并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推广。面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累计发动群众194.5万人次,“三线”整治2.46万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四、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今年我市新争取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3个、省级改革试点3个。目前,12个国家级、6个省级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强村富民效应不断彰显。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6元,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1.96: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是聚力土地制度改革。新争取藏马镇作为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全省仅有两个镇获批。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推荐1个省级试点、确定2个市级试点。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行动,今年已盘活利用宅基地1300余宗、约300亩左右,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三社一司”集成改革经验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重要媒体上刊发。二是聚力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从市到村四级互联互通、有机衔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今年全市新增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3227笔,交易额12.05亿元。11月14日,我市刚刚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启动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问题专项整治,已累计整改不规范合同2.7万份,新增纳入账内管理资产2.7亿元、土地资源5520亩,化解村级债务11.53亿元。三是聚力经营体系改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76家、示范家庭农场413家。遴选622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开展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贷款余额突破13亿元,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五、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开展精准施策帮扶,建立常态化防返贫监测帮扶和集中排查工作机制,1.5万脱贫享受政策和监测帮扶人口脱贫成效持续提升。今年已安排各级衔接资金4.4亿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69.05万元,惠及1127人次。新增发放齐鲁富民贷12.8亿元,贷款余额22.4亿元,相关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推广。6月15日,我们高水平举办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论坛、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得到上合国家学员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山东省乡村振兴局高度评价和认可。
  各位媒体朋友,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这一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
  感谢袁局长的发布。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请提问。
  农民日报 记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样板,离不开财政政策及资金的支持,请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市财政局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鞠立果: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是做好“统筹”文章,完善涉农资金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近年来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可用财力统筹力度,对乡村振兴资金予以优先保障。2020年-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执行数分别为82.9亿元、85.3亿元、86.4亿元,保持逐年增长。同时,制定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要求土地出让收入今年至少8%以上用于乡村振兴。2021年、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比例已经达到了11.4%、15.26%,远远高于规定的比例。
  二是做好“联动”文章,创新财政投入杠杆撬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推动建立“政、银、担、保”四位一体的财金联动政策体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是创新“拨改投”机制。2023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创新设立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资金,首期投资3000万元,助力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社会投资7亿元。二是创新“金融保险”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在已开展17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又创新开展玉米收入保险、花生“保险+期货”等5项试点,逐步实现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截至第三季度,共为10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6亿元,有效分散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风险。三是创新“信贷担保”机制。为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融资担保资本金补充、融资担保费补贴、融资再担保风险补偿“三补机制”,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和能力。2023年,向青岛农担保公司注资2000万,促进其在保金额增至18.5亿,补充资本金放大倍数达9倍,大幅提升了服务“三农”的实力。
  三是做好“融合”文章,健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改革机制创新优势,按照“连片整治、抱团发展”的理念,开展中央、省、市农综改试点三级联动,以乡村连片“大规划”,政策、资金、项目“大整合”,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大融合”,推动乡村建设“大发展”。2023年我市成功争创国家级试点、争取中央资金1.5亿元,成为首个获得试点资格的计划单列市。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1个,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2个,市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3个,预计全市财政投入7.1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23.4亿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回答完毕。
  半岛都市报 记者:
  美好城市离不开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支撑,居民对身边环境变化的感受也最直观。刚刚发言人有提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可否详细介绍一下,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在今年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杜绍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的思路,聚焦整治重点、区域拓展、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目前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整治重点,加快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问题排查整改、厕污处理规范升级,新规范升级户厕11.7万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超过95%。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采取城边接管、就近联建等模式,新改造污水处理村庄44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1%。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配备涉农镇(街道)生活垃圾转运站56座、垃圾焚烧设施6座,清理积存垃圾48.9万吨。同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突出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基础薄弱村攻坚整治,今年又新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700个,174个村庄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确定了105个环境基础薄弱的村庄,由镇街党委书记和镇长一对一帮包,全面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
  二、聚焦区域拓展,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扩面提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村内向村庄周边拓展,向进村道路沿线延伸。累计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3.7万吨,整治“三线”2.46万处,残垣断壁5766处,打造小广场、小花园等“微空间”1.5万处。
  三、聚焦制度建设,加快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近期,市政府办公厅又正式印发《青岛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以区市为单位整县制市场化、专业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二是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建立暗访抽查、评估打分、排名通报、奖优励后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根据集中暗访抽查评估结果,对全市排名前20名的镇(街道)给予通报表扬和每次15万元奖励用于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是强化农民参与机制。试点推广网格化管理、积分制、农户三包责任等措施,政策宣讲、典型宣传,激发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动员全社会共治共享农村环境,全市194.5万人次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自主治理中。四是强化问题清单管理机制。对“大起底”排查问题、日常暗访评估发现问题等全部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限期整改,逐一销号。目前动态排查村庄环境问题33.5万个,整改完成率98.7%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谢谢。
  青岛日报 记者:
  问一个农村改革方面的问题,青岛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特别是做好农村产权改革“后半篇”文章,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方面,农业农村部门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宋晓: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12+6”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地,全力做好农村产权改革“后半篇”文章。全市累计实现农村产权交易额97亿元,今年新增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3200多笔,交易额12亿元。近日,农业农村部批复青岛市获评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
  一是打出乡村资源共享“组合拳”。针对乡村公共资源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等问题,打好“全域化清收、组织化整合、长效化管护、市场化运营、协同化推进”组合拳,全市规范问题合同4.7万个,清查回收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资源6.1万亩,激活乡村公共资产资源潜能。依托产权交易平台的抵押登记、交易鉴证等服务,全市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等“四权”抵押贷款近25亿元,发放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1.1亿元,释放农村资产资源活力。
  二是推进交易体系共建“一张网”。依托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了5000多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信息、493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信息、150多万宗宅基地、280多万个土地确权地块等涉农数据的空间化管理,为农村产权的规范流转交易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制定了《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的原则,对交易规则、交易品种等进行细化和统一,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运行和管理。
  三是下好联农强村共富“全盘棋”。以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试点、“阳光三资·清廉村社”建设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五大行动为抓手,发展2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抱团发展项目,累计争取2.35亿财政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共富公司带动集体增收3.2亿元。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问题专项整治,提高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效益。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7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以开展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为契机,搭建“三位一体、六统一分”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即“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配置”的交易组织模式,“四级运行+陆海联动+全域覆盖”的交易运营体系,“产权流转+金融支持+全链赋能”的交易生态系统,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结算、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监督管理和分级办理业务的“六统一分”规范交易模式,形成市-区(市)-镇-村四级联动,产权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体系,更深程度释放改革红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青岛晚报 记者:
  面对即将来临的寒冬和大白菜等蔬菜的集中上市,广大市民对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非常关注。在稳定蔬菜生产和拓展销路上,市农业农村局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杜绍波:
  感谢这位记者的关注。当前,全市在田大白菜、青萝卜、胡萝卜、大葱等蔬菜陆续上市。由于今秋降雨适中、光照充足、温度偏高,再加上技术指导到位,蔬菜总体长势良好,可以说“菜篮子”供应品种丰富、产量充足。据农情调度,目前全市大田蔬菜面积65万亩,面积同比基本持平;产量260万吨,产量同比增长20%。其中,大白菜17.8万亩、青萝卜7.1万亩、大葱5.1万亩。
  针对近期蔬菜集中上市、产量充足的实际情况,我们从现在开始,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作用,以区市联动、平台对接、信息共享为重点,联合总工会等8部门开展“爱心助农 促销增收”活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稳妥有序促进在田蔬菜产销对接,切实保障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惠及城乡广大市民。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菜农加强采收前管理和适期收获及蔬菜冬季存储。
  二是开展摸底调研。开发“爱心助农 促销增收”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摸清在田蔬菜的种类、面积、数量,全面、实时、准确掌握全市待售蔬菜情况,并将及时更新数据。
  三是启动促销活动。动员政府储备承储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超等单位,优先采购本地在田蔬菜,广泛开展直采、直销、促销活动。争取天猫、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的支持,组织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助农扶农活动,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
  四是组织爱心采购。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爱心采购,推动本地在田蔬菜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机关食堂等,帮助菜农解除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蔬菜产业信息预警、引导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推进种植标准化、管理智能化、销售订单化,为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基础。
  最后,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关注、支持“爱心助农 促销增收”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支持蔬菜促销活动,真正把好收成变成农民朋友的好年景,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杜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媒体朋友们有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66999635。
  今天的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2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充分反映我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生动实践,全力展现青岛市公共服务品质的可喜变化,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是主题系列的第八场。由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共同围绕“深耕乡村振兴  打造齐鲁样板”进行发布。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袁瑞先同志;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鞠立果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正局级)、新闻发言人 杜绍波同志;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宋晓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袁瑞先局长介绍“深耕乡村振兴  打造齐鲁样板”有关情况,有请。
  袁瑞先: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春种秋收,天道酬勤。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三三六三”工作思路,不断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成功荣获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等12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先后承办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等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活动13场。总的看来,今年我市农业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美宜居,为全市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现将主要工作介绍如下。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措施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20.2万亩,今年夏粮、秋粮生产双创新高,预计总产量316万吨左右,可谓是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颗粒归仓的丰收年。一是“粮袋子”充盈。咱们农村种地有句老话“宽一尺不如厚一寸”,这里的“厚”就是通过科技改良、精耕细作来提高粮食单产。我们年内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计达到442万亩。全年落实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共4.87亿元,惠及50.7万农户。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7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打造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融合的绿色增粮“青岛场景”,小麦亩产最高达到837.2公斤,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最高达到1.95吨,均创全市历史最高纪录。二是“菜篮子”丰富。坚持“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持续抓好蔬菜、果品等生产调度和指导,预计全年蔬菜、肉蛋奶和果品总产量分别达到650万吨、100万吨、100万吨以上,重要农产品综合供给水平持续领先全国同类城市。三是“质量关”过硬。聚焦吃得好、吃得安全,每年全市完成定性定量检测40万批次以上,全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新认证绿色食品37个,绿色、有机、地标产品总量达到242个,创历史新高。“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4年入围全国十强。
  二、乡村产业持续壮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27家,营业收入达到1853亿元,同比增长11.6%,数量和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全市农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抓项目驱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58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3.37亿元、同比增长10.95%。莱西市艾泽福吉智能化生物科技等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我们还成功创建我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二是抓龙头带动。优选32家农业“金花”和18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5家。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99亿元,同比增长17.5%;农产品出口额321.6亿元,同比增长4.3%,青岛农产品已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抓要素联动。深入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新选育蔬菜、粮食等新品种(系)21个,创历史最高水平。争取市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创设“拨改投”种子金。高起点建成全国首个“三位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三农”工作“一图速览、一屏统管、一键直达”,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创新示范应用”案例。推动“金农通”服务平台纳入全市服务企业统一平台管理,完成农业融资需求935笔,达成融资13.29亿元,带动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4639.48亿元、同比增长17.58%。
  三、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升级。坚持“点片面”并联,加快乡村建设和乡村更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4个、青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00个。点上,我们高标准建成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年度完成投资5.58亿元。33个村庄被新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即墨区鳌角石村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首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6个,8个村庄入选“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量居全省第一。片上,4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在梯次推进,一幅“乡土味、青岛韵、齐鲁风”的乡村振兴“青岛图景”正徐徐展开。相关创新经验做法获评青岛市2022年度十大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并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推广。面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累计发动群众194.5万人次,“三线”整治2.46万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四、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今年我市新争取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3个、省级改革试点3个。目前,12个国家级、6个省级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强村富民效应不断彰显。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6元,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1.96: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是聚力土地制度改革。新争取藏马镇作为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全省仅有两个镇获批。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推荐1个省级试点、确定2个市级试点。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行动,今年已盘活利用宅基地1300余宗、约300亩左右,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三社一司”集成改革经验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重要媒体上刊发。二是聚力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从市到村四级互联互通、有机衔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今年全市新增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3227笔,交易额12.05亿元。11月14日,我市刚刚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启动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问题专项整治,已累计整改不规范合同2.7万份,新增纳入账内管理资产2.7亿元、土地资源5520亩,化解村级债务11.53亿元。三是聚力经营体系改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76家、示范家庭农场413家。遴选622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开展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贷款余额突破13亿元,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五、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开展精准施策帮扶,建立常态化防返贫监测帮扶和集中排查工作机制,1.5万脱贫享受政策和监测帮扶人口脱贫成效持续提升。今年已安排各级衔接资金4.4亿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69.05万元,惠及1127人次。新增发放齐鲁富民贷12.8亿元,贷款余额22.4亿元,相关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推广。6月15日,我们高水平举办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论坛、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得到上合国家学员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山东省乡村振兴局高度评价和认可。
  各位媒体朋友,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这一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
  感谢袁局长的发布。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请提问。
  农民日报 记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样板,离不开财政政策及资金的支持,请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市财政局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鞠立果: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是做好“统筹”文章,完善涉农资金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近年来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可用财力统筹力度,对乡村振兴资金予以优先保障。2020年-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执行数分别为82.9亿元、85.3亿元、86.4亿元,保持逐年增长。同时,制定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要求土地出让收入今年至少8%以上用于乡村振兴。2021年、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比例已经达到了11.4%、15.26%,远远高于规定的比例。
  二是做好“联动”文章,创新财政投入杠杆撬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推动建立“政、银、担、保”四位一体的财金联动政策体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是创新“拨改投”机制。2023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创新设立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资金,首期投资3000万元,助力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社会投资7亿元。二是创新“金融保险”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在已开展17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又创新开展玉米收入保险、花生“保险+期货”等5项试点,逐步实现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截至第三季度,共为10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6亿元,有效分散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风险。三是创新“信贷担保”机制。为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融资担保资本金补充、融资担保费补贴、融资再担保风险补偿“三补机制”,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和能力。2023年,向青岛农担保公司注资2000万,促进其在保金额增至18.5亿,补充资本金放大倍数达9倍,大幅提升了服务“三农”的实力。
  三是做好“融合”文章,健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改革机制创新优势,按照“连片整治、抱团发展”的理念,开展中央、省、市农综改试点三级联动,以乡村连片“大规划”,政策、资金、项目“大整合”,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大融合”,推动乡村建设“大发展”。2023年我市成功争创国家级试点、争取中央资金1.5亿元,成为首个获得试点资格的计划单列市。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1个,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2个,市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3个,预计全市财政投入7.1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23.4亿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回答完毕。
  半岛都市报 记者:
  美好城市离不开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支撑,居民对身边环境变化的感受也最直观。刚刚发言人有提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可否详细介绍一下,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在今年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杜绍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的思路,聚焦整治重点、区域拓展、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目前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整治重点,加快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问题排查整改、厕污处理规范升级,新规范升级户厕11.7万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超过95%。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采取城边接管、就近联建等模式,新改造污水处理村庄44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1%。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配备涉农镇(街道)生活垃圾转运站56座、垃圾焚烧设施6座,清理积存垃圾48.9万吨。同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突出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基础薄弱村攻坚整治,今年又新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700个,174个村庄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确定了105个环境基础薄弱的村庄,由镇街党委书记和镇长一对一帮包,全面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
  二、聚焦区域拓展,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扩面提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村内向村庄周边拓展,向进村道路沿线延伸。累计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3.7万吨,整治“三线”2.46万处,残垣断壁5766处,打造小广场、小花园等“微空间”1.5万处。
  三、聚焦制度建设,加快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近期,市政府办公厅又正式印发《青岛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以区市为单位整县制市场化、专业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二是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建立暗访抽查、评估打分、排名通报、奖优励后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根据集中暗访抽查评估结果,对全市排名前20名的镇(街道)给予通报表扬和每次15万元奖励用于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是强化农民参与机制。试点推广网格化管理、积分制、农户三包责任等措施,政策宣讲、典型宣传,激发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动员全社会共治共享农村环境,全市194.5万人次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自主治理中。四是强化问题清单管理机制。对“大起底”排查问题、日常暗访评估发现问题等全部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限期整改,逐一销号。目前动态排查村庄环境问题33.5万个,整改完成率98.7%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谢谢。
  青岛日报 记者:
  问一个农村改革方面的问题,青岛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特别是做好农村产权改革“后半篇”文章,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方面,农业农村部门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宋晓: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12+6”国家和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地,全力做好农村产权改革“后半篇”文章。全市累计实现农村产权交易额97亿元,今年新增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3200多笔,交易额12亿元。近日,农业农村部批复青岛市获评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
  一是打出乡村资源共享“组合拳”。针对乡村公共资源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等问题,打好“全域化清收、组织化整合、长效化管护、市场化运营、协同化推进”组合拳,全市规范问题合同4.7万个,清查回收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资源6.1万亩,激活乡村公共资产资源潜能。依托产权交易平台的抵押登记、交易鉴证等服务,全市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等“四权”抵押贷款近25亿元,发放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1.1亿元,释放农村资产资源活力。
  二是推进交易体系共建“一张网”。依托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了5000多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信息、493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信息、150多万宗宅基地、280多万个土地确权地块等涉农数据的空间化管理,为农村产权的规范流转交易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制定了《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的原则,对交易规则、交易品种等进行细化和统一,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运行和管理。
  三是下好联农强村共富“全盘棋”。以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试点、“阳光三资·清廉村社”建设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五大行动为抓手,发展2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抱团发展项目,累计争取2.35亿财政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共富公司带动集体增收3.2亿元。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问题专项整治,提高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效益。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7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以开展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为契机,搭建“三位一体、六统一分”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即“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配置”的交易组织模式,“四级运行+陆海联动+全域覆盖”的交易运营体系,“产权流转+金融支持+全链赋能”的交易生态系统,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结算、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监督管理和分级办理业务的“六统一分”规范交易模式,形成市-区(市)-镇-村四级联动,产权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体系,更深程度释放改革红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青岛晚报 记者:
  面对即将来临的寒冬和大白菜等蔬菜的集中上市,广大市民对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非常关注。在稳定蔬菜生产和拓展销路上,市农业农村局有什么具体举措?谢谢。
  杜绍波:
  感谢这位记者的关注。当前,全市在田大白菜、青萝卜、胡萝卜、大葱等蔬菜陆续上市。由于今秋降雨适中、光照充足、温度偏高,再加上技术指导到位,蔬菜总体长势良好,可以说“菜篮子”供应品种丰富、产量充足。据农情调度,目前全市大田蔬菜面积65万亩,面积同比基本持平;产量260万吨,产量同比增长20%。其中,大白菜17.8万亩、青萝卜7.1万亩、大葱5.1万亩。
  针对近期蔬菜集中上市、产量充足的实际情况,我们从现在开始,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作用,以区市联动、平台对接、信息共享为重点,联合总工会等8部门开展“爱心助农 促销增收”活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稳妥有序促进在田蔬菜产销对接,切实保障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惠及城乡广大市民。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菜农加强采收前管理和适期收获及蔬菜冬季存储。
  二是开展摸底调研。开发“爱心助农 促销增收”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摸清在田蔬菜的种类、面积、数量,全面、实时、准确掌握全市待售蔬菜情况,并将及时更新数据。
  三是启动促销活动。动员政府储备承储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超等单位,优先采购本地在田蔬菜,广泛开展直采、直销、促销活动。争取天猫、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的支持,组织开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助农扶农活动,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
  四是组织爱心采购。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爱心采购,推动本地在田蔬菜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机关食堂等,帮助菜农解除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蔬菜产业信息预警、引导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推进种植标准化、管理智能化、销售订单化,为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基础。
  最后,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关注、支持“爱心助农 促销增收”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支持蔬菜促销活动,真正把好收成变成农民朋友的好年景,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杜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媒体朋友们有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66999635。
  今天的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