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浏览:66
  发布会日期:
  2023年7月12日

  发布会日期:
  2023年7月4日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4场。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莱西市共同围绕“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行发布介绍。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刘学俊同志;

市科技局副局长于炳波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郝曙光同志;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邢晓博同志;

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段开正同志;

莱西市政府副市长徐东辉同志。

欢迎6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请刘学俊副部长介绍“我市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关情况。有请。

 

刘学俊:尊敬的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也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会同组织、科技、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团市委等专班成员单位,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策引领,突出引育创新,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了青岛智慧和力量。

第一,积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升级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体系。我们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优势。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重点和路径,全面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十大工程,积极助力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二是坚持政策引领。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先后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条、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15条等综合性政策文件,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硬核”措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坚持分类推动。针对不同群体发展需要,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分别出台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激励办法、改革完善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和职称评聘制度的意见、实施艰苦偏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意见等措施,分领域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走深走实。

第二,大力开展人才培育,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乡村人才队伍。针对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渴求,下好培育“先手棋”,努力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一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连续9年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市办实事,推行“学历+技能+创业”全方位培育模式,构建“高校+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多方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处、市级培训示范基地26处,认定田间学校160处,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7万余人、高素质农民1.94万人。二是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积极落实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创新开设乡村技能夜校,积极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本领,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累计培训乡村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举办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12个,培训乡村振兴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10人次。三是实施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达到4万余人,9人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出台《关于促进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持续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累计培育乡村好青年1.3万余名。创建巾帼农业示范基地等230余个,培树各类乡村振兴女带头人450名。组织开展“齐鲁乡村之星”推荐选拔工作,176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荣誉称号。

第三,持续推进事业聚才,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事业和平台是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我们着力优化创业扶持体系,打造乡村引才聚才的载体平台,加大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力度,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一是积极支持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对首次创办、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创业实体,按照带动就业情况给予最高3万元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者个人可申请最高60万元的贷款;创办小微企业的最高可申请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2018年以来,政策性扶持返乡入乡创业2万余人。二是积极支持人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以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牵引,累计建成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家,集聚重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研发人员达4700余人。三是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定向培养。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累计遴选462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一线工作。持续扩大乡村公费农科生、师范生、医科生等定向培养招生规模,累计完成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和农科生定向培养计划1433人。持续开展基层人才挂职研修,建立“一对一”导师制度,累计从基层农、教、文、卫系统选派60名业务骨干安排至省市专业对口单位挂职研修,为乡村基层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

第四,强化柔性用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动能。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破地域、归属等条条框框限制,广招天下英才,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不断扩大专家服务。积极实施“专家服务基层—导航青岛”行动,集成产品推介、需求征集、成果发布、项目对接等功能,广泛开展下乡支教、支农扶农、社区义诊等活动,累计推动2100余名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带动就业1.6万余人次,实现增收9亿余元,成功帮助9000多户贫困户脱贫。二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共组织选派科技特派员1088名,组建黑猪养殖、崂山茶、蓝莓和花生种植等12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组成30多支区域乡村振兴推广团队,共解决技术难题2000余个,落地项目30多个,转化科研成果200余项,培训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5万余人次,示范推广农作物种植面积2万亩。三是推进实施法律服务。在全省率先探索镇街、社区和服务单位“三方签约”模式,为2065个村(社区)选聘法律顾问1341名。四是创新开展撮合服务。推动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机制,在莱西市开展省级“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面向全国征集“乡村振兴合伙人”434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发展机制,推动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激励机制和荣誉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合伙人吸引合伙人,以合伙人吸引项目,以项目吸引合伙人”的良好互动效应。

第五,致力于制度安排,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坚持将乡村人才开发摆在人才工作的优先位置,将尊重重视乡村人才落实到具体工作措施上,不断提高乡村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一是让乡村人才在发展上有奔头。建立职业农民发展通道,设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全市累计947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创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职称直评”职称制度,4566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获评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建立县以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打破基层人才发展的“天花板”,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全市目前共晋升基层职员779人。二是让乡村人才在奖励上有盼头。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定期开展青岛拔尖人才、乡村振兴英才、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最美基层农技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寻访评选活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获评人员给予奖励,极大激发了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三是让乡村人才在待遇上有甜头。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将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服务的经历、贡献和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支持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入编人才序列,在申报涉农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工资福利政策,确保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本区(市)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实施艰苦偏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在偏远学校执教的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600元生活补助。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引育,优化人才服务,继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走在前、开新局”。一是在完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方面,加快推动新一轮乡村人才振兴政策落地实施,进一步创新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措施,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优势。二是在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引导广大人才向基层流动。三是在乡村人才服务方面,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机制,提升乡村人才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着力提高乡村人才办事便利度。加大乡村人才振兴表扬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强典型选树及宣传,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部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网记者:推动乡村振兴,在大力引进乡村人才的同时,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乡村人才队伍尤为重要。请问,在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育,打造乡村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环境方面,人社部门出台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谢谢。

 

刘学俊:谢谢中国网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引进和培育是乡村人才工作两个重要方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也要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的活力,打牢人才振兴的基础。5年来,市人社局始终把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所在,用好“指挥棒”,推出“培训包”,树立“风向标”,打造乡村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乡村人才工作有干劲,发展有空间,事业有奔头。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用好职称评审“指挥棒”,打破基层人才发展天花板。首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把评价重点放在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目前,全市已有947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461人、初级职称412人。其次,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在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专门面向基层的专属评价标准,让基层人才参加属于自己“主场”的职称评审,评价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目前市里已有1839人获得基层高级职称。最后,建立基层职称“直评”制度。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满10年、20年、30年,申报相应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时,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目前,我市已有4566人通过“直评”获得中高级职称,并落实了待遇,有效激励广大人才在基层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奉献。

第二,推出能力提升“培训包”,厚植乡村人才成长潜力。一方面,着力提升技能人才素质。紧密对接乡村人才成长需求,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原则,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位乡土人才都有一技之长。2022年以来,全市组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万多人次,累计拨付补贴资金4200余万元。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建设4家省级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大规模开展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12个,累计培训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4.2万人,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的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三,树好奖励激励“风向标”,引导广大人才到乡村基层建功立业。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一是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市级人才工程和项目评选时,向乡村基层人才倾斜。2018年以来,16名涉农人才获评青岛市首席技师,占全市首席技师总数的9.6%;农业农村领域23名人才获评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特聘专家,占全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15.6%。二是在评选就业创业和人才典型时,向乡村基层人才倾斜,5年来,共选树各类典型1.4万余人。三是在设置表彰奖励项目时,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名,并给予每名先进个人6000元一次性奖金,评选全市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8名、先进团队2个,最高兑现一次性津贴30万元。

下一步,人社局将把培育本土人才摆在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位置,在拓宽覆盖面、提升精准度上下功夫,引导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农村实用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支撑,我市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呢?谢谢。

 

郝曙光:感谢媒体朋友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农村实用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从教育培训、人才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目前,全市乡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多元化培养乡村实用人才。连续9年将农民培训列入市办实事,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7万余人、高素质农民1.94万人。同时,突出头雁人才培养,去年在全市优选了65名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在省内4地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通过集中授课、考察互访、导师帮扶指导等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技能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产业致富带头人等乡村本土化人才。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计划到2025年,打造“骨干人才、专业人才、能人乡贤、能工巧匠、乡村好青年”5个一万人队伍,全面充盈乡村人才队伍。

二是构建乡村人才管理使用机制。为破解我市乡村人才数据信息分散、人才优势特征模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构建了乡村人才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对高素质农民、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技能型实用人才、乡村治理人才5类人才进行精细化分类,目前,已入库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2.4万余人。瞄准不同人才特征,分级分类进行差异化培养使用,176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机制。注重打破乡村人才发展“天花板”,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试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为“农把式”“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量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和发展特征的评审标准,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重点突出工作量、实绩和能力等评价权重,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入编人才梯队,并在申报涉农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目前,全市累计评审农民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461人、初级职称412人。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鲁网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请问市科技局围绕选好科技特派员,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于炳波:首先感谢鲁网记者对科技创新、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给予的关心和关注。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青岛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成效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创新创业的领头羊、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全市科技部门这些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创新服务模式

近几年,经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我市推出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四零”服务模式,助能三农发展,科技特派员扎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紧抓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三条主线,推动农村发展,探索农业科研新路子,每年采取田间学校、科技长廊、农户培训会等方式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开展“胶州白菜”“马家沟芹菜”“白庙芋头”等区域特色品牌服务,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形成了一套“服务品牌建设—示范推广新技术—带动区域产业增收”的创新做法。

二、完善创新机制

近几年,我市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实施了8批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全市省级特派员达到1088名,针对我市经济薄弱地区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计划近30项,为切实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我们将平时的工作动态审核和年度绩效评价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科技特派员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术运用到基层生产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做好智力支撑。

三、凸显服务亮点

我市搭建了青岛市科技特派员云服务平台,实现特派员的数字化服务,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服务足迹遍布西海岸新区、即墨、平度、莱西、胶州等区市200个村镇,精准服务我市乡村振兴。2022年新增成果技术转移转化项目247项,合同金额达1.6亿元。

四、做强产业特色

为促进特色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我市成立了牛、葡萄、苹果、食用菌等12个产业服务团,围绕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开展定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专家基层行等活动,定点帮扶20个乡村振兴的重点乡镇,60余个村庄,针对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奶牛养殖、疫病防治、智慧化管理等领域,对帮扶企业和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今年已进行农业科技培训60余次,现场指导服务150余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6000余人,农户800余户,带动当地产业增收1.2亿元。

科技派员工作已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推器,大大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有效带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下一步全市科技特派员一将坚守创新,深入践行“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中国报道记者:青年是乡村振兴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我一直关注共青团开展“乡村好青年”选培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取得的成效和下步的打算?谢谢。

 

段开正:感谢中国报道记者朋友对青年工作和“乡村好青年”选培的关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青年人才。2018年以来,青岛共青团以凝聚、服务、培养青年人才为切入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贡献青春力量。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构建“1157”政策体系,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1个总体文件,推动乡村好青年队伍纳入市委农委重点建设的五支乡村人才队伍,研究出台共青团乡村振兴青春建功5项行动,指导7个涉农区市印发专门文件,形成了“系统配套、市县一体、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乡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累计选树四级乡村好青年1.3万余人,选树市级以上涉农青年典型230余名,莱西市纳入省“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整县提升”试点范围,吸引凝聚一大批青年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青春动能。

三是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联合举办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乡村振兴青年大讲堂等30余场次、5000余人次参与,推动各涉农区市建立以好青年为主的青年人才党支部45个。依托130余个“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累计组织动员1.2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开辟了青年担当作为的新天地。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接下来,考虑按“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的总体思路,重点抓三项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选树。着力提高乡村好青年队伍体量,常态化推进“青鸟计划”青年人才聚青行动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乡村好青年1.3万人,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实现规模倍增。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接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服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新举措,为乡村青年在创业就业、发展产业等方面提供销售平台、活动场地、金融扶持,及时回应、积极解决青年“急难愁盼”。

三是拓宽成长空间。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好青年工作与村级后备力量建设相衔接。积极引导青年以“互联网+”激活农村经济,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青年社会组织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基层治理,引领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借此机会,也向每一位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青年朋友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青岛日报记者:乡村医生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我市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谢谢。

 

邢晓博:感谢青岛日报媒体记者对于我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关心,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全面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持续强化乡村医疗卫生发展举措,不断优化基层卫生服务环境,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政策,健全人才培养招聘机制。我市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率先建立健全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多渠道培养和招聘乡村医生,通过公费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校园招聘等方式引进医学专业人员充实到村卫生室工作,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生可免试注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目前,全市注册乡村医生522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以及持有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乡村医生占比达到了68%,位居全省前列,为农村居民健康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加大投入,保障乡村医生工作待遇。一是逐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筹资标准,其中乡村医生承担40%的工作量并给予绩效补助,通过设立基本药物补助、一般诊疗费、发放村卫生室运行补助,购买医疗责任险等政策,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岗位待遇。二是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由财政出资为在岗乡村医生缴纳“五险一金”,有效解决了乡村医生后顾之忧。三是全面落实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助政策,对现属于青岛市户籍、在省内村卫生室连续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满1年(含1年)以上符合条件的老年乡村医生发放生活补助,已累计发放补助约6.5亿元。通过以上投入支持,进一步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

三、规范管理,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一是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制度,新进从业人员均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以及持有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二是鼓励在岗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崂山等区市设立了考取资格后给予一次性奖励政策。三是建立了乡村医生退出返聘机制,对身体健康、技术过硬且老百姓口碑高的老年乡村医生实行返聘。四是强化乡村医生能力建设,依托青岛市部分三级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对乡村医生骨干进行培训,同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各区市组织每年对乡村医生全面培训。五是全面落实镇村一体化管理,推行乡村医生“镇聘村用”,依托镇卫生院提升了3433个一体化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得到提升。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始终坚守在农村一线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三高一慢”患者提供规范的慢病管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体乡村医生奋不顾身、担当作为,始终坚守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坚持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协助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表现出了很强的执行力和为群众服务意识,为筑牢农村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村居民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同。

下一步,也将对健康青岛和青岛卫生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我的介绍到此,谢谢大家!

 

百度青岛记者:莱西是如何实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谢谢。

 

徐东辉:首先,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在座记者朋友对莱西的关心关注,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解决人才要素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莱西市高度重视,聚焦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启动了“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招募行动,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莱西路径”。

第一,聚焦人才支撑,以“红色合伙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筑巢引凤栖,归雁衔枝来。”一是广泛动员招募。印发《关于在“两代表一委员”中招募“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的实施方案》,动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搭建“两代表一委员”助力乡村振兴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公开发布“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招募令,截至目前,累计吸引“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434人。二是精准匹配场景。在全市开放24个具有发展特色和潜力的自然村,建立要素需求清单,村庄提供闲置厂房、土地、人力等优势要素,建立资金、标准、渠道等要素需求清单;企业发挥资金、渠道等优势要素,提出土地、人力、原材料等发展要素需求清单,依据双方清单实现精准匹配,让合伙人能够根据村庄生态景观、农业种植优势等资源禀赋,助力村庄找准发展路径。三是形成延伸招引。“以合伙人吸引合伙人,以合伙人吸引项目,以项目吸引合伙人”,形成良好互动效应。发挥现有“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的资源及号召力,引导更多力量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招工帮村、资金扶村”等形式加入进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二,聚焦增收致富,携“红色合伙人”绘就乡村振兴“共富篇章”。“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一是发展产业,塑造集体增收“新引擎”。在434名招募的合伙人中,其中有40多名合伙人是通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或开办公司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成为莱西市合伙人工作的亮点。“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周玉忠作为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通过良种推广、订单制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合作制种,先后培养制种人员2000余人,为农民创收6000余万元,为产业转型、乡村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二是盘活资源,激发村民致富“源动力”。围绕“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渠道多起来”的思路目标,红色合伙项目以村庄投资入股、土地流转、闲置资产利用等方式进行合作,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水集街道的产芝湖新村以闲置房屋资产、“产芝老家”品牌运营权等入股,唤醒乡村低效资源,引入奶牛养殖企业博宇牧业,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循环农业;引入康养和研学项目,将两所闲置小学变废为宝;产芝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0倍,“共富公司”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村民增收500万元,有效实现项目发展和乡村共富“双赢”。三是挖掘特色,打造乡村建设“新样板”。依托村庄现有项目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挖掘培育符合当地特色的红色合伙人项目。如院上镇徐家屯村依托大好河山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及归璞酒庄,迅速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葡萄小镇,吸引各地游客进行田园采摘休闲旅游,同时与农民合作社合作,将本地特产统一包装、设计和销售,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不断提高周边村民经济收入。

第三,聚焦事业保障,与“红色合伙人”实现乡村振兴“双向奔赴”。“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制定《“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管理办法》《创业贴息贷款实施办法》等政策,明确“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可享受与各镇街“双招双引”项目同等政策支持。在创业担保贷款、农民职称认定、人才工程项目评选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给予倾斜,解决“红色合伙人”后顾之忧。二是优化服务模式。组建乡村振兴工作专班,负责辖区内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的招募和日常管理,建立定期会商和常态化联络机制,为合伙人项目落地结果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做好奖励宣传。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可获得“名誉村支书”“名誉村主任”等称号,对村庄发展和重要事项提出意见建议。优先推荐优秀合伙人中符合条件的“两代表一委员”下一届连任,并在其他评先选优工作中优先考虑;对经认定符合顶尖人才集聚计划的合伙人,按照相应类别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补助;对创办企业的顶尖人才及创新引进的人才项目,按照相应类别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切实增强合伙人的社会荣誉感、参与归属感和合作认同感,努力让合伙人得事业、村庄得发展、老百姓得实惠。

同时,也借助今天的平台推介一下莱西。莱西,来了就有惊喜。周末休闲去何方?莱西处处好风光。欢迎大家到莱西做客。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主持人:感谢徐东辉市长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请会后,联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系电话:85911483。

本场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6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7月12日

  发布会日期:
  2023年7月4日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4场。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莱西市共同围绕“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行发布介绍。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刘学俊同志;

市科技局副局长于炳波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郝曙光同志;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邢晓博同志;

共青团青岛市委副书记段开正同志;

莱西市政府副市长徐东辉同志。

欢迎6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请刘学俊副部长介绍“我市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关情况。有请。

 

刘学俊:尊敬的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也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会同组织、科技、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团市委等专班成员单位,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策引领,突出引育创新,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了青岛智慧和力量。

第一,积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升级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体系。我们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优势。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重点和路径,全面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十大工程,积极助力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二是坚持政策引领。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先后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条、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15条等综合性政策文件,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硬核”措施,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坚持分类推动。针对不同群体发展需要,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分别出台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激励办法、改革完善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和职称评聘制度的意见、实施艰苦偏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意见等措施,分领域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走深走实。

第二,大力开展人才培育,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乡村人才队伍。针对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渴求,下好培育“先手棋”,努力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一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连续9年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市办实事,推行“学历+技能+创业”全方位培育模式,构建“高校+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多方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处、市级培训示范基地26处,认定田间学校160处,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7万余人、高素质农民1.94万人。二是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积极落实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创新开设乡村技能夜校,积极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本领,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累计培训乡村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举办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12个,培训乡村振兴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10人次。三是实施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达到4万余人,9人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出台《关于促进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持续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累计培育乡村好青年1.3万余名。创建巾帼农业示范基地等230余个,培树各类乡村振兴女带头人450名。组织开展“齐鲁乡村之星”推荐选拔工作,176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荣誉称号。

第三,持续推进事业聚才,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事业和平台是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我们着力优化创业扶持体系,打造乡村引才聚才的载体平台,加大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力度,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一是积极支持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对首次创办、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创业实体,按照带动就业情况给予最高3万元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者个人可申请最高60万元的贷款;创办小微企业的最高可申请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2018年以来,政策性扶持返乡入乡创业2万余人。二是积极支持人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以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牵引,累计建成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家,集聚重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研发人员达4700余人。三是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定向培养。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累计遴选462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一线工作。持续扩大乡村公费农科生、师范生、医科生等定向培养招生规模,累计完成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和农科生定向培养计划1433人。持续开展基层人才挂职研修,建立“一对一”导师制度,累计从基层农、教、文、卫系统选派60名业务骨干安排至省市专业对口单位挂职研修,为乡村基层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

第四,强化柔性用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动能。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破地域、归属等条条框框限制,广招天下英才,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不断扩大专家服务。积极实施“专家服务基层—导航青岛”行动,集成产品推介、需求征集、成果发布、项目对接等功能,广泛开展下乡支教、支农扶农、社区义诊等活动,累计推动2100余名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带动就业1.6万余人次,实现增收9亿余元,成功帮助9000多户贫困户脱贫。二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共组织选派科技特派员1088名,组建黑猪养殖、崂山茶、蓝莓和花生种植等12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组成30多支区域乡村振兴推广团队,共解决技术难题2000余个,落地项目30多个,转化科研成果200余项,培训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5万余人次,示范推广农作物种植面积2万亩。三是推进实施法律服务。在全省率先探索镇街、社区和服务单位“三方签约”模式,为2065个村(社区)选聘法律顾问1341名。四是创新开展撮合服务。推动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机制,在莱西市开展省级“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面向全国征集“乡村振兴合伙人”434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发展机制,推动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激励机制和荣誉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合伙人吸引合伙人,以合伙人吸引项目,以项目吸引合伙人”的良好互动效应。

第五,致力于制度安排,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坚持将乡村人才开发摆在人才工作的优先位置,将尊重重视乡村人才落实到具体工作措施上,不断提高乡村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一是让乡村人才在发展上有奔头。建立职业农民发展通道,设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全市累计947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创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职称直评”职称制度,4566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获评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建立县以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打破基层人才发展的“天花板”,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全市目前共晋升基层职员779人。二是让乡村人才在奖励上有盼头。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定期开展青岛拔尖人才、乡村振兴英才、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才、最美基层农技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寻访评选活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获评人员给予奖励,极大激发了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三是让乡村人才在待遇上有甜头。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将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服务的经历、贡献和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支持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入编人才序列,在申报涉农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工资福利政策,确保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本区(市)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实施艰苦偏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在偏远学校执教的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600元生活补助。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引育,优化人才服务,继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走在前、开新局”。一是在完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方面,加快推动新一轮乡村人才振兴政策落地实施,进一步创新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措施,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优势。二是在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引导广大人才向基层流动。三是在乡村人才服务方面,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机制,提升乡村人才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着力提高乡村人才办事便利度。加大乡村人才振兴表扬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强典型选树及宣传,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的良好氛围。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部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网记者:推动乡村振兴,在大力引进乡村人才的同时,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乡村人才队伍尤为重要。请问,在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育,打造乡村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环境方面,人社部门出台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谢谢。

 

刘学俊:谢谢中国网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引进和培育是乡村人才工作两个重要方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也要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的活力,打牢人才振兴的基础。5年来,市人社局始终把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所在,用好“指挥棒”,推出“培训包”,树立“风向标”,打造乡村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乡村人才工作有干劲,发展有空间,事业有奔头。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用好职称评审“指挥棒”,打破基层人才发展天花板。首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把评价重点放在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目前,全市已有947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461人、初级职称412人。其次,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在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专门面向基层的专属评价标准,让基层人才参加属于自己“主场”的职称评审,评价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目前市里已有1839人获得基层高级职称。最后,建立基层职称“直评”制度。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满10年、20年、30年,申报相应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时,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目前,我市已有4566人通过“直评”获得中高级职称,并落实了待遇,有效激励广大人才在基层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奉献。

第二,推出能力提升“培训包”,厚植乡村人才成长潜力。一方面,着力提升技能人才素质。紧密对接乡村人才成长需求,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原则,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位乡土人才都有一技之长。2022年以来,全市组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万多人次,累计拨付补贴资金4200余万元。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建设4家省级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大规模开展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12个,累计培训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4.2万人,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的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三,树好奖励激励“风向标”,引导广大人才到乡村基层建功立业。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一是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市级人才工程和项目评选时,向乡村基层人才倾斜。2018年以来,16名涉农人才获评青岛市首席技师,占全市首席技师总数的9.6%;农业农村领域23名人才获评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特聘专家,占全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15.6%。二是在评选就业创业和人才典型时,向乡村基层人才倾斜,5年来,共选树各类典型1.4万余人。三是在设置表彰奖励项目时,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名,并给予每名先进个人6000元一次性奖金,评选全市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8名、先进团队2个,最高兑现一次性津贴30万元。

下一步,人社局将把培育本土人才摆在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位置,在拓宽覆盖面、提升精准度上下功夫,引导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农村实用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支撑,我市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呢?谢谢。

 

郝曙光:感谢媒体朋友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农村实用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从教育培训、人才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目前,全市乡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多元化培养乡村实用人才。连续9年将农民培训列入市办实事,累计培育职业农民17万余人、高素质农民1.94万人。同时,突出头雁人才培养,去年在全市优选了65名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在省内4地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通过集中授课、考察互访、导师帮扶指导等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技能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产业致富带头人等乡村本土化人才。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计划到2025年,打造“骨干人才、专业人才、能人乡贤、能工巧匠、乡村好青年”5个一万人队伍,全面充盈乡村人才队伍。

二是构建乡村人才管理使用机制。为破解我市乡村人才数据信息分散、人才优势特征模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构建了乡村人才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对高素质农民、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技能型实用人才、乡村治理人才5类人才进行精细化分类,目前,已入库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2.4万余人。瞄准不同人才特征,分级分类进行差异化培养使用,176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在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机制。注重打破乡村人才发展“天花板”,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试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为“农把式”“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量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和发展特征的评审标准,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重点突出工作量、实绩和能力等评价权重,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入编人才梯队,并在申报涉农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目前,全市累计评审农民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461人、初级职称412人。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鲁网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请问市科技局围绕选好科技特派员,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于炳波:首先感谢鲁网记者对科技创新、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给予的关心和关注。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青岛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成效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创新创业的领头羊、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全市科技部门这些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创新服务模式

近几年,经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我市推出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四零”服务模式,助能三农发展,科技特派员扎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紧抓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三条主线,推动农村发展,探索农业科研新路子,每年采取田间学校、科技长廊、农户培训会等方式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开展“胶州白菜”“马家沟芹菜”“白庙芋头”等区域特色品牌服务,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形成了一套“服务品牌建设—示范推广新技术—带动区域产业增收”的创新做法。

二、完善创新机制

近几年,我市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实施了8批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全市省级特派员达到1088名,针对我市经济薄弱地区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计划近30项,为切实提高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我们将平时的工作动态审核和年度绩效评价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科技特派员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把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术运用到基层生产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做好智力支撑。

三、凸显服务亮点

我市搭建了青岛市科技特派员云服务平台,实现特派员的数字化服务,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服务足迹遍布西海岸新区、即墨、平度、莱西、胶州等区市200个村镇,精准服务我市乡村振兴。2022年新增成果技术转移转化项目247项,合同金额达1.6亿元。

四、做强产业特色

为促进特色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我市成立了牛、葡萄、苹果、食用菌等12个产业服务团,围绕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开展定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专家基层行等活动,定点帮扶20个乡村振兴的重点乡镇,60余个村庄,针对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奶牛养殖、疫病防治、智慧化管理等领域,对帮扶企业和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今年已进行农业科技培训60余次,现场指导服务150余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6000余人,农户800余户,带动当地产业增收1.2亿元。

科技派员工作已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推器,大大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有效带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下一步全市科技特派员一将坚守创新,深入践行“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中国报道记者:青年是乡村振兴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我一直关注共青团开展“乡村好青年”选培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取得的成效和下步的打算?谢谢。

 

段开正:感谢中国报道记者朋友对青年工作和“乡村好青年”选培的关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青年人才。2018年以来,青岛共青团以凝聚、服务、培养青年人才为切入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贡献青春力量。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构建“1157”政策体系,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1个总体文件,推动乡村好青年队伍纳入市委农委重点建设的五支乡村人才队伍,研究出台共青团乡村振兴青春建功5项行动,指导7个涉农区市印发专门文件,形成了“系统配套、市县一体、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乡村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累计选树四级乡村好青年1.3万余人,选树市级以上涉农青年典型230余名,莱西市纳入省“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整县提升”试点范围,吸引凝聚一大批青年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青春动能。

三是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联合举办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乡村振兴青年大讲堂等30余场次、5000余人次参与,推动各涉农区市建立以好青年为主的青年人才党支部45个。依托130余个“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累计组织动员1.2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开辟了青年担当作为的新天地。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接下来,考虑按“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的总体思路,重点抓三项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选树。着力提高乡村好青年队伍体量,常态化推进“青鸟计划”青年人才聚青行动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乡村好青年1.3万人,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实现规模倍增。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接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服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新举措,为乡村青年在创业就业、发展产业等方面提供销售平台、活动场地、金融扶持,及时回应、积极解决青年“急难愁盼”。

三是拓宽成长空间。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好青年工作与村级后备力量建设相衔接。积极引导青年以“互联网+”激活农村经济,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青年社会组织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基层治理,引领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借此机会,也向每一位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青年朋友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青岛日报记者:乡村医生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我市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谢谢。

 

邢晓博:感谢青岛日报媒体记者对于我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关心,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全面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持续强化乡村医疗卫生发展举措,不断优化基层卫生服务环境,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政策,健全人才培养招聘机制。我市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率先建立健全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多渠道培养和招聘乡村医生,通过公费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校园招聘等方式引进医学专业人员充实到村卫生室工作,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生可免试注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目前,全市注册乡村医生522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以及持有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乡村医生占比达到了68%,位居全省前列,为农村居民健康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加大投入,保障乡村医生工作待遇。一是逐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筹资标准,其中乡村医生承担40%的工作量并给予绩效补助,通过设立基本药物补助、一般诊疗费、发放村卫生室运行补助,购买医疗责任险等政策,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岗位待遇。二是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由财政出资为在岗乡村医生缴纳“五险一金”,有效解决了乡村医生后顾之忧。三是全面落实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助政策,对现属于青岛市户籍、在省内村卫生室连续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满1年(含1年)以上符合条件的老年乡村医生发放生活补助,已累计发放补助约6.5亿元。通过以上投入支持,进一步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

三、规范管理,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一是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制度,新进从业人员均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以及持有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二是鼓励在岗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崂山等区市设立了考取资格后给予一次性奖励政策。三是建立了乡村医生退出返聘机制,对身体健康、技术过硬且老百姓口碑高的老年乡村医生实行返聘。四是强化乡村医生能力建设,依托青岛市部分三级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对乡村医生骨干进行培训,同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各区市组织每年对乡村医生全面培训。五是全面落实镇村一体化管理,推行乡村医生“镇聘村用”,依托镇卫生院提升了3433个一体化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得到提升。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始终坚守在农村一线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三高一慢”患者提供规范的慢病管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体乡村医生奋不顾身、担当作为,始终坚守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坚持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协助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表现出了很强的执行力和为群众服务意识,为筑牢农村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村居民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同。

下一步,也将对健康青岛和青岛卫生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我的介绍到此,谢谢大家!

 

百度青岛记者:莱西是如何实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谢谢。

 

徐东辉:首先,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在座记者朋友对莱西的关心关注,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解决人才要素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莱西市高度重视,聚焦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启动了“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招募行动,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莱西路径”。

第一,聚焦人才支撑,以“红色合伙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筑巢引凤栖,归雁衔枝来。”一是广泛动员招募。印发《关于在“两代表一委员”中招募“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的实施方案》,动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搭建“两代表一委员”助力乡村振兴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公开发布“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招募令,截至目前,累计吸引“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434人。二是精准匹配场景。在全市开放24个具有发展特色和潜力的自然村,建立要素需求清单,村庄提供闲置厂房、土地、人力等优势要素,建立资金、标准、渠道等要素需求清单;企业发挥资金、渠道等优势要素,提出土地、人力、原材料等发展要素需求清单,依据双方清单实现精准匹配,让合伙人能够根据村庄生态景观、农业种植优势等资源禀赋,助力村庄找准发展路径。三是形成延伸招引。“以合伙人吸引合伙人,以合伙人吸引项目,以项目吸引合伙人”,形成良好互动效应。发挥现有“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的资源及号召力,引导更多力量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招工帮村、资金扶村”等形式加入进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二,聚焦增收致富,携“红色合伙人”绘就乡村振兴“共富篇章”。“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一是发展产业,塑造集体增收“新引擎”。在434名招募的合伙人中,其中有40多名合伙人是通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或开办公司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成为莱西市合伙人工作的亮点。“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周玉忠作为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通过良种推广、订单制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合作制种,先后培养制种人员2000余人,为农民创收6000余万元,为产业转型、乡村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二是盘活资源,激发村民致富“源动力”。围绕“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渠道多起来”的思路目标,红色合伙项目以村庄投资入股、土地流转、闲置资产利用等方式进行合作,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水集街道的产芝湖新村以闲置房屋资产、“产芝老家”品牌运营权等入股,唤醒乡村低效资源,引入奶牛养殖企业博宇牧业,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循环农业;引入康养和研学项目,将两所闲置小学变废为宝;产芝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0倍,“共富公司”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村民增收500万元,有效实现项目发展和乡村共富“双赢”。三是挖掘特色,打造乡村建设“新样板”。依托村庄现有项目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挖掘培育符合当地特色的红色合伙人项目。如院上镇徐家屯村依托大好河山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及归璞酒庄,迅速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葡萄小镇,吸引各地游客进行田园采摘休闲旅游,同时与农民合作社合作,将本地特产统一包装、设计和销售,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不断提高周边村民经济收入。

第三,聚焦事业保障,与“红色合伙人”实现乡村振兴“双向奔赴”。“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制定《“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管理办法》《创业贴息贷款实施办法》等政策,明确“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可享受与各镇街“双招双引”项目同等政策支持。在创业担保贷款、农民职称认定、人才工程项目评选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给予倾斜,解决“红色合伙人”后顾之忧。二是优化服务模式。组建乡村振兴工作专班,负责辖区内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的招募和日常管理,建立定期会商和常态化联络机制,为合伙人项目落地结果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做好奖励宣传。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可获得“名誉村支书”“名誉村主任”等称号,对村庄发展和重要事项提出意见建议。优先推荐优秀合伙人中符合条件的“两代表一委员”下一届连任,并在其他评先选优工作中优先考虑;对经认定符合顶尖人才集聚计划的合伙人,按照相应类别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补助;对创办企业的顶尖人才及创新引进的人才项目,按照相应类别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切实增强合伙人的社会荣誉感、参与归属感和合作认同感,努力让合伙人得事业、村庄得发展、老百姓得实惠。

同时,也借助今天的平台推介一下莱西。莱西,来了就有惊喜。周末休闲去何方?莱西处处好风光。欢迎大家到莱西做客。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主持人:感谢徐东辉市长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请会后,联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系电话:85911483。

本场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6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