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日期:
2023年5月6日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今天我们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2022年青岛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均雷同志;
市生态环境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处长 刘赞同志;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 金柏峰同志;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 沈小鹏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大家观看短视频。
(短视频播放)
下面,请张均雷副局长介绍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有关情况,有请。
张均雷: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交流。
2022年,在省生态环境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把握“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深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奋进姿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作以介绍。
一、立足持续提标提质,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印发实施全市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夏秋季臭氧污染强化治理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开展全市扬尘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涉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企业519家,工业企业料场堆场共790个,确定整治提升项目28个。对全市道路扬尘情况进行出租车走航监测,发现污染点位770个,开展污染点位溯源,组织责任单位及时完成整改。开展柴油货车排放常态化执法检查,检查柴油车辆2500余辆,检查加油站650余家次,实现对全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管全覆盖。提前两年完成高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比例9%的目标任务。2022年,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浓度分别为26、49、8、28、154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历年最低水平,与2021年相比分别改善7.1%、12.5%、6.7%、9.1%;空气质量优良率88.5%,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各区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范围为81.1%~89.6%,同比均有所改善。
二、加快补齐治污短板,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严格落实新修订的《青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开展城镇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检查工作,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隐患排查,定期开展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切实保障水源地安全和水质达标。实施水质公报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开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厂水质信息。印发实施2022年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工作计划和提升水环境质量工作方案,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实施33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推进772个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落实好横纵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水质监测通报,对国省控断面实施周加密监测,对市控断面开展月加密监测。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重点流域专项执法检查。2022年,全市2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且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4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三、坚持海陆同防同治,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严格落实湾长制,系统推进海湾综合治理,完成6174个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印发实施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胶州湾海洋塑料垃圾“清漂”专项行动方案,加强海湾保护和污染防治。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排查,健全完善“一口一档”,治理陆源污染入海。完成年度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评价、崂山湾和丁字湾3个季节生物多样性普查。组织开展海洋环境风险源排查,形成环境风险管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环境风险管控。2022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创历史最佳;灵山湾成功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成为省内唯一成功入选的优秀案例,央视《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对我市海湾保护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黄润秋部长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门点赞。
四、实施系统综合治理,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印发实施“十四五”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行动计划、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监督检查试点,跟踪服务135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调查项目。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至176家,完成33家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监测、14家隐患排查评估、17家自行监测方案抽查。全面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启动全市省控和市控监测预警点位的核查、调整等工作。保障建设用地准入安全,组织评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报告388个,推动完成7个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项目,212个重点建设用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2022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重点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不当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五、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着。全面完成省下达的2022年度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印发实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控制三年行动计划,西海岸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全省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印发实施青岛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崂山区、城阳区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争创首批全省生态文明十强县。持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766个,完成农村环境整治的行政村101个,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3处。全省首创非道路移动机械以“改”促“治”新模式,组织青岛港100余台机械升级改造,实现微成本减排。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开展5轮危险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2863家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全市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合格率达到100%。颁布实施《青岛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这是全省首个出台地方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3.09万吨,未发生二次污染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开展多轮覆盖全部核技术利用单位的隐患排查行动,共核查核技术利用单位1456家次,检查发现问题158个,整改完成率达到100%。严格落实放射源转移备案制度,全市放射源全部处于安全受控状态。全市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环境电磁辐射总体状况较好。全市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全部达标,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同比保持稳定。
2023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生态环境厅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在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以上是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工作的简要介绍,详细情况请大家参阅青岛政务网《2022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均雷副局长的介绍。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保护水生态、治理水环境,关系群众福祉。当前,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中,我市如何确保工作成效?谢谢。
金柏峰:媒体朋友们,上午好!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我市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总体持续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措施在水质保障和水环境改善中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既能解决水质达标不稳定、改善不明显等问题,又能带动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能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创造更多更好的亲水空间和土地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2年,重点推进实施了北胶莱河昌平路桥上游人工湿地、即墨即发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灵山卫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等33个水污染防治工程,今年还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50个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重点环节或节点配档管理,定期提醒监督工程进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全市水环境保护基础。
二是坚持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每条河都有自己独立的特点,生态保护的目标以及重点环节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一河一策精准施治,2022年市政府印发实施了《青岛市进一步提升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工作方案》,对大沽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泽河、白马河、白沙河、风河、李村河、墨水河、嵯阳河、云溪河等11个国省控重点流域,坚持外源防治与内源治理并重,一河一策制定保护方案,在保障全市14个国控地表水断面和6个省控地表水断面达标的基础上,带动全市的河和海洋水质整体不断提升。
三是清单化加强水环境精细化监管。前面介绍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项目是明确的,一河一策的措施也有了,关键是如何抓落实,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实施了水质加密监测通报、打造智能化闭环管理系统、优化横纵结合的水生态补偿机制等17项水环境综合性监督措施。针对重点领域创新务实的开展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针对沿河排污的问题,施行“排查、监测、溯源、交办、整治、销号、核查、监管”八步走的方式,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2022年完成首批排查发现共772个入河排污口、雨污混排口的整治。水源地的保护一直是重中之重,我们采取天地一体的模式,通过卫片、无人机、人工徒步的模式持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并模拟实战效果,持续组织开展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保障全市饮用水总体安全,我就简要汇报这些,谢谢。
青岛日报 记者:近年来青岛市民也看到,蓝天白云也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空气质量超标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具体的治理上咱们有什么更好的措施?谢谢。
沈小鹏: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夏秋季出现蓝天白云的情况下,还出现超标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是臭氧超标造成的,目前臭氧污染是全国性的难题,我市也不例外,2022年我市臭氧超标天数达到30天。大家在夏季蓝天白云的好天气里,有时候看到空气质量并不是很优良,出现轻度或者是中度污染,出现这样的情况,背后基本上是臭氧超标造成的原因。臭氧超标的时段一般集中在午后气温较高、阳光较强的时段,在此期间只要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及室外活动,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是“可防可控”的。
针对臭氧污染的问题,近年市生态环境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应对。一是针对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开展差异化管控研究,初步摸清我市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目前正在制定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本地协同控制方案。二是近期即将印发实施《青岛市2023年夏秋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全面进行排查整治,针对有问题的企业实施治气工程,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从源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对复合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豁免末端治理设施政策的企业办理相关的豁免政策,提升企业源头治理的积极性。强化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及石化、化工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监管工作。三是整合执法监测行业专家等力量,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执法检查,对排放稳定达标、运行管理规范、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依法依规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强化对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的工业园区、企业集群以及治理进展缓慢、群众投诉强烈、问题突出企业的执法监管。
谢谢,我就回答到这里。
百度青岛 记者:请问“十四五”时期我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任务?谢谢。
刘赞:首先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具体的行动:
一是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牵头部门是发改委,生态环境部门也承担着碳排放重点企业数据核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职责。我们要强化“双碳”战略与生态环境工作的目标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
二是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几年来我局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双碳”目标路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适应气候变化等课题研究。下一步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集成推广应用。
三是做好各类试点示范工作。在总结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成效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试点建设。去年西海岸新区获得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气候投融资试点,下一步将围绕试点目标和任务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探索制定地方气候投融资标准,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搭建气候投融资地方项目库,并打造一批具有典型试点示范作用的近零碳城镇、园区、社区、企业。
四是充分发挥碳市场激励调节作用。在引导企业开展碳配额交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金企”合作,协助银行机构、企业办理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业务,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金融、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
五是加强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标准和制度体系,科学设定各区(市)碳排放强度降低指标任务和考核办法,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区(市)考核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压实工作责任。坚持温室气体编制常态化,建立、实施碳普惠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小微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治理,全面提升气候治理效能。
我就简单回答到这儿,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处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的需要,会后请联系市生态环境局联系,联系电话:82899906。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