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142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走在前开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重点围绕我市打造“六个城市”奋斗目标中的“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进行情况介绍。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同志;

  市科技局局长朱铁一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同志。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到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耿涛副市长介绍我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情况,有请。

  耿涛:各位媒体朋友:

  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围绕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重点在打造“六个城市”上集中发力、全面推进,加快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关于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重点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行”两个维度,来谋划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围绕全市实体经济2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提出大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于先行,突出“引领型”发展导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着力通过打造产业培育高地,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走在前列;打造数字赋能典范,在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上走在前列;打造协同发展标杆,在产业生态培育营造上走在前列;打造绿色低碳先锋,在清洁安全节能高效上走在前列,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蓄势崛起,率先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

  关于重点指标,初步提出12项指标建议。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等5项指标,着重反映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走在前列情况。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等2项指标,着重反映在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上走在前列情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全市人才总量等4项指标,着重反映在产业生态培育营造上走在前列情况。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指标,着重反映在清洁安全节能高效上走在前列情况。

  二、关于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重点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维度,勾画和诠释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架构和内涵,深度对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关于总体目标,围绕“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到2026年,实现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更加强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更为广泛,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青岛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排名中保持全省第1、全国前10位次,努力争先进位。

  关于建设海洋科学城,重点推动国内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汇聚,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关于建设智造创新城,重点突破产业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

  关于建设未来产业城,重点让未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场景开放与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以上。

  关于建设湾区科创走廊,重点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集聚,争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超过26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50亿元、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提质扩容,推动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十位。

  打造“六个城市”,是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更加注重强化大城市功能,突出“引领型”发展导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耿涛副市长的介绍。下面,请朱铁一局长介绍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有关情况,有请。

  朱铁一: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市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青岛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六个城市”建设是这一目标的落脚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前期谋划上,我们坚持对标先进、彰显国际特色,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各类创新主体意见,《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既保持衔接连续,又有长远性和阶段性差别,《五年规划》相当于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三年行动方案》就是落地落实的具体施工图,两者相辅相成、协调搭配。

  在操作实施上,针对未来三年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我们将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聚焦重点,强力推进,做到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具体将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尽快取得成效。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起势工程。加快提升海洋科研能力,推进“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我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全省50%以上。加快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二是新兴产业创新工程。围绕24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沃土计划”,搭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以“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翻一番”,达到10000家、8000家、6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科技型企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支持基因技术、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深海开发等前沿领域探索颠覆性创新。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支持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布局一批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产业建链融链,促进更多颠覆性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科技园区提升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谋划建设10个左右市级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微生态专业化园区。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都市科技创新园,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推动孵化器提质增效,打造10家左右不同特色模式的标杆孵化器。

  五是开放合作深耕工程。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和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平台,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和产能合作。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为中外双方提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在青转化。深入开展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试点,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管理服务。

  六是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实施“硕果计划”,优化源头供给,引导研发机构定向服务企业。加速技术转移扩散,支持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场景建设。通过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形式,推动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争取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00亿元以上、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超过2000项。

  七是人才强青蓄能工程。围绕“人才强青”计划,推进顶尖人才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青年人才招引、产才融合促进等若干子计划,持续拓展全球引才引智渠道,提升人才服务的广度深度,构建梯次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支点。

  八是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探索科技创新容错机制。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科技金融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此外,围绕八大工程,我们对方案中的逐项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下一步将强化调度,跟踪进展,抓好落实。同时,还谋划储备了一批重要创新平台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确保有抓手可落地。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朱铁一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卞成局长介绍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有关情况,有请。

  卞成: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六个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排在首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工作专班编制了《青岛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制定了《青岛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通过打造“产业培育高地、数字赋能典范、协同发展标杆、绿色低碳先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产业生态培育营造、清洁安全节能高效“四个走在前列”。

  第一,打造产业培育高地,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走在前列。

  重点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到2026年,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

  先进制造业,提升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能级,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虚拟现实等产业规模,打造国内一流产业集群;谋划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布局,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功能,加快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都市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打造集育种、养殖、加工、物流于一体的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体系。

  第二,打造数字赋能典范,在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上走在前列。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到2026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

  一是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重点领域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5G网络、千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卡奥斯为代表的“双跨”以及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发展,建设算力中心,大力提升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等数字优势产业竞争力。

  二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应用推广,支持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

  第三,打造协同发展标杆,在产业生态培育营造上走在前列。

  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到2026年,力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家,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全市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

  一是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构建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企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体系,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二是推动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推动政府引导基金投向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业务,健全融资担保、应急转贷体系。

  三是推动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引导高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专业,实施“蓝钥匙”创新培育工程,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考核评价、表彰激励机制。

  第四,打造绿色低碳先锋,在清洁安全节能高效上走在前列。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和国务院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6年,每年节能诊断工业企业30家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是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平台,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二是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引导企业对标达标,实施新一轮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和资源化利用行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三是持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鼓励企业开展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加快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和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应急)产品供给能力。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工作专班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统筹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健全规划和方案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区市联动、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卞成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大家都知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竞争的主战场;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载体。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排在“六个城市”的首位。请问在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过程中,将如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谢谢。

  卞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这位记者朋友。

  加快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必须得做好产业这篇文章,既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也要提升产业集群的生态发展,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发展格局。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大家也都关注到,包括刚才在新闻发布中我也说到,我们有24条产业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一条产业链都确定了一名市级领导干部作为链长,建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公布了链主企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链长制。链长带头研究产业链,做到了延链、强链、补链,积极推动解决产业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我们公布了第一批制造业链主企业,以需求机制为导向,针对链主企业遇到的问题,定制化解决;同时推动海尔、海信、青啤等龙头大企业实现倍增发展,引导各区市推动企业实施倍增计划,从而把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向良性发展状态。

  三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大力气。建立了梯次培养制度和动态管理企业库,对于优质企业动态入库、动态培育。同时,还积极组织了供需对接,提出了产业链企业科技创新培育计划,开展了“青岛品牌日”活动,打造新一代金花,推动市场主体发展。

  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现代形态,也是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信部在去年进行了产业集群竞赛,青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国家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相当于代表国家队参与世界的产业竞争,使命光荣。对于产业集群发展,我们着力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中必须具有自己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这个我们要做足文章。我们有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的梯队,后续我们还要培养新的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等领域要提升集群发展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引导集群内的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集群面临着各个链的交融汇聚,每一个链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企业也有自己的特点。下一步我们,我们要加大力气,通过以大带小或者产业链融合,来引导培育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第三,要培育集群生态发展。现在的发展讲究生态,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融资、产业+科技、产业+人才”。下一步,在“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方面我们也会出台一系列的办法来促进产业生态建设。

  第四,要健全产业促进组织。这是一个创新性的工作。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培养产业集群促进组织建设,为他们进行赋能,加强软硬件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这里,正好借您提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想推荐一下“链万企”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我们推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主动作为,创新性的做法,8月26日,“链万企”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已经上线,上线将近一个月来,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希望企业积极上平台,上得越多,“链万企”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发挥的撮合作用才会越强。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介绍一下“链万企”供需服务对接平台。

  (播放短片)

  记者: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好,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我们看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是开放与创新的融合,体现了青岛的优势和特色。从全国来看,国内有不少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百舸争流,同台竞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基础如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朱铁一: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应该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级也在稳步攀升,通过这几年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使得我市的创新策源能力和影响能力都在一直在不断地增强和扩大,下面首先通过一个短片,对近几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家有一个了解,尤其是对一些主要的成果有一个了解。

  (播放短片)

  通过这个短片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市的城市科技创新的实力实现了稳步攀升。目前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进入了全国的第一方阵,在这方面很多的记者朋友们在采访过程当中都知道,在青岛有很多国家级的研发平台,一些研究所、大专院所、实验室大家都去过,从这些数量来讲,我们已经在国家的创新战略角度还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创新实力。

  下面我从全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排位情况,包括一些数据以及我们面对的一些竞争分析,从三个维度向大家介绍一下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如何的,正好回答一下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

  从位次排名来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排名中,青岛目前升至全球第53位,在全国排第10位,连续两年青岛成为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2021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青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第10位,这个成绩也是非常好的。在科技部发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中,青岛已十年十次进入十强榜单。特别是科技部发起的这两项排名很有意义,也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充分表明青岛在“创新型”和“国际化”方面的实力水平。

  从主要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里,体现科技创新领域的指标大幅增长。全市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538家增长至2021年5554家,幅度是非常大的,增长了9.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5.4亿元增长至320.1亿元,增长了11.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9.7%增长至60.5%,提升了20.8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由2011年164.3亿元增长至2020年300.9亿元,科技创新供给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来,正在逐步由量变走向质变。

  从竞争形势来看,对比自身虽进步较快,但我们不能否认,对标部分发达城市和地区,我们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与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数量明显少于他们,质量还不够高,这是事实;与苏州、杭州等城市相比,我们的科技型企业队伍规模还不够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深圳等城市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生态还应该继续完善,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家经常到深圳去,也能和青岛形成一种对比,他们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生态还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政产学研金服用这些概念,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也在极力的推,这些创新要素的融合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和这些先进城市相比,差距和问题也是我们分析透了以后,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目标核动力。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在前期创新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上,要再提档、再升级,我们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重点,集中发力、全面推进,抓细抓实《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起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切实做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速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把我们目前的创新的优势、科技的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形成经济的优势,助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谢谢。

  主持人:感谢朱铁一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059;市工信局,联系电话:85911372 。

  本场发布的视频和文字实录,请登陆“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观海、蓝睛视听的“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走在前开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重点围绕我市打造“六个城市”奋斗目标中的“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进行情况介绍。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同志;

  市科技局局长朱铁一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同志。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到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耿涛副市长介绍我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情况,有请。

  耿涛:各位媒体朋友:

  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围绕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重点在打造“六个城市”上集中发力、全面推进,加快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关于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重点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行”两个维度,来谋划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围绕全市实体经济2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提出大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于先行,突出“引领型”发展导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着力通过打造产业培育高地,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走在前列;打造数字赋能典范,在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上走在前列;打造协同发展标杆,在产业生态培育营造上走在前列;打造绿色低碳先锋,在清洁安全节能高效上走在前列,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蓄势崛起,率先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

  关于重点指标,初步提出12项指标建议。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等5项指标,着重反映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走在前列情况。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等2项指标,着重反映在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上走在前列情况。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全市人才总量等4项指标,着重反映在产业生态培育营造上走在前列情况。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指标,着重反映在清洁安全节能高效上走在前列情况。

  二、关于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重点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维度,勾画和诠释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架构和内涵,深度对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关于总体目标,围绕“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到2026年,实现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更加强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更为广泛,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青岛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排名中保持全省第1、全国前10位次,努力争先进位。

  关于建设海洋科学城,重点推动国内外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汇聚,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关于建设智造创新城,重点突破产业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

  关于建设未来产业城,重点让未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场景开放与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以上。

  关于建设湾区科创走廊,重点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集聚,争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超过26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50亿元、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提质扩容,推动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十位。

  打造“六个城市”,是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更加注重强化大城市功能,突出“引领型”发展导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耿涛副市长的介绍。下面,请朱铁一局长介绍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有关情况,有请。

  朱铁一: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市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青岛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六个城市”建设是这一目标的落脚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前期谋划上,我们坚持对标先进、彰显国际特色,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各类创新主体意见,《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既保持衔接连续,又有长远性和阶段性差别,《五年规划》相当于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三年行动方案》就是落地落实的具体施工图,两者相辅相成、协调搭配。

  在操作实施上,针对未来三年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我们将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聚焦重点,强力推进,做到可操作、可执行、可落地。具体将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尽快取得成效。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起势工程。加快提升海洋科研能力,推进“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我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全省50%以上。加快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二是新兴产业创新工程。围绕24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沃土计划”,搭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以“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翻一番”,达到10000家、8000家、6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科技型企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支持基因技术、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深海开发等前沿领域探索颠覆性创新。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支持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布局一批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产业建链融链,促进更多颠覆性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科技园区提升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谋划建设10个左右市级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微生态专业化园区。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都市科技创新园,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推动孵化器提质增效,打造10家左右不同特色模式的标杆孵化器。

  五是开放合作深耕工程。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和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平台,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和产能合作。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为中外双方提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在青转化。深入开展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试点,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管理服务。

  六是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实施“硕果计划”,优化源头供给,引导研发机构定向服务企业。加速技术转移扩散,支持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场景建设。通过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形式,推动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争取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00亿元以上、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超过2000项。

  七是人才强青蓄能工程。围绕“人才强青”计划,推进顶尖人才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青年人才招引、产才融合促进等若干子计划,持续拓展全球引才引智渠道,提升人才服务的广度深度,构建梯次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支点。

  八是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探索科技创新容错机制。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科技金融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此外,围绕八大工程,我们对方案中的逐项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下一步将强化调度,跟踪进展,抓好落实。同时,还谋划储备了一批重要创新平台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确保有抓手可落地。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朱铁一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卞成局长介绍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有关情况,有请。

  卞成: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六个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排在首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工作专班编制了《青岛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制定了《青岛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通过打造“产业培育高地、数字赋能典范、协同发展标杆、绿色低碳先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产业生态培育营造、清洁安全节能高效“四个走在前列”。

  第一,打造产业培育高地,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走在前列。

  重点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到2026年,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

  先进制造业,提升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能级,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虚拟现实等产业规模,打造国内一流产业集群;谋划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布局,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功能,加快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都市现代农业,高标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打造集育种、养殖、加工、物流于一体的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体系。

  第二,打造数字赋能典范,在融合发展数字转型上走在前列。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到2026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

  一是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重点领域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5G网络、千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卡奥斯为代表的“双跨”以及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发展,建设算力中心,大力提升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等数字优势产业竞争力。

  二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应用推广,支持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

  第三,打造协同发展标杆,在产业生态培育营造上走在前列。

  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到2026年,力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2家,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全市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

  一是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构建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企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体系,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二是推动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推动政府引导基金投向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业务,健全融资担保、应急转贷体系。

  三是推动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引导高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专业,实施“蓝钥匙”创新培育工程,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考核评价、表彰激励机制。

  第四,打造绿色低碳先锋,在清洁安全节能高效上走在前列。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和国务院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6年,每年节能诊断工业企业30家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是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平台,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二是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引导企业对标达标,实施新一轮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和资源化利用行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三是持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鼓励企业开展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加快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和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应急)产品供给能力。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工作专班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统筹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健全规划和方案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区市联动、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卞成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大家都知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竞争的主战场;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载体。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排在“六个城市”的首位。请问在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过程中,将如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谢谢。

  卞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这位记者朋友。

  加快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必须得做好产业这篇文章,既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也要提升产业集群的生态发展,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发展格局。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大家也都关注到,包括刚才在新闻发布中我也说到,我们有24条产业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一条产业链都确定了一名市级领导干部作为链长,建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公布了链主企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链长制。链长带头研究产业链,做到了延链、强链、补链,积极推动解决产业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我们公布了第一批制造业链主企业,以需求机制为导向,针对链主企业遇到的问题,定制化解决;同时推动海尔、海信、青啤等龙头大企业实现倍增发展,引导各区市推动企业实施倍增计划,从而把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向良性发展状态。

  三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大力气。建立了梯次培养制度和动态管理企业库,对于优质企业动态入库、动态培育。同时,还积极组织了供需对接,提出了产业链企业科技创新培育计划,开展了“青岛品牌日”活动,打造新一代金花,推动市场主体发展。

  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现代形态,也是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信部在去年进行了产业集群竞赛,青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国家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相当于代表国家队参与世界的产业竞争,使命光荣。对于产业集群发展,我们着力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中必须具有自己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这个我们要做足文章。我们有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的梯队,后续我们还要培养新的产业集群,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等领域要提升集群发展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引导集群内的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集群面临着各个链的交融汇聚,每一个链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企业也有自己的特点。下一步我们,我们要加大力气,通过以大带小或者产业链融合,来引导培育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第三,要培育集群生态发展。现在的发展讲究生态,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融资、产业+科技、产业+人才”。下一步,在“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方面我们也会出台一系列的办法来促进产业生态建设。

  第四,要健全产业促进组织。这是一个创新性的工作。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培养产业集群促进组织建设,为他们进行赋能,加强软硬件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这里,正好借您提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想推荐一下“链万企”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我们推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主动作为,创新性的做法,8月26日,“链万企”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已经上线,上线将近一个月来,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希望企业积极上平台,上得越多,“链万企”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发挥的撮合作用才会越强。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介绍一下“链万企”供需服务对接平台。

  (播放短片)

  记者: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好,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我们看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是开放与创新的融合,体现了青岛的优势和特色。从全国来看,国内有不少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百舸争流,同台竞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基础如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朱铁一: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应该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级也在稳步攀升,通过这几年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使得我市的创新策源能力和影响能力都在一直在不断地增强和扩大,下面首先通过一个短片,对近几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家有一个了解,尤其是对一些主要的成果有一个了解。

  (播放短片)

  通过这个短片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市的城市科技创新的实力实现了稳步攀升。目前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进入了全国的第一方阵,在这方面很多的记者朋友们在采访过程当中都知道,在青岛有很多国家级的研发平台,一些研究所、大专院所、实验室大家都去过,从这些数量来讲,我们已经在国家的创新战略角度还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创新实力。

  下面我从全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排位情况,包括一些数据以及我们面对的一些竞争分析,从三个维度向大家介绍一下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如何的,正好回答一下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

  从位次排名来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排名中,青岛目前升至全球第53位,在全国排第10位,连续两年青岛成为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2021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青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第10位,这个成绩也是非常好的。在科技部发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中,青岛已十年十次进入十强榜单。特别是科技部发起的这两项排名很有意义,也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充分表明青岛在“创新型”和“国际化”方面的实力水平。

  从主要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里,体现科技创新领域的指标大幅增长。全市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538家增长至2021年5554家,幅度是非常大的,增长了9.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5.4亿元增长至320.1亿元,增长了11.6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9.7%增长至60.5%,提升了20.8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由2011年164.3亿元增长至2020年300.9亿元,科技创新供给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来,正在逐步由量变走向质变。

  从竞争形势来看,对比自身虽进步较快,但我们不能否认,对标部分发达城市和地区,我们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与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数量明显少于他们,质量还不够高,这是事实;与苏州、杭州等城市相比,我们的科技型企业队伍规模还不够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深圳等城市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生态还应该继续完善,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家经常到深圳去,也能和青岛形成一种对比,他们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生态还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政产学研金服用这些概念,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也在极力的推,这些创新要素的融合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和这些先进城市相比,差距和问题也是我们分析透了以后,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目标核动力。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在前期创新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上,要再提档、再升级,我们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重点,集中发力、全面推进,抓细抓实《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用三到五年时间,构建起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切实做到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速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把我们目前的创新的优势、科技的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形成经济的优势,助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谢谢。

  主持人:感谢朱铁一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059;市工信局,联系电话:85911372 。

  本场发布的视频和文字实录,请登陆“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观海、蓝睛视听的“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