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向社会各界介绍2025年全市防汛工作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了:
市水务管理局副局级领导干部、市水利和移民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刘化海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和海洋灾害救援处处长 吴杰先生;
市气象局业务科技处负责人 王建林先生;
市水文中心副主任 郑志国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刘化海先生介绍我市今年以来的防汛工作情况,有请。
刘化海: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截至10月17日,今年以来全市共发生22次强降雨,累计降水量847.6毫米,比去年同期多24.9毫米,比历年同期多216.4毫米。全市大中型水库(不含棘洪滩水库)蓄水6.1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偏多5842万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偏多3.1亿立方米。我市今年汛情总体比较平稳,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7月份降雨偏少,仅有68.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106.3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363.9毫米;而临近汛末的9月份我市降雨频繁,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18.8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51.1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多188.5毫米,列1952年有水文统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第3位(1961年9月222.3毫米,2005年9月222.2毫米)。进入10月份,全市已普降两场大雨。当前,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处于历史高位,众多小水库溢洪,防汛形势比较严峻。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防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防汛工作部署要求,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强化值班值守、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各环节防汛措施,取得了全市防汛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汛期市防指共发布防汛预警4次,启动防汛应急响应6次,全市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众志成城,形成防汛强大合力,全市库河安澜、安全度汛。相关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提前周密部署,压紧压实防汛责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20余次作出批示要求,并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督导,系统安排责任落实、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各方面工作。市防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防汛工作主动权,优化完善防汛指挥体系,确保指挥有力、调度精准。市防指于5月21日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各级各部门全面转入临汛状态,扎实做好防汛各项工作。市防办定期抽查各级防汛责任人履职情况,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强降雨期间有关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加强调度和信息报送,推动防汛工作形成闭环。市防办及时发布汛情态势、预报预警响应信息、风险防范提示和防御工作动态,努力为防汛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抓好预案修编,认真开展防汛演练
水务部门汛前调整公布了1491名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和644名山洪灾害防御村级责任人名单,印发《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及时修订《青岛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组织修编23座大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497座水库、74条重点河道、644个山洪灾害防治村等防御预案。交通运输部门制发工作部署及指导性文件20余件,进一步明确公路、运输、交通在建工程、港口水运等9个工作组在防汛各阶段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市防办先后组织防汛综合演练、防汛指挥调度桌面推演,以及城市排水防涝、崂山水库白沙河库河联动、地铁防汛、抢险救援应急拉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防汛救援等演练,教育部门指导全市学校开展应急演练2700余场次,全面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抢险队伍抢险救援能力。
三、强化监测预警,及时进行应急响应
水务部门加强与气象、水文、应急等部门信息共享,每周开展联合会商,重要天气过程加密会商,扎实做好实时雨水情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响应。今年以来,市防办组织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及市自规、水务、农业农村、应急、气象、水文等部门进行防汛抗旱会商33次;市气象局参加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会商和加密会商15次,与省气象局首席电话联防35次,区(市)气象局联防914次,发布暴雨和台风预警8次,努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严格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及时“叫应”各级防汛责任人到岗到位,确保预警信息、会商决策意见直达一线、全面覆盖、迅即反馈。会同宣传部门通过官方媒体、融媒体等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第一时间发布预警响应信息,提醒受影响区域人员及时做好转移避险。依托三大运营商发送山洪灾害预警短信3.8万余条。做好全市497座水库在线监控维护保养,实现重点水利工程防控区域全覆盖。
四、排查整治隐患,从严推动闭环整改
采取单位自查、行业检查、防指综合检查和联合市纪委监委督导检查等方式,全覆盖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检查水库、重要堤防、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点、桥涵隧道、低洼易涝点、涉水景区等重点部位以及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防汛安全隐患。针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全市累计排查防汛风险隐患768个,全部整改完毕。其中,文旅部门重点加强对13个涉海A级景区和6个市级文博场馆的防台防汛安全生产督导检查;水文部门加强对雨水情监测设施维修养护,确保水情信息传输畅通;教育部门重点对老旧校舍、图书馆等重点区域和设施进行全方位排查;水务、自然资源、园林等部门开展重要行洪河道排查,完成48处阻水片林的整改销号;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发动农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拉网式风险隐患排查,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水务部门持续强化工程性防汛措施,汛前完成29处水毁修复工程及36座小型水库、19座水闸除险及维修加固主体工程,实施挪城水库(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和墨水河、胶河、南胶莱河等河道治理工程,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五、实行分级分类,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部门对全市2308处防汛风险点位实行“分级分类”精准管控,按灾害类型将风险点位分为水利工程、地下空间等9个大类,并匹配相应类型的专业救援队伍;按灾害影响程度将风险点位分为镇(街道)级、区(市)级、市级3个等级,实行“分级负责”。组织编制青潍、青烟、青日跨区域联动处置方案,并进行青潍日跨区域防汛应急救援联动拉练,优化区域防汛救援协作机制。
市、区市两级建立了200余人的防汛专家队伍和2800余支的4.6万余人的防御队伍。全市132个物资库,储备了价值1.9亿元127种防汛物资设备,其中卫星电话52部、大型排水泵车24台、舟艇274艘、移动发电机553台。在全市规划了19条防汛物资调运路线,确保防御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运得到、用得好。交通运输部门统筹抢险队伍,落实客货运输备勤车辆2695辆次;城市管理部门组建2000余名燃气供热抢修队伍,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地铁集团全线路组建防汛应急队伍9000余人,配备大功率水泵430余台、沙袋40余万袋,运营车站配备便携水泵、出入口防水挡板,施工项目配备应急水泵、预装沙袋等物资,切实做好轨道交通领域防汛安全管理。
六、紧盯重点部位,严密组织防御抢险
水利工程方面,严格落实水库安全度汛“三个重点环节”,紧盯水库安全运行,严格执行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下达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令31次,严禁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加强173座头顶库巡查防守,强降雨前预置防汛物资和抢险救援力量,及时处置突发险情。山洪和地质灾害方面,紧盯山洪灾害重点防治村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一张图作战”,明确“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5个关键环节责任。全面排查山洪灾害、跨沟道路桥涵阻塞壅水、沟道泥石淤积等风险,及时劝阻山间溪谷、浅滩水域内野游、露营等行为。城市防汛方面,全市各级排水部门紧盯城市低洼易积水部位,及时检修主次干道雨水管网、排水泵站等。强降雨期间在铁路桥下、地下通道、低洼小区等易积水点预置大功率排水设备,及时采取加强警戒、增设警示牌、布设隔离设施、清掏雨水排放设施等措施。汛期全市共出动排水人员3.4万余人次、应急车辆700余辆次,出动排水抢险设备275台次。城市管理、文旅等部门加强海水浴场、涉水涉山景区安全管理,根据降雨情况及时采取关停措施,扎实做好游客等外来人员防汛安全管理;交通运输部门会同高速公路运营管养单位,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对受强降雨影响的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及时采取限速、限行措施;海洋发展部门在大风暴雨天气期间,加强对全市4396艘海上作业渔船的调度,及时督促渔船及时归港避风、海上作业人员上岸避险;海事部门做好船舶交通组织和信息服务,及时落实禁限航要求,防止船舶冒险开航。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做好低洼易涝农田排水渠系疏浚和排水机械准备工作,及时开展农田排涝。
防汛工作事关重大,市防办将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后续防汛各项工作,守护岛城安澜!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刘化海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齐鲁法制网 记者:
请问今年汛期以来,青岛市具体气候特征有哪些,我市又是如何成功应对极端天气的?
王建林:
今年汛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通过强化预警发布与部门联动,成功应对多次强降水、高温等灾害天气,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一、汛期青岛市气候特征
2025年6-8月青岛市气候呈现“气温偏高、降水总量偏少”的特征。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累计出现5次阶段性高温过程,高温日数占汛期总天数的35%,创近十年同期新高。降水方面,全市累计降水量379.1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少277.5毫米,较历年偏少45.7毫米,其中7-8月降水显著偏少,平均降水量仅258.8毫米,较历年偏少85.5毫米,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干旱风险。尽管降水总量偏少,但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6-8月出现14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呈现“时间集中、落点分散”的特点。
进入9月后,气候形势发生显著转折,全市降水异常偏多。9月1日至10月14日,全市平均降水量达356.5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332%。9月单月平均降水量达218.8毫米,10月1日至14日平均降水量达137.6毫米。连续强降水导致土壤饱和、农田积涝,对秋收秋种造成较大影响。
????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科学应对灾害天气
1.市气象局建立“一过程一首席”工作机制,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流程,通过“双首席会商”“省市县三级联防”等措施,实现灾害性天气“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密切关注天气,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联合市通信管理局和应急管理局全网发布高级别气象预警信息,实行“叫应”机制直达政府决策部门。截至10月中旬,市气象局共发布全市预警67期,发送《气象信息快报》88期、降水量通报186期,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6期,为防汛减灾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2.聚焦关键天气过程,提供全流程气象服务,有效避免气象灾害发生。针对6月19日崂山特大暴雨过程中,提前50小时发布《最新气象信息》,联合应急、水务等部门滚动汇报实况与预报,为低洼路段积水处置争取宝贵时间。7月台风“竹节草”停编复活、四次登陆的复杂路径,市气象局提前3天启动应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连续报送《青岛气象信息》,及时调整降雨落区预报,为防汛减灾和转移避险提供关键支撑。8月29日—31日全市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西海岸泊里最大出现221.6毫米,市气象局提前4天发布趋势预报,逐日细化降雨时段和落区,降水过程中每2小时更新实况通报,助力全市实现“零险情”。
3.赋能重大活动,助力行业部门安全生产。今年以来,青岛市气象局主动对接需求,细化工作方案,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圆满保障青岛马拉松、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海军节、上合组织文化部长会晤、啤酒节等重要活动顺利举行。聚焦城市内涝、供热、地铁、海洋渔业等领域需求,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城市保障体系。加强与市农技中心联合会商,及时发布高温干旱风险预警,针对三秋期间连阴雨天气,滚动更新提供农事建议,建立“每日滚动更新+每周专题预报”机制,指导农户科学应对气象灾害。
4.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面向公众的融媒体服务。针对每次灾害天气过程开展伴随式科普服务,及时把动态更新的服务内容通过本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6月以来,通过“青岛气象”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气象信息4400余条,总阅读量达4600万次。
下一步,青岛市气象局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完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气象服务向“智慧化、精准化、场景化”升级,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岛、美丽青岛”提供更坚实的气象保障。
谢谢大家!
半岛都市报 记者:
根据今年降雨量分布情况,请问我市在雨水情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郑志国:
今年以来,市水文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立足防汛水文测报职能,切实发挥水文尖兵耳目作用,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测报支撑体系。以提升水文现代化测报能力为核心,升级改造了4处国家基本水文站,引进雨雪量计、ADCP、遥控测船、视频测流系统等现代化监测设备40余套,开展数字孪生水文站建设,全市水文现代化测报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涵盖雨量、水位、流量、墒情等水文防汛抗旱监测站点312处,雨量、水位、墒情监测全部实现自动测报,水文站全部实现视频实时监控,主要河道流量实现在线监测,基本实现了水文测报全时空、全时段、全覆盖。
二是实战演练,提升水文应急监测与处置能力。为全面落实水利部“四预”和超标准洪水防御工作有关精神,我们组织修编了《青岛市水文应急监测预案》,修订了15处国家基本水文站超标洪水测报预案。在大沽河南村水文站开展了全市防汛水文测报暨大沽河流域超标准洪水应急演练,模拟了标准洪水、超标准洪水和局部突发洪涝等多重极端场景,检验了无人机巡测、遥控船搭载ADCP测流、侧扫雷达流量监测等应急监测手段,切实提高了全市水文系统应对超标准洪水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靶向预警,筑牢防汛减灾水文防线。全市各级水文部门严格落实工作职责,层层压实责任,汛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实时监视全市雨水情动态,紧盯大中型水库、主要河道等防汛重点部位,共开展河道流量监测1175次,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0月7日大沽河沙梁水文站 650 立方米每秒;获取降水、水位、流量等各类监测信息137万余条,精准监测了全市雨水情的实时动态变化。同时,依托水文模型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洪水预测预报与风险研判,发布大中型水库纳雨能力分析667站次,完成洪水预报作业11站次,为全市主要河道和大中型水库科学防御、合理调度提供精准预测预报。
四是精准服务,强化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全市平均降水量超过0.5毫米时即发送雨情短信,超过5毫米或局部中到大雨时即发送“防汛抗旱信息”,每月发布《水情月报》,并通过青岛水文手机APP、青岛水文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各种媒体发布雨水情信息和洪水预警信息。截至目前,已刊发《防汛抗旱信息》54期,《水情月报》9期,发送雨水情短信7.6万余人次,推送微信公众号雨水情信息67次,阅读量9.5万余次,通过水文信息的无缝衔接,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水文信息服务和有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了水文在防汛减灾中的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
下一步,青岛市水文中心将锚定河湖安澜目标、聚焦服务保障需求,不断加强水文现代化建设,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持续强化雨水情测报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撑,全力以赴筑牢水文防汛减灾保障防线。
谢谢大家!
青岛日报 记者:
极端天气为防汛抢险带来了诸多挑战,请问今年我市在防汛应急救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杰:
作为防汛工作“救”的牵头部门,今年以来,市应急局以实现“救”的专业化、精准化、信息化、规范化为导向,以防汛救援体系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防汛救援能力,持续强化洪涝灾害处置水平,坚决守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是“内外贯通”优化防汛预案。会同水务部门修订全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厘清“防”“救”职责边界,压紧“防”“救”责任链条。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应急系统《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强化与市级专项预案衔接。
二是“挂图作战”助力科学决策。建立《防汛防台风重点部位及重要资源清单》,汇集物资储备、应急资源、救援队伍、专家等重要基础数据,纳入一体化指挥平台形成信息化“一张图”,实现分析研判、应急指挥等“一图通览、一网联动”。
三是“分级分类”构建救援体系。对全市2308处防汛风险点位实行“分级分类”精准管控,即:按灾害类型将风险分为9大类,匹配相应类型的专业救援队伍;按灾害影响程度将风险分为镇(街)级、区(市)级、市级3个等级,实行“分级负责”,提升防汛救援精准性和时效性。
四是“三项机制”提升救援效能。包括:“短临预警”机制。会同通信运营商将自管领域551家企业(单位)748人纳入短临天气精准预警“叫应”范围,提升“叫应”针对性。“军地联动”机制。建立军地应急值班直通车等5项机制,与武警、解放军等有防汛任务的驻青部队建立一体化应急联动机制。“绿波畅行”机制。编制防汛救援绿波通道线路图,优化洪涝灾害应急救援处置线路,提升应急指挥等特种车辆抵达灾害现场的时效性。
五是“力量集成”做足应急准备。全市建成以消防队伍、专业队伍、社会队伍等为主体的防汛救援队伍和有关部队队伍共588支、23346人。今年汛期,对18支市级专业救援队伍实行“预先号令”共计9次。全市储备的174台大功率排水设备(排水流量≥200m3/h),240艘冲锋舟和救生艇、475台(套)工程机械,汛期均24小时战备值班。
六是“两个标准”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深化基层防汛能力镇(街)“七有”(有指挥机构、有工作机制、有专项预案、有培训演练、有物资仓库、有抢险队伍、有宣传教育)、村(社区)“六有”(有组织机构、有“叫应”机制、有防汛预案、有实战演练、有物资队伍、有避险场所)规范化建设,出台基层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两个标准”,全市134个镇(街道)、2096个村(社区)全部按照标准配备了防汛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
七是“区域协同”凝聚救援合力。整合交界河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汛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共享边界河流防汛重要资源数据,编制青烟、青潍、青日《区域防汛应急联动处置方案》,建立“统筹协调、密切协同、左右联动”的区域防汛救援协作机制。
八是“严阵以待”强化练兵备战。全年共举办市级防汛救援综合演练1次,市级救援队伍专项应急拉练2次,与烟台、潍坊、日照等地市举办跨区域联合演练3次,共拉动队伍51支、1100余人,大型装备78台(套)。各区(市)基层防汛队伍全部完成了至少1次拉动演练。汛期,市应急局“枕戈待旦”24小时应急值守,市应急指挥中心全天候运转,视频指挥系统全时联通,卫星电话、370Mhz终端等应急指挥装备全部提前调试到位,为防汛救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市应急局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优化防汛救援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防汛救援工作水平,确保岛城防汛安全。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吴杰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水务管理局。联系电话:51917331。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会报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