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浏览:165


  发布会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市应急管理部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与应急演练,加强防灾知识宣传普及,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伟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魏刚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 朱汝孝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监测减灾处处长 吕松涛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冯伟先生发布介绍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情况,有请。
  冯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应急管理局,向各位长期以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耦合影响,我市先后经历雨雪冰冻、雷雨大风、高温干旱、强降雨、秋季连阴雨等天气过程,截至今天(10月17日14时数据),全市累计降水848mm,比去年同期偏多216mm。为了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致灾因子,市应急局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转型升级,明确了“一防二减三救”的总体思路,即:“防”字为先,将隐患消除在事故之前;“减”字发力,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救”字托底,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22轮灾害性天气过程,未发生因灾人员伤亡和重大险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下面,向大家简要介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概括为“三个聚焦”:
  一、聚焦工作统筹,着力构建系统化防减救灾工作体系
  一是有序推进机构改革。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目标,有序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成立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下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消防安全等7个专项指挥部,以及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应急物资保障2个专项小组,统筹协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工作规则,明确主要职责、运行机制、专项指挥部设置,注重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专业优势,推动日常防治、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救灾等职责落实,做到“防”“救”无缝衔接、灾害全链条管理。建立较大以上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明确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7类灾害事故转入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统一指挥模式和运行机制,切实提升重大灾害事故防范应对能力。
  三是牵头抓总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市防减救办公室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印发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和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任务清单,从健全责任体系、改进防治能力、化解重大风险、提升救灾水平、强化基层基础等5个方面,统筹推进16项年度重点工作。
  二、聚焦关键重点,主动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和安全隐患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气象、水旱、海洋、地质、地震和森林火灾等各类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常态化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明确水旱、地质、气象等灾害预警责任人5288人,实现基层全覆盖;会同气象、通信管理等部门,以及三大通讯运营商,扩大汛期等特殊时段短临预警范围,覆盖全体市民、来青游客以及551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实现精准靶向预警。今年以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10次,印发风险提示函21次,向市民发送防灾避险短信5200余万条,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狠抓隐患排查。聚焦交通基础、水利水电、能源设施等重点领域,针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地下空间、桥涵隧道、路基边坡等重点部位,统筹组织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累计排查12个部门741个重大基础设施5831个设施点位。建成4624人的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贯穿。今年以来累计排查治理各类风险隐患622条,确保问题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解决在成灾之前。
  三是突出源头治理。开展森林火灾重大隐患治理行动,消除隐患401处。在进山路口、景区等开展宣传900余次,利用地铁、公交等滚动播放防火短片550万余次,让“进山不带火”成为群众思想和行动自觉。建立《防汛防台风重点部位及重要资源清单》,摸排2370处防汛和地质灾害风险点,分级分类、“一点一策”落实防范措施;构建“分级分类+网格化”防汛应急救援体系。完成5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组织开展地震危险区农村房屋安全性调查,维修加固房屋2347栋;统筹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1100个,全市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86处,总面积达1283万平方米。
  三、聚焦实战引领,稳步提升专业化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提升组织指挥能力。以实战化标准推进市、区(市)两级应急指挥部运行。汇聚19个部门300余类数据资源和18万路视频监控,涵盖重点林区、进山卡口、港口码头、水库、重要交通枢纽和城市高点,实现应急处置“一屏统览、一网统管、一体联动”。创新建立突发事件“四警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市应急指挥中心与110、119、120、122指挥中心信息互联互通、救援力量协同联动,提升应急响应精准性和处置效率。着力提升“三断”(断路、断网、断电)应急通信保障能力,配置应急指挥和通信车5台、无人机10架、单兵设备43部,170部卫星电话已实现全域组网,突发事件现场30分钟可视化率达100%。
  二是提升立体救援能力。着力构建“陆、海、空”全方位立体应急救援体系,打造“十五分钟应急救援圈”(陆域救援方面,建成6大类14个领域应急救援队伍403支2.5万余人、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126处;近海救援方面,山东省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在青建成并常态运行,沿海一线布设“救生驿站”81处、救生圈站点97处,配备救生设备1300余件;空中救援方面,部署8架应急救援直升机,建成直升机起降点149处,实现市域航空救援响应30分钟全覆盖)。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救援847次、救助群众798人;直升机累计执行空中巡查任务92架次,飞行总时长212小时,进一步筑牢立体化应急救援防线。
  三是提升救灾救助能力。出台《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成市、区、街道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实物+市场”储备机制,全市159个物资仓库共储备生活保障、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社会安全4大类应急物资996种1177万件,储备规模约3.8亿元。建立全市应急储备物资调拨机制,实现市级应急物资4小时之内调拨配送到受灾区市。持续发挥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作用,连续五年为市民投入保费1.38亿元,今年以来共救助各类受灾人员1304户、3976人,支出救助资金1983万元。
  四是提升防灾避险能力。坚持标准引领、示范先行,在全市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3个(国家级138个、省级113个、市级252个),崂山区获评“全国首批综合减灾示范县”,正在进行公示阶段;城阳区综合减灾社区建设工作被列入全国第十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建成大型应急安全体验场馆4处、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0处(其中国家级6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67所(其中国家级6所、省级93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站22个,为广大市民提升安全意识、学习应急技能提供有力支撑。集中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系列宣传活动3331场、应急演练960场,参与人员超43万人,社会公众防灾避险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更加牢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也是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市应急局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严格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重点任务,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不断夯实灾害防治基础,为青岛安全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冯伟先生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
  刚才发布人提到,今年我市修订印发了《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请问本次修订的预案有哪些变化?下一步将如何强化预案内容的转化,提升实战能力和公众自觉行动?
  魏刚:
  感谢您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关注。2024年1月和8月,国家和省先后下发了重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有关要求,并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今年6月份,市应急局组织对《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也进行了重新修订,由市政府办公厅进行了印发。新修订的《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响应分级更加科学,量化指标更加精准。预案对四级响应机制和相应的量化指标进行了科学调整,更加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补充设置了“社会影响”弹性条款,避免机械套用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订重点针对干旱响应提出了特殊化的规定,建立了旱灾设定差异化报告机制(旱情出现初报每10日报一次/启动预案后续报每5日报一次),这也是基于近年来我市旱情多发做出的相应调整。
  二是组织架构更加紧凑,条块分割更加清晰。进一步强化了市防减救灾委综合统筹的功能,协调指导37个预案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前中后期全覆盖的流程体系。前置部门包括气象局(预警)、水务局(汛旱)、海洋局(赤潮/风暴潮)等实时共享数据,后端联动部门包括金融监管局监管灾害保险理赔,发展改革委保障物资产能储备,大数据局建风险信息化平台等,实现了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无缝处理、有效衔接。
  三是灾情研判更加科学,灾后救助更富实效。秉承灾情救助“边处置、边核查、边报告”的原则,对灾情会商制度进行了改进提升,死亡失踪信息实行“先报后核”避免延误。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多灾种响应的有效衔接,做到抢险救援与救灾救助同步调度、同步跟进。创新资金保障措施,对灾后倒房重建工作做到精准化管理。今年以来,全市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救助各类受灾人员1304户共3976人,救助资金198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区(市)级预案修订,同时强化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灾害救助责任落地。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防救结合。强化救灾救助工作与防灾减灾的有效融合,强化风险预判与预案准备,针对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动态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细化人员转移、物资调拨、安置点设置等操作流程,确保预案实用、管用。二是聚焦精准高效。进一步夯实物资保障,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完善调运机制,确保物资“备得足、调得快、用得上”,重点强化救助能力薄弱、多灾易灾镇(街)、村(社区)的物资储备,做到响应迅速、救助精准、保障有力。三是聚焦资源统筹。立足“平战结合、平急两用”,结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全面加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保障设施等社会资源统筹,在全面满足各类灾害事故应急避难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防止资源浪费。
  山东商报 记者:
  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加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应急指挥通信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发挥作用?
  朱汝孝:
  首先感谢您对应急指挥工作的关心。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贯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过程,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应急管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其重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前哨站”。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首道防线,而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则是预警信息快速、精准传递的核心保障。以气象灾害为例,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先进监测设备获取的实时数据,必须依托强大的通信网络,才能在第一时间将台风、暴雨、寒潮等预警信息,通过政务系统、手机短信、社交媒体、应急广播等多元渠道,推送至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和广大公众手中。例如在台风登陆前,气象部门借助覆盖全域的通信网络,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至每个社区、村庄,让预警信息“跑赢”灾害,为群众转移、物资调配争取宝贵时间。
  二是应急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灾害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体系需迅速整合多方救援力量,高效开展救援行动,这就对现场与各级指挥部、各救援队伍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出了极高要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能够将灾害现场态势、救援进展、人员物资需求等关键信息,通过高清图像、语音通话、数据传输等多种形式,快速、准确地回传至各级指挥部。同时,指挥部的决策指令也能借助通信系统及时下达至一线,实现精准调度。以地震灾害为例,如震中区域地面通信网络损毁,与外界失联。使用卫星电话、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等应急通信设备,能够保障现场灾情信息及时上报。此外,应急通信车搭建临时通信基站,保障救援队伍的语音通话、视频传输和数据交互需求;无人机深入受灾严重的区域,实时回传高清影像,为指挥部掌握灾情全貌、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提供直观依据。
  三是信息共享的“桥梁纽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掌握的灾害监测数据、资源储备信息等只有实现实时共享,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平台必须以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为基础,才能保障多部门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以暴雨灾害为例,水文部门的实时水文监测数据、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应急管理部门的物资储备情况,通过通信网络实时汇聚至应急指挥平台。指挥部基于这些数据开展会商研判,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和物资,可有效避免因信息孤岛导致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确保在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快速响应、科学决策、高效救援。
  青岛日报 记者:
  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灾害风险日益严峻,请问市应急局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吕松涛: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的规律性降低、不确定性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给监测预警以及后续的应对处置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今年以来,市应急局立足于“全灾种、大应急”,聚焦“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靶向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重点介绍四方面工作,概括为“三专一统”:
  “三专”是指三个专项,也就是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和防震减灾,市应急局承担上述三个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能,今年我们工作的一项重点就是推动三个专项预警发布机制化、数字化运行。
  防汛防台方面,建立了汛期“短临预警”和“预先号令”工作机制。会同气象、通信管理等部门和三大通信运营商,扩大精准短临预警叫应范围,将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领域551家重点单位和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共748人纳入短临天气预警“叫应”范围,进一步扩大“叫应”覆盖面,提升“叫应”的针对性、准确性、及时性。台风、强降雨来临前,启动24小时联合值守,根据预警响应情况“预先号令”防汛队伍、前置物资装备,确保平安度汛不出问题。
  森林防灭火方面,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依托27处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巡护、视频监控、高山瞭望等多种手段,形成覆盖全市重要山体林区的立体化多维度监测预警网络。与此同时,森林防火期和高火险季,在开展全方位监测的基础上,组织气象、园林等部门,实行灾害风险联合会商,实时跟进森林火险信息,加强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动态更新防范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防震减灾方面,实现了关键设备的全面布防。建成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形成“8个测震台+6个强震台+7个微观前兆台+124个宏观前兆观测点”的地震监测网络。打造青岛市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接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站点123个,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部署预警信息接收终端483套,实现震情观测、研判评估、预警提醒等多功能“一体化”集成。
  “一统”就是强化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的全面统筹。一方面是统筹灾害会商研判。建立《青岛市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制度》,定期组织气象、海洋、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综合研判灾害风险形势,提出防范建议,市应急指挥中心有效整合多部门监测预警资源,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针对重要天气过程、极端灾害天气和重特大灾害风险,加强深度研判,对重点地区滚动加密会商,重点时段短临预警“叫应”,为全市各级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统筹预警信息发布。优化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接入短信、微信等11类发布渠道,确保高等级预警、短临预警等重要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暴雨、强对流预警提前量分别达到67.5分钟和50.0分钟,青岛地区大雾预警时间提前量30分钟。今年以来针对多轮低温雨雪、大风降温、强对流、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发送全民防灾避险公益短信4次合计5200余万条,及时有效的防范化解灾害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支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主持人:
  感谢吕松涛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应急管理局,电话:51917132。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报道,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市应急管理部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与应急演练,加强防灾知识宣传普及,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伟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魏刚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 朱汝孝先生;
  市应急管理局监测减灾处处长 吕松涛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冯伟先生发布介绍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情况,有请。
  冯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应急管理局,向各位长期以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耦合影响,我市先后经历雨雪冰冻、雷雨大风、高温干旱、强降雨、秋季连阴雨等天气过程,截至今天(10月17日14时数据),全市累计降水848mm,比去年同期偏多216mm。为了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致灾因子,市应急局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转型升级,明确了“一防二减三救”的总体思路,即:“防”字为先,将隐患消除在事故之前;“减”字发力,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救”字托底,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22轮灾害性天气过程,未发生因灾人员伤亡和重大险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下面,向大家简要介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概括为“三个聚焦”:
  一、聚焦工作统筹,着力构建系统化防减救灾工作体系
  一是有序推进机构改革。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目标,有序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成立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下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消防安全等7个专项指挥部,以及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应急物资保障2个专项小组,统筹协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工作规则,明确主要职责、运行机制、专项指挥部设置,注重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专业优势,推动日常防治、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救灾等职责落实,做到“防”“救”无缝衔接、灾害全链条管理。建立较大以上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明确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7类灾害事故转入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统一指挥模式和运行机制,切实提升重大灾害事故防范应对能力。
  三是牵头抓总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市防减救办公室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印发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和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任务清单,从健全责任体系、改进防治能力、化解重大风险、提升救灾水平、强化基层基础等5个方面,统筹推进16项年度重点工作。
  二、聚焦关键重点,主动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和安全隐患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气象、水旱、海洋、地质、地震和森林火灾等各类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常态化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研判,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明确水旱、地质、气象等灾害预警责任人5288人,实现基层全覆盖;会同气象、通信管理等部门,以及三大通讯运营商,扩大汛期等特殊时段短临预警范围,覆盖全体市民、来青游客以及551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实现精准靶向预警。今年以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10次,印发风险提示函21次,向市民发送防灾避险短信5200余万条,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狠抓隐患排查。聚焦交通基础、水利水电、能源设施等重点领域,针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地下空间、桥涵隧道、路基边坡等重点部位,统筹组织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累计排查12个部门741个重大基础设施5831个设施点位。建成4624人的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贯穿。今年以来累计排查治理各类风险隐患622条,确保问题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解决在成灾之前。
  三是突出源头治理。开展森林火灾重大隐患治理行动,消除隐患401处。在进山路口、景区等开展宣传900余次,利用地铁、公交等滚动播放防火短片550万余次,让“进山不带火”成为群众思想和行动自觉。建立《防汛防台风重点部位及重要资源清单》,摸排2370处防汛和地质灾害风险点,分级分类、“一点一策”落实防范措施;构建“分级分类+网格化”防汛应急救援体系。完成5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组织开展地震危险区农村房屋安全性调查,维修加固房屋2347栋;统筹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1100个,全市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86处,总面积达1283万平方米。
  三、聚焦实战引领,稳步提升专业化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提升组织指挥能力。以实战化标准推进市、区(市)两级应急指挥部运行。汇聚19个部门300余类数据资源和18万路视频监控,涵盖重点林区、进山卡口、港口码头、水库、重要交通枢纽和城市高点,实现应急处置“一屏统览、一网统管、一体联动”。创新建立突发事件“四警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市应急指挥中心与110、119、120、122指挥中心信息互联互通、救援力量协同联动,提升应急响应精准性和处置效率。着力提升“三断”(断路、断网、断电)应急通信保障能力,配置应急指挥和通信车5台、无人机10架、单兵设备43部,170部卫星电话已实现全域组网,突发事件现场30分钟可视化率达100%。
  二是提升立体救援能力。着力构建“陆、海、空”全方位立体应急救援体系,打造“十五分钟应急救援圈”(陆域救援方面,建成6大类14个领域应急救援队伍403支2.5万余人、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126处;近海救援方面,山东省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在青建成并常态运行,沿海一线布设“救生驿站”81处、救生圈站点97处,配备救生设备1300余件;空中救援方面,部署8架应急救援直升机,建成直升机起降点149处,实现市域航空救援响应30分钟全覆盖)。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救援847次、救助群众798人;直升机累计执行空中巡查任务92架次,飞行总时长212小时,进一步筑牢立体化应急救援防线。
  三是提升救灾救助能力。出台《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成市、区、街道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实物+市场”储备机制,全市159个物资仓库共储备生活保障、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社会安全4大类应急物资996种1177万件,储备规模约3.8亿元。建立全市应急储备物资调拨机制,实现市级应急物资4小时之内调拨配送到受灾区市。持续发挥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作用,连续五年为市民投入保费1.38亿元,今年以来共救助各类受灾人员1304户、3976人,支出救助资金1983万元。
  四是提升防灾避险能力。坚持标准引领、示范先行,在全市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3个(国家级138个、省级113个、市级252个),崂山区获评“全国首批综合减灾示范县”,正在进行公示阶段;城阳区综合减灾社区建设工作被列入全国第十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建成大型应急安全体验场馆4处、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0处(其中国家级6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67所(其中国家级6所、省级93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站22个,为广大市民提升安全意识、学习应急技能提供有力支撑。集中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系列宣传活动3331场、应急演练960场,参与人员超43万人,社会公众防灾避险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更加牢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也是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市应急局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严格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重点任务,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不断夯实灾害防治基础,为青岛安全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冯伟先生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
  刚才发布人提到,今年我市修订印发了《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请问本次修订的预案有哪些变化?下一步将如何强化预案内容的转化,提升实战能力和公众自觉行动?
  魏刚:
  感谢您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关注。2024年1月和8月,国家和省先后下发了重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有关要求,并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今年6月份,市应急局组织对《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也进行了重新修订,由市政府办公厅进行了印发。新修订的《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响应分级更加科学,量化指标更加精准。预案对四级响应机制和相应的量化指标进行了科学调整,更加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补充设置了“社会影响”弹性条款,避免机械套用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订重点针对干旱响应提出了特殊化的规定,建立了旱灾设定差异化报告机制(旱情出现初报每10日报一次/启动预案后续报每5日报一次),这也是基于近年来我市旱情多发做出的相应调整。
  二是组织架构更加紧凑,条块分割更加清晰。进一步强化了市防减救灾委综合统筹的功能,协调指导37个预案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前中后期全覆盖的流程体系。前置部门包括气象局(预警)、水务局(汛旱)、海洋局(赤潮/风暴潮)等实时共享数据,后端联动部门包括金融监管局监管灾害保险理赔,发展改革委保障物资产能储备,大数据局建风险信息化平台等,实现了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无缝处理、有效衔接。
  三是灾情研判更加科学,灾后救助更富实效。秉承灾情救助“边处置、边核查、边报告”的原则,对灾情会商制度进行了改进提升,死亡失踪信息实行“先报后核”避免延误。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多灾种响应的有效衔接,做到抢险救援与救灾救助同步调度、同步跟进。创新资金保障措施,对灾后倒房重建工作做到精准化管理。今年以来,全市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救助各类受灾人员1304户共3976人,救助资金198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区(市)级预案修订,同时强化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灾害救助责任落地。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防救结合。强化救灾救助工作与防灾减灾的有效融合,强化风险预判与预案准备,针对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动态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细化人员转移、物资调拨、安置点设置等操作流程,确保预案实用、管用。二是聚焦精准高效。进一步夯实物资保障,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完善调运机制,确保物资“备得足、调得快、用得上”,重点强化救助能力薄弱、多灾易灾镇(街)、村(社区)的物资储备,做到响应迅速、救助精准、保障有力。三是聚焦资源统筹。立足“平战结合、平急两用”,结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全面加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保障设施等社会资源统筹,在全面满足各类灾害事故应急避难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防止资源浪费。
  山东商报 记者:
  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加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应急指挥通信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发挥作用?
  朱汝孝:
  首先感谢您对应急指挥工作的关心。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贯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过程,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应急管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其重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前哨站”。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首道防线,而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则是预警信息快速、精准传递的核心保障。以气象灾害为例,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先进监测设备获取的实时数据,必须依托强大的通信网络,才能在第一时间将台风、暴雨、寒潮等预警信息,通过政务系统、手机短信、社交媒体、应急广播等多元渠道,推送至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和广大公众手中。例如在台风登陆前,气象部门借助覆盖全域的通信网络,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至每个社区、村庄,让预警信息“跑赢”灾害,为群众转移、物资调配争取宝贵时间。
  二是应急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灾害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体系需迅速整合多方救援力量,高效开展救援行动,这就对现场与各级指挥部、各救援队伍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出了极高要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能够将灾害现场态势、救援进展、人员物资需求等关键信息,通过高清图像、语音通话、数据传输等多种形式,快速、准确地回传至各级指挥部。同时,指挥部的决策指令也能借助通信系统及时下达至一线,实现精准调度。以地震灾害为例,如震中区域地面通信网络损毁,与外界失联。使用卫星电话、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等应急通信设备,能够保障现场灾情信息及时上报。此外,应急通信车搭建临时通信基站,保障救援队伍的语音通话、视频传输和数据交互需求;无人机深入受灾严重的区域,实时回传高清影像,为指挥部掌握灾情全貌、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提供直观依据。
  三是信息共享的“桥梁纽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掌握的灾害监测数据、资源储备信息等只有实现实时共享,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平台必须以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为基础,才能保障多部门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以暴雨灾害为例,水文部门的实时水文监测数据、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应急管理部门的物资储备情况,通过通信网络实时汇聚至应急指挥平台。指挥部基于这些数据开展会商研判,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和物资,可有效避免因信息孤岛导致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确保在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快速响应、科学决策、高效救援。
  青岛日报 记者:
  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灾害风险日益严峻,请问市应急局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吕松涛: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的规律性降低、不确定性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给监测预警以及后续的应对处置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今年以来,市应急局立足于“全灾种、大应急”,聚焦“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靶向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重点介绍四方面工作,概括为“三专一统”:
  “三专”是指三个专项,也就是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和防震减灾,市应急局承担上述三个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能,今年我们工作的一项重点就是推动三个专项预警发布机制化、数字化运行。
  防汛防台方面,建立了汛期“短临预警”和“预先号令”工作机制。会同气象、通信管理等部门和三大通信运营商,扩大精准短临预警叫应范围,将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领域551家重点单位和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共748人纳入短临天气预警“叫应”范围,进一步扩大“叫应”覆盖面,提升“叫应”的针对性、准确性、及时性。台风、强降雨来临前,启动24小时联合值守,根据预警响应情况“预先号令”防汛队伍、前置物资装备,确保平安度汛不出问题。
  森林防灭火方面,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依托27处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巡护、视频监控、高山瞭望等多种手段,形成覆盖全市重要山体林区的立体化多维度监测预警网络。与此同时,森林防火期和高火险季,在开展全方位监测的基础上,组织气象、园林等部门,实行灾害风险联合会商,实时跟进森林火险信息,加强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动态更新防范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防震减灾方面,实现了关键设备的全面布防。建成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形成“8个测震台+6个强震台+7个微观前兆台+124个宏观前兆观测点”的地震监测网络。打造青岛市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接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站点123个,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部署预警信息接收终端483套,实现震情观测、研判评估、预警提醒等多功能“一体化”集成。
  “一统”就是强化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的全面统筹。一方面是统筹灾害会商研判。建立《青岛市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制度》,定期组织气象、海洋、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综合研判灾害风险形势,提出防范建议,市应急指挥中心有效整合多部门监测预警资源,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针对重要天气过程、极端灾害天气和重特大灾害风险,加强深度研判,对重点地区滚动加密会商,重点时段短临预警“叫应”,为全市各级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统筹预警信息发布。优化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接入短信、微信等11类发布渠道,确保高等级预警、短临预警等重要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暴雨、强对流预警提前量分别达到67.5分钟和50.0分钟,青岛地区大雾预警时间提前量30分钟。今年以来针对多轮低温雨雪、大风降温、强对流、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发送全民防灾避险公益短信4次合计5200余万条,及时有效的防范化解灾害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支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主持人:
  感谢吕松涛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应急管理局,电话:51917132。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报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