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一场

浏览:52


  发布会日期:
  2025年1月14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展现“大省挑大梁、青岛走在前”的责任担当,从今天起,组织召开“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主题系列的第一场,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委常委、副市长 耿涛先生;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卞成先生;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 刘学辉先生;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金灿先生。
  共同向大家介绍“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耿涛先生发布介绍“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工作情况”。有请。
  耿涛: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青岛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下面,我介绍一下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工作有关情况。
  一、总体考虑。主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创新引领,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着力点,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二是聚焦细分赛道,把“10+1”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细分赛道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牵引带动全产业链向“高”向“新”跃升。三是塑强竞争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力塑强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名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一批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细分赛道在市场竞争中构筑优势,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加速崛起,一批引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领军人才加速集聚,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7年,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质生产力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攻方向。重点是“10+1”产业、共40个细分赛道。具体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两个产业,这两个产业战略引领作用突出,要优先发展,提升引领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新型显示技术等细分赛道,打造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7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海洋领域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领域,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二是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这是引领支撑今后产业发展的新支柱,包括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5个产业,要突破发展,提升支撑力。生命健康,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养康养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打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产业地标。力争到2027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聚焦智能网联系统、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固态电池、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等细分赛道,提高整车生产能力和产品本地配套率。力争到2027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低空经济,聚焦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拓展低空服务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30亿元。绿色能源,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钙钛矿电池、风电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氢燃料电池等细分赛道,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力争到2027年,绿色能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智能装备,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中低运量制式车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细分赛道。力争到2027年,智能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三是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包括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3个产业,要提质发展,提升竞争力。智能家电,聚焦智能家居、视听电子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智能服务型家电、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细分赛道,打造世界级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4200亿元。高端化工与新材料,聚焦化工新材料、绿色橡胶、先进合金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特种轮胎、特钢、非晶合金等细分赛道,力争到2027年,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3600亿元。现代轻工,聚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健康食品饮料、新型纺织服装等细分赛道,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力争到2027年,现代轻工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四是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尚在培育期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中长期内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重点行动。聚焦“10+1”产业发展主线,重点开展七大行动。
  一是产业赛道研究行动。加强产业研究体系建设,统筹各经济部门产业研究机构力量,开展产业深度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市产业发展、赛道选择、项目招引等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编制分产业和重点细分赛道的行动方案和产业图谱;合理规划各产业细分赛道的重点承接区市布局。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强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聚焦“10+1”产业发展,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强化重点技术攻关,每年实施重大科技创新10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00项左右。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到2027年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左右。
  三是成果转化提速行动。实施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分产业建立科技创新供给清单、产业需求清单,每年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100场左右,实施产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0项。建立高校院所常态化联络机制,组织产业牵头领导和部门、区市跟踪推进科技成果研发和本地转化。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每年培养技术经纪人300名以上。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完善“好成果”发布制度,深化海洋科技大市场建设,力争到2027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产业融合升级行动。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力争到2027年,打造全球“灯塔工厂”10家以上,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深化两业融合发展,推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高水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支柱型雁阵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五是项目招引突破行动。聚焦目标方向,聚焦“10+1”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研究明确招商方向和目标企业,大力招引细分赛道行业引领性项目。整合招商力量,突出央企国企招商、产业链招商、香港澳门招商、国际招商四条战线,引进产业龙头项目、细分赛道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突破科技招商,主动对接先进城市和中科系、高校系、央企系等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引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统筹布局,实施招商引资“一盘棋”统筹,按照主导产业“三集中”原则引导项目落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快项目推进,建立“10+1”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加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高项目产出效益。
  六是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分产业建立并动态更新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培育库,建立落实包联服务机制。做强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在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培育中小企业,力争到2027年,全市单项冠军、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55家、20家、280家。加强协同联动,开展产业融链固链建链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供应链协同合作、产品技术联合创新。
  七是要素保障支撑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资金保障,整合用好各类产业基金,落实“一产业一基金”要求,提高基金产出效益。强化场景应用,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赛道,定期发布优质场景清单,推进应用场景项目落地。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全市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计划,编制人才招引目录、年度招才引智计划,精准对接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双进”行动。力争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150人以上。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耿涛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科技日报 记者:
  市创新型产业体系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请问下步将如何抓推进落实?
  卞成: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创新举措、健全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细分赛道抓落地落实。把“10+1”产业发展的重点落在细分赛道上,按照分类推进、动态调整、梯次培育原则,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市场发展空间、产业成长性、发展带动作用以及我市基础条件等因素,将细分赛道按照“聚力突破、重点发展、积极布局”3类分类推进。其中,对新型显示技术、海洋领域大模型等10个细分赛道,优先发展、聚力突破,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对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人形机器人、基因和细胞诊疗等20个细分赛道,持续发力、重点发展,推动实现扩量提质。对垂直领域大模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细分赛道,密切跟进、积极布局,抢抓产业发展先机。今后,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变化,对产业细分赛道实行动态调整,在总量上做到有增有减,在分类上做到有进有退,原则上每两年更新发布一次。
  二是优化区市布局抓落地落实。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全市“一盘棋”统筹原则,结合区市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研究提出了全市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赛道的区市承载布局。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封装布局在西海岸新区、城阳区,磁存储芯片布局在西海岸新区,新型显示技术布局在西海岸新区、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海洋领域大模型布局在即墨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垂直领域大模型布局在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市南区,人形机器人布局在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其他产业的各个细分赛道,也都在全市层面进行了统筹布局,引导推动区市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避免区市之间同质化、内卷式竞争。
  三是创新推进机制抓落地落实。围绕抓工作推进落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统筹推进“10+1”产业发展。每个产业明确1位市领导牵头负责,由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主抓,构建“专项小组统筹,牵头领导挂帅,产业专班主抓,承载区市主战”的工作格局。其中,牵头市领导负责指导产业研究谋划、带队招商引资、协调解决跨行业重大问题等工作。牵头部门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并落实“5个1”“3张清单”机制,“5个1”即每个产业建立1个产业行动方案、1批产业创新平台、1个研究咨询机构、1套政策工具包、1组产业发展基金,“3张清单”即年度任务清单、招商计划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牵头重点承载区市具体抓好产业赛道研究、产业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生态构建等工作推进落实。各区市按照全市产业细分赛道承载布局,抓实抓细产业培育、科技创新、项目招引、企业服务等工作,发挥好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各专班成员聚焦产业发展,对照职责分工,主动靠前,全力配合,凝聚形成工作合力。
  目前,《关于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已经印发,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第一次会议已经召开,对全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下步,市专项小组办公室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筹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加力推动全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山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
  我们关注到,“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从名称和内涵上,都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体现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请问在这方面,我们下步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刘学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科技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化“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未来产业研究。坚持站在产业看科技、站在明天看今天,把未来产业赛道研究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加强产业谋划。瞄准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研究制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将围绕太赫兹、深海开发、卫星互联网、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赛道,聚力突破、重点布局,构建“8+X”未来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分析。开展“预见青岛”行动,建立产业趋势研判机制,研究未来产业主流赛道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分析适合我市抢占先发优势的细分赛道,及时调整、动态纠偏。同时,加强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跟踪识别,建立产业创新图谱,提升对新产业、新赛道、新技术的敏感度。
  二是突出科技项目布局。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抓紧抓实三大类项目。第一,技术攻关类项目。围绕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实施“强链”“建链”“布链”等计划,每年布局10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组织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重点赛道类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物联网等领域赛道,加快推进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星海互联”示范工程等一批引领性项目落地。第三,科技领域类项目。统筹调度好2025年总投资1200余亿元、250余个科技领域项目,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科研优势更好、更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主战场,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四项机制”。第一,跟踪对接机制。健全“3×4”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创平台跟踪对接机制,打造海洋科技大市场,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第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三,联合支持机制。推动国资国企参与成果转化、投资未来产业。针对重大科技成果,精准制定“政策包”,打通成果转化堵点痛点。第四,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十条措施,充分激发成果转化积极性。
  四是突出科创平台建设。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四大类平台。第一,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完善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建设,深化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加速导入一批颠覆性项目。第二,新型研发机构平台。重点推动北航研究院、海洋气象研究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哈工大创新基地等加快落地、产出成果。第三,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引导科技企业、社会资本联合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建设30家左右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公共研发平台服务效能。第四,“云端研发”平台。持续深化推广“云端研发”,探索“集采研发”“订单研发”等新模式,形成产学研合作新范式。
  五是突出多元科技投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引导各方力量投向科技创新。第一,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用好研发投入奖励政策,实施企业研发活动“一清零一提升”行动,实行更大力度企业研发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第二,强化财政引导作用。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采取更加灵活支持方式,推动重点科技项目落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第三,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打造“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等科技金融产品,建设一批科技金融机构,培育一支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青岛日报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请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一步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安排?
  张金灿:
  感谢记者朋友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青岛是经济大市、也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大市。工业规模体量大、供给体系全、动能转换快、两化融合深、发展态势好,在2021-2023年连续三年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的基础上,2024年再上1个位次,跃升到全国第6位。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思路举措,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下一步落实举措上,我们将聚焦我市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6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在培育壮大“10+1”重点产业上精准发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一业一策”牵头制定落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行动计划,项目化推进年度任务、招商计划、重点项目“三张清单”。开展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专项行动,推动新领域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协同相关部门推进生命健康、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性突破、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二是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上精准发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协同科技部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成果跟踪对接机制,以更大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力担当,完善“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每年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00项以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增“三首”创新成果80项以上、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以上。优化46个制造业中试载体功能,建设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体系,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用供需对接,推动高效率成果转化,以应用促创新、以创新促产业,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三是在推进项目建设上精准发力。进一步梳理工业领域重点项目,印发全市2025年跟踪服务的重点工业项目清单,加强项目调度服务,推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竣工,以工业投资拉动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技改提级行动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高水平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推动更多纳入前两批专项再贷款清单的项目完成贷款投放,全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奇瑞KD件生产车间、融合智能3D车载盖板生产改造等500个技改重点项目,加快打造制造业技改城市试点“青岛模式”。
  四是在拓展数实融合新优势上精准发力。一体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定实施“工赋青岛”2.0行动计划,加快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好用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适度超前布局、稳妥有序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建成算力规模8000P。高水平建设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五是在优化产业链群生态上精准发力。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点上培育大中小创新型企业梯队,线上做强“10+1”产业,面上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做优产业园区。发挥国家级“链主”企业作用,深度参与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培育一批“10+1”重点产业“链主”企业,每年新纳统规上企业500家以上,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能级,加速构建从省级到国家级,再到世界级的集群培育体系。集中力量支持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仪器仪表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加快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推动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协同推进园区载体平台、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能力建设。
  六是在要素支撑保障上精准发力。放大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效应,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用好“一产业一基金”,推动新兴、未来产业招商项目加快落地,精准引导支持产业新赛道扩围、抢先发展。加强政策集成,加强对上争取,用足用好专项债、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技改和设备更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点菜单”式出台新型工业化政策细则及一揽子功能性产业政策,开展政策“直达快享”试点改革,全力推进政策及时足额兑现。落实全市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围绕“10+1”重点产业需求编制人才招引目录、年度招才引智计划,强化产业人才供给。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新赛道,深入挖掘场景资源,定期发布优质场景清单,加快推进应用场景项目落地,促进“10+1”产业创新发展。
  主持人:
  感谢张金灿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发展改革委,联系电话:85916744。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参会报道。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5年1月14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展现“大省挑大梁、青岛走在前”的责任担当,从今天起,组织召开“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主题系列的第一场,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委常委、副市长 耿涛先生;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卞成先生;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 刘学辉先生;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金灿先生。
  共同向大家介绍“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耿涛先生发布介绍“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工作情况”。有请。
  耿涛: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青岛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下面,我介绍一下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工作有关情况。
  一、总体考虑。主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创新引领,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着力点,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二是聚焦细分赛道,把“10+1”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细分赛道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牵引带动全产业链向“高”向“新”跃升。三是塑强竞争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力塑强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名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一批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细分赛道在市场竞争中构筑优势,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加速崛起,一批引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领军人才加速集聚,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7年,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质生产力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攻方向。重点是“10+1”产业、共40个细分赛道。具体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两个产业,这两个产业战略引领作用突出,要优先发展,提升引领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新型显示技术等细分赛道,打造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7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海洋领域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领域,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二是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这是引领支撑今后产业发展的新支柱,包括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5个产业,要突破发展,提升支撑力。生命健康,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养康养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打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产业地标。力争到2027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聚焦智能网联系统、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固态电池、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等细分赛道,提高整车生产能力和产品本地配套率。力争到2027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低空经济,聚焦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拓展低空服务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30亿元。绿色能源,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钙钛矿电池、风电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氢燃料电池等细分赛道,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力争到2027年,绿色能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智能装备,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中低运量制式车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细分赛道。力争到2027年,智能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三是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包括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3个产业,要提质发展,提升竞争力。智能家电,聚焦智能家居、视听电子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智能服务型家电、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细分赛道,打造世界级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4200亿元。高端化工与新材料,聚焦化工新材料、绿色橡胶、先进合金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特种轮胎、特钢、非晶合金等细分赛道,力争到2027年,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3600亿元。现代轻工,聚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健康食品饮料、新型纺织服装等细分赛道,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力争到2027年,现代轻工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四是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尚在培育期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中长期内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重点行动。聚焦“10+1”产业发展主线,重点开展七大行动。
  一是产业赛道研究行动。加强产业研究体系建设,统筹各经济部门产业研究机构力量,开展产业深度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市产业发展、赛道选择、项目招引等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编制分产业和重点细分赛道的行动方案和产业图谱;合理规划各产业细分赛道的重点承接区市布局。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强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聚焦“10+1”产业发展,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强化重点技术攻关,每年实施重大科技创新10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00项左右。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到2027年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左右。
  三是成果转化提速行动。实施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分产业建立科技创新供给清单、产业需求清单,每年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100场左右,实施产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0项。建立高校院所常态化联络机制,组织产业牵头领导和部门、区市跟踪推进科技成果研发和本地转化。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每年培养技术经纪人300名以上。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完善“好成果”发布制度,深化海洋科技大市场建设,力争到2027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产业融合升级行动。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力争到2027年,打造全球“灯塔工厂”10家以上,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深化两业融合发展,推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高水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支柱型雁阵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五是项目招引突破行动。聚焦目标方向,聚焦“10+1”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研究明确招商方向和目标企业,大力招引细分赛道行业引领性项目。整合招商力量,突出央企国企招商、产业链招商、香港澳门招商、国际招商四条战线,引进产业龙头项目、细分赛道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突破科技招商,主动对接先进城市和中科系、高校系、央企系等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引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统筹布局,实施招商引资“一盘棋”统筹,按照主导产业“三集中”原则引导项目落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快项目推进,建立“10+1”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加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高项目产出效益。
  六是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分产业建立并动态更新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培育库,建立落实包联服务机制。做强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在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培育中小企业,力争到2027年,全市单项冠军、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55家、20家、280家。加强协同联动,开展产业融链固链建链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供应链协同合作、产品技术联合创新。
  七是要素保障支撑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资金保障,整合用好各类产业基金,落实“一产业一基金”要求,提高基金产出效益。强化场景应用,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赛道,定期发布优质场景清单,推进应用场景项目落地。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全市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计划,编制人才招引目录、年度招才引智计划,精准对接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双进”行动。力争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150人以上。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耿涛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科技日报 记者:
  市创新型产业体系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请问下步将如何抓推进落实?
  卞成: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创新举措、健全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细分赛道抓落地落实。把“10+1”产业发展的重点落在细分赛道上,按照分类推进、动态调整、梯次培育原则,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市场发展空间、产业成长性、发展带动作用以及我市基础条件等因素,将细分赛道按照“聚力突破、重点发展、积极布局”3类分类推进。其中,对新型显示技术、海洋领域大模型等10个细分赛道,优先发展、聚力突破,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培育。对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人形机器人、基因和细胞诊疗等20个细分赛道,持续发力、重点发展,推动实现扩量提质。对垂直领域大模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细分赛道,密切跟进、积极布局,抢抓产业发展先机。今后,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变化,对产业细分赛道实行动态调整,在总量上做到有增有减,在分类上做到有进有退,原则上每两年更新发布一次。
  二是优化区市布局抓落地落实。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全市“一盘棋”统筹原则,结合区市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研究提出了全市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赛道的区市承载布局。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封装布局在西海岸新区、城阳区,磁存储芯片布局在西海岸新区,新型显示技术布局在西海岸新区、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海洋领域大模型布局在即墨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垂直领域大模型布局在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市南区,人形机器人布局在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其他产业的各个细分赛道,也都在全市层面进行了统筹布局,引导推动区市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避免区市之间同质化、内卷式竞争。
  三是创新推进机制抓落地落实。围绕抓工作推进落实,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统筹推进“10+1”产业发展。每个产业明确1位市领导牵头负责,由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主抓,构建“专项小组统筹,牵头领导挂帅,产业专班主抓,承载区市主战”的工作格局。其中,牵头市领导负责指导产业研究谋划、带队招商引资、协调解决跨行业重大问题等工作。牵头部门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并落实“5个1”“3张清单”机制,“5个1”即每个产业建立1个产业行动方案、1批产业创新平台、1个研究咨询机构、1套政策工具包、1组产业发展基金,“3张清单”即年度任务清单、招商计划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牵头重点承载区市具体抓好产业赛道研究、产业项目招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生态构建等工作推进落实。各区市按照全市产业细分赛道承载布局,抓实抓细产业培育、科技创新、项目招引、企业服务等工作,发挥好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各专班成员聚焦产业发展,对照职责分工,主动靠前,全力配合,凝聚形成工作合力。
  目前,《关于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已经印发,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小组第一次会议已经召开,对全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下步,市专项小组办公室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筹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加力推动全市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山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
  我们关注到,“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从名称和内涵上,都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体现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请问在这方面,我们下步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刘学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科技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化“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未来产业研究。坚持站在产业看科技、站在明天看今天,把未来产业赛道研究作为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加强产业谋划。瞄准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研究制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将围绕太赫兹、深海开发、卫星互联网、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赛道,聚力突破、重点布局,构建“8+X”未来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分析。开展“预见青岛”行动,建立产业趋势研判机制,研究未来产业主流赛道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分析适合我市抢占先发优势的细分赛道,及时调整、动态纠偏。同时,加强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跟踪识别,建立产业创新图谱,提升对新产业、新赛道、新技术的敏感度。
  二是突出科技项目布局。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抓紧抓实三大类项目。第一,技术攻关类项目。围绕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实施“强链”“建链”“布链”等计划,每年布局10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组织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重点赛道类项目。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物联网等领域赛道,加快推进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星海互联”示范工程等一批引领性项目落地。第三,科技领域类项目。统筹调度好2025年总投资1200余亿元、250余个科技领域项目,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科研优势更好、更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主战场,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四项机制”。第一,跟踪对接机制。健全“3×4”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创平台跟踪对接机制,打造海洋科技大市场,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第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三,联合支持机制。推动国资国企参与成果转化、投资未来产业。针对重大科技成果,精准制定“政策包”,打通成果转化堵点痛点。第四,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十条措施,充分激发成果转化积极性。
  四是突出科创平台建设。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四大类平台。第一,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完善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建设,深化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加速导入一批颠覆性项目。第二,新型研发机构平台。重点推动北航研究院、海洋气象研究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哈工大创新基地等加快落地、产出成果。第三,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引导科技企业、社会资本联合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建设30家左右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公共研发平台服务效能。第四,“云端研发”平台。持续深化推广“云端研发”,探索“集采研发”“订单研发”等新模式,形成产学研合作新范式。
  五是突出多元科技投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引导各方力量投向科技创新。第一,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用好研发投入奖励政策,实施企业研发活动“一清零一提升”行动,实行更大力度企业研发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第二,强化财政引导作用。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模式,采取更加灵活支持方式,推动重点科技项目落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第三,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打造“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等科技金融产品,建设一批科技金融机构,培育一支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青岛日报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请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一步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安排?
  张金灿:
  感谢记者朋友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青岛是经济大市、也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大市。工业规模体量大、供给体系全、动能转换快、两化融合深、发展态势好,在2021-2023年连续三年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的基础上,2024年再上1个位次,跃升到全国第6位。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思路举措,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下一步落实举措上,我们将聚焦我市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6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在培育壮大“10+1”重点产业上精准发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一业一策”牵头制定落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行动计划,项目化推进年度任务、招商计划、重点项目“三张清单”。开展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专项行动,推动新领域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协同相关部门推进生命健康、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性突破、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二是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上精准发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协同科技部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成果跟踪对接机制,以更大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力担当,完善“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每年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00项以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增“三首”创新成果80项以上、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以上。优化46个制造业中试载体功能,建设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体系,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用供需对接,推动高效率成果转化,以应用促创新、以创新促产业,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三是在推进项目建设上精准发力。进一步梳理工业领域重点项目,印发全市2025年跟踪服务的重点工业项目清单,加强项目调度服务,推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竣工,以工业投资拉动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技改提级行动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高水平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推动更多纳入前两批专项再贷款清单的项目完成贷款投放,全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奇瑞KD件生产车间、融合智能3D车载盖板生产改造等500个技改重点项目,加快打造制造业技改城市试点“青岛模式”。
  四是在拓展数实融合新优势上精准发力。一体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定实施“工赋青岛”2.0行动计划,加快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好用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适度超前布局、稳妥有序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建成算力规模8000P。高水平建设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五是在优化产业链群生态上精准发力。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点上培育大中小创新型企业梯队,线上做强“10+1”产业,面上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做优产业园区。发挥国家级“链主”企业作用,深度参与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培育一批“10+1”重点产业“链主”企业,每年新纳统规上企业500家以上,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能级,加速构建从省级到国家级,再到世界级的集群培育体系。集中力量支持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仪器仪表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加快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推动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协同推进园区载体平台、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能力建设。
  六是在要素支撑保障上精准发力。放大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效应,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用好“一产业一基金”,推动新兴、未来产业招商项目加快落地,精准引导支持产业新赛道扩围、抢先发展。加强政策集成,加强对上争取,用足用好专项债、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技改和设备更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点菜单”式出台新型工业化政策细则及一揽子功能性产业政策,开展政策“直达快享”试点改革,全力推进政策及时足额兑现。落实全市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围绕“10+1”重点产业需求编制人才招引目录、年度招才引智计划,强化产业人才供给。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新赛道,深入挖掘场景资源,定期发布优质场景清单,加快推进应用场景项目落地,促进“10+1”产业创新发展。
  主持人:
  感谢张金灿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发展改革委,联系电话:85916744。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参会报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