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浏览:86


  吹风会日期:
  2024年7月2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为贯彻落实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任,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特色资源优势,抢占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人工智能产业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内容,召开本场吹风会。
  出席本场吹风会的有:
  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庆胜先生;
  山东港口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朱建广先生;
  崂山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周生辉先生。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孟庆胜先生发布介绍《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有请。
  孟庆胜: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海洋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殷切嘱托,努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为了抓住海洋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特色资源和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等优势,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市海洋发展局牵头制定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5月27日在崂山问海大会上正式发布实施。现将《实施方案》有关内容通报如下。
  一、制定背景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各类AI大模型不断涌现,迭代升级速度加快,各地正在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赛道。
  为抢占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充分发挥青岛在海洋领域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计算设施良好、科研力量雄厚、人工智能产业初具规模的独特优势,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会同相关单位、头部企业,统筹考虑青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制定了《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包含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目标。重点建设五个“地”。一是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二是关键要素支撑地。力争到2026年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12000P,存储总量达10EB。三是头部企业集聚地。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成在全球彰显海洋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将青岛蓝谷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算谷、智谷、数谷。四是应用场景示范地。开展垂直领域试点,聚焦海洋科研和海洋产业重点领域,打造特色应用标杆,建设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五是产业生态优化地。建设产业生态优化地,用足用好海洋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壮大。举办系列海洋特色的人工智能重大活动,激活创新创业活力。
  到2026年,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我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在国内国际上的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主要实施五大行动、15项重点任务。
  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行动,包含4项重点任务。一是突破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混合专家模型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海洋多模态智能计算等前沿交叉技术突破。二是强化核心底层硬件创新攻关。突破新材料、新架构、新工艺、新器件等“卡脖子”技术。三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争创国家级海洋数据交易平台、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试点等。四是构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和评测体系。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编制修订等。
  实施关键要素整合行动,包含3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算力资源保障。建设海洋领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适配部署国产化芯片,布局全市算力“一张网”,争创国家超算互联网青岛枢纽节点。二是加强海洋数据支撑。统筹整合全市海洋数据资源,打造高质量海洋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推动海洋数据市场化流通交易,采取多层次策略保障海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三是保障能源和资源稳定供给,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包含3项重点任务。一是引聚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首个海洋产业大脑,加快招引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二是梯度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推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发展,扶持培育一批上市、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三是强化产业人才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发展人工智能海洋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培育和引进一批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人才及其团队。
  实施应用场景开发行动,包含2项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海洋垂直领域应用。建设应用场景库,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先行先试开展海洋大模型建设应用。二是打造一批特色应用标杆。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示范区,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实施产业生态塑造行动,包含3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资本供给支撑。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券的支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二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统筹好各类企业服务平台,做好全方位服务。加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强产业交流合作。举办海洋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活动,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为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我们将成立工作专班、组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专家智库,建立大模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完善容错和免责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科普讲解。
  三、《实施方案》的主要特点
  (一)前瞻的战略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是国内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抢抓海洋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前瞻布局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关键要素支撑地、头部企业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产业生态优化地,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有序的实施路径和系统的大模型体系。《实施方案》围绕总体目标,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关键要素整合、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开发、产业生态塑造五大行动,并细分为15项重点任务,从底层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和产业生态建设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实施路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
  (三)务实的保障措施和包容的鼓励机制。成立由市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及科研院所、头部企业为成员单位的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和审慎监管的相关制度,完善容错和免责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下步,市海洋发展局将重点抓好《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加强政策解读,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新优势,推动青岛市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孟庆胜先生的发布。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作为海洋主管部门和《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起草单位,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打造这一集聚区的战略考量?
  孟庆胜: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各地正在抢抓风口、加快布局,据中央网信办数据,目前全国已备案117个大模型,大模型领域已经呈现“百模大战”态势。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发展的还没有先例。可以说,我们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也是填补了全球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产业赛道、发展模式、组织形式等领域的空白。
  海洋产业具有广泛综合、跨界融合、多维联合等特性,“AI+海洋”能够全面赋能应用场景创新,精准推动相关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治理等领域相互融合、交叉催化,实现革命性地聚变嬗变。青岛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三,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来引领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迫切需要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岛海洋发展的独特优势和领先地位。
  因此,我们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充分发挥青岛在海洋特色资源、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推动青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大众网 记者:
  我们注意到,《实施方案》中提到了港口大模型,想请问港口大模型目前建设情况是什么样的?
  朱建广: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山东港口是青岛市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青岛、日照、烟台、渤海湾四个港口集团和物流、航运、投控、贸易、科技等12个板块集团。在山东省3345公里的海岸线上布局了21个港区370个生产性泊位,2023年实现吞吐量17亿吨,集装箱4100万标箱,是全球最大港口。应该说,山东港口在大模型技术应用的场景方面是非常丰富的。
  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智慧绿色港口的建设,先后发布了《山东港口智慧绿色港顶层设计规划》和《数字化转型规划》,重点建设了算力资源一朵云、高速信息传输一张网,并且大力推进数据治理,我们建立了数据终台,制定了187项数据标准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建成全国首个全自动化、全自主的自动化码头。我们的干散货、件杂货、油品等传统码头的智能化改造也在加速推进,从去年以来,山东港口还在全力推进依托港口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构造我们的新优势,在山东港口供应链平台上活跃着1万余家物流公司,1万余家船公司、船代、货代、报关行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还有80余万货车司机,共同服务着沿黄流域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从而形成沿黄产业供应链的集合和沿黄国际物流大通道。
  以上都为我们港口大模型的建设在业务、数据和算力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按照青岛市的统一规划部署,我们正全力推进港口行业大模型的建设,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编制港口大模型整体发展规划。我们联合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共同编制《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对大模型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二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归纳形成港航服务、港口生产、设备运维和平安港口等十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先期选择了法务风险防控、设备智能运维、辅助经营决策等典型场景进行试点建设。三是积极构建港口大模型产业的生态,港口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都非常丰富,我们将采用1+N的开放模式,开放应用场景,与行业的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目前和我们开展合作的机构非常多,包括像华为、百度、阿里、第四范式以及青岛的极视角、崂山实验室、浪潮等都开展全面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港口一起共同推进港口大模型的建设,构建有场景驱动、有项目牵引、有核心技术的港口大模型产业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港口大模型的建设,聚焦港口的生产、物流、贸易、供应链等用户需求大、覆盖面广的行业典型应用场景,让港口大模型为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赋能,更好地融入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的体系,推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百度青岛 记者:
  “瀚海星云”和“问海”大模型作为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代表,请问前相关模型的建设情况、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周生辉: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2024年5月2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和崂山实验室联合在青举办了2024“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大会期间,发布了“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和“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两款大模型是由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智能大模型协同创新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国实集团、科大讯飞等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海洋科技领域的优势单位共同研发,率先在国产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上构筑起国产自主可控的科学人工智能底座,也标志着青岛市在海洋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首先,“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是一款面向国产新一代超算平台研发的多模态泛领域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团队发展了用数据流计算模型组织从芯片到系统超大规模异构计算的方法,支持高性能、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计算,解决了在高度复杂的国产异构平台上实现高效能计算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基础软件swFLOW,打破了支撑融合计算的软件生态瓶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一代国产超算的模型适配与优化,“瀚海星云”大模型充分发挥了新一代超算芯片和系统的架构优势,突破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受算力资源规模严重制约的“卡脖子”难题,开展了千亿以上参数分布式训练,构建起国产自主科学智能底座。以“瀚海星云”大模型为基础,可以垂直赋能N个应用领域及X个重点应用场景,形成“1+N+X”基础大模型应用体系,加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二,“问海”大模型作为“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应用体系中的海洋领域大模型,聚焦海洋科技前沿和产业应用的重点场景,打造海洋智能数字孪生系统。“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旨在提高海洋环境透明能力,为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该模型以全球再分析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结合窗口注意力机制算法,并显式嵌入了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地形对海洋的约束作用以及海水运动的缓变机制。研究团队依据国际权威海洋预报性能评估框架IVTT,对“问海”大模型的预报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并与国际顶尖机构发布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使用再分析数据产品作为模型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问海大模型在多个主要预报指标上均优于数值预报产品,表明“问海”大模型的预报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问海”大模型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约1000倍,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目前,人工智能正呈现出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双井喷态势。但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体系,并赋能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国内外尚没有先例。青岛市拥有海洋科研能力和优势,拥有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洋领域应用场景,这是崂山实验室打造海洋领域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动力。
  未来,崂山实验室也将围绕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开展研发:第一,持续发展“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不断夯实国产科学人工智能底座;第二,持续完善“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提供更准的预报精度,更长的预报时效,更高的解析能力;第三,加快构筑“问海”大模型体系,以研制包括气候预测大模型,海洋生态预报等大模型。为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主持人:
  感谢周生辉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海洋发展局。联系电话:85883870。
  本场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吹风会日期:
  2024年7月2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为贯彻落实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任,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特色资源优势,抢占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人工智能产业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内容,召开本场吹风会。
  出席本场吹风会的有:
  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庆胜先生;
  山东港口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朱建广先生;
  崂山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周生辉先生。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孟庆胜先生发布介绍《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有请。
  孟庆胜: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海洋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殷切嘱托,努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为了抓住海洋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特色资源和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等优势,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市海洋发展局牵头制定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5月27日在崂山问海大会上正式发布实施。现将《实施方案》有关内容通报如下。
  一、制定背景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各类AI大模型不断涌现,迭代升级速度加快,各地正在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赛道。
  为抢占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充分发挥青岛在海洋领域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计算设施良好、科研力量雄厚、人工智能产业初具规模的独特优势,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会同相关单位、头部企业,统筹考虑青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制定了《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包含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目标。重点建设五个“地”。一是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二是关键要素支撑地。力争到2026年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12000P,存储总量达10EB。三是头部企业集聚地。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成在全球彰显海洋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将青岛蓝谷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算谷、智谷、数谷。四是应用场景示范地。开展垂直领域试点,聚焦海洋科研和海洋产业重点领域,打造特色应用标杆,建设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五是产业生态优化地。建设产业生态优化地,用足用好海洋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壮大。举办系列海洋特色的人工智能重大活动,激活创新创业活力。
  到2026年,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我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在国内国际上的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主要实施五大行动、15项重点任务。
  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行动,包含4项重点任务。一是突破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混合专家模型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海洋多模态智能计算等前沿交叉技术突破。二是强化核心底层硬件创新攻关。突破新材料、新架构、新工艺、新器件等“卡脖子”技术。三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争创国家级海洋数据交易平台、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试点等。四是构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和评测体系。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编制修订等。
  实施关键要素整合行动,包含3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算力资源保障。建设海洋领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适配部署国产化芯片,布局全市算力“一张网”,争创国家超算互联网青岛枢纽节点。二是加强海洋数据支撑。统筹整合全市海洋数据资源,打造高质量海洋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推动海洋数据市场化流通交易,采取多层次策略保障海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三是保障能源和资源稳定供给,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包含3项重点任务。一是引聚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首个海洋产业大脑,加快招引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二是梯度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推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发展,扶持培育一批上市、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三是强化产业人才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发展人工智能海洋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培育和引进一批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人才及其团队。
  实施应用场景开发行动,包含2项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海洋垂直领域应用。建设应用场景库,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先行先试开展海洋大模型建设应用。二是打造一批特色应用标杆。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示范区,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实施产业生态塑造行动,包含3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资本供给支撑。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券的支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二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统筹好各类企业服务平台,做好全方位服务。加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强产业交流合作。举办海洋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活动,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为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我们将成立工作专班、组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专家智库,建立大模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完善容错和免责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科普讲解。
  三、《实施方案》的主要特点
  (一)前瞻的战略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是国内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抢抓海洋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前瞻布局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关键要素支撑地、头部企业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产业生态优化地,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有序的实施路径和系统的大模型体系。《实施方案》围绕总体目标,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攻关、关键要素整合、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开发、产业生态塑造五大行动,并细分为15项重点任务,从底层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和产业生态建设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实施路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
  (三)务实的保障措施和包容的鼓励机制。成立由市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及科研院所、头部企业为成员单位的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和审慎监管的相关制度,完善容错和免责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下步,市海洋发展局将重点抓好《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加强政策解读,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新优势,推动青岛市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孟庆胜先生的发布。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作为海洋主管部门和《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起草单位,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打造这一集聚区的战略考量?
  孟庆胜: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各地正在抢抓风口、加快布局,据中央网信办数据,目前全国已备案117个大模型,大模型领域已经呈现“百模大战”态势。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发展的还没有先例。可以说,我们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也是填补了全球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产业赛道、发展模式、组织形式等领域的空白。
  海洋产业具有广泛综合、跨界融合、多维联合等特性,“AI+海洋”能够全面赋能应用场景创新,精准推动相关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治理等领域相互融合、交叉催化,实现革命性地聚变嬗变。青岛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三,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来引领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迫切需要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不断巩固和扩大青岛海洋发展的独特优势和领先地位。
  因此,我们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充分发挥青岛在海洋特色资源、算力、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推动青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大众网 记者:
  我们注意到,《实施方案》中提到了港口大模型,想请问港口大模型目前建设情况是什么样的?
  朱建广: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山东港口是青岛市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青岛、日照、烟台、渤海湾四个港口集团和物流、航运、投控、贸易、科技等12个板块集团。在山东省3345公里的海岸线上布局了21个港区370个生产性泊位,2023年实现吞吐量17亿吨,集装箱4100万标箱,是全球最大港口。应该说,山东港口在大模型技术应用的场景方面是非常丰富的。
  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智慧绿色港口的建设,先后发布了《山东港口智慧绿色港顶层设计规划》和《数字化转型规划》,重点建设了算力资源一朵云、高速信息传输一张网,并且大力推进数据治理,我们建立了数据终台,制定了187项数据标准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建成全国首个全自动化、全自主的自动化码头。我们的干散货、件杂货、油品等传统码头的智能化改造也在加速推进,从去年以来,山东港口还在全力推进依托港口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构造我们的新优势,在山东港口供应链平台上活跃着1万余家物流公司,1万余家船公司、船代、货代、报关行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还有80余万货车司机,共同服务着沿黄流域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从而形成沿黄产业供应链的集合和沿黄国际物流大通道。
  以上都为我们港口大模型的建设在业务、数据和算力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按照青岛市的统一规划部署,我们正全力推进港口行业大模型的建设,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编制港口大模型整体发展规划。我们联合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共同编制《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对大模型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二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归纳形成港航服务、港口生产、设备运维和平安港口等十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先期选择了法务风险防控、设备智能运维、辅助经营决策等典型场景进行试点建设。三是积极构建港口大模型产业的生态,港口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都非常丰富,我们将采用1+N的开放模式,开放应用场景,与行业的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目前和我们开展合作的机构非常多,包括像华为、百度、阿里、第四范式以及青岛的极视角、崂山实验室、浪潮等都开展全面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港口一起共同推进港口大模型的建设,构建有场景驱动、有项目牵引、有核心技术的港口大模型产业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港口大模型的建设,聚焦港口的生产、物流、贸易、供应链等用户需求大、覆盖面广的行业典型应用场景,让港口大模型为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赋能,更好地融入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的体系,推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百度青岛 记者:
  “瀚海星云”和“问海”大模型作为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代表,请问前相关模型的建设情况、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周生辉: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2024年5月2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和崂山实验室联合在青举办了2024“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大会期间,发布了“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和“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两款大模型是由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智能大模型协同创新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国实集团、科大讯飞等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海洋科技领域的优势单位共同研发,率先在国产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上构筑起国产自主可控的科学人工智能底座,也标志着青岛市在海洋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首先,“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是一款面向国产新一代超算平台研发的多模态泛领域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团队发展了用数据流计算模型组织从芯片到系统超大规模异构计算的方法,支持高性能、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计算,解决了在高度复杂的国产异构平台上实现高效能计算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基础软件swFLOW,打破了支撑融合计算的软件生态瓶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一代国产超算的模型适配与优化,“瀚海星云”大模型充分发挥了新一代超算芯片和系统的架构优势,突破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受算力资源规模严重制约的“卡脖子”难题,开展了千亿以上参数分布式训练,构建起国产自主科学智能底座。以“瀚海星云”大模型为基础,可以垂直赋能N个应用领域及X个重点应用场景,形成“1+N+X”基础大模型应用体系,加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二,“问海”大模型作为“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应用体系中的海洋领域大模型,聚焦海洋科技前沿和产业应用的重点场景,打造海洋智能数字孪生系统。“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旨在提高海洋环境透明能力,为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该模型以全球再分析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结合窗口注意力机制算法,并显式嵌入了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地形对海洋的约束作用以及海水运动的缓变机制。研究团队依据国际权威海洋预报性能评估框架IVTT,对“问海”大模型的预报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并与国际顶尖机构发布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使用再分析数据产品作为模型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问海大模型在多个主要预报指标上均优于数值预报产品,表明“问海”大模型的预报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问海”大模型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约1000倍,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目前,人工智能正呈现出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双井喷态势。但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体系,并赋能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国内外尚没有先例。青岛市拥有海洋科研能力和优势,拥有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洋领域应用场景,这是崂山实验室打造海洋领域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动力。
  未来,崂山实验室也将围绕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开展研发:第一,持续发展“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不断夯实国产科学人工智能底座;第二,持续完善“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提供更准的预报精度,更长的预报时效,更高的解析能力;第三,加快构筑“问海”大模型体系,以研制包括气候预测大模型,海洋生态预报等大模型。为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主持人:
  感谢周生辉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海洋发展局。联系电话:85883870。
  本场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