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新闻发布会

浏览:104


  发布会时间:
  2024年1月31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2024年我市将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负责同志对今年市办实事进行发布和详细解读。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王清春;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董海波;
  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鲁晨;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局专职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赵国磊;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树更。
  欢迎5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王清春秘书长介绍《2024年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的总体情况。有请。
  王清春: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青岛民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青岛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每年重点办好一批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实事(简称“市办实事”),多年来已累计实施452件、1000余项,市办实事已成为惠民生、解民忧的重要平台,成为做得实、叫得响、过得硬的民生服务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殷殷嘱托,用心谋划2024年市办实事项目。先后通过互联网、座谈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等方式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建议。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普惠可行”的原则,筛选确定了15件市办实事,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
  筛选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盯急难愁盼,滚动实施一批广受市民认可的延续性项目。我们将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提升医保保障水平等近年来群众认可度较高、获得感较强的项目,继续纳入市办实事;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停车难、出行堵、充电设施少等突出问题,将停车场建设、未贯通道路打通、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等项目纳入市办实事,接续用力,久久为功。
  二是关爱重点人群,纳入更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我们关心“一老一小”,关注就业困难群体,谋划了老年人助餐扩面增效、“托幼一体化”、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项目,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努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我们将农村薄弱幼儿园改造、农村供水改造和污水治理、丰富城乡群众体育活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等项目纳入市办实事,加大“三农”项目在整个实事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提升生活品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将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AED 设置以及开展“公园+”活动、新建国民体质监测站、园艺体验公园建设等项目纳入市办实事,为市民提供更加现代、更加宜居的城市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
  下面,我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15件市办实事项目的具体内容:
  第一件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扶持创业3万人,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5万个。
  第二件 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推动续建完工4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50所;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200间。
  第三件 推动“托幼一体化”,全市新增托位6000个以上,对备案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按照二孩500元、三孩600元每人每月进行补助(机构和托育家庭各补助50%);对备案的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托托位参照幼儿园标准给予生均经费补助。
  第四件 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5%,服务“三高一慢”患者25万人以上。
  第五件 提升职工门诊统筹保障水平,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60%,年报销限额提升到6000元以上;将参保居民住院分娩医疗费补助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3000元。
  第六件 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20条;推动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2.4万个以上;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位1万个以上。
  第七件 建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800个以上,实现县、镇、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节点建设全覆盖。
  第八件 启动3处园艺体验公园建设;建成口袋公园100个;实施城市空间微更新改造100处。
  第九件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个以上;实施节能保暖工程45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650个既有住宅小区电梯、地下车库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
  第十件 新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年内回迁项目10个;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5万户以上。
  第十一件 改造农村供水主管网70公里,改造100个村庄的村内供水管网;完成26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第十二件 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新建国民体质监测站10处,更新健身步道设施200处;开展“公园+”文体科教活动100场以上、乡村体育活动100场以上。
  第十三件 打造优秀规范化农贸市场40处以上,市区在营农贸市场全部达标。
  第十四件 在人员密集场所增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300台;开工建设10处城镇消防站。
  第十五件 建设以助餐功能为主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点)500处,助餐补贴对象扩大至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700户以上。
  除上述15件实事外,前期我们在项目论证过程中,还梳理出其他备选事项,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项目”、妇女“两癌”筛查、“建设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青年人才驿站”“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实施步骤也均已明确,但考虑到有些事项已经实施多年,或者作为部门日常工作推进也成熟可行,市政府决定将这些备选事项纳入各相关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实施,让各类民生实事内容更丰富,覆盖更广泛。
  下一步,我们将对2024年市办实事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公开挂牌督办,抓紧推动落地实施。一是组织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量化年度目标,完善项目推进实施方案。二是会同市广播电视台、青岛日报社等媒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解读,让市民朋友充分了解实事项目的内容和进展,增强社会知晓度。三是继续开展“走进市办实事 见证民生项目”活动,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现场监督评议,接受广大市民监督,进一步凝聚推进合力,全力以赴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增进民生福祉,让民生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感谢王清春副秘书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请问今年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董海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社区微业”行动,在全省率先打造“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工作品牌,公共就业资源的均衡性、可及性和服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推动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总量稳居全省第一。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实现就业服务方式多元化、就业流程最优化、就业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广搭平台、精准帮扶,聚力打造覆盖全民、城乡一体、均等可及、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就业服务更加方便可及。深化“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在全市社区建设“就享家”乐业服务站300个,打造集需求归集、职业指导、岗位推送、技能培训、创业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便民服务“微站点”,进一步推动就业服务端口前移、重心下沉,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靶向”就业机会。
  二是推动创业服务更加贴心专业。进一步完善“一体两翼八轮驱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新模式,融合10个区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梯次打造“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等特色创业场景,试点建设“街区创业生态圈”,创新开展“青创四季”“创业市集”“创业节”等赛事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推动培训服务更加精准有效。聚焦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和十大产业园区需求,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和技能水平。实施“技能培训进万家”,开设社区职业培训大讲堂,帮助求职者在“家门口”学技术、提技能,增强就业适配能力。
  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过程中,我们将加强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服务、靶向服务。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我市202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4.12万人,规模总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全市人社部门将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急难愁盼”,围绕拓宽市场化渠道、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强化精准帮扶兜底安置等方面,加大岗位挖掘、创业扶持、能力提升、服务供给和权益维护力度,确保2024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低于去年水平。
  总之,我们将积极整合有效社会资源,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内容和方式,努力培育更多具有青岛特色、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让城乡居民能够就地就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
  法治时代网 记者:
  今年的老年助餐补贴政策相比去年有什么变化?今年市民政局将如何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
  鲁晨:
  为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市办实事任务落地落实,我市今年将优化升级老年助餐服务政策。与老政策相比,今年新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扩面”“提标”“增强”三个方面。
  一是“人员”“时间”双扩面。人员范围方面,通过一年来助餐工作的实践发现,老年人超过65岁后,对助餐服务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因此,今年我市将享受补贴政策的人员年龄由先前的7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降低到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服务时间方面,由先前的只限工作日可享受补贴,拓展至一周七天全享,保障有刚性需求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不缺位。
  二是“助餐”“送餐”双提标。助餐补贴方面,我市失能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购买助餐服务时,可先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折扣补贴,这一补贴由先前的6.5折优惠至5折。农村老年人还可叠加享受农村消费引导补贴,这一补贴由先前的6.66折优惠至6折。之后,再享受市及区(市)两级4—6元不等的补贴,优惠力度更大,老年人获得感更强。送餐补贴方面,考虑到农村地区送餐距离远、成本高等因素,农村地区老年送餐补贴由先前的最高4元提高到6元,激发了运营组织开展订餐、代订餐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补贴”“融合”双增强。一是新增“机构补贴”,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今年新设立了老年助餐机构运营补贴,根据日均服务老年人的人次和老年人满意度,对助餐机构予以2—5万元不等的运营补贴。二是养老助餐“有机融合”,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在今年的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中,将是否开展助餐服务作为重要标准,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将老年助餐服务与其他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
  以上是今年的老年助餐政策相比去年的变化情况。2024年,市民政局承担的两个分项市办实事任务,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方便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餐热饭”。市民政局将进一步擦亮“暖心暖胃,好吃不贵”老年助餐服务品牌,把老年助餐这件民生“食”事办到老年人心坎儿上,让岛城老人在一汤一饭中尽享幸福“食”光。
  一是让运营更可持续。积极研究出台我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制度文件,在设施建设、资金补贴、运营发展、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协同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市、区(市)、街道(镇)三级联动机制,密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体系。落实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助餐机构微利、健康运行,切实防止“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确保服务可持续、有前景。
  二是让设施更便利可及。去年以来,全市共有1224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投入运营,约13万老年人享受到了助餐服务。今年,市民政局将以落实市办实事任务为抓手,根据老年人居住分布和服务需求,合理布局建设500处具备助餐功能的养老服务站(点)。此外,通过均衡穿插专门的助餐点和依托餐饮企业开设老年餐桌等方式,进一步缩短助餐服务距离,优化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方便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在这里,也欢迎广大老年人到助餐机构体验服务,切身感受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成果。
  三是让餐食更健康、更实惠。今年,市民政局将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打造《老年人营养餐标准》。督导助餐机构合理搭配食材,科学制定食谱。为有特殊需求的慢病老人提供定制化餐食。充分发挥“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作用,降低运行成本,提升餐品质量,让老年人“花得更少、吃得更好”。
  四是让服务更安全可靠。认真落实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安全规范,严格执行不达标助餐机构退出机制。加大老年助餐安全监管力度,防范各类安全风险。让老年人既吃得开心,又吃得安心,确保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青岛经济广播 记者:
  家庭医生被称作健康“守门人”,今年,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
  赵国磊:
  众所周知,家庭医生是市民健康的“守门人”。从2017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完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体系,创新实施了“三高共管、三级协同”的服务模式。今年,我们将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和推进在线服务等方面,着力提升签约服务感受度和满意度。
  一是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政策的制定、出台和落实。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细化服务内容,强化老年人、残疾人及“三高一慢”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强化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的群体签约服务。对于老年人,我们会单独制定分层、分级、分类的服务包,鼓励各区市、各机构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2024年,确保全市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5%以上。
  二是加强家庭医生及团队的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充分下沉,三级医院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提前2周向辖区家庭医生开放,由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检验检查和住院床位等预约服务。
  三是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打造家庭医生“健康守护”一张网,汇集全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的健康服务数据,由家庭医生团队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提供在线签约、履约、咨询等服务;建立全市签约服务智能化驾驶舱,落实绩效评价与满意度调查回访,2024年全市签约居民服务满意度力争达到90%以上。
  作为签约服务的重点对象,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始终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群体,今年我市将持续做好对“三高一慢”患者和有患病风险的人群分级分类服务,在2023年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国率先开展“三高”患者并发症筛查及慢阻肺患者随访管理工作。
  对于“三高”患者,家庭医生会首先建立健康档案,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风险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大的患者,自愿、免费接受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筛查,如心电图、眼底检查、肝功、肾功检查等;对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规范的随访服务及定期肺功能检查。家庭医生团队会根据评估和检查的结果,为“三高一慢”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方案。2024年,我市将为37.6万名“三高”患者提供并发症筛查服务,为5万名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定期随访服务。
  对于有患病风险的人群,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依据科学的评分方式,筛选确定高风险人群,自愿、免费接受血压筛查和健康宣教,达到“早发现”的目的。同时我们也鼓励、欢迎市民关注自身健康,主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咨询、接受服务,或登录“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获取中西医科普知识,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下一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委将紧密围绕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基层医防融合服务能力,为岛城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百度青岛 记者:
  我市东岸城区人口密度大,汽车保有量高,一直是停车难的重点区域,老城区和前海一线尤为突出,请问我们是如何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没有针对这些区域的有效措施?
  丁树更:
  东岸城区受建成年代早、配建车位少、可利用空间少等原因影响,停车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我们坚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持续在停车难点区域见缝插针增加停车泊位,由点及面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2024年计划在东岸城区推进50个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泊位2.2万个,年内建成投用28个,新增泊位近1万个。其中,在老城区、老小区布局停车场项目35个,泊位1万个,年内建成投用22个,新增泊位5000余个;在前海一线及重点景区布局停车场项目13个,泊位7226个,年内建成投用6个,新增泊位1252个。
  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坚持“见缝插针、上天入地、能建则建”,千方百计增加停车泊位。
  一是采用“边角地+”建设模式,充分挖掘边角零星地等城市空间,优先建设地上和地下机械停车设施,在东岸城区布局了观城路停车场、三明路停车场、济南路68号停车场、四川路15号停车场等14个公共停车场项目,泊位1800余个,建成将有效缓解区域停车问题。
  二是采用“立交+”建设模式,充分挖掘立交桥下城市空间,在建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桥下、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在东岸城区布局了山东路鞍山路东北象限停车场、西南象限停车场2个项目,泊位189个,建成将实现公交、地铁、私家车便捷高效换乘,缓解周边停车紧张问题。
  三是采用“公园+”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在东岸城区布局了东方饭店地块停车场、八大峡地下停车场、奥帆海岸公园停车场、麦岛停车场等13个项目,泊位10162个,实现“地上有公园,地下可停车”,有效增加东岸城区泊位供给。
  四是采用“学校+”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学校及周边停车资源,“一校一策”开展停车研究,香港路小学停车场、青岛五十一中停车场、万科未来城停车场、崂山区实验学校停车场4个项目通过土地分层出让的方式,利用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既能有效满足家长接送高峰临时停靠需求,还可对社会公众提供停车服务,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重点区域停车场建设力度,坚持集约空间利用理念,因地制宜开展停车设施建设,相信通过持续不断努力,老城区和前海一线等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媒体朋友们,2024年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贴近民生、惠及民生、温暖民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进行宣传报道,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并享受相关惠民政策带来的民生红利,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市办实事的良好氛围。
  有关政策详细情况,会后请在青岛政务网查询。如有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政府办公厅,联系电话:85911571。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时间:
  2024年1月31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2024年我市将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负责同志对今年市办实事进行发布和详细解读。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王清春;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董海波;
  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鲁晨;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局专职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赵国磊;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树更。
  欢迎5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王清春秘书长介绍《2024年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的总体情况。有请。
  王清春: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青岛民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青岛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每年重点办好一批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实事(简称“市办实事”),多年来已累计实施452件、1000余项,市办实事已成为惠民生、解民忧的重要平台,成为做得实、叫得响、过得硬的民生服务品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殷殷嘱托,用心谋划2024年市办实事项目。先后通过互联网、座谈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等方式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建议。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普惠可行”的原则,筛选确定了15件市办实事,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
  筛选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盯急难愁盼,滚动实施一批广受市民认可的延续性项目。我们将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提升医保保障水平等近年来群众认可度较高、获得感较强的项目,继续纳入市办实事;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停车难、出行堵、充电设施少等突出问题,将停车场建设、未贯通道路打通、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等项目纳入市办实事,接续用力,久久为功。
  二是关爱重点人群,纳入更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我们关心“一老一小”,关注就业困难群体,谋划了老年人助餐扩面增效、“托幼一体化”、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项目,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努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我们将农村薄弱幼儿园改造、农村供水改造和污水治理、丰富城乡群众体育活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等项目纳入市办实事,加大“三农”项目在整个实事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提升生活品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将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AED 设置以及开展“公园+”活动、新建国民体质监测站、园艺体验公园建设等项目纳入市办实事,为市民提供更加现代、更加宜居的城市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
  下面,我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15件市办实事项目的具体内容:
  第一件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扶持创业3万人,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5万个。
  第二件 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推动续建完工4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50所;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200间。
  第三件 推动“托幼一体化”,全市新增托位6000个以上,对备案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按照二孩500元、三孩600元每人每月进行补助(机构和托育家庭各补助50%);对备案的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托托位参照幼儿园标准给予生均经费补助。
  第四件 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5%,服务“三高一慢”患者25万人以上。
  第五件 提升职工门诊统筹保障水平,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60%,年报销限额提升到6000元以上;将参保居民住院分娩医疗费补助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3000元。
  第六件 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20条;推动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2.4万个以上;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位1万个以上。
  第七件 建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800个以上,实现县、镇、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节点建设全覆盖。
  第八件 启动3处园艺体验公园建设;建成口袋公园100个;实施城市空间微更新改造100处。
  第九件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个以上;实施节能保暖工程45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650个既有住宅小区电梯、地下车库公共移动通信网络深度覆盖。
  第十件 新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年内回迁项目10个;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5万户以上。
  第十一件 改造农村供水主管网70公里,改造100个村庄的村内供水管网;完成26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第十二件 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新建国民体质监测站10处,更新健身步道设施200处;开展“公园+”文体科教活动100场以上、乡村体育活动100场以上。
  第十三件 打造优秀规范化农贸市场40处以上,市区在营农贸市场全部达标。
  第十四件 在人员密集场所增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300台;开工建设10处城镇消防站。
  第十五件 建设以助餐功能为主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点)500处,助餐补贴对象扩大至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700户以上。
  除上述15件实事外,前期我们在项目论证过程中,还梳理出其他备选事项,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项目”、妇女“两癌”筛查、“建设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青年人才驿站”“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这些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实施步骤也均已明确,但考虑到有些事项已经实施多年,或者作为部门日常工作推进也成熟可行,市政府决定将这些备选事项纳入各相关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实施,让各类民生实事内容更丰富,覆盖更广泛。
  下一步,我们将对2024年市办实事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公开挂牌督办,抓紧推动落地实施。一是组织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量化年度目标,完善项目推进实施方案。二是会同市广播电视台、青岛日报社等媒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解读,让市民朋友充分了解实事项目的内容和进展,增强社会知晓度。三是继续开展“走进市办实事 见证民生项目”活动,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现场监督评议,接受广大市民监督,进一步凝聚推进合力,全力以赴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增进民生福祉,让民生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感谢王清春副秘书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请问今年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董海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社区微业”行动,在全省率先打造“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工作品牌,公共就业资源的均衡性、可及性和服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推动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总量稳居全省第一。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实现就业服务方式多元化、就业流程最优化、就业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广搭平台、精准帮扶,聚力打造覆盖全民、城乡一体、均等可及、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就业服务更加方便可及。深化“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在全市社区建设“就享家”乐业服务站300个,打造集需求归集、职业指导、岗位推送、技能培训、创业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便民服务“微站点”,进一步推动就业服务端口前移、重心下沉,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靶向”就业机会。
  二是推动创业服务更加贴心专业。进一步完善“一体两翼八轮驱动”的全链条创业服务新模式,融合10个区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梯次打造“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等特色创业场景,试点建设“街区创业生态圈”,创新开展“青创四季”“创业市集”“创业节”等赛事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推动培训服务更加精准有效。聚焦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和十大产业园区需求,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和技能水平。实施“技能培训进万家”,开设社区职业培训大讲堂,帮助求职者在“家门口”学技术、提技能,增强就业适配能力。
  在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过程中,我们将加强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服务、靶向服务。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我市202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4.12万人,规模总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全市人社部门将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急难愁盼”,围绕拓宽市场化渠道、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强化精准帮扶兜底安置等方面,加大岗位挖掘、创业扶持、能力提升、服务供给和权益维护力度,确保2024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低于去年水平。
  总之,我们将积极整合有效社会资源,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内容和方式,努力培育更多具有青岛特色、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让城乡居民能够就地就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
  法治时代网 记者:
  今年的老年助餐补贴政策相比去年有什么变化?今年市民政局将如何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
  鲁晨:
  为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市办实事任务落地落实,我市今年将优化升级老年助餐服务政策。与老政策相比,今年新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扩面”“提标”“增强”三个方面。
  一是“人员”“时间”双扩面。人员范围方面,通过一年来助餐工作的实践发现,老年人超过65岁后,对助餐服务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因此,今年我市将享受补贴政策的人员年龄由先前的7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降低到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服务时间方面,由先前的只限工作日可享受补贴,拓展至一周七天全享,保障有刚性需求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不缺位。
  二是“助餐”“送餐”双提标。助餐补贴方面,我市失能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购买助餐服务时,可先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折扣补贴,这一补贴由先前的6.5折优惠至5折。农村老年人还可叠加享受农村消费引导补贴,这一补贴由先前的6.66折优惠至6折。之后,再享受市及区(市)两级4—6元不等的补贴,优惠力度更大,老年人获得感更强。送餐补贴方面,考虑到农村地区送餐距离远、成本高等因素,农村地区老年送餐补贴由先前的最高4元提高到6元,激发了运营组织开展订餐、代订餐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补贴”“融合”双增强。一是新增“机构补贴”,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今年新设立了老年助餐机构运营补贴,根据日均服务老年人的人次和老年人满意度,对助餐机构予以2—5万元不等的运营补贴。二是养老助餐“有机融合”,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在今年的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中,将是否开展助餐服务作为重要标准,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将老年助餐服务与其他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
  以上是今年的老年助餐政策相比去年的变化情况。2024年,市民政局承担的两个分项市办实事任务,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方便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餐热饭”。市民政局将进一步擦亮“暖心暖胃,好吃不贵”老年助餐服务品牌,把老年助餐这件民生“食”事办到老年人心坎儿上,让岛城老人在一汤一饭中尽享幸福“食”光。
  一是让运营更可持续。积极研究出台我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制度文件,在设施建设、资金补贴、运营发展、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协同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市、区(市)、街道(镇)三级联动机制,密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体系。落实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助餐机构微利、健康运行,切实防止“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确保服务可持续、有前景。
  二是让设施更便利可及。去年以来,全市共有1224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投入运营,约13万老年人享受到了助餐服务。今年,市民政局将以落实市办实事任务为抓手,根据老年人居住分布和服务需求,合理布局建设500处具备助餐功能的养老服务站(点)。此外,通过均衡穿插专门的助餐点和依托餐饮企业开设老年餐桌等方式,进一步缩短助餐服务距离,优化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方便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在这里,也欢迎广大老年人到助餐机构体验服务,切身感受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成果。
  三是让餐食更健康、更实惠。今年,市民政局将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打造《老年人营养餐标准》。督导助餐机构合理搭配食材,科学制定食谱。为有特殊需求的慢病老人提供定制化餐食。充分发挥“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作用,降低运行成本,提升餐品质量,让老年人“花得更少、吃得更好”。
  四是让服务更安全可靠。认真落实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安全规范,严格执行不达标助餐机构退出机制。加大老年助餐安全监管力度,防范各类安全风险。让老年人既吃得开心,又吃得安心,确保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青岛经济广播 记者:
  家庭医生被称作健康“守门人”,今年,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
  赵国磊:
  众所周知,家庭医生是市民健康的“守门人”。从2017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完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体系,创新实施了“三高共管、三级协同”的服务模式。今年,我们将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和推进在线服务等方面,着力提升签约服务感受度和满意度。
  一是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政策的制定、出台和落实。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细化服务内容,强化老年人、残疾人及“三高一慢”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强化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的群体签约服务。对于老年人,我们会单独制定分层、分级、分类的服务包,鼓励各区市、各机构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2024年,确保全市老年人签约率达到75%以上。
  二是加强家庭医生及团队的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充分下沉,三级医院专家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提前2周向辖区家庭医生开放,由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检验检查和住院床位等预约服务。
  三是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打造家庭医生“健康守护”一张网,汇集全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的健康服务数据,由家庭医生团队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提供在线签约、履约、咨询等服务;建立全市签约服务智能化驾驶舱,落实绩效评价与满意度调查回访,2024年全市签约居民服务满意度力争达到90%以上。
  作为签约服务的重点对象,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始终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群体,今年我市将持续做好对“三高一慢”患者和有患病风险的人群分级分类服务,在2023年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国率先开展“三高”患者并发症筛查及慢阻肺患者随访管理工作。
  对于“三高”患者,家庭医生会首先建立健康档案,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风险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大的患者,自愿、免费接受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筛查,如心电图、眼底检查、肝功、肾功检查等;对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规范的随访服务及定期肺功能检查。家庭医生团队会根据评估和检查的结果,为“三高一慢”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方案。2024年,我市将为37.6万名“三高”患者提供并发症筛查服务,为5万名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定期随访服务。
  对于有患病风险的人群,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依据科学的评分方式,筛选确定高风险人群,自愿、免费接受血压筛查和健康宣教,达到“早发现”的目的。同时我们也鼓励、欢迎市民关注自身健康,主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咨询、接受服务,或登录“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获取中西医科普知识,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下一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委将紧密围绕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基层医防融合服务能力,为岛城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百度青岛 记者:
  我市东岸城区人口密度大,汽车保有量高,一直是停车难的重点区域,老城区和前海一线尤为突出,请问我们是如何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没有针对这些区域的有效措施?
  丁树更:
  东岸城区受建成年代早、配建车位少、可利用空间少等原因影响,停车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我们坚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持续在停车难点区域见缝插针增加停车泊位,由点及面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2024年计划在东岸城区推进50个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泊位2.2万个,年内建成投用28个,新增泊位近1万个。其中,在老城区、老小区布局停车场项目35个,泊位1万个,年内建成投用22个,新增泊位5000余个;在前海一线及重点景区布局停车场项目13个,泊位7226个,年内建成投用6个,新增泊位1252个。
  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坚持“见缝插针、上天入地、能建则建”,千方百计增加停车泊位。
  一是采用“边角地+”建设模式,充分挖掘边角零星地等城市空间,优先建设地上和地下机械停车设施,在东岸城区布局了观城路停车场、三明路停车场、济南路68号停车场、四川路15号停车场等14个公共停车场项目,泊位1800余个,建成将有效缓解区域停车问题。
  二是采用“立交+”建设模式,充分挖掘立交桥下城市空间,在建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桥下、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在东岸城区布局了山东路鞍山路东北象限停车场、西南象限停车场2个项目,泊位189个,建成将实现公交、地铁、私家车便捷高效换乘,缓解周边停车紧张问题。
  三是采用“公园+”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在东岸城区布局了东方饭店地块停车场、八大峡地下停车场、奥帆海岸公园停车场、麦岛停车场等13个项目,泊位10162个,实现“地上有公园,地下可停车”,有效增加东岸城区泊位供给。
  四是采用“学校+”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学校及周边停车资源,“一校一策”开展停车研究,香港路小学停车场、青岛五十一中停车场、万科未来城停车场、崂山区实验学校停车场4个项目通过土地分层出让的方式,利用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既能有效满足家长接送高峰临时停靠需求,还可对社会公众提供停车服务,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重点区域停车场建设力度,坚持集约空间利用理念,因地制宜开展停车设施建设,相信通过持续不断努力,老城区和前海一线等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媒体朋友们,2024年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15件实事,贴近民生、惠及民生、温暖民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进行宣传报道,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并享受相关惠民政策带来的民生红利,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市办实事的良好氛围。
  有关政策详细情况,会后请在青岛政务网查询。如有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政府办公厅,联系电话:85911571。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