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便民利民 着力打造高水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

浏览:134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2月29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求。今年以来,青岛市司法行政系统聚焦法律服务便民利民,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产品、服务水平聚力突破,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进一步向社会各界介绍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邓焕礼先生;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王生先生;
  市司法局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 杨电科先生;
  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副处长 沈帅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邓焕礼先生发布介绍有关工作。有请。
  邓焕礼: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我代表市司法局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法治问题,持续提升法律服务便民、利民、惠民水平,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高。现向大家发布青岛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便民举措。
  一、聚焦便民利民,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一网同城”服务平台。将镇(街)、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以考核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全时空法律服务网络,建成2167个市、区、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四级实体平台全贯通、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接待群众8.7万余人次,办理各类事项9.1万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12348法律服务热线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运行,累计接听群众来电17万余人次。创新“12348热线+人民调解”新模式,在线受理调解申请8900余件,履行标的额1756万元。
  二是建立全域通办便捷通道。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市域内一体化服务、胶东五市跨城通办”便民服务大格局,青岛本市群众可以在市域内任何一个法律援助机构办结援助手续,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的群众在家门口即可申请五市法律援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设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数据平台,整合窗口服务、12348热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数据资源,明确受理范围、办理程序、注意事项等,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数据融合共享,不断促进法律援助工作持续扩面提质。今年以来,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余件,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900余万元。
  三是夯实法律服务基层基础。积极引导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参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将优质法律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延伸到田间地头。市南区配齐配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力量,打造“零距离”法律服务圈。目前,全市共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1470名,法治带头人2155名,法律明白人6487名。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和村(社区)法律顾问资源,建立“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荣获第六届全国“法治政府奖”,入选青岛市首批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八大典型案例。指导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414个,形成人民调解工作四级组织体系。在建设工程、劳动人事、金融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63个。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9万余件。
  二、聚焦便民利民,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一是完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涵盖律师、司法鉴定、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13项服务,让群众“走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在全省率先将公安远程会见服务接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刑事法律援助“一站式”办理。设立“青岛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办公室法律援助工作站”,出台《青岛市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实施办法(试行)》,架起行政复议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平等沟通协商平台。西海岸新区设立“法律服务超市”,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打包上架”,让群众获取法律服务如逛超市一样便利。城阳区、胶州市等区市推出“12348+调解+法律援助”“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仲裁”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一站式满足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跑出了便民利民加速度。
  二是发挥公共法律服务集聚效应。加快青岛涉外法务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法庭入驻。在崂山区建设青岛金融法务区·金融法务大厦,突出“金融+法治”特色,以法治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法律服务业态集聚与功能升级,建设一流法治服务高地、法治创新高地,全面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
  三是建立困难群众帮扶绿色通道。升级“法援在线”系统管理平台,新增点援服务、线上评审功能,有效提升“法援在线”服务水平。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全部实现预约上门服务,及时办理农民工讨薪以及追索工伤医疗费、抚养费、赡养费等案件,依法维护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4000余件,为农民工讨薪4130余万元,解答咨询1.1万余人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公共法律服务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聚焦便民利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特色品牌。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作用,成立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法律服务团,服务太平山浮山整治、重庆路快速路工程、张村河片区改造等项目,提供法律咨询2600余场次,出具法律意见2300余份,化解矛盾纠纷3100余件,直接服务居民31300余户,形成行政复议案件标准化审理指引等制度创新成果10余项,用专业的法律服务保障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打造“法惠企航”服务品牌,成立由87家律所、620名律师组成的“惠企法律服务团”,发挥惠企法律服务团队“政策解读+法律服务”双重专业优势,主动走访企业、产业园区等,加强政策宣讲,推动政策落地,提供专业指导、服务12.4万余次,协助企业融资或享受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组建企业合规指导团和企业合规服务团,推动成立市企业合规研究会,开展“律会结对”“律企结对”活动,对600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合规法治体检”,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二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公证便民服务改革,12家公证机构全部参与“零跑腿”暨“一网通办”试点,创新推出存量房“带押过户”公证服务,深化涉外公证认证联办,办理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两件事一次办”1576件,努力提升企业和群众办理存量房交易、涉外公证等事务便捷度。推动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涵盖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环境损害、建筑工程五大类别。引导全市176家基层法律服务所和900余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年内提供公益法律服务1600余场次。
  三是提升法治宣传教育质效。深化“法治青风”品牌建设,组织50余家市直单位,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等27项主题开展第二届“谁执法谁普法”特色普法周活动,累计开展特色普法2548次,受众221万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品49万余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打造优秀法治文化阵地,新打造法治文化旅游体验线路、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公园等15个群众身边的宣传阵地,逐步形成市级阵地引领、区市阵地支撑、镇村阵地补缺的基层法治宣传文化阵地矩阵,有效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浸润作用。着力强化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完成36个国家级、11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年内新增省级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6个,市级基地44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健全制度措施,完善平台功能、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建成高水平、现代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邓焕礼先生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朋友提问的环节,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律师、公证、司法鉴定队伍是法律服务的重要力量,请问市司法局在推动法律服务队伍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电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青岛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主动作为、加压奋进,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目前,全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队伍共9369人,办案量超过30万件,业务创收跨越30亿元大关,1名律师获评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2个公益案例获评中国律师公益典型案例,1名律师获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称号,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律师。今年,全市法律服务队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服务对外开放中主动作为。积极推进青岛涉外法务中心建设,国际商事法庭及10余家涉外法治研究机构入驻,“中心”拟于近期挂牌运营。遴选341名律师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为我市企业和群众提供涉外法律服务1800余件。开通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系统,办理涉外公证4.6万余件,代办领事认证7000余件。
  二是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中主动作为。推动特锐德等重点民营企业开展公司律师制度,让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公证“最多跑一次”事项扩大至120项,梳理62项高频次事项证明清单,31项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供,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办理公证与不动产登记联办业务3000余笔、查询1.2万余次。推动存量房“带押过户”公证业务落地,办理业务200余件,极大提升交易便捷度。
  三是在服务法治建设中主动作为。开展公证参与行政执法辅助试点工作,办理1.5万套安置房分配,参与城市治理等执法工作230余件,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全市律师担任1.2万余家各类单位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书1.8万余份,协助起草、修改居民公约23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10万余次。深化律师参与代理申诉机制,化解案件1.5万余件,引导群众以合法方式反映利益诉求。
  四是在服务城市更新中主动作为。成立城市更新法律服务团,共提供法律咨询26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3100余件,直接服务居民3.1万余户。其中,崂山某片区村庄改造项目协议总签约率达99.8%,快速路拆迁项目创造了市级重点项目首日两楼清零、单日签约率突破90%的纪录,获得了所在地群众的广泛认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报道,中央财经办、住建部对青岛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五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主动作为。全市法律服务人员年均提供公益法律服务2.5万余件,法律援助1万余件。持续做好1+1法律援助工作,向西部协作单位派驻19名法律人才,其中2名获司法部领导接见。推出便民利民举措50余项,累计减免公证费、鉴定费270余万元,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
  谢谢。
  法治时代网 记者:
  刚才邓局长提到,法律援助“市域内一体化服务”,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这个方面,有哪些便民利民做法和成效?
  王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市司法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群众需求导向,聚焦法律援助申请的来回跑腿问题,创新并深化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机制,实现群众在市域内任一法律援助机构可一站式办结法律援助手续。全市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余件,其中通过“全域受理、全域指派”机制受理4158件,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以实实在在的利民举措让群众享便利、得实惠。
  一是打破法律援助案件受理管辖限制。各法律援助机构通过相互委托受理、审查、指派,实现在青岛市域内不区分案件管辖,群众在任一援助机构均可实现无差别、一站式办结法律援助申请审批指派手续。
  二是打破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援助案件的区域限制。组建全市共享法律援助承办团队,允许受援人在承办团队中自主选择承办律师;设立129家律师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受理点,群众可就近向受理点申请法律援助;将法律援助与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相结合,通过村居法律顾问帮助群众申请援助、即时承办案件,方便群众维权。
  三是统一规范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案件受理审查条件。为保证一体化受理审批服务,对全市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以及进城务工人员、一二级残疾人、老年人、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受理条件进行了统一规范;组织开展一体化服务培训,同时绘制工作流程图,梳理工作节点、业务环节,进一步畅通流转机制、提升办事效能。
  四是统一案件卷宗目录和案卷质量评分标准。细化法律援助案件分类和评分标准,明确会见、阅卷、归档时限,统一法律援助案件卷宗目录和法律文书格式;安排专职监督人员跟踪案件进展情况,督促承办人履行职责,及时纠正案件承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工作考核、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保障办案质量提升。
  五是统一升级应用“法援在线”系统平台。根据“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需求,对“法援在线”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本地化升级改进,新增案件委托、转办、随机指派、“点援”律师等功能模块,拓展受理点、村居法律顾问端口,升级系统数据智能分析功能,依靠数据分析驱动服务提升,畅通了法律援助业务线上流转渠道,真正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六是统一规范法律援助经费管理使用。联合财政部门共同出台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增加法律援助补贴构成、提高补贴标准,明确一体化服务机制的经费保障规范,为各区市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提供了依据和支持,促进了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机制顺利实施,这一做法在全省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齐鲁法制网 记者: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请问,市司法局在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帅: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围绕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青岛实践和发展,从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创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发挥好基层基础力量和群防群治作用,年内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9万余件。全市1个人民调解组织和5名人民调解员分别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一是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结合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以市、区(市)、镇(街)、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等其他人民调解组织为补充的调解网络。截至目前,全市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414个,特色品牌人民调解工作室182个,建立了100余个党员金牌特色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总数达1.8万余人,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7000余人,镇(街)、村(社区)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
  二是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优势全面发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新业态,制定出台《关于社会组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备案工作指引》,重点加强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等领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向网络、旅游、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20余个重点行业领域延伸拓展。指导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商(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63个,组建一支300余人的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调解专家队伍,将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年均调解各类案件18000余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实现扩面增量,提质增效。
  三是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协调联动更加高效。针对当前矛盾纠纷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增强的实际,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实质调解理念,推动各类调解资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一体化”服务。广泛发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和行政复议人员等专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强化“数字化”支撑。深化智慧调解、“12348热线+人民调解”等平台应用,今年以来,在线受理调解申请8900余件,调解成功3705件,实际履行标的额1756万元。强化“多部门”联动。健全完善诉调、检调、警调、访调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与有关部门间的交流协作更加顺畅高效,形成源头预防、非诉化解、诉讼断后的全链条闭环诉源治理工作模式,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新时代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
  回答完毕。
  主持人:
  感谢沈帅先生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司法局,联系电话:81608737。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2月29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求。今年以来,青岛市司法行政系统聚焦法律服务便民利民,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产品、服务水平聚力突破,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进一步向社会各界介绍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邓焕礼先生;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王生先生;
  市司法局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 杨电科先生;
  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副处长 沈帅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邓焕礼先生发布介绍有关工作。有请。
  邓焕礼: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我代表市司法局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法治问题,持续提升法律服务便民、利民、惠民水平,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高。现向大家发布青岛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便民举措。
  一、聚焦便民利民,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一网同城”服务平台。将镇(街)、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以考核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全时空法律服务网络,建成2167个市、区、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四级实体平台全贯通、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接待群众8.7万余人次,办理各类事项9.1万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12348法律服务热线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运行,累计接听群众来电17万余人次。创新“12348热线+人民调解”新模式,在线受理调解申请8900余件,履行标的额1756万元。
  二是建立全域通办便捷通道。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市域内一体化服务、胶东五市跨城通办”便民服务大格局,青岛本市群众可以在市域内任何一个法律援助机构办结援助手续,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的群众在家门口即可申请五市法律援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设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数据平台,整合窗口服务、12348热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数据资源,明确受理范围、办理程序、注意事项等,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数据融合共享,不断促进法律援助工作持续扩面提质。今年以来,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余件,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900余万元。
  三是夯实法律服务基层基础。积极引导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参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将优质法律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延伸到田间地头。市南区配齐配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力量,打造“零距离”法律服务圈。目前,全市共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1470名,法治带头人2155名,法律明白人6487名。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和村(社区)法律顾问资源,建立“1+1+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荣获第六届全国“法治政府奖”,入选青岛市首批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八大典型案例。指导建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414个,形成人民调解工作四级组织体系。在建设工程、劳动人事、金融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63个。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9万余件。
  二、聚焦便民利民,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一是完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涵盖律师、司法鉴定、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13项服务,让群众“走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在全省率先将公安远程会见服务接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刑事法律援助“一站式”办理。设立“青岛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办公室法律援助工作站”,出台《青岛市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实施办法(试行)》,架起行政复议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平等沟通协商平台。西海岸新区设立“法律服务超市”,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打包上架”,让群众获取法律服务如逛超市一样便利。城阳区、胶州市等区市推出“12348+调解+法律援助”“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仲裁”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一站式满足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跑出了便民利民加速度。
  二是发挥公共法律服务集聚效应。加快青岛涉外法务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法庭入驻。在崂山区建设青岛金融法务区·金融法务大厦,突出“金融+法治”特色,以法治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法律服务业态集聚与功能升级,建设一流法治服务高地、法治创新高地,全面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
  三是建立困难群众帮扶绿色通道。升级“法援在线”系统管理平台,新增点援服务、线上评审功能,有效提升“法援在线”服务水平。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全部实现预约上门服务,及时办理农民工讨薪以及追索工伤医疗费、抚养费、赡养费等案件,依法维护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4000余件,为农民工讨薪4130余万元,解答咨询1.1万余人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公共法律服务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聚焦便民利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特色品牌。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作用,成立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法律服务团,服务太平山浮山整治、重庆路快速路工程、张村河片区改造等项目,提供法律咨询2600余场次,出具法律意见2300余份,化解矛盾纠纷3100余件,直接服务居民31300余户,形成行政复议案件标准化审理指引等制度创新成果10余项,用专业的法律服务保障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打造“法惠企航”服务品牌,成立由87家律所、620名律师组成的“惠企法律服务团”,发挥惠企法律服务团队“政策解读+法律服务”双重专业优势,主动走访企业、产业园区等,加强政策宣讲,推动政策落地,提供专业指导、服务12.4万余次,协助企业融资或享受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组建企业合规指导团和企业合规服务团,推动成立市企业合规研究会,开展“律会结对”“律企结对”活动,对600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合规法治体检”,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二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公证便民服务改革,12家公证机构全部参与“零跑腿”暨“一网通办”试点,创新推出存量房“带押过户”公证服务,深化涉外公证认证联办,办理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两件事一次办”1576件,努力提升企业和群众办理存量房交易、涉外公证等事务便捷度。推动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涵盖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环境损害、建筑工程五大类别。引导全市176家基层法律服务所和900余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年内提供公益法律服务1600余场次。
  三是提升法治宣传教育质效。深化“法治青风”品牌建设,组织50余家市直单位,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等27项主题开展第二届“谁执法谁普法”特色普法周活动,累计开展特色普法2548次,受众221万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品49万余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打造优秀法治文化阵地,新打造法治文化旅游体验线路、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公园等15个群众身边的宣传阵地,逐步形成市级阵地引领、区市阵地支撑、镇村阵地补缺的基层法治宣传文化阵地矩阵,有效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浸润作用。着力强化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完成36个国家级、11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年内新增省级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6个,市级基地44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健全制度措施,完善平台功能、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建成高水平、现代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邓焕礼先生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朋友提问的环节,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律师、公证、司法鉴定队伍是法律服务的重要力量,请问市司法局在推动法律服务队伍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电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青岛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主动作为、加压奋进,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目前,全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队伍共9369人,办案量超过30万件,业务创收跨越30亿元大关,1名律师获评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2个公益案例获评中国律师公益典型案例,1名律师获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称号,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律师。今年,全市法律服务队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服务对外开放中主动作为。积极推进青岛涉外法务中心建设,国际商事法庭及10余家涉外法治研究机构入驻,“中心”拟于近期挂牌运营。遴选341名律师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为我市企业和群众提供涉外法律服务1800余件。开通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系统,办理涉外公证4.6万余件,代办领事认证7000余件。
  二是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中主动作为。推动特锐德等重点民营企业开展公司律师制度,让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公证“最多跑一次”事项扩大至120项,梳理62项高频次事项证明清单,31项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供,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办理公证与不动产登记联办业务3000余笔、查询1.2万余次。推动存量房“带押过户”公证业务落地,办理业务200余件,极大提升交易便捷度。
  三是在服务法治建设中主动作为。开展公证参与行政执法辅助试点工作,办理1.5万套安置房分配,参与城市治理等执法工作230余件,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全市律师担任1.2万余家各类单位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书1.8万余份,协助起草、修改居民公约23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10万余次。深化律师参与代理申诉机制,化解案件1.5万余件,引导群众以合法方式反映利益诉求。
  四是在服务城市更新中主动作为。成立城市更新法律服务团,共提供法律咨询26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3100余件,直接服务居民3.1万余户。其中,崂山某片区村庄改造项目协议总签约率达99.8%,快速路拆迁项目创造了市级重点项目首日两楼清零、单日签约率突破90%的纪录,获得了所在地群众的广泛认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报道,中央财经办、住建部对青岛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五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主动作为。全市法律服务人员年均提供公益法律服务2.5万余件,法律援助1万余件。持续做好1+1法律援助工作,向西部协作单位派驻19名法律人才,其中2名获司法部领导接见。推出便民利民举措50余项,累计减免公证费、鉴定费270余万元,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
  谢谢。
  法治时代网 记者:
  刚才邓局长提到,法律援助“市域内一体化服务”,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这个方面,有哪些便民利民做法和成效?
  王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市司法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群众需求导向,聚焦法律援助申请的来回跑腿问题,创新并深化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机制,实现群众在市域内任一法律援助机构可一站式办结法律援助手续。全市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余件,其中通过“全域受理、全域指派”机制受理4158件,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以实实在在的利民举措让群众享便利、得实惠。
  一是打破法律援助案件受理管辖限制。各法律援助机构通过相互委托受理、审查、指派,实现在青岛市域内不区分案件管辖,群众在任一援助机构均可实现无差别、一站式办结法律援助申请审批指派手续。
  二是打破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援助案件的区域限制。组建全市共享法律援助承办团队,允许受援人在承办团队中自主选择承办律师;设立129家律师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受理点,群众可就近向受理点申请法律援助;将法律援助与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相结合,通过村居法律顾问帮助群众申请援助、即时承办案件,方便群众维权。
  三是统一规范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案件受理审查条件。为保证一体化受理审批服务,对全市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以及进城务工人员、一二级残疾人、老年人、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受理条件进行了统一规范;组织开展一体化服务培训,同时绘制工作流程图,梳理工作节点、业务环节,进一步畅通流转机制、提升办事效能。
  四是统一案件卷宗目录和案卷质量评分标准。细化法律援助案件分类和评分标准,明确会见、阅卷、归档时限,统一法律援助案件卷宗目录和法律文书格式;安排专职监督人员跟踪案件进展情况,督促承办人履行职责,及时纠正案件承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工作考核、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保障办案质量提升。
  五是统一升级应用“法援在线”系统平台。根据“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服务需求,对“法援在线”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本地化升级改进,新增案件委托、转办、随机指派、“点援”律师等功能模块,拓展受理点、村居法律顾问端口,升级系统数据智能分析功能,依靠数据分析驱动服务提升,畅通了法律援助业务线上流转渠道,真正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六是统一规范法律援助经费管理使用。联合财政部门共同出台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增加法律援助补贴构成、提高补贴标准,明确一体化服务机制的经费保障规范,为各区市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提供了依据和支持,促进了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一体化机制顺利实施,这一做法在全省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齐鲁法制网 记者: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请问,市司法局在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帅: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围绕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青岛实践和发展,从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创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发挥好基层基础力量和群防群治作用,年内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9万余件。全市1个人民调解组织和5名人民调解员分别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一是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结合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以市、区(市)、镇(街)、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等其他人民调解组织为补充的调解网络。截至目前,全市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414个,特色品牌人民调解工作室182个,建立了100余个党员金牌特色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总数达1.8万余人,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7000余人,镇(街)、村(社区)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
  二是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优势全面发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新业态,制定出台《关于社会组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备案工作指引》,重点加强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等领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向网络、旅游、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20余个重点行业领域延伸拓展。指导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商(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63个,组建一支300余人的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调解专家队伍,将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年均调解各类案件18000余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实现扩面增量,提质增效。
  三是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协调联动更加高效。针对当前矛盾纠纷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增强的实际,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实质调解理念,推动各类调解资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一体化”服务。广泛发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和行政复议人员等专业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强化“数字化”支撑。深化智慧调解、“12348热线+人民调解”等平台应用,今年以来,在线受理调解申请8900余件,调解成功3705件,实际履行标的额1756万元。强化“多部门”联动。健全完善诉调、检调、警调、访调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与有关部门间的交流协作更加顺畅高效,形成源头预防、非诉化解、诉讼断后的全链条闭环诉源治理工作模式,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新时代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
  回答完毕。
  主持人:
  感谢沈帅先生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司法局,联系电话:81608737。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