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促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总体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110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2月19日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出系统部署,明晰了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为向大家介绍我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天传先生;
  市科技局副局长 于炳波先生;
  市科技局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 韩利军先生;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天传先生发布介绍“强信心 促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总体情况,有请。
  李天传: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衷心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对青岛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均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抓重点、破难点,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企业牵头科技攻关任务,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一、做“大”主体,推动科技型企业扩群增量
  深入实施“沃土计划”,不断熟化“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培育体系,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匹配政策、精准滴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小企业里最具有活力、潜力和成长性的创新群体,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纳入孵化器认定、部分项目申报、享受创新券等政策的前置条件,引导全市广大市场主体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2023年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000家,同比增长33%,认定数量全省第一。
  二是大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在市级层面,科技部门积极优化工作流程,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市层面,西海岸新区今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精准挖掘潜在高企苗子企业,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对入库企业实行“一企一专班”,集聚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崂山区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意会”“直通车”“云服务”政企对接平台,制定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振兴实体经济奖励办法,健全虚拟现实、微电子等25个“一业一策”政策集群,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体系;市北区组织高企政策宣讲下沉一线,走入园区“面对面”辅导企业。今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8000家、同比增长20%。
  三是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今年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管理办法》,在青岛市注册登记的、有效期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意愿或已启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工作的,可入库培育三年,通过政策支持、精准服务、典型示范等措施加速在库企业上市步伐,营造良好活跃的上市氛围。对入库企业按其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较上年度新增部分的2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的年度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未承担过国家、省、市三级科研项目的,给予20万元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优先支持入库企业及主要科研、管理人员申报争取各级科技奖励、荣誉,申报争取各级科技创新项目、平台、人才等政策支持;对不同上市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层次、差异化服务,包括改制上市咨询培训、金融特派员辅导、供应链产品链拓展、金融机构对接等服务。经动态调整,目前全市高企上市培育库在库企业为73家。2023年新增上市高企3家,总数达44家,占全市上市企业65%。
  二、做“强”能力,狠抓科技企业研发提档升级
  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有效解决企业创新难、创新贵问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成为组织科研的主体,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65.7%,高出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
  一是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借助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链接外部创新资源,统筹解决企业不想、不会、不敢创新的问题。在创新源头环节,发挥檬豆网络等市场化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汇集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5万多项技术成果,搭建起资源丰沛的线上大市场,引导本地企业开拓视野,增强创新的兴趣和意愿。在供需匹配环节,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采取“需求画像+线上张榜”的方法,搭建起精准高效的供需匹配机制,企业发布的需求80%以上都能在一周内得到供方响应,最快甚至仅需几分钟。在市场转化环节,联合条件成熟企业打造应用场景,将企业生产线作为中试基地开放给中小企业,加速催生新产品早日上市。某企业发布了袋装水即热式饮水机研发需求,精准匹配到水体杀菌、即热模块、新型橡胶密封等多项技术支持以及零部件生产组装、产品小试中试等配套资源,项目迅速突破,首批3000台饮水机已经投产。“云端研发”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帮助企业对接创新资源1.7万项,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获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
  二是加力提速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强链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链的科技领军、骨干企业开展100余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发挥科研组织主体作用。支持我市领军企业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多项指标超过日韩等国际品牌,激光电视全球市场份额达53.5%,该成果入选首批“山东好成果”。支持“链主”企业承担全国全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国芯万屏”和“虚拟现实”入选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获省财政资金支持近3亿元。其中,“国芯万屏”科技示范工程将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补足芯、屏产业链条。“虚拟现实”示范工程,将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三是支持企业转化成果“再研发”。深入推进“硕果计划”,加大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再研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国首创“硕果金”政策,探索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支持孵化器持股孵化。首批获得“硕果金”支持的企业已得到500万元支持,加快了研发和产业化速度。出台《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升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降低企业转化成果的风险。推动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促进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全市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8亿元。
  三、做“优”服务,营造科技企业成长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定位,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统筹各类资源,放大对科技企业的赋能圈层。
  一是积极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指派专门事业单位推进区(市)政策宣讲全覆盖,推动政策应知尽知、红利应享尽享。宣讲内容涵盖高企培育认定、科小企业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个方面,现场辅导服务企业3000余家。
  二是提升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和行业细化领域,新布局打造10家以上市级标杆孵化器,提升孵化加速和企业集聚功能,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生态。例如在即墨区,全力打造“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青岛玄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院正式挂牌启用,成功举办国际玄武岩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与即发、英龙等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和“青岛即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自运营至今,已签约落户企业65家,预计2023年实现产值4.2亿元、税收超过3000万元。
  三是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线上需求对接平台,广泛征集企业融资和金融需求,促进企业需求与金融服务有效衔接。推动科技金融扩面增量,进一步扩大科技信贷“白名单”覆盖面,涵盖超9100家科技企业,今年已投放信贷超860亿元。已累计培养科技金融特派员330余人,服务企业7000多家,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支持280亿元,辅导6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我们与经济发展需要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下步,我们将对标先进城市,突出问题导向,勇于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补短板、强特色,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李天传局长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们就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山东商报 记者: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云端研发”赋能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
  韩利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谈一下“云端研发”,这项工作的启动出于推动企业创新能力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最初这项任务提出来,是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我们在过程当中发现好多企业对研发机构有不想、不敢、不会的“三不”问题。
  “不想”,很多传统来料加工,产业链低端利润比较微薄但是比较稳定。让他们搞创新,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太突兀了,而且行业里面保守干了多少年了,所以是“不想”。
  “不敢”,好多企业对创新的概念是有误区的,好多企业认为从零到一的突破性、颠覆式的是创新,一到十、十到一百改革、提升觉得不是创新,这是概念的误区。
  “不会”,有一些企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和需求,但是他们缺乏创新资源和创新的路径,所以始终迈不出步伐。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就针对这三个方面开展专题调研以后,开展了云端研发工作。针对“不想”主要是让这些企业到平台上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同行们,他们都是怎么搞创新的。通过同行搞创新的行为,会反向激发,发现别人搞了这个创新,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降本增效,我也可以搞,我也可以上市,来唤醒和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
  “不敢”就是企业顾虑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的问题,云端研发平台是开放系统,注册使用都是零门槛,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寻求匹配创新资源,为自己的创新提供支撑。
  “不会”也就是路径和方法的问题,平台上有很多的专家、技术和成果的储备,刚才天传局长也介绍到,也有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模式和创新路径,只有你提出需求,平台可以立即匹配服务,我陪着云端研发团队到企业去,是西海岸企业做小型农机轮毂,刚开始团队先去了几次,吃的都是闭门羹,老板说,我这个企业干了多少年了,干得挺好的,创不创新呢?意思就是我比你们都懂,你们突然来又突然是云端创新,我觉得挺遥远的,刚开始对这个东西不理解,无需无求,说白了还是在传统的路径上思考问题,后来团队三番五次过去,也被他们的精神打动了,老板说跟我们走走生产线吧,看看生产线上有什么东西你们可以提供服务。他们这个企业生产的是小型农机轮毂,其实就是钢板过来之后砸成片、压成碗,两个碗反向一对就形成轮毂,其实是很低端、很传统的,后来云端研发团队去了生产线上看了看,你们在这个焊接两个碗对焊的过程当中,电焊溅射问题你们都是怎么解决?老板说我也没有想好怎么解决,就是焊完了以后让工人再打磨。后来团队就给匹配了青科大的专家团队,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这个老板说,还真挺管用的,这个方法我得用,而且这个方法试用了以后,时间成本节省了30%,因为不需要再返工和打磨了。后来我和云端研发团队去了和老板沟通,老板说云端研发给我很大的启发,其实我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轮毂防溅射技术,我现在想把农机产业链要建立起来,这里面就有方方面面十多项技术需要去研究,希望云端研发团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成果支撑。我把王台镇周边附近的机械、铸造、橡胶、电子信息企业的产业链集成起来,做最终的创新集成者,更加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这个事给我的启发很大,他从一个不想创新的、把创新拒之门外的传统企业家,到了主动拥抱创新的企业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谢谢大家!
  半岛都市报 记者:
  在青岛具有科研优势的海洋领域,是如何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于炳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以来,我们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实施“海创计划”,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带动人才、项目、平台、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塑造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聚焦海洋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采取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实施,以最高每项500万元的支持额度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在若干涉海领域开展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每项支持额度最高1000万元。三年累计支持并实施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7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项目2项,支持总额1.68亿元。仅2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就带动社会资本科研投入过亿元。另外,通过部、省、市政策联动,还帮助项目单位争取国家、省重点研发资金2.7亿元。
  二是优化海洋领域企业创新生态。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机制。举办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水下无人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及拟上市企业科创沙龙,打造开放式、集聚化细分领域“创新创业微生态”,累计12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投资机构等参与。建设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与2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和新产品研发、推广,孵化海洋科技企业,打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产业体系。推动特种食品研究院建设,集聚上下游企业10余家。哈工程船舶科技园聚焦军民科技协同研发、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已集聚150余家科技企业。
  三是发挥骨干企业作用,为提升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国信集团组织研发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累计航程近7000海里,首期试产深远海高品质大黄鱼1200余吨, “船载舱养”模式获得成功。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国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由青岛中科国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舰船轻型燃气轮机综合试验平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燃气轮机的产业化。
  下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海创计划”落地落实,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学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海洋领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青岛日报 记者:
  请问下步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有何打算?
  李天传:
  首先非常感谢记者的提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青岛市科技局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期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九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有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加快实施“沃土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一步完善“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争取2024年底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多元化推进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承建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争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深化“云端研发”模式,统筹各类资源、提升赋能服务。
  二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线上需求对接平台,广泛征集企业融资和金融需求,促进企业需求与金融服务有效对接。支持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授信,进一步扩大“白名单”,加大“投(保)贷”联动政策宣传力度,适当放宽科技型企业融资信贷门槛条件。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组织各类金融机构举办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专场业务宣讲会和产品服务对接会等系列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水平。计划出台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研发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招商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协同,将研发投入强度与财政支持、资源配置相挂钩,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经费投入重点单位名录库,对研发经费支出前100强企业或营业收入前100强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对无研发经费支出或强度较低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点对点指导。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取消注册时间、年龄学历等前置门槛,在部分科技项目中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改进奖励机制,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取消三等奖,增设特等奖,发挥科技奖励“风向标”“指挥棒”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主持人:
  感谢李天传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365。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2月19日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出系统部署,明晰了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为向大家介绍我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关情况,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天传先生;
  市科技局副局长 于炳波先生;
  市科技局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 韩利军先生;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天传先生发布介绍“强信心 促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总体情况,有请。
  李天传: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衷心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对青岛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均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抓重点、破难点,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企业牵头科技攻关任务,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一、做“大”主体,推动科技型企业扩群增量
  深入实施“沃土计划”,不断熟化“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培育体系,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发展需求,匹配政策、精准滴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小企业里最具有活力、潜力和成长性的创新群体,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纳入孵化器认定、部分项目申报、享受创新券等政策的前置条件,引导全市广大市场主体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2023年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000家,同比增长33%,认定数量全省第一。
  二是大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在市级层面,科技部门积极优化工作流程,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市层面,西海岸新区今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精准挖掘潜在高企苗子企业,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对入库企业实行“一企一专班”,集聚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崂山区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意会”“直通车”“云服务”政企对接平台,制定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振兴实体经济奖励办法,健全虚拟现实、微电子等25个“一业一策”政策集群,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体系;市北区组织高企政策宣讲下沉一线,走入园区“面对面”辅导企业。今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8000家、同比增长20%。
  三是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今年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管理办法》,在青岛市注册登记的、有效期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意愿或已启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工作的,可入库培育三年,通过政策支持、精准服务、典型示范等措施加速在库企业上市步伐,营造良好活跃的上市氛围。对入库企业按其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较上年度新增部分的2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的年度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未承担过国家、省、市三级科研项目的,给予20万元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优先支持入库企业及主要科研、管理人员申报争取各级科技奖励、荣誉,申报争取各级科技创新项目、平台、人才等政策支持;对不同上市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层次、差异化服务,包括改制上市咨询培训、金融特派员辅导、供应链产品链拓展、金融机构对接等服务。经动态调整,目前全市高企上市培育库在库企业为73家。2023年新增上市高企3家,总数达44家,占全市上市企业65%。
  二、做“强”能力,狠抓科技企业研发提档升级
  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有效解决企业创新难、创新贵问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成为组织科研的主体,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65.7%,高出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
  一是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借助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链接外部创新资源,统筹解决企业不想、不会、不敢创新的问题。在创新源头环节,发挥檬豆网络等市场化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汇集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5万多项技术成果,搭建起资源丰沛的线上大市场,引导本地企业开拓视野,增强创新的兴趣和意愿。在供需匹配环节,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采取“需求画像+线上张榜”的方法,搭建起精准高效的供需匹配机制,企业发布的需求80%以上都能在一周内得到供方响应,最快甚至仅需几分钟。在市场转化环节,联合条件成熟企业打造应用场景,将企业生产线作为中试基地开放给中小企业,加速催生新产品早日上市。某企业发布了袋装水即热式饮水机研发需求,精准匹配到水体杀菌、即热模块、新型橡胶密封等多项技术支持以及零部件生产组装、产品小试中试等配套资源,项目迅速突破,首批3000台饮水机已经投产。“云端研发”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帮助企业对接创新资源1.7万项,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获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
  二是加力提速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强链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链的科技领军、骨干企业开展100余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发挥科研组织主体作用。支持我市领军企业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多项指标超过日韩等国际品牌,激光电视全球市场份额达53.5%,该成果入选首批“山东好成果”。支持“链主”企业承担全国全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国芯万屏”和“虚拟现实”入选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获省财政资金支持近3亿元。其中,“国芯万屏”科技示范工程将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补足芯、屏产业链条。“虚拟现实”示范工程,将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三是支持企业转化成果“再研发”。深入推进“硕果计划”,加大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再研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国首创“硕果金”政策,探索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支持孵化器持股孵化。首批获得“硕果金”支持的企业已得到500万元支持,加快了研发和产业化速度。出台《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升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降低企业转化成果的风险。推动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促进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全市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8亿元。
  三、做“优”服务,营造科技企业成长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定位,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统筹各类资源,放大对科技企业的赋能圈层。
  一是积极开展科技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指派专门事业单位推进区(市)政策宣讲全覆盖,推动政策应知尽知、红利应享尽享。宣讲内容涵盖高企培育认定、科小企业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个方面,现场辅导服务企业3000余家。
  二是提升孵化载体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和行业细化领域,新布局打造10家以上市级标杆孵化器,提升孵化加速和企业集聚功能,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生态。例如在即墨区,全力打造“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青岛玄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院正式挂牌启用,成功举办国际玄武岩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与即发、英龙等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和“青岛即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自运营至今,已签约落户企业65家,预计2023年实现产值4.2亿元、税收超过3000万元。
  三是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线上需求对接平台,广泛征集企业融资和金融需求,促进企业需求与金融服务有效衔接。推动科技金融扩面增量,进一步扩大科技信贷“白名单”覆盖面,涵盖超9100家科技企业,今年已投放信贷超860亿元。已累计培养科技金融特派员330余人,服务企业7000多家,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支持280亿元,辅导6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我们与经济发展需要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下步,我们将对标先进城市,突出问题导向,勇于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补短板、强特色,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李天传局长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们就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山东商报 记者: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云端研发”赋能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
  韩利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谈一下“云端研发”,这项工作的启动出于推动企业创新能力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最初这项任务提出来,是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我们在过程当中发现好多企业对研发机构有不想、不敢、不会的“三不”问题。
  “不想”,很多传统来料加工,产业链低端利润比较微薄但是比较稳定。让他们搞创新,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太突兀了,而且行业里面保守干了多少年了,所以是“不想”。
  “不敢”,好多企业对创新的概念是有误区的,好多企业认为从零到一的突破性、颠覆式的是创新,一到十、十到一百改革、提升觉得不是创新,这是概念的误区。
  “不会”,有一些企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和需求,但是他们缺乏创新资源和创新的路径,所以始终迈不出步伐。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就针对这三个方面开展专题调研以后,开展了云端研发工作。针对“不想”主要是让这些企业到平台上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同行们,他们都是怎么搞创新的。通过同行搞创新的行为,会反向激发,发现别人搞了这个创新,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降本增效,我也可以搞,我也可以上市,来唤醒和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
  “不敢”就是企业顾虑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的问题,云端研发平台是开放系统,注册使用都是零门槛,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寻求匹配创新资源,为自己的创新提供支撑。
  “不会”也就是路径和方法的问题,平台上有很多的专家、技术和成果的储备,刚才天传局长也介绍到,也有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模式和创新路径,只有你提出需求,平台可以立即匹配服务,我陪着云端研发团队到企业去,是西海岸企业做小型农机轮毂,刚开始团队先去了几次,吃的都是闭门羹,老板说,我这个企业干了多少年了,干得挺好的,创不创新呢?意思就是我比你们都懂,你们突然来又突然是云端创新,我觉得挺遥远的,刚开始对这个东西不理解,无需无求,说白了还是在传统的路径上思考问题,后来团队三番五次过去,也被他们的精神打动了,老板说跟我们走走生产线吧,看看生产线上有什么东西你们可以提供服务。他们这个企业生产的是小型农机轮毂,其实就是钢板过来之后砸成片、压成碗,两个碗反向一对就形成轮毂,其实是很低端、很传统的,后来云端研发团队去了生产线上看了看,你们在这个焊接两个碗对焊的过程当中,电焊溅射问题你们都是怎么解决?老板说我也没有想好怎么解决,就是焊完了以后让工人再打磨。后来团队就给匹配了青科大的专家团队,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这个老板说,还真挺管用的,这个方法我得用,而且这个方法试用了以后,时间成本节省了30%,因为不需要再返工和打磨了。后来我和云端研发团队去了和老板沟通,老板说云端研发给我很大的启发,其实我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轮毂防溅射技术,我现在想把农机产业链要建立起来,这里面就有方方面面十多项技术需要去研究,希望云端研发团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成果支撑。我把王台镇周边附近的机械、铸造、橡胶、电子信息企业的产业链集成起来,做最终的创新集成者,更加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这个事给我的启发很大,他从一个不想创新的、把创新拒之门外的传统企业家,到了主动拥抱创新的企业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谢谢大家!
  半岛都市报 记者:
  在青岛具有科研优势的海洋领域,是如何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于炳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以来,我们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实施“海创计划”,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带动人才、项目、平台、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塑造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聚焦海洋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采取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实施,以最高每项500万元的支持额度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在若干涉海领域开展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每项支持额度最高1000万元。三年累计支持并实施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7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项目2项,支持总额1.68亿元。仅2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就带动社会资本科研投入过亿元。另外,通过部、省、市政策联动,还帮助项目单位争取国家、省重点研发资金2.7亿元。
  二是优化海洋领域企业创新生态。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机制。举办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水下无人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及拟上市企业科创沙龙,打造开放式、集聚化细分领域“创新创业微生态”,累计12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投资机构等参与。建设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与2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和新产品研发、推广,孵化海洋科技企业,打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产业体系。推动特种食品研究院建设,集聚上下游企业10余家。哈工程船舶科技园聚焦军民科技协同研发、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已集聚150余家科技企业。
  三是发挥骨干企业作用,为提升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国信集团组织研发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累计航程近7000海里,首期试产深远海高品质大黄鱼1200余吨, “船载舱养”模式获得成功。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国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由青岛中科国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舰船轻型燃气轮机综合试验平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燃气轮机的产业化。
  下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海创计划”落地落实,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学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海洋领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青岛日报 记者:
  请问下步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有何打算?
  李天传:
  首先非常感谢记者的提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青岛市科技局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期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九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有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加快实施“沃土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一步完善“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争取2024年底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多元化推进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承建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争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深化“云端研发”模式,统筹各类资源、提升赋能服务。
  二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线上需求对接平台,广泛征集企业融资和金融需求,促进企业需求与金融服务有效对接。支持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授信,进一步扩大“白名单”,加大“投(保)贷”联动政策宣传力度,适当放宽科技型企业融资信贷门槛条件。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组织各类金融机构举办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专场业务宣讲会和产品服务对接会等系列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水平。计划出台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研发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招商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协同,将研发投入强度与财政支持、资源配置相挂钩,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经费投入重点单位名录库,对研发经费支出前100强企业或营业收入前100强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对无研发经费支出或强度较低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点对点指导。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取消注册时间、年龄学历等前置门槛,在部分科技项目中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改进奖励机制,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取消三等奖,增设特等奖,发挥科技奖励“风向标”“指挥棒”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主持人:
  感谢李天传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365。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