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94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2月14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在标准建设、示范创建、考核评估、运行管理等重点环节上持续发力,形成全链条全周期工作机制,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伟同志;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级领导干部 刘培喜同志;
  崂山区政府副区长 王海建同志。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冯伟局长发布介绍“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情况”,有请。
  冯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市应急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青岛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事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平安没有看客,人人都是主角。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特别是新闻界朋友的鼓与呼,社会各界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防灾减灾的事业中来。我们才能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下面,我简要汇报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情况。
  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思想、新理念的新举措。
  所谓“两个坚持”就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
  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示范先行、标准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创建之路,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63个(其中,国家级138个、省级102个、市级223个),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崂山区作为全国首批13个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已于10月份通过国家减灾委现场验收。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新区3个区获批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数量和创建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市、区、街道、社区上下贯通的四级工作体系,应急、气象等部门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统筹资源,“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该项工作。将创建纳入“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工作要点,每年创建示范社区40个以上。
  二是标准引领,严实考评体系。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标准《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出台《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考核标准》,确定10个基本条件、9项基本要素,组建“减灾委+部门+专家”考评队伍,完善全流程考评体系和三级联动管理、激励和退出机制。
  三是融合共建,做好结合文章。针对城市和农村社区地域特点、人口密度和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文明社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局面。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以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组织建设、资金投入、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改善社区人文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安全感,同步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四是强化保障,提升管理质效。出台《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建设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行线上动态管理,实时掌握示范社区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实现社区车辆、人员、物资及档案管控全覆盖。对获批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市民生综合减灾保险再予以价值6万元的物资装备奖励,目前已奖励72万元,进一步增强基层创建的主动性和系统性。
  二、创建成效
  一是覆盖范围有序拓宽。目前,全市10个区(市)均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兼顾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覆盖国家、省、市三个创建层级,示范县和示范社区两个创建类别同步推进。目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数量约占全市社区总量的16.3%,在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第一。
  二是综合功能有效延展。创建工作汇聚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应急救援站、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等资源力量,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修编和演练、安全宣传教育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目前,所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均建成一库一所(应急物资库、避难场所),储备了发电机、抽水泵等救灾物资;整合网格员、联防员、灾害信息员和志愿者等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灾害应对基层快速反应力量,如城阳区小寨子社区配备专兼职应急人员228名;编修应急预案313个,开展针对火灾、地震等应急演练1200余场次,切实对灾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三是基本能力有效提升。以“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为目标,利用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等传播途径,结合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大力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应急救援知识等,积极倡树“我要安全 安全有我”的文化理念,切实提升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下步打算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按照“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创建工作扩面、提质、增效。
  二是研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镇(街)创建标准,选取条件成熟的3个镇(街)探索开展试点创建,取得成效后在全市铺开,这是我市明年突破全国空白的一项创新举措。
  三是积极推动城阳区以综合减灾社区综合标准化试点争创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经验”。
  四是以综合减灾示范创建为突破口,深化防灾减灾救灾共建共治共享,持续促进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提升,同心协力筑牢韧性城市安全防线,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努力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冯局长的发布。下面是媒体记者提问环节。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请介绍一下《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奖代补”管理办法》?
  刘培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鼓励全市城乡社区广泛开展“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2021年7月,市应急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奖代补”管理办法》。按照“先达标、后补助”原则,对命名为国家、省、市级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予以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按照《青岛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每年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少于40个。“十四五”期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奖补资金将不少于1000万。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维护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设施,为社区、居民家庭配备减灾设施和应急救护物品,组织应急演练、宣传培训,以及其他社区综合减灾项目。
  齐鲁法制网 记者:
  崂山区今年10月27日已顺利通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国家级现场验收评估,请崂山区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海建: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崂山区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关心,下面由我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近年来,崂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为根本遵循,积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推动综合减灾工作取得了实效。 2019年11月26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确定崂山区等13个县(市、区)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也是山东省136个县中唯一试点单位。崂山区以示范县创建为总抓手,始终坚持把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综合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精准务实的应急管理体系、保障有力的灾害应对体系和全民参与的社会防范体系,全面提升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打造出了综合减灾工作的“崂山模式”。10月27日,崂山区顺利通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国家级现场验收评估。
  一是三位一体,拉紧“警戒线”,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构建大围绕“路、水、房、瞭望、阻隔、通讯”等六网建设,近年来投入2.45亿元,共建成森林防火通道92条121公里,消防蓄水池197处、高山消防水囊596个,护林房340处,高山森林防火监控200处、进山路口视频监控675处,隔离网139公里,清理防火阻隔带7.6万亩不断织牢安全防护网。坚持发现一处、治理一处,近年来累计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57处;对68处废弃采石场进行治理,变石坑为“绿肺”;实施自然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海域面积1382亩,恢复自然岸线约30公里,建设了1.5万米海堤工程;实施了2.7万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15座水库、塘坝完成除险加固。
  二是科技赋能,织密“数据网”,应急反应机制更加高效。以区城市云脑指挥中心为支撑,打造集数据采集、监测预警、联动处置、综合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应急数据“一网打尽”。汇聚10个部门13类数据,以及灾害信息员、救援力量、应急专家、应急物资等12类数据,新创建归集339种业务数据,累计整合数据达9400万余条。监测预警“一键直达”。有效利用24万余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数据,接入全区20个气象站点、675路路口监控、200路高山监控、10个地震宏观观测点等数据,感知神经触及崂山区每个角落。为105个社区和单位安装了山洪预警广播,实现山洪灾害危险区内预警零死角。联动处置“一呼百应”。融合应急指挥车、会议系统、便携式卫星站等各类音视频通信设备功能,实现多部门迅速联动,有效救援。综合保障“一体推进”。发布17个应急数字预案,全面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安全事件等各灾种。
  三是统筹资源,提升“保障力”,处突救援能力更加强大。救援队伍五级联动。构建消防综合救援队伍主力军6支196人,部队、预备役民兵突击力量6支200人,行业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协同力量7支150人,基层、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前线力量13支1500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辅助力量4支100人。物资保障立体全面。区级层面,打造“1+1+5+1”区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成立1个区级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建设1处区级综合物资库、5处专业物资库,依托省级救灾和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动态管理)。街道和社区层面,街道均建有救灾物资储备点,统一配备基本救灾物资。家庭层面,在全省首家制定发布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社会层面,与辖区20家供应网点、4家应急物资生产企业、7家道路客运、货运企业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并明确保障清单。与3家科研机构、8家企业、1家社会组织签订应急服务联盟协议。
  四是关口前移,打造“金铠甲”,减灾基础更加牢固。在国信体育场建设9万平方米、可容纳2.2万人的国标I级应急避难场所。累计建成各级应急避难场所228个、群众临时安置点26个,避难场所人均面积达2.5平方米。立足打早打小,全区建成一级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微型消防站)17个、三级微型消防站154个。着眼实战需求,街道、社区全部绘制风险隐患分布图、安全转移路线图,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近年来举办桌面推演、实战化综合性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35次。
  五是守正创新,扩大“朋友圈”,全民综合减灾宣教内容更加丰富。打造“1+1+4+N”综合减灾体验馆体系(综合减灾宣传文化体验馆1处、综合减灾主题公园1处,居家安全、特种设备、地质灾害救援、地震体验专业宣传体验馆4处,每个街道均建有培训中心)。在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童眼看防灾减灾”活动,在崂山融媒体中心开设“防灾减灾小课堂”和防灾减灾常识有奖问答。打造具备宣传、体验、应急避难等功能的防灾减灾文化示范一条街和防灾减灾文化长廊。累计培训社区居民、小微企业员工等3.1万余人。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累计考核发证1万余人,普及性培训10万余人。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始终强化“防灾减灾救灾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倾向,查漏补缺、提质增效,在深化创建成效上下功夫、持续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崂山篇章。
  青岛广播电视台 记者:
  请问我市下步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方面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刘培喜:
  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下一步,我市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方面有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创建工作体系。立足层层创建,优中选优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机制,明年在全市部署开展综合减灾示范镇(街)创建工作。摸清137个镇(街),2085个村(社区)综合减灾基本情况,制定《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镇(街)创建规范》,并根据《规范》选择3-4个镇(街)进行试点创建,逐步建立健全镇(街)层面综合减灾与安全发展长效机制。
  二是健全统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将自然灾害防治、生产消防安全、防火防汛、社会治理、脆弱人群帮扶等全部纳入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协作、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协调联动创建机制。统筹做好物资储备、人员培训、预案演练等工作,实现与辖区周边公安、消防、学校、医疗机构、企业等单位的配合协作、一同推进。
  三是探索分类分级创建。在遵循共性创建标准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农村社区、城乡社区、城市社区分类创建,对管理体系及工作职责、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应急保障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应急力量、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教育、工作评估等8个方面做出不同的规定,实施“一村一策”“一居一品”;对创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的社区按照逐级创建的要求,明确提档创建的各类管理指标,探索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创建之路。
  四是数字赋能社区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优势,通过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已命名示范社区信息化管理,实时掌握示范社区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力量建设工作等动态情况。在社区普及社区综合减灾管理系统,实现社区车辆、人员、物资及档案数字化动态监控全覆盖,以科技为支撑,打通示范社区创建“最后一公里”。
  五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加大应急演练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总结前两届网络知识竞赛的经验(2022年点击量超过647万人次, 参与竞答人数15.9万人;2023年点击量超过1020万人次, 参与竞答人数17.23万),继续组织好2024年第三届网络知识竞答活动。常态化组织防灾减灾宣传“七进”活动,多种形式普及洪涝、台风、地震、海洋等各类自然灾害和火灾、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等各类事故的防范知识与应对技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示范创建积极性。
  六是融合创建提升品质。坚持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文明社区、美丽村居等创建工作相结合,加强安全资源与其他优势资源在社区的相互叠加、有机融合,实现共创共享。202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我市和城阳区作为国家第十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项目试点单位,申报领域为综合减灾社区标准化建设。我们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两到三年时间,进一步修订《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积极推广城阳区试点经验,推动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档升级。
  主持人:
  感谢刘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应急管理局,电话:51917133。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参会报道,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12月14日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在标准建设、示范创建、考核评估、运行管理等重点环节上持续发力,形成全链条全周期工作机制,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伟同志;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级领导干部 刘培喜同志;
  崂山区政府副区长 王海建同志。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冯伟局长发布介绍“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情况”,有请。
  冯伟: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市应急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青岛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事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平安没有看客,人人都是主角。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特别是新闻界朋友的鼓与呼,社会各界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防灾减灾的事业中来。我们才能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下面,我简要汇报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情况。
  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思想、新理念的新举措。
  所谓“两个坚持”就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
  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示范先行、标准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创建之路,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63个(其中,国家级138个、省级102个、市级223个),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崂山区作为全国首批13个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已于10月份通过国家减灾委现场验收。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新区3个区获批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数量和创建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市、区、街道、社区上下贯通的四级工作体系,应急、气象等部门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统筹资源,“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该项工作。将创建纳入“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工作要点,每年创建示范社区40个以上。
  二是标准引领,严实考评体系。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标准《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出台《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考核标准》,确定10个基本条件、9项基本要素,组建“减灾委+部门+专家”考评队伍,完善全流程考评体系和三级联动管理、激励和退出机制。
  三是融合共建,做好结合文章。针对城市和农村社区地域特点、人口密度和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文明社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局面。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以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组织建设、资金投入、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改善社区人文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安全感,同步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四是强化保障,提升管理质效。出台《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建设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行线上动态管理,实时掌握示范社区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实现社区车辆、人员、物资及档案管控全覆盖。对获批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市民生综合减灾保险再予以价值6万元的物资装备奖励,目前已奖励72万元,进一步增强基层创建的主动性和系统性。
  二、创建成效
  一是覆盖范围有序拓宽。目前,全市10个区(市)均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兼顾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覆盖国家、省、市三个创建层级,示范县和示范社区两个创建类别同步推进。目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数量约占全市社区总量的16.3%,在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第一。
  二是综合功能有效延展。创建工作汇聚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应急救援站、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等资源力量,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修编和演练、安全宣传教育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目前,所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均建成一库一所(应急物资库、避难场所),储备了发电机、抽水泵等救灾物资;整合网格员、联防员、灾害信息员和志愿者等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灾害应对基层快速反应力量,如城阳区小寨子社区配备专兼职应急人员228名;编修应急预案313个,开展针对火灾、地震等应急演练1200余场次,切实对灾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三是基本能力有效提升。以“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为目标,利用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等传播途径,结合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大力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应急救援知识等,积极倡树“我要安全 安全有我”的文化理念,切实提升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下步打算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按照“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创建工作扩面、提质、增效。
  二是研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镇(街)创建标准,选取条件成熟的3个镇(街)探索开展试点创建,取得成效后在全市铺开,这是我市明年突破全国空白的一项创新举措。
  三是积极推动城阳区以综合减灾社区综合标准化试点争创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经验”。
  四是以综合减灾示范创建为突破口,深化防灾减灾救灾共建共治共享,持续促进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提升,同心协力筑牢韧性城市安全防线,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努力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冯局长的发布。下面是媒体记者提问环节。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请介绍一下《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奖代补”管理办法》?
  刘培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鼓励全市城乡社区广泛开展“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2021年7月,市应急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奖代补”管理办法》。按照“先达标、后补助”原则,对命名为国家、省、市级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予以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按照《青岛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每年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少于40个。“十四五”期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奖补资金将不少于1000万。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维护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设施,为社区、居民家庭配备减灾设施和应急救护物品,组织应急演练、宣传培训,以及其他社区综合减灾项目。
  齐鲁法制网 记者:
  崂山区今年10月27日已顺利通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国家级现场验收评估,请崂山区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海建: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崂山区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关心,下面由我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近年来,崂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为根本遵循,积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推动综合减灾工作取得了实效。 2019年11月26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确定崂山区等13个县(市、区)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也是山东省136个县中唯一试点单位。崂山区以示范县创建为总抓手,始终坚持把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综合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精准务实的应急管理体系、保障有力的灾害应对体系和全民参与的社会防范体系,全面提升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打造出了综合减灾工作的“崂山模式”。10月27日,崂山区顺利通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国家级现场验收评估。
  一是三位一体,拉紧“警戒线”,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构建大围绕“路、水、房、瞭望、阻隔、通讯”等六网建设,近年来投入2.45亿元,共建成森林防火通道92条121公里,消防蓄水池197处、高山消防水囊596个,护林房340处,高山森林防火监控200处、进山路口视频监控675处,隔离网139公里,清理防火阻隔带7.6万亩不断织牢安全防护网。坚持发现一处、治理一处,近年来累计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57处;对68处废弃采石场进行治理,变石坑为“绿肺”;实施自然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海域面积1382亩,恢复自然岸线约30公里,建设了1.5万米海堤工程;实施了2.7万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15座水库、塘坝完成除险加固。
  二是科技赋能,织密“数据网”,应急反应机制更加高效。以区城市云脑指挥中心为支撑,打造集数据采集、监测预警、联动处置、综合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应急数据“一网打尽”。汇聚10个部门13类数据,以及灾害信息员、救援力量、应急专家、应急物资等12类数据,新创建归集339种业务数据,累计整合数据达9400万余条。监测预警“一键直达”。有效利用24万余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数据,接入全区20个气象站点、675路路口监控、200路高山监控、10个地震宏观观测点等数据,感知神经触及崂山区每个角落。为105个社区和单位安装了山洪预警广播,实现山洪灾害危险区内预警零死角。联动处置“一呼百应”。融合应急指挥车、会议系统、便携式卫星站等各类音视频通信设备功能,实现多部门迅速联动,有效救援。综合保障“一体推进”。发布17个应急数字预案,全面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安全事件等各灾种。
  三是统筹资源,提升“保障力”,处突救援能力更加强大。救援队伍五级联动。构建消防综合救援队伍主力军6支196人,部队、预备役民兵突击力量6支200人,行业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协同力量7支150人,基层、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前线力量13支1500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辅助力量4支100人。物资保障立体全面。区级层面,打造“1+1+5+1”区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成立1个区级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建设1处区级综合物资库、5处专业物资库,依托省级救灾和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动态管理)。街道和社区层面,街道均建有救灾物资储备点,统一配备基本救灾物资。家庭层面,在全省首家制定发布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社会层面,与辖区20家供应网点、4家应急物资生产企业、7家道路客运、货运企业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并明确保障清单。与3家科研机构、8家企业、1家社会组织签订应急服务联盟协议。
  四是关口前移,打造“金铠甲”,减灾基础更加牢固。在国信体育场建设9万平方米、可容纳2.2万人的国标I级应急避难场所。累计建成各级应急避难场所228个、群众临时安置点26个,避难场所人均面积达2.5平方米。立足打早打小,全区建成一级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微型消防站)17个、三级微型消防站154个。着眼实战需求,街道、社区全部绘制风险隐患分布图、安全转移路线图,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近年来举办桌面推演、实战化综合性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35次。
  五是守正创新,扩大“朋友圈”,全民综合减灾宣教内容更加丰富。打造“1+1+4+N”综合减灾体验馆体系(综合减灾宣传文化体验馆1处、综合减灾主题公园1处,居家安全、特种设备、地质灾害救援、地震体验专业宣传体验馆4处,每个街道均建有培训中心)。在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童眼看防灾减灾”活动,在崂山融媒体中心开设“防灾减灾小课堂”和防灾减灾常识有奖问答。打造具备宣传、体验、应急避难等功能的防灾减灾文化示范一条街和防灾减灾文化长廊。累计培训社区居民、小微企业员工等3.1万余人。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累计考核发证1万余人,普及性培训10万余人。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始终强化“防灾减灾救灾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倾向,查漏补缺、提质增效,在深化创建成效上下功夫、持续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崂山篇章。
  青岛广播电视台 记者:
  请问我市下步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方面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刘培喜:
  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下一步,我市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方面有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创建工作体系。立足层层创建,优中选优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机制,明年在全市部署开展综合减灾示范镇(街)创建工作。摸清137个镇(街),2085个村(社区)综合减灾基本情况,制定《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镇(街)创建规范》,并根据《规范》选择3-4个镇(街)进行试点创建,逐步建立健全镇(街)层面综合减灾与安全发展长效机制。
  二是健全统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将自然灾害防治、生产消防安全、防火防汛、社会治理、脆弱人群帮扶等全部纳入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协作、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协调联动创建机制。统筹做好物资储备、人员培训、预案演练等工作,实现与辖区周边公安、消防、学校、医疗机构、企业等单位的配合协作、一同推进。
  三是探索分类分级创建。在遵循共性创建标准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农村社区、城乡社区、城市社区分类创建,对管理体系及工作职责、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应急保障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应急力量、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教育、工作评估等8个方面做出不同的规定,实施“一村一策”“一居一品”;对创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的社区按照逐级创建的要求,明确提档创建的各类管理指标,探索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创建之路。
  四是数字赋能社区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优势,通过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已命名示范社区信息化管理,实时掌握示范社区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力量建设工作等动态情况。在社区普及社区综合减灾管理系统,实现社区车辆、人员、物资及档案数字化动态监控全覆盖,以科技为支撑,打通示范社区创建“最后一公里”。
  五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加大应急演练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总结前两届网络知识竞赛的经验(2022年点击量超过647万人次, 参与竞答人数15.9万人;2023年点击量超过1020万人次, 参与竞答人数17.23万),继续组织好2024年第三届网络知识竞答活动。常态化组织防灾减灾宣传“七进”活动,多种形式普及洪涝、台风、地震、海洋等各类自然灾害和火灾、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等各类事故的防范知识与应对技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示范创建积极性。
  六是融合创建提升品质。坚持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文明社区、美丽村居等创建工作相结合,加强安全资源与其他优势资源在社区的相互叠加、有机融合,实现共创共享。202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我市和城阳区作为国家第十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项目试点单位,申报领域为综合减灾社区标准化建设。我们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两到三年时间,进一步修订《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积极推广城阳区试点经验,推动全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档升级。
  主持人:
  感谢刘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应急管理局,电话:51917133。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参会报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