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浏览:64


  发布会日期:
  2023年8月29日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情况。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成立,为青岛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了新动力。为向大家介绍青岛片区建设发展四年来的主要成果,今天我们举办新闻发布会,特别邀请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崔卫杰同志;
  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 隋斌同志;
  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 高燕同志;
  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 郭宝存同志;
  青岛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处长 赵义同志。
  欢迎5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隋斌副主任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发展白皮书的有关情况,有请。
  隋斌: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广大媒体朋友对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青岛自贸片区四周年发展成果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主要内容。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成立,为青岛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青岛片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扛牢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主体责任,深入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制度改革创新首创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发展评估进入全国自贸试验区67个片区第一梯队。白皮书围绕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现代海洋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航运物流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先进制造发展、综保区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就业、财税工作、市场主体发展等12个方面,全面总结青岛片区建设发展四年来的主要成果,系统梳理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为高质量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青岛自贸实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获批四年来,青岛片区坚持“规划引领、集中连片、组团发展”理念,统筹综合保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政策资源,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优化产业协同空间布局,探索建立“管委分管领导+工作专班+产业促进公司”的产业化促进工作机制,构建实施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提速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形成产业融合联动、互补共促的发展生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353亿元,年均增速27.3%,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6%提高至23%;实际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年均增速26.3%,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4.1%提高到2022年15.5%,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3779.7亿元,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8%提高至2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5亿元,年均增速65.6%,税比达95%;新增企业主体3万户、纳税主体1.7万户,分别是成立前1.6倍、1.5倍;企业主体和纳税主体分别年均增幅27.5%、25.2%,企业主体活跃度为86.2%,比75%的“非常活跃”基准线高1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发展呈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趋势。
  二是坚持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系统改革创新集成,围绕组织推进、队伍建设、多方联动、评估评价、考核激励、容错免责等多个环节,探索形成“市级统筹、上下协同、多方参与”的全链条制度创新工作体系,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发展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青岛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探索“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破解大宗商品领域货物难管控、货权不清晰、信息不透明、融资成本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服务贸易企业融资超13亿元,为国家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提供新模式,该项创新获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获批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累计实践形成285项创新案例,12项在获国务院、国家部委全国复制推广,5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改革创新释放开放发展活力,带动新引聚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66个、过亿美元项目29个、过亿元项目662个。聚焦综保区“五大中心”建设,发挥多重功能政策优势,推动综保区提档升级,前湾综保区两年提升16个位次,进入全国137个综保区前10位。获评“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20余项国内外荣誉,为深化国际开放合作作出积极示范。
  三是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发展
  根据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在青岛自贸片区建设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基地(中心),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一)提升港航服务水平。健全完善航运政策体系,集聚航运资源要素,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租船交易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员人才及海员产业专项政策,建成国际海员服务中心,首创“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创新机制。畅通海铁联运物流通道,港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启运港退税政策拢聚、虹吸货源效应初步显现,四个月带动出口货值60亿元,服务助力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五,航线密度北方港口居首,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之首,有力支撑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
  (二)扩展国际贸易生态。深化大宗商品模式创新,推出进口原油“先放后检”、保税铁矿石“随卸随混”、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等国家级、省级创新模式。建设棉花、轮胎、酒水等12个重点检测实验室,全国率先推出511项输韩农产品前置检测。落地RCEP易腐产品6小时通通行、“白名单”出口企业8小时速达退税。聚焦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全省率先开展“9710”“9810”业务,创新跨境电商保税直播。新型离岸贸易连续两年全省占比超80%,全市占比90%以上。新型易货贸易实现首票业务通关,贸易额占全省95%,成为青岛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的新增长点。
  (三)提升金融支撑功能。扩大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构建“金融创新实验室+专家智库+金融服务平台”金融创新生态,落地23项试点任务;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发展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自由便利、推动航贸金融合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形成具有青岛片区特色的金融自主创新案例,其中,“港云仓”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一等奖,“境内运费外汇支付新模式”“国际海运费项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新模式”等举措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加速创新型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建设。
  四是坚持实体经济优先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抓项目带动、产业协同、要素保障,加速构建系统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
  (一)新兴产业——推进集成电路聚链强芯。加快建设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链主项目晶圆产能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58万平方米新载体厂房封顶,光掩模版、高端智能功率模块、3D车载盖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高端人才集聚中心、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基础设施工程等一批配套项目全面建设。
  (二)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提质扩容。建成全球家电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示范园,卡奥斯赋能的海尔中央空调和冰箱互联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占全省二分之一,水联网生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代傲、库尔等链条项目建成,赛轮、上汽、通用五菱、雷沃等优势项目加速升级。
  (三)未来产业——推进基因科技加速布局。发起基因科技“三千”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千亩基因科技产业园,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健康产业园、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编辑研发及应用等先导项目建设提速,锐翌生物、百迈客等筑链项目集聚发展。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任务中,作为全国67个片区中唯一承担基因科技发展任务的片区,全面启动了推进“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工作,汇聚两千余名基因科技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园区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名单。
  五是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在开放发展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汇聚现代海洋、先进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一)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建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海洋生物基因组数据量对全球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28%、中国贡献度49%,逐渐形成“南深圳,北青岛”的发展态势。中国首家海洋药物生产企业、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实现突破,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二)深化高端装备智造。推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华大智造建成国内首套全自动化大型超低温样本库,建立国内首个多模块、自动化测序酶试剂智能生产线,超大通量基因测序仪、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移动平台等产品全面投产,华大基因建成运营全球最大时空组平台,发布时空组学技术,全球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
  (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海洋产学研融合,成立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先后与国内外178个科研院所开展548个项目合作,举办全球基因组学大会,发布全球首个《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白皮书》。设立青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20个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四)深化集聚创新人才。以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友好型示范园区,建成运营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国际人才社区、留学生科创岛等功能载体,成立全省首个专注人才和企业服务的综合服务集团,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改革,集聚中外院士21名,带动就业超过5.7万人,就业参保人数突破10万人。
  展望未来,青岛片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使命担当,坚定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
  主持人:
  感谢隋斌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崔卫杰副院长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发展评估报告。
  崔卫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代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估课题组发布一下评估报告。
  挂牌四年来,青岛片区围绕《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的总体要求,建立了条块结合、横纵联动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总体方案》实施率达100%,《深化方案》全面推进实施。四年来,青岛片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共有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3项获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领先于同批次自贸试验区。截止到2022年,青岛片区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综合评估发现,青岛片区最大化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借自贸东风、促全面提升的“青岛模式”,成为践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生动实践,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更加巩固。
  一、借自贸之“新”:发挥制度创新作用“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在改革开放创新探索的第四个年头,青岛片区制度创新思路和成果渐入佳境,第四年一共形成51项制度创新举措,数量处于全国前列,且呈现出了含金量高、延续性强、与国家要求契合度高等特点。
  制度创新含金量高,主要是指51项制度创新举措中,有25项制度创新举措为全国首创,占全部制度创新举措的49%,远高于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前三年的水平,整体态势良好。
  制度创新延续性强,是指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02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将投资、贸易、金融、全过程监管、产业、要素资源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往前推动了一大步。投资领域,推动了证照办理、网上办税、不动产登记等取得新突破;贸易领域推动了海关监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多式联运、出口退税、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取得新突破;金融领域推动了绿色融资取得新突破;全过程监管领域推动了海事检查、综合执法机制、财产执行等取得新突破;产业领域推动了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取得新突破;要素资源领域推动了职称评审、知识产权保护等取得新突破。
  制度创新契合度高,是指对照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三方面要求,青岛片区的制度创新举措契合度高。最为典型的就是青岛片区在贸易、知识产权、环境等领域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既包括CPTPP第5章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中的货物放行、预裁定、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也包括18章知识产权中的商业秘密以及20章环境中的提高环境绩效的自愿性机制、海洋捕捞渔业。例如,青岛片区的商业秘密多维度保护创新,围绕CPTPP拓宽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的要求,构建出一整套适应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二、借自贸之“势”:发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优势“带动开放发展”
  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政策制度体系的核心,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积极发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优势,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得到明显提升。
  一是投资规模速度快速提升。2020—2022年,青岛片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由5.33亿美元增长至8.5亿美元,年均增速26.28%,比我国同期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14.46%)高出11.82个百分点。2022年青岛片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同比增速在东部地区自贸试验区中排名居前。同时,市场主体逆势增长。2022年,青岛片区新增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15%,全年新注册企业5665家,存量企业达4.6万家。
  二是货物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2019—2022年,青岛片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由975亿元增长至2013亿元,年均增速27.33%,高于同期10.08%的全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速,且单位面积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在东部地区自贸试验区中居于中等靠前水平。尤其是在大宗商品进口等领域,青岛片区优势突出。大宗商品进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原油进口额较挂牌前基本实现翻番,作为我国大宗商品原材料最大的集散地和进口口岸的优势更加突出。
  三是服务贸易额三年接近翻一番。2020到2022年间,青岛片区服务贸易额分别为9.7亿美元、18.2亿美元和18.5亿美元。其中,代表高端服务贸易的软件研发及计算机服务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出口额达1540万美元,增长27倍;2023年1-6月,出口额达到2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25%。
  四是跨境电商、易货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全面领先。青岛片区探索“保税仓储+直播”跨境电商新模式、首创“入仓即退税”跨境电商9810出口退税模式,2022年跨境电商进口额超过52亿元,占山东省跨境电商进口总额的71.4%。在易货贸易领域,相继完成跨境易货贸易联盟组建、启动“易货达”易货贸易数字平台、成立山东跨境易货贸易协会和易货贸易发展联盟、聘任首批国际易货师、理顺易货贸易出口流程,在全国易货贸易领域走在前列。在离岸贸易方面,创新推出“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企业创新作为”新型离岸贸易模式,2022年实现离岸贸易国际收支77.69亿美元,占山东省比重超八成。
  五是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宗散货电子提单进口全程无纸化操作,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出口货物“先期机检+抵港直装”、进口大宗散货“船铁直转”、提交验估单证一次性告知制度等新模式。以“先期机检+抵港直装”为例,实现全流程智能查验,直放率超过七成,实现出口企业的“无感”通关,通关用时仅需22分钟,整体效率提升43.9%。
  六是金融支撑服务水平不断增强。青岛片区依托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先行先试。2022年,青岛片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27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青岛市共有47家银行机构的384家网点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惠及1.5万余家涉外企业,覆盖150多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同时,青岛片区通过培育发展金融新业态、推动跨境收支便利化等举措,切实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以实施进口原油“链式”融资服务新模式为例,经过改革,青岛片区云链平台融资规模突破15亿元,促进企业销售收入提高50%以上,融资过程由原来的三次质押融资变为一次性链条式融资,平均可节省5—7天融资成本。
  七是与RCEP相关国家经贸合作突破发展。青岛片区聚焦强化东西黄金大通道枢纽功能,2022年,青岛港累计新增航线55条,航线总数达到215条,增速创历史之最,航线数量稳居北方港口首位。率先推动韩国相关的部门及机构采纳青岛片区的食品农产品检验数据,推动对日韩易腐货物实现“即到即审”,实现对RCEP国家易腐货物“6小时”通关。在构建RCEP国家法律查明与适用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成功化解多起疑难涉外案件,推动RCEP经贸合作不断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三、借自贸之“能”:发挥制度溢出效应“赋能产业进阶”
  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做优产业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助力航运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青岛片区在港口自动化和绿色港口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岸长、码头设施、泊位数量等港口航运指标位居全球前列,助推服务效率超过新加坡港和釜山港。在货物吞吐量方面,2022年青岛港达6.57亿吨,明显超过新加坡港、釜山港,且优势持续拉大。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2022年青岛港达2566万标箱,与新加坡港差距逐渐缩小,继续超过釜山港,进一步巩固了东北亚地区港口榜首地位。
  二是助力海洋生物产业保持国际领先。自贸试验区要勇担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使命,2023年6月,商务部发布了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明确青岛片区要推进实施打造基因技术未来产业新高地,推进海洋生物基因测序等重点工作,这是国家部委对青岛片区已经形成的基因科技产业发展基础的认可,更为青岛片区进一步推动基因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青岛片区推动海洋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在海洋生物基因多个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海洋基因编辑方面,破解了迄今全球最大的动物基因组图谱,引起全球关注。青岛片区支持企业开展全球深海、高原冻土和南北极典型极端生态环境下主要物种的测序分析,建设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为全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做出重大贡献,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海洋公共资源勘探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助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全面起势。青岛片区瞄准精准医疗产业,依托华大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技术红利,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推广基因检测服务,西海岸新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百万级人口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城区。
  四是助力高端装备制造健康持续发展。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领域产业链条持续完善,“灯塔工厂”数量达到3家,仅次于苏州市,拥有“灯塔工厂”数量是中国第二多的城市。
  五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见成效有收益。青岛片区打造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探索实施“构建青岛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新模式”“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融合创新等制度创新举措,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和绿色港口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青岛市绿色城市总体建设成效被认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2023绿色与安全港口大会获评全国唯一绿色、智慧“双五星”港口。
  四、借自贸之“链”:发挥系统集成作用“链动部门力量”
  进入第四年,青岛片区总结过去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凝聚管理合力,强化风险防范,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更加有力。
  一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横向联合不同单位,明确制度创新责任部门,完善评审规范,扩大奖励激励范围,并将各联动区域的制度创新专员纳入青岛片区制度创新专员管理和培训体系,健全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
  二是针对产业发展增设工作专班,并将专班纳入“管委会+工作专班+专业化产业促进公司”架构中,融合高校、企业等外部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创新了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三是打破部门之间的权责壁垒,将各级部门作为一盘棋,调动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完善了试点任务推进机制,仅半年时间,《深化方案》实施率就达到96%。
  四是出台容错免责正面清单、拓展容错免责适用主体、创新容错免责认定机制,完善容错免责申请程序,健全了“事前免责,事后兜底”的容错免责机制,实现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
  五、借自贸之“用”:发挥环境优化效应“提升治理效能”
  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和政务服务流程,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完善法治保障体系,推动政府服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指导,形成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例如,青岛片区开办企业办理手续和办理成本分别达到全国先进和国际前沿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建筑工程领域,在山东省率先推出开办建筑企业“一事全办”。又如,青岛片区创新探索“电等发展”新模式,实现电力获取仅需2个程序,3天时间,电力获取时效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按照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青岛片区强化竞争政策探索试验,提升商业秘密保护水平,推动构建和巩固良好市场环境。尤其是商业秘密这一外资企业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青岛片区制定实施《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相关政策文件,在山东省拔得头筹,填补了该领域的制度建设空白。
  三是对标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要求,完善法治保障体系。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设立海事法院自贸试验区审判区、青岛中世合规自贸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国在自贸试验区海事法院审判区和自贸试验区合规研究机构领域的空白。
  六、借自贸之“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撬动更大发展”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其中,“为地方谋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片区内经济发展,更在于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积极探索与周边区域、省内联动创新区及沿黄河流域区域联动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例如,青岛片区联动阳谷经开区探索“进口铜精矿两段监管新模式”,推动铜矿进口通关时间由10天左右缩短至5—7天,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如,青岛片区在全国发起创建“云端自贸服务联盟”,目前已覆盖16个自贸试验区的34个片区和沿黄流域15个功能区,实现480项跨省和全省通办事项全覆盖,大幅提升跨区域事项办理便利化水平。
  展望未来,面对“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期待和要求,青岛片区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将制度创新优势更多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在加速打造成为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引领区、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区和统筹开放与安全的样板区的高标准建设征程上,向着建成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我的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崔卫杰副院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请提问。
  中国商报 记者:
  请问,作为青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青岛自贸片区获批四年来对全市对外经贸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高燕:
  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青岛自贸片区自获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海关、税务、人行等驻青单位和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增强国际贸易活力。持续深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做大货物贸易,出台支持国际贸易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做强新型贸易,探索开展新型跨境易货贸易试点,构建“离岸达”等贸易平台,推动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全覆盖,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达到27.3%,占全市比重提高到22%。
  二是增强利用外资引力。持续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全面落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举措,创新利用外资支持政策,放大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建设航贸金融合创新基地、RCEP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6个,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8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15.5%。
  三是增强金融支撑效力。持续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推动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构建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自获批以来,引聚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有力支撑了现有的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是增强枢纽经济动力。持续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培育航运综合服务体系,构筑现代化港航物流生态,挖掘“船舶、船东、船员”全产业链,拓展船供、融资等口岸服务功能,打造船供产业园区,青岛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连续超过釜山港、广州港、深圳港,位居全球第五位、全国第三位。
  五是增强营商环境张力。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企业设立智能审批,推行企业许可“无感续证”,打造“才安企顺”“法润自贸”等一系列服务品牌,不断深化数智、绿色自贸区建设,设立全省首个才企综合服务集团。新增企业主体、纳税主体分别是成立前1.6倍、1.5倍。
  总之,青岛自贸片区有效发挥了自贸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为全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
  先进制造业作为青岛自贸片区五大产业之一,请问下步如何发挥自贸区优势来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谢谢。
  隋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大家知道,2019年自贸区获批之后,山东自贸区在国务院批复的方案中,对青岛自贸区产业定位主要是五大产业,包括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和先进制造。先进制造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体现,我们青岛自贸片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体现两个特色:一是以新驱动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二是突出海洋经济的特色,这是我们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两个最大的特色。
  全市确定了24条重点产业链,我们结合青岛自贸片区自己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的优势和方向,确定了3个主要的发展方向。第一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即智能家电,第二是我们的新兴产业,即集成电路,第三是代表未来方向的未来产业,即基因科技,这三个确定为我们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重点方向。
  获批四年来,从2019年我们规上的制造业企业一共不到100家,98家,发展到2022年底,我们拥有的规上工业企业是156家,我们还有几组数据,经过四年的发展,我们的工业年产值从623亿元增长到839亿元,年均增速10.43%。其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数据就是我们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9.1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76.75%,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
  围绕我们的三个主导方向,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我们规划了三个千亩园区,分别千亩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区、千亩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和千亩的基因科技园区。
  第一是优势产业-智能家电方向。我们主要应用了5G+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驱动传统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网络、造场景、搭平台、聚生态”等创新做法,走出了一条从应用场景到数字化生产线,到智能互联工厂,再到“5G+智能制造”全连接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体现了“点、线、面、体”的发展格局。这一做法也被工信部授予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园区的试点示范。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灯塔基地”,目前智能家电产业园已集聚9家智能制造互联工厂,年产值超过150亿元,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海尔的2家智能制造工厂,一个是中央空调,另一个是特大冰箱,已经相继获得世界经济论坛(WEF)智能制造“灯塔工厂”称号,我们“灯塔工厂”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二、全省二分之一。另外,海尔的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有望今年也获得“灯塔工厂”的评选,这样总量将达到3家。同时,我们正在建设的水生态智造项目和海尔水联网生态制造等8个项目也在按照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有望打造成全球首家“水联网智造灯塔工厂”。
  第二个产业是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青岛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建设15个新兴产业的专业园区,青岛的集成电路专业园区就设在青岛自贸片区,也是第一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做法上,我们是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推行“5个1”的工作体系,分别是:一个工作专班,产业推进的工作专班。第二个是一套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分别编制了集成电路产业园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第三个“1”是一套产业政策,我们也是全市第一个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的产业政策以及实施细则,第四个“1”是建立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我们打造了“政府+链主企业+金融平台+招商公司”的专业化联合招商团队,同时也组建了行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专家智库,对我们引进的项目进行专业评估。第五个“1”是一支产业基金,我们在集成电路产业园已经组建了多支基金,规模已经达到几十亿,为我们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目前,青岛自贸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各个环节的发展态势,包括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这些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已经落地的产业链重点项目有22个,其中投产项目有17个,有5个项目正在建设。
  第三个产业是未来产业-基因科技。我们遵循了基因科技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首先是人才的集聚,第二是实现科学的发现,第三是推动成果的转化,第四是培育产业的发展,按照这样的路径,我们首先是加大了人才的引育力度。到目前为止,我们集聚的基因科技科研人才已经超过2100人,其中博士40人,硕士255人,本科1800余人。而且我们有多位基因科技专家入驻片区,其中特聘的海外专家7人,省级以上人才18人。
  第二个方向是科研成果方面我们涌现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例如:华大基因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成为全球唯一一项能同时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清原农冠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十三五”期间也是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两项,而且清原农冠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上,华大研究院获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基因测序全球贡献度28%、中国贡献度49%。清原绿色除草剂创制能力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全球首创基因敲高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也为我们下一步产业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基因科技产业发展值得期待。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统筹规划,持续贯彻落实“强存量、扩增量、锻链条、建园区、优保障”的发展路径,做强专业产业链,做大优势产业园区,为助力青岛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青岛自贸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
  青岛日报 记者:
  请问青岛自贸片区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下步打算又是怎样的?谢谢。
  郭宝存:
  感谢这位朋友对自贸片区的关心和支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青岛自贸片区挂牌四年以来,紧紧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航运、贸易、金融产业不断释放创新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航运物流更加便捷。我们提倡“高效务实”,规模引入了片区首家国际海运企业、海员外派机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专业海事检验机构港务服务公司。建成了泛亚码头、山东港口船舶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及贸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片区“海陆空铁”物流网络更加发达,220余条集装箱航线可达全球700多个港口。
  二是贸易投资更加自由。我们提倡“凡事有解”,率先在全国实施商事主体登记即认制;“企业设立智能登记”系统助力跨国公司“云上审批”,新型易货贸易进出口业务闭环试单,离岸贸易额占全省80%以上,青岛90%以上。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300余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7%,这是领先全省的。
  三是资本流动更加高效。我们提倡“安全便利”,这里“境外融资和资金跨境流动”成为常态,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授信场景上线;率先推出口退税“核实可视、信用赋能”;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财务物流成本。片区目前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刚才隋斌主任的白皮书介绍里面已经说了,我不再赘述,吸引了超过3.3万家企业到自贸片区来投资兴业。
  现在我们正在打造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既是商务部印发《山东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的重点任务,也是践行“航贸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基地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是以国际贸易为核心、航运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助力,“航贸金”融合发展的绿色低碳示范园,这个区域紧靠前湾港码头,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目前,项目一期完成投资60余亿元,20栋建筑主体已结构封顶,建成后将形成万人就业空间和千亿级内外贸能力,为青岛市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节点城市作出自贸贡献。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财经齐鲁 记者:
  外贸领域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青岛海关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监管部门,请问近年来围绕促进贸易便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探索?成效如何?谢谢。
  赵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您对海关工作的关注。
  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设立四年来,青岛海关将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抓手,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不断提升通关便利,促进产业转型,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山东外贸高质量发展。
  四年来,青岛海关强化内外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区关港”联合创新平台等作用,先后推出近80项监管创新举措,其中2项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9项创新举措在海关总署备案,备案数量居全国海关首位;先后有34项创新制度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占比超过20%,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海关推进制度创新的首要阵地和重要平台。我们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聚焦和着力”:
  一是聚焦贸易便利,着力“提速度”。将通关便利化水平作为监管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比如,我们首创“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新模式,通过整合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内陆港与青岛港信息相串联,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到青岛后直接装船离境,解决了铁路入港“最后一公里”问题,据测算,每票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有的20小时缩短为3小时,境内综合运输成本下降20%。再比如,为解决传统模式下进口棉花鉴重效率低、精准度不高的问题,我们首创棉花智能鉴重新模式,取代传统的人工鉴重,实现远程“云复磅”,每票可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600余元。
  二是聚焦供应链,着力“稳规模”。针对近年来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外贸下行压力大等问题,聚焦增强外贸供应链强度韧性,实施监管制度创新。首创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新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将同一集团项下的多个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使保税货物在企业集团内部实现自由流动。目前,已经有14个企业集团的55家企业参与试点。据测算,前7个月为企业节省资金占用6000余万元。再比如,我们支持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做大做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自贸片区管委等加强战略合作,建设国内首个大宗商品仓单登记系统。今年1-7月份,辖区内6家“20号胶”的期货指定保税交割库参与交割量已经占了全国的90%以上。
  三是聚焦贸易提质,着力“优结构”。将支持促进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作为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比如,围绕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我们推出了“进口海洋生物样本‘清单式’检疫审批”模式,根据企业年度进口需求,对进口生物样本实行汇总审批,实现“一次办理、全年许可”。再比如,围绕支持跨境电商做大做强,推出“网购保税+线下展示”新模式,并开展了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中心仓和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的业务试点,这些举措推动了跨境电商业务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下一步,青岛海关将深入贯彻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紧扣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定位,坚持向海而兴、向新而创、向实而行,结合“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加大对内挖潜和对外协作力度,力争在创新质效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概括讲有三个方面:
  一是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的试验场、主战场,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海关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实现新提升。
  二是充分发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区关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势,加强联动创新,在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性制度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积极争取并支持有关改革经验、创新制度、先进模式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推动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发展,打造各类新业态聚集发展的高地。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主持人:
  感谢赵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还有其他的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青岛自贸片区管委,联系电话:0532-86767675。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也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8月29日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情况。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成立,为青岛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了新动力。为向大家介绍青岛片区建设发展四年来的主要成果,今天我们举办新闻发布会,特别邀请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崔卫杰同志;
  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 隋斌同志;
  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 高燕同志;
  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 郭宝存同志;
  青岛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处长 赵义同志。
  欢迎5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隋斌副主任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发展白皮书的有关情况,有请。
  隋斌: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广大媒体朋友对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青岛自贸片区四周年发展成果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主要内容。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成立,为青岛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青岛片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扛牢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主体责任,深入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制度改革创新首创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发展评估进入全国自贸试验区67个片区第一梯队。白皮书围绕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现代海洋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航运物流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先进制造发展、综保区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就业、财税工作、市场主体发展等12个方面,全面总结青岛片区建设发展四年来的主要成果,系统梳理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为高质量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提供“青岛自贸实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获批四年来,青岛片区坚持“规划引领、集中连片、组团发展”理念,统筹综合保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政策资源,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优化产业协同空间布局,探索建立“管委分管领导+工作专班+产业促进公司”的产业化促进工作机制,构建实施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提速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形成产业融合联动、互补共促的发展生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353亿元,年均增速27.3%,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6%提高至23%;实际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年均增速26.3%,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4.1%提高到2022年15.5%,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3779.7亿元,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8%提高至2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5亿元,年均增速65.6%,税比达95%;新增企业主体3万户、纳税主体1.7万户,分别是成立前1.6倍、1.5倍;企业主体和纳税主体分别年均增幅27.5%、25.2%,企业主体活跃度为86.2%,比75%的“非常活跃”基准线高1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发展呈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趋势。
  二是坚持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系统改革创新集成,围绕组织推进、队伍建设、多方联动、评估评价、考核激励、容错免责等多个环节,探索形成“市级统筹、上下协同、多方参与”的全链条制度创新工作体系,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发展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青岛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探索“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破解大宗商品领域货物难管控、货权不清晰、信息不透明、融资成本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服务贸易企业融资超13亿元,为国家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提供新模式,该项创新获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获批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累计实践形成285项创新案例,12项在获国务院、国家部委全国复制推广,5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改革创新释放开放发展活力,带动新引聚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66个、过亿美元项目29个、过亿元项目662个。聚焦综保区“五大中心”建设,发挥多重功能政策优势,推动综保区提档升级,前湾综保区两年提升16个位次,进入全国137个综保区前10位。获评“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20余项国内外荣誉,为深化国际开放合作作出积极示范。
  三是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发展
  根据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在青岛自贸片区建设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基地(中心),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一)提升港航服务水平。健全完善航运政策体系,集聚航运资源要素,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租船交易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员人才及海员产业专项政策,建成国际海员服务中心,首创“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创新机制。畅通海铁联运物流通道,港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启运港退税政策拢聚、虹吸货源效应初步显现,四个月带动出口货值60亿元,服务助力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五,航线密度北方港口居首,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之首,有力支撑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
  (二)扩展国际贸易生态。深化大宗商品模式创新,推出进口原油“先放后检”、保税铁矿石“随卸随混”、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等国家级、省级创新模式。建设棉花、轮胎、酒水等12个重点检测实验室,全国率先推出511项输韩农产品前置检测。落地RCEP易腐产品6小时通通行、“白名单”出口企业8小时速达退税。聚焦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全省率先开展“9710”“9810”业务,创新跨境电商保税直播。新型离岸贸易连续两年全省占比超80%,全市占比90%以上。新型易货贸易实现首票业务通关,贸易额占全省95%,成为青岛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的新增长点。
  (三)提升金融支撑功能。扩大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构建“金融创新实验室+专家智库+金融服务平台”金融创新生态,落地23项试点任务;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发展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自由便利、推动航贸金融合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形成具有青岛片区特色的金融自主创新案例,其中,“港云仓”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一等奖,“境内运费外汇支付新模式”“国际海运费项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新模式”等举措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加速创新型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建设。
  四是坚持实体经济优先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抓项目带动、产业协同、要素保障,加速构建系统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
  (一)新兴产业——推进集成电路聚链强芯。加快建设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链主项目晶圆产能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58万平方米新载体厂房封顶,光掩模版、高端智能功率模块、3D车载盖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高端人才集聚中心、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基础设施工程等一批配套项目全面建设。
  (二)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提质扩容。建成全球家电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示范园,卡奥斯赋能的海尔中央空调和冰箱互联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占全省二分之一,水联网生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代傲、库尔等链条项目建成,赛轮、上汽、通用五菱、雷沃等优势项目加速升级。
  (三)未来产业——推进基因科技加速布局。发起基因科技“三千”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千亩基因科技产业园,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健康产业园、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编辑研发及应用等先导项目建设提速,锐翌生物、百迈客等筑链项目集聚发展。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任务中,作为全国67个片区中唯一承担基因科技发展任务的片区,全面启动了推进“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工作,汇聚两千余名基因科技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园区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名单。
  五是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在开放发展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汇聚现代海洋、先进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一)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建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海洋生物基因组数据量对全球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28%、中国贡献度49%,逐渐形成“南深圳,北青岛”的发展态势。中国首家海洋药物生产企业、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实现突破,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二)深化高端装备智造。推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华大智造建成国内首套全自动化大型超低温样本库,建立国内首个多模块、自动化测序酶试剂智能生产线,超大通量基因测序仪、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移动平台等产品全面投产,华大基因建成运营全球最大时空组平台,发布时空组学技术,全球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
  (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海洋产学研融合,成立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先后与国内外178个科研院所开展548个项目合作,举办全球基因组学大会,发布全球首个《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白皮书》。设立青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20个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四)深化集聚创新人才。以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友好型示范园区,建成运营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国际人才社区、留学生科创岛等功能载体,成立全省首个专注人才和企业服务的综合服务集团,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改革,集聚中外院士21名,带动就业超过5.7万人,就业参保人数突破10万人。
  展望未来,青岛片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使命担当,坚定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
  主持人:
  感谢隋斌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崔卫杰副院长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发展评估报告。
  崔卫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代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估课题组发布一下评估报告。
  挂牌四年来,青岛片区围绕《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的总体要求,建立了条块结合、横纵联动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总体方案》实施率达100%,《深化方案》全面推进实施。四年来,青岛片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共有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3项获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领先于同批次自贸试验区。截止到2022年,青岛片区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综合评估发现,青岛片区最大化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借自贸东风、促全面提升的“青岛模式”,成为践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生动实践,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更加巩固。
  一、借自贸之“新”:发挥制度创新作用“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在改革开放创新探索的第四个年头,青岛片区制度创新思路和成果渐入佳境,第四年一共形成51项制度创新举措,数量处于全国前列,且呈现出了含金量高、延续性强、与国家要求契合度高等特点。
  制度创新含金量高,主要是指51项制度创新举措中,有25项制度创新举措为全国首创,占全部制度创新举措的49%,远高于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前三年的水平,整体态势良好。
  制度创新延续性强,是指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02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将投资、贸易、金融、全过程监管、产业、要素资源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往前推动了一大步。投资领域,推动了证照办理、网上办税、不动产登记等取得新突破;贸易领域推动了海关监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多式联运、出口退税、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取得新突破;金融领域推动了绿色融资取得新突破;全过程监管领域推动了海事检查、综合执法机制、财产执行等取得新突破;产业领域推动了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取得新突破;要素资源领域推动了职称评审、知识产权保护等取得新突破。
  制度创新契合度高,是指对照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三方面要求,青岛片区的制度创新举措契合度高。最为典型的就是青岛片区在贸易、知识产权、环境等领域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既包括CPTPP第5章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中的货物放行、预裁定、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也包括18章知识产权中的商业秘密以及20章环境中的提高环境绩效的自愿性机制、海洋捕捞渔业。例如,青岛片区的商业秘密多维度保护创新,围绕CPTPP拓宽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的要求,构建出一整套适应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二、借自贸之“势”:发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优势“带动开放发展”
  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政策制度体系的核心,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积极发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优势,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得到明显提升。
  一是投资规模速度快速提升。2020—2022年,青岛片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由5.33亿美元增长至8.5亿美元,年均增速26.28%,比我国同期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14.46%)高出11.82个百分点。2022年青岛片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同比增速在东部地区自贸试验区中排名居前。同时,市场主体逆势增长。2022年,青岛片区新增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15%,全年新注册企业5665家,存量企业达4.6万家。
  二是货物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2019—2022年,青岛片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由975亿元增长至2013亿元,年均增速27.33%,高于同期10.08%的全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速,且单位面积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在东部地区自贸试验区中居于中等靠前水平。尤其是在大宗商品进口等领域,青岛片区优势突出。大宗商品进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原油进口额较挂牌前基本实现翻番,作为我国大宗商品原材料最大的集散地和进口口岸的优势更加突出。
  三是服务贸易额三年接近翻一番。2020到2022年间,青岛片区服务贸易额分别为9.7亿美元、18.2亿美元和18.5亿美元。其中,代表高端服务贸易的软件研发及计算机服务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出口额达1540万美元,增长27倍;2023年1-6月,出口额达到2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25%。
  四是跨境电商、易货贸易、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全面领先。青岛片区探索“保税仓储+直播”跨境电商新模式、首创“入仓即退税”跨境电商9810出口退税模式,2022年跨境电商进口额超过52亿元,占山东省跨境电商进口总额的71.4%。在易货贸易领域,相继完成跨境易货贸易联盟组建、启动“易货达”易货贸易数字平台、成立山东跨境易货贸易协会和易货贸易发展联盟、聘任首批国际易货师、理顺易货贸易出口流程,在全国易货贸易领域走在前列。在离岸贸易方面,创新推出“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企业创新作为”新型离岸贸易模式,2022年实现离岸贸易国际收支77.69亿美元,占山东省比重超八成。
  五是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宗散货电子提单进口全程无纸化操作,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出口货物“先期机检+抵港直装”、进口大宗散货“船铁直转”、提交验估单证一次性告知制度等新模式。以“先期机检+抵港直装”为例,实现全流程智能查验,直放率超过七成,实现出口企业的“无感”通关,通关用时仅需22分钟,整体效率提升43.9%。
  六是金融支撑服务水平不断增强。青岛片区依托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先行先试。2022年,青岛片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27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青岛市共有47家银行机构的384家网点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惠及1.5万余家涉外企业,覆盖150多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同时,青岛片区通过培育发展金融新业态、推动跨境收支便利化等举措,切实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以实施进口原油“链式”融资服务新模式为例,经过改革,青岛片区云链平台融资规模突破15亿元,促进企业销售收入提高50%以上,融资过程由原来的三次质押融资变为一次性链条式融资,平均可节省5—7天融资成本。
  七是与RCEP相关国家经贸合作突破发展。青岛片区聚焦强化东西黄金大通道枢纽功能,2022年,青岛港累计新增航线55条,航线总数达到215条,增速创历史之最,航线数量稳居北方港口首位。率先推动韩国相关的部门及机构采纳青岛片区的食品农产品检验数据,推动对日韩易腐货物实现“即到即审”,实现对RCEP国家易腐货物“6小时”通关。在构建RCEP国家法律查明与适用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成功化解多起疑难涉外案件,推动RCEP经贸合作不断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三、借自贸之“能”:发挥制度溢出效应“赋能产业进阶”
  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做优产业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助力航运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青岛片区在港口自动化和绿色港口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岸长、码头设施、泊位数量等港口航运指标位居全球前列,助推服务效率超过新加坡港和釜山港。在货物吞吐量方面,2022年青岛港达6.57亿吨,明显超过新加坡港、釜山港,且优势持续拉大。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2022年青岛港达2566万标箱,与新加坡港差距逐渐缩小,继续超过釜山港,进一步巩固了东北亚地区港口榜首地位。
  二是助力海洋生物产业保持国际领先。自贸试验区要勇担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使命,2023年6月,商务部发布了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明确青岛片区要推进实施打造基因技术未来产业新高地,推进海洋生物基因测序等重点工作,这是国家部委对青岛片区已经形成的基因科技产业发展基础的认可,更为青岛片区进一步推动基因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青岛片区推动海洋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在海洋生物基因多个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海洋基因编辑方面,破解了迄今全球最大的动物基因组图谱,引起全球关注。青岛片区支持企业开展全球深海、高原冻土和南北极典型极端生态环境下主要物种的测序分析,建设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为全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做出重大贡献,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海洋公共资源勘探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助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全面起势。青岛片区瞄准精准医疗产业,依托华大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技术红利,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推广基因检测服务,西海岸新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百万级人口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城区。
  四是助力高端装备制造健康持续发展。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领域产业链条持续完善,“灯塔工厂”数量达到3家,仅次于苏州市,拥有“灯塔工厂”数量是中国第二多的城市。
  五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见成效有收益。青岛片区打造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探索实施“构建青岛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新模式”“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融合创新等制度创新举措,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和绿色港口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青岛市绿色城市总体建设成效被认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2023绿色与安全港口大会获评全国唯一绿色、智慧“双五星”港口。
  四、借自贸之“链”:发挥系统集成作用“链动部门力量”
  进入第四年,青岛片区总结过去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凝聚管理合力,强化风险防范,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更加有力。
  一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横向联合不同单位,明确制度创新责任部门,完善评审规范,扩大奖励激励范围,并将各联动区域的制度创新专员纳入青岛片区制度创新专员管理和培训体系,健全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
  二是针对产业发展增设工作专班,并将专班纳入“管委会+工作专班+专业化产业促进公司”架构中,融合高校、企业等外部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创新了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三是打破部门之间的权责壁垒,将各级部门作为一盘棋,调动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完善了试点任务推进机制,仅半年时间,《深化方案》实施率就达到96%。
  四是出台容错免责正面清单、拓展容错免责适用主体、创新容错免责认定机制,完善容错免责申请程序,健全了“事前免责,事后兜底”的容错免责机制,实现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
  五、借自贸之“用”:发挥环境优化效应“提升治理效能”
  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和政务服务流程,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完善法治保障体系,推动政府服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指导,形成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例如,青岛片区开办企业办理手续和办理成本分别达到全国先进和国际前沿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建筑工程领域,在山东省率先推出开办建筑企业“一事全办”。又如,青岛片区创新探索“电等发展”新模式,实现电力获取仅需2个程序,3天时间,电力获取时效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按照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青岛片区强化竞争政策探索试验,提升商业秘密保护水平,推动构建和巩固良好市场环境。尤其是商业秘密这一外资企业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青岛片区制定实施《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相关政策文件,在山东省拔得头筹,填补了该领域的制度建设空白。
  三是对标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要求,完善法治保障体系。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设立海事法院自贸试验区审判区、青岛中世合规自贸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国在自贸试验区海事法院审判区和自贸试验区合规研究机构领域的空白。
  六、借自贸之“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撬动更大发展”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其中,“为地方谋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片区内经济发展,更在于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挂牌建设四年来,青岛片区积极探索与周边区域、省内联动创新区及沿黄河流域区域联动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例如,青岛片区联动阳谷经开区探索“进口铜精矿两段监管新模式”,推动铜矿进口通关时间由10天左右缩短至5—7天,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如,青岛片区在全国发起创建“云端自贸服务联盟”,目前已覆盖16个自贸试验区的34个片区和沿黄流域15个功能区,实现480项跨省和全省通办事项全覆盖,大幅提升跨区域事项办理便利化水平。
  展望未来,面对“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期待和要求,青岛片区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将制度创新优势更多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在加速打造成为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引领区、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区和统筹开放与安全的样板区的高标准建设征程上,向着建成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我的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崔卫杰副院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请提问。
  中国商报 记者:
  请问,作为青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青岛自贸片区获批四年来对全市对外经贸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高燕:
  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青岛自贸片区自获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海关、税务、人行等驻青单位和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增强国际贸易活力。持续深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做大货物贸易,出台支持国际贸易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做强新型贸易,探索开展新型跨境易货贸易试点,构建“离岸达”等贸易平台,推动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全覆盖,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达到27.3%,占全市比重提高到22%。
  二是增强利用外资引力。持续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全面落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举措,创新利用外资支持政策,放大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建设航贸金融合创新基地、RCEP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6个,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8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15.5%。
  三是增强金融支撑效力。持续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推动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构建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自获批以来,引聚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有力支撑了现有的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是增强枢纽经济动力。持续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培育航运综合服务体系,构筑现代化港航物流生态,挖掘“船舶、船东、船员”全产业链,拓展船供、融资等口岸服务功能,打造船供产业园区,青岛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连续超过釜山港、广州港、深圳港,位居全球第五位、全国第三位。
  五是增强营商环境张力。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企业设立智能审批,推行企业许可“无感续证”,打造“才安企顺”“法润自贸”等一系列服务品牌,不断深化数智、绿色自贸区建设,设立全省首个才企综合服务集团。新增企业主体、纳税主体分别是成立前1.6倍、1.5倍。
  总之,青岛自贸片区有效发挥了自贸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为全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 记者:
  先进制造业作为青岛自贸片区五大产业之一,请问下步如何发挥自贸区优势来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谢谢。
  隋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大家知道,2019年自贸区获批之后,山东自贸区在国务院批复的方案中,对青岛自贸区产业定位主要是五大产业,包括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和先进制造。先进制造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体现,我们青岛自贸片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体现两个特色:一是以新驱动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二是突出海洋经济的特色,这是我们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两个最大的特色。
  全市确定了24条重点产业链,我们结合青岛自贸片区自己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的优势和方向,确定了3个主要的发展方向。第一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即智能家电,第二是我们的新兴产业,即集成电路,第三是代表未来方向的未来产业,即基因科技,这三个确定为我们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重点方向。
  获批四年来,从2019年我们规上的制造业企业一共不到100家,98家,发展到2022年底,我们拥有的规上工业企业是156家,我们还有几组数据,经过四年的发展,我们的工业年产值从623亿元增长到839亿元,年均增速10.43%。其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数据就是我们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9.1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了76.75%,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
  围绕我们的三个主导方向,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我们规划了三个千亩园区,分别千亩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区、千亩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和千亩的基因科技园区。
  第一是优势产业-智能家电方向。我们主要应用了5G+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驱动传统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网络、造场景、搭平台、聚生态”等创新做法,走出了一条从应用场景到数字化生产线,到智能互联工厂,再到“5G+智能制造”全连接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体现了“点、线、面、体”的发展格局。这一做法也被工信部授予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园区的试点示范。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灯塔基地”,目前智能家电产业园已集聚9家智能制造互联工厂,年产值超过150亿元,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海尔的2家智能制造工厂,一个是中央空调,另一个是特大冰箱,已经相继获得世界经济论坛(WEF)智能制造“灯塔工厂”称号,我们“灯塔工厂”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二、全省二分之一。另外,海尔的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有望今年也获得“灯塔工厂”的评选,这样总量将达到3家。同时,我们正在建设的水生态智造项目和海尔水联网生态制造等8个项目也在按照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有望打造成全球首家“水联网智造灯塔工厂”。
  第二个产业是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青岛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建设15个新兴产业的专业园区,青岛的集成电路专业园区就设在青岛自贸片区,也是第一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做法上,我们是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推行“5个1”的工作体系,分别是:一个工作专班,产业推进的工作专班。第二个是一套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分别编制了集成电路产业园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第三个“1”是一套产业政策,我们也是全市第一个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的产业政策以及实施细则,第四个“1”是建立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我们打造了“政府+链主企业+金融平台+招商公司”的专业化联合招商团队,同时也组建了行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专家智库,对我们引进的项目进行专业评估。第五个“1”是一支产业基金,我们在集成电路产业园已经组建了多支基金,规模已经达到几十亿,为我们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目前,青岛自贸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各个环节的发展态势,包括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这些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已经落地的产业链重点项目有22个,其中投产项目有17个,有5个项目正在建设。
  第三个产业是未来产业-基因科技。我们遵循了基因科技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首先是人才的集聚,第二是实现科学的发现,第三是推动成果的转化,第四是培育产业的发展,按照这样的路径,我们首先是加大了人才的引育力度。到目前为止,我们集聚的基因科技科研人才已经超过2100人,其中博士40人,硕士255人,本科1800余人。而且我们有多位基因科技专家入驻片区,其中特聘的海外专家7人,省级以上人才18人。
  第二个方向是科研成果方面我们涌现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例如:华大基因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成为全球唯一一项能同时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清原农冠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十三五”期间也是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两项,而且清原农冠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上,华大研究院获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基因测序全球贡献度28%、中国贡献度49%。清原绿色除草剂创制能力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全球首创基因敲高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也为我们下一步产业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基因科技产业发展值得期待。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统筹规划,持续贯彻落实“强存量、扩增量、锻链条、建园区、优保障”的发展路径,做强专业产业链,做大优势产业园区,为助力青岛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青岛自贸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
  青岛日报 记者:
  请问青岛自贸片区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实践探索,下步打算又是怎样的?谢谢。
  郭宝存:
  感谢这位朋友对自贸片区的关心和支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青岛自贸片区挂牌四年以来,紧紧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航运、贸易、金融产业不断释放创新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航运物流更加便捷。我们提倡“高效务实”,规模引入了片区首家国际海运企业、海员外派机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专业海事检验机构港务服务公司。建成了泛亚码头、山东港口船舶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及贸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片区“海陆空铁”物流网络更加发达,220余条集装箱航线可达全球700多个港口。
  二是贸易投资更加自由。我们提倡“凡事有解”,率先在全国实施商事主体登记即认制;“企业设立智能登记”系统助力跨国公司“云上审批”,新型易货贸易进出口业务闭环试单,离岸贸易额占全省80%以上,青岛90%以上。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300余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7%,这是领先全省的。
  三是资本流动更加高效。我们提倡“安全便利”,这里“境外融资和资金跨境流动”成为常态,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授信场景上线;率先推出口退税“核实可视、信用赋能”;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财务物流成本。片区目前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刚才隋斌主任的白皮书介绍里面已经说了,我不再赘述,吸引了超过3.3万家企业到自贸片区来投资兴业。
  现在我们正在打造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既是商务部印发《山东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的重点任务,也是践行“航贸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基地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是以国际贸易为核心、航运物流为支撑、现代金融为助力,“航贸金”融合发展的绿色低碳示范园,这个区域紧靠前湾港码头,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目前,项目一期完成投资60余亿元,20栋建筑主体已结构封顶,建成后将形成万人就业空间和千亿级内外贸能力,为青岛市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节点城市作出自贸贡献。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财经齐鲁 记者:
  外贸领域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青岛海关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监管部门,请问近年来围绕促进贸易便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探索?成效如何?谢谢。
  赵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您对海关工作的关注。
  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设立四年来,青岛海关将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抓手,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不断提升通关便利,促进产业转型,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山东外贸高质量发展。
  四年来,青岛海关强化内外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区关港”联合创新平台等作用,先后推出近80项监管创新举措,其中2项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9项创新举措在海关总署备案,备案数量居全国海关首位;先后有34项创新制度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占比超过20%,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海关推进制度创新的首要阵地和重要平台。我们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聚焦和着力”:
  一是聚焦贸易便利,着力“提速度”。将通关便利化水平作为监管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比如,我们首创“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新模式,通过整合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内陆港与青岛港信息相串联,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到青岛后直接装船离境,解决了铁路入港“最后一公里”问题,据测算,每票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有的20小时缩短为3小时,境内综合运输成本下降20%。再比如,为解决传统模式下进口棉花鉴重效率低、精准度不高的问题,我们首创棉花智能鉴重新模式,取代传统的人工鉴重,实现远程“云复磅”,每票可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600余元。
  二是聚焦供应链,着力“稳规模”。针对近年来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外贸下行压力大等问题,聚焦增强外贸供应链强度韧性,实施监管制度创新。首创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新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将同一集团项下的多个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使保税货物在企业集团内部实现自由流动。目前,已经有14个企业集团的55家企业参与试点。据测算,前7个月为企业节省资金占用6000余万元。再比如,我们支持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做大做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自贸片区管委等加强战略合作,建设国内首个大宗商品仓单登记系统。今年1-7月份,辖区内6家“20号胶”的期货指定保税交割库参与交割量已经占了全国的90%以上。
  三是聚焦贸易提质,着力“优结构”。将支持促进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作为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比如,围绕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我们推出了“进口海洋生物样本‘清单式’检疫审批”模式,根据企业年度进口需求,对进口生物样本实行汇总审批,实现“一次办理、全年许可”。再比如,围绕支持跨境电商做大做强,推出“网购保税+线下展示”新模式,并开展了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中心仓和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的业务试点,这些举措推动了跨境电商业务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下一步,青岛海关将深入贯彻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紧扣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定位,坚持向海而兴、向新而创、向实而行,结合“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加大对内挖潜和对外协作力度,力争在创新质效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概括讲有三个方面:
  一是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的试验场、主战场,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海关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实现新提升。
  二是充分发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区关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势,加强联动创新,在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性制度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是积极争取并支持有关改革经验、创新制度、先进模式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推动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发展,打造各类新业态聚集发展的高地。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主持人:
  感谢赵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还有其他的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青岛自贸片区管委,联系电话:0532-86767675。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也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