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党 医心为民”2023年青岛市医师行业典型代表媒体见面会第一场:大医精诚

浏览:98

 
  发布会日期:
  2023年8月17日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医心向党 医心为民”2023年青岛市医师行业典型代表媒体见面会。每年的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这个节日是2017年11月由国务院设立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今年的8月19日是第6个“中国医师节”,活动的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青岛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63个,卫生技术人员9912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279名,涉及临床、中医、公共卫生、口腔四个类别。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医师的工作状况,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青岛市医师行业典型代表的媒体见面会,邀请了12位奋战在医师岗位上的健康守护人,来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
  第一场是大医精诚篇。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四位到场的医师代表,他们是:
  青岛大学医学部外科学系主任、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国际医院副院长、大外科主任 周岩冰医生;
  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 谭兰医生;
  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副院长 马学真医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山东大学分子影像与超声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超声科主任 李杰医生。
  欢迎四位代表的莅临。下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看完短片,相信大家对医师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四位代表依次作一下自我介绍。
  首先,请周岩冰医生。
  周岩冰:大家好,我是周岩冰医生,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目前担任青岛大学医学部外科学系主任,第一临床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国际医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团队每年完成胃癌结直肠癌手术3000余例,其中80%的患者是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完成,手术质量、患者安全、临床结局、远期预后等指标均跻身先进行列。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我院率先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胃肠手术”,这可以称之为外科手术革命性的里程碑。现已有1700余例疑难复杂胃肠肿瘤患者在此项新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新生。作为主要研究者,我们牵头开展了全国多中心研究,在围手术期ERAS管理、机器人胃癌、结直肠手术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也站在了国际学术讲台,发出了“中国好声音”,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感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谢谢周医生。下面我们请谭兰医生作介绍。
  谭兰:大家好,我是谭兰,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40年。目前我带领的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卫健委高级认知中心,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攀峰学科)、青岛市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单位。我们聚焦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专注于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癫痫诊断诊治及临床研究。与青岛市兄弟医院合作构建了青岛市脑卒中的急救网络,发布了青岛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1.0-3.0版,提高了脑血管病人的治愈率。围绕老年痴呆、癫痫、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Alzheimers & Dementia、中华神经科杂志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原创性论文400余篇。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指南,研究成果被健康报、学习强国、美国CNN、合众国际社、新闻与世界报道等100余家媒体刊发,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20余项。
  主持人:感谢谭兰医生。有请马学真医生。
  马学真:大家好,我是马学真,来自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现任医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岛市人大代表。我和我的团队致力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始终以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为第一目标,努力做到精准放疗治愈肿瘤,以替代早期肿瘤手术治疗,在使用新技术提高肿瘤治愈率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我们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聚焦科研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推动医院科技量值排名进入中国医院百强,成功当选胶东肿瘤联盟主席单位。肿瘤学科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团队专业影响力辐射山东半岛,近三年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转诊数量近3000人次,牵头制定省级、国家级诊疗规范、指南、行业标准共7部。医教研综合发展成效明显,近三年开展肿瘤诊疗近2万例,获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山东省医学科学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20篇。
  主持人:感谢马医生。下面有请李杰医生。
  李杰:我是李杰,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现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大学分子影像与超声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山东大学名医体系“杰出医学专家”,也是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编委以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等职务。
  我从事超声医学和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主要从事腹部、小器官、外周血管等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性诊疗,近几年主要聚焦于甲状腺、乳腺等小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在科研上,带领团队主要进行多功能纳米超声造影剂及药物递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56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教学上,近几年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主编了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在学科建设上,带领超声医学连续七年荣获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提名,是山东省超声医学唯一获提名者;超声科也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的介绍。
  医生的职业不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想问一下在四位医师代表的职业生涯中,哪一些事情能够使您印象最深刻,或者是对您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我们请周医生先请。
  周岩冰:感谢主持人的问题。全国最美女医生、我院终身医学专家张默道教授应该是对我临床实践与临床思维影响最多和最大的前辈之一。她经常讲的“任何抗生素代替不了切开(充分)引流”的至理名言,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外科医生,使众多患者获益。我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就遇到了一位从基层医院转诊来的接受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重病人,在多家医院几经周折,基本要放弃了。张教授当时作为医疗组长,立即组织我院精兵强将对患者进行救治。当时胃肠道手术发生吻合口漏的几率比较高,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治疗措施也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在缺乏借鉴经验、治疗方法、有效药物的背景下,她大胆提出“充分引流、经口进食”的治疗策略,“吃十口,漏九口,剩一口,也管用”。她安排我亲自负责该患者的基本护理,就是使用电动吸引器,不断吸引漏出的液体,每天达8000ml,要求晚上睡在病人床旁进行管理。经过1个月的努力,患者克服了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出血等关口,最后康复。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快40年了,我仍然认为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按照当前外科理念和实践救治成功的典型案例,改写了我的认知,也让我认识到只要有爱心和努力,任何危重患者都有希望。张默道教授在病重期间仍然念念不忘“要注意三基培训”“要努力做好临床医生,离床医生就不是好医生”“每个病人都是你要研究的课题”“任何手术除了要关注切除病灶,更多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地充分生活和工作”等。虽然现在张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了,但她的这些话语时刻提醒着我,要心怀病人,潜心钻研,把“救死扶伤”作为神圣职责,不图名利,把解除病人的痛苦看作是最高追求。
  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周医生。下面有请谭兰主任。
  谭兰:在我职业生涯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卒中绿道建设,让原来高致残率的缺血型脑血管病人得到新生。三年前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是一名中学优秀教师、校长,之前有高血压多年,控制不良。一天上课时突然右侧半身无力,言语不能,摔倒在地,意识障碍,120 送到我院急诊室后,经检查为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我们立即启动了卒中绿道,50分钟内进行了静脉溶栓并随后进行取栓桥接治疗。经过团队2个小时的共同努力,血栓取出来了,术后1小时病人清醒了,肢体能活动了,三天后患者下地走路了,2个月后又重新登上了三尺讲坛。这样的治疗效果在10多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最近几年,国家卫健委及青岛市卫健委,大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在硬件建设及人才方面都投入很多,青岛市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都开展了此项工作。我院于2017年牵头构建了青岛市溶栓地图,最大程度引导市民就近抢救,为溶栓介入治疗争取时间,并逐渐完善这项工作,定期检查质控,大大提高了青岛市卒中救治水平,挽救了不少像这位校长一样的患者。这就是医学进步带给社会的红利,也是做医生最大的意义,非常有成就感。
  主持人:感谢谭兰医生。下面有请马学真医生。
  马学真:10年前,我连续接诊了2位中老年男性病人,都被诊断为早期肺癌。他们在确诊后寻求偏方治疗3个月,导致肿瘤快速发展成为晚期肺癌。病人因错失最佳治愈的时机而遭受痛苦,病人和家属基本对治疗丧失了信心,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和痛心。病人来我院后,我带领团队用真心、耐心与病人沟通,制定科学、规范的个性化整体治疗方案,做好病人思想工作,一步一步精准实治。最终肿瘤慢慢缩小,转移灶消失,经过我们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奇迹出现,2位病人的生存期都在10年以上,获得治愈。
  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即使是早期肿瘤,如果不进行科学治疗,也会痛失治愈的机会甚至失去生命。同样的,晚期肿瘤不是肿瘤晚期,不要轻言放弃,个性化多学科联合治疗也可以“带瘤长期生存”。即使是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肺癌,通过放化疗联合免疫、靶向治疗,治愈率也能达到40%-50%。例如结直肠癌肝转移或肺转移,只要有效控制原发和转移病灶,40%以上的患者也可以治愈或长期生存。
  患者病痛,医生心痛,医患同心,共创健康。我始终坚信:医德是行医最根本的底线,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健康至上,生命无限。我们的辛勤努力和履职尽责,只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社会,谱写健康青岛新篇章。
  主持人:感谢马学真医生。下面有请李杰医生介绍。
  李杰:做一名医生其实是我很小时候的梦想,我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但父母省吃俭用,也坚持送我们上学。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我一直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很好。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我的叔叔就是因为生病延误治疗,30多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做一名医生,为亲人们和家乡父老看病。高中毕业后,我顺利考入了山东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漫漫从医之路。几乎所有医生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个救死扶伤、医术精湛的大医,我也不例外,所以从医后格外努力,医疗水平逐渐得到患者和同道的肯定。
  从医这么多年,感受了医者太多的艰辛,也见过太多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患者。我很清楚地记得,2007年的腊月二十八,一位患有孤立肾合并重度肾积水的中年男士来到医院求助,他因尿液无法排出,身体十分虚弱,生命危在旦夕,在辗转多家医院就医无果后来到齐鲁医院找到了我,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说“李医生,求你一定救救我……”当时这位病人身材高大肥胖,这就意味着他的体壁很厚,加上严重水肿,使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异常困难,手术成功率低、风险大。说实在的,我当时也犹豫过,但是我知道,如果再不尽快进行肾造瘘引出尿液,这位患者生命将非常危险。不管冒多大的风险,也要克服万难,将患者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这是医生的职责。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位患者最后肾造瘘成功,病人转危为安。当时作为医生的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至今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杰医生的分享。
  下面的时间留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大家围绕我们今天发布的主题来提问,提问前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请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请问周岩冰主任,您认为为了适应新时代医学高质量发展,除了医术,医师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周岩冰: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宏伟蓝图及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新的突破。除了扎实掌握“三基”,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认真做好每一例手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还需要不断创新,按照国际规范开展临床研究,推动医学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应用转化,提高诊治水平。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每一种问题都有可能对临床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带来价值,开展临床研究能够更好地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循证医学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我认为,引入医学人文思想,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在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安全质量提升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我谨记美国医生克鲁多的墓志铭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认为,肿瘤患者手术成功,患者生存期不长,这不能算是成功的手术,术后长期、有质量的生存,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必须要做好患者的全程或全生命周期管理。
  作为医师,我们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具备一颗负责任的心;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爱护病人;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一流高质量服务。
  谢谢大家。
  鲁网 记者:8.19中国医师节马上就要到了,请问谭兰主任,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谭兰:感谢我们记者朋友的提问。“医、教、研”并驾齐驱,是每一个优秀医生的理想追求,但是做起来不容易。
  首先,要坚守初心,扎根临床。我从1983年毕业到现在,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认真钻研业务,每天7:30准时到医院,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每周三次大查房、两次专家门诊,只要接到抢救电话,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医院,主持重大抢救工作,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第二,要潜心科研,静心攻关。科研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临床发现问题,科研解释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和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诊治新策略研究及其转化、精准医学研究,近年来从国家慢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出发,搭建了规范化的实验平台和临床样本库,在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子课题资金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第三,要倾心教学,桃李芬芳。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一直是任重而道远,医生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传统的理论授课是重要基础,而临床经验更为重要。这部分的工作需要我们临床医生的参与,在教育中传承。目前我们培养了神经病学专业博士16人,硕士100多人。
  医生是一个美好的职业,医教研每一个维度的工作都很有价值。帮助别人,自己获得成长,有幸参与别人的生命历程,为自己有限的人生增加了厚度。爱事业,爱病人,爱学生。
  谢谢。
  青岛晚报 记者:大医治未病,请问马学真院长,在当前肿瘤多发常发的情况下,该如何做好肿瘤的防治呢?
  马学真: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肿瘤防治的策略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降低发病率;科学诊疗,提高治愈率。”目前我国癌症的治愈率是40.5%,但发达国家已达69.7%,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加快推进肿瘤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防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90%以上肿瘤的发病危险度可以用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解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肿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平时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不熬夜,戒烟限酒。
  二是强化癌症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国家推动癌症筛查,逐步将癌症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我院连续9年参加了“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完成临床筛查3万余人次,促进了居民早诊早治意识的提升,在提高治愈率、提升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因人施治,多学科诊疗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实现早期病人治愈;中期患者争取治愈;晚期患者采取以基因及肿瘤相关信息为基础的个性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放化疗联合,争取长期生存。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癌症防治能力,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为遏制癌症增长、降低癌症疾病负担奠定基础。
  青岛新闻广播 记者:今年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来到青岛办院的第十个年头,请问李杰主任,作为其中的一员,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是怎么看的?
  李杰: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齐鲁医院来到青岛十年了,作为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感觉责任重大。十年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青岛市医疗卫生行业各个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在齐鲁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实现青岛市民病有良医的愿景做出了我们齐鲁人的贡献。
  在未来,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将按照国家战略和卫健委的要求,继续深化医疗改革,探索新的医疗模式,提高医疗效率,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患者的需求。在医疗方面,我们将继续坚持与齐鲁医院中心院区统一规划、一体发展的原则,背靠中心院区的雄厚医疗实力,各个医学专业一体推进,同质化发展,尽快补齐和中心院区的差距,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教学上,依托山东大学的优势资源,奋力推进医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在科研上,继续发挥医院八大重点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和新技术开展应用。
  最重要的一点,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将进一步加强和青岛市各兄弟医疗机构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为青岛市民乃至胶东半岛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暖心的医疗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杰医生的分享。
  我们通过四位代表的分享,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广大医生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守护着健康,救死扶伤,在平凡中铸就着不平凡,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誓词。
  在医师节将要来到的日子里,让我们再一次对医师们说一声辛苦,道一声感谢,献上我们崇高的敬意。
  希望四位分享的故事,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能够照亮每一个人的健康之路,为“健康青岛”的建设贡献每一个人各自的力量!
  第一场见面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医师代表,也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8月17日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医心向党 医心为民”2023年青岛市医师行业典型代表媒体见面会。每年的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这个节日是2017年11月由国务院设立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今年的8月19日是第6个“中国医师节”,活动的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青岛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63个,卫生技术人员9912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279名,涉及临床、中医、公共卫生、口腔四个类别。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医师的工作状况,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青岛市医师行业典型代表的媒体见面会,邀请了12位奋战在医师岗位上的健康守护人,来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
  第一场是大医精诚篇。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四位到场的医师代表,他们是:
  青岛大学医学部外科学系主任、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国际医院副院长、大外科主任 周岩冰医生;
  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 谭兰医生;
  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副院长 马学真医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山东大学分子影像与超声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超声科主任 李杰医生。
  欢迎四位代表的莅临。下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看完短片,相信大家对医师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四位代表依次作一下自我介绍。
  首先,请周岩冰医生。
  周岩冰:大家好,我是周岩冰医生,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目前担任青岛大学医学部外科学系主任,第一临床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国际医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团队每年完成胃癌结直肠癌手术3000余例,其中80%的患者是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完成,手术质量、患者安全、临床结局、远期预后等指标均跻身先进行列。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我院率先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胃肠手术”,这可以称之为外科手术革命性的里程碑。现已有1700余例疑难复杂胃肠肿瘤患者在此项新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新生。作为主要研究者,我们牵头开展了全国多中心研究,在围手术期ERAS管理、机器人胃癌、结直肠手术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也站在了国际学术讲台,发出了“中国好声音”,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感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谢谢周医生。下面我们请谭兰医生作介绍。
  谭兰:大家好,我是谭兰,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40年。目前我带领的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卫健委高级认知中心,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药卫生重点学科、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攀峰学科)、青岛市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单位。我们聚焦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专注于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癫痫诊断诊治及临床研究。与青岛市兄弟医院合作构建了青岛市脑卒中的急救网络,发布了青岛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1.0-3.0版,提高了脑血管病人的治愈率。围绕老年痴呆、癫痫、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Alzheimers & Dementia、中华神经科杂志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原创性论文400余篇。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指南,研究成果被健康报、学习强国、美国CNN、合众国际社、新闻与世界报道等100余家媒体刊发,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20余项。
  主持人:感谢谭兰医生。有请马学真医生。
  马学真:大家好,我是马学真,来自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现任医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岛市人大代表。我和我的团队致力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始终以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为第一目标,努力做到精准放疗治愈肿瘤,以替代早期肿瘤手术治疗,在使用新技术提高肿瘤治愈率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我们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聚焦科研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推动医院科技量值排名进入中国医院百强,成功当选胶东肿瘤联盟主席单位。肿瘤学科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团队专业影响力辐射山东半岛,近三年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转诊数量近3000人次,牵头制定省级、国家级诊疗规范、指南、行业标准共7部。医教研综合发展成效明显,近三年开展肿瘤诊疗近2万例,获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山东省医学科学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20篇。
  主持人:感谢马医生。下面有请李杰医生。
  李杰:我是李杰,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现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大学分子影像与超声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山东大学名医体系“杰出医学专家”,也是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编委以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等职务。
  我从事超声医学和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主要从事腹部、小器官、外周血管等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性诊疗,近几年主要聚焦于甲状腺、乳腺等小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在科研上,带领团队主要进行多功能纳米超声造影剂及药物递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56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医学科技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教学上,近几年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主编了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在学科建设上,带领超声医学连续七年荣获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提名,是山东省超声医学唯一获提名者;超声科也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青岛市临床重点专科。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的介绍。
  医生的职业不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想问一下在四位医师代表的职业生涯中,哪一些事情能够使您印象最深刻,或者是对您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我们请周医生先请。
  周岩冰:感谢主持人的问题。全国最美女医生、我院终身医学专家张默道教授应该是对我临床实践与临床思维影响最多和最大的前辈之一。她经常讲的“任何抗生素代替不了切开(充分)引流”的至理名言,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外科医生,使众多患者获益。我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就遇到了一位从基层医院转诊来的接受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重病人,在多家医院几经周折,基本要放弃了。张教授当时作为医疗组长,立即组织我院精兵强将对患者进行救治。当时胃肠道手术发生吻合口漏的几率比较高,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治疗措施也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在缺乏借鉴经验、治疗方法、有效药物的背景下,她大胆提出“充分引流、经口进食”的治疗策略,“吃十口,漏九口,剩一口,也管用”。她安排我亲自负责该患者的基本护理,就是使用电动吸引器,不断吸引漏出的液体,每天达8000ml,要求晚上睡在病人床旁进行管理。经过1个月的努力,患者克服了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出血等关口,最后康复。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快40年了,我仍然认为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按照当前外科理念和实践救治成功的典型案例,改写了我的认知,也让我认识到只要有爱心和努力,任何危重患者都有希望。张默道教授在病重期间仍然念念不忘“要注意三基培训”“要努力做好临床医生,离床医生就不是好医生”“每个病人都是你要研究的课题”“任何手术除了要关注切除病灶,更多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地充分生活和工作”等。虽然现在张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了,但她的这些话语时刻提醒着我,要心怀病人,潜心钻研,把“救死扶伤”作为神圣职责,不图名利,把解除病人的痛苦看作是最高追求。
  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周医生。下面有请谭兰主任。
  谭兰:在我职业生涯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卒中绿道建设,让原来高致残率的缺血型脑血管病人得到新生。三年前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是一名中学优秀教师、校长,之前有高血压多年,控制不良。一天上课时突然右侧半身无力,言语不能,摔倒在地,意识障碍,120 送到我院急诊室后,经检查为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我们立即启动了卒中绿道,50分钟内进行了静脉溶栓并随后进行取栓桥接治疗。经过团队2个小时的共同努力,血栓取出来了,术后1小时病人清醒了,肢体能活动了,三天后患者下地走路了,2个月后又重新登上了三尺讲坛。这样的治疗效果在10多年前是完全不可能的。最近几年,国家卫健委及青岛市卫健委,大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在硬件建设及人才方面都投入很多,青岛市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都开展了此项工作。我院于2017年牵头构建了青岛市溶栓地图,最大程度引导市民就近抢救,为溶栓介入治疗争取时间,并逐渐完善这项工作,定期检查质控,大大提高了青岛市卒中救治水平,挽救了不少像这位校长一样的患者。这就是医学进步带给社会的红利,也是做医生最大的意义,非常有成就感。
  主持人:感谢谭兰医生。下面有请马学真医生。
  马学真:10年前,我连续接诊了2位中老年男性病人,都被诊断为早期肺癌。他们在确诊后寻求偏方治疗3个月,导致肿瘤快速发展成为晚期肺癌。病人因错失最佳治愈的时机而遭受痛苦,病人和家属基本对治疗丧失了信心,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和痛心。病人来我院后,我带领团队用真心、耐心与病人沟通,制定科学、规范的个性化整体治疗方案,做好病人思想工作,一步一步精准实治。最终肿瘤慢慢缩小,转移灶消失,经过我们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奇迹出现,2位病人的生存期都在10年以上,获得治愈。
  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即使是早期肿瘤,如果不进行科学治疗,也会痛失治愈的机会甚至失去生命。同样的,晚期肿瘤不是肿瘤晚期,不要轻言放弃,个性化多学科联合治疗也可以“带瘤长期生存”。即使是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肺癌,通过放化疗联合免疫、靶向治疗,治愈率也能达到40%-50%。例如结直肠癌肝转移或肺转移,只要有效控制原发和转移病灶,40%以上的患者也可以治愈或长期生存。
  患者病痛,医生心痛,医患同心,共创健康。我始终坚信:医德是行医最根本的底线,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健康至上,生命无限。我们的辛勤努力和履职尽责,只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社会,谱写健康青岛新篇章。
  主持人:感谢马学真医生。下面有请李杰医生介绍。
  李杰:做一名医生其实是我很小时候的梦想,我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但父母省吃俭用,也坚持送我们上学。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我一直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很好。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我的叔叔就是因为生病延误治疗,30多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做一名医生,为亲人们和家乡父老看病。高中毕业后,我顺利考入了山东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漫漫从医之路。几乎所有医生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个救死扶伤、医术精湛的大医,我也不例外,所以从医后格外努力,医疗水平逐渐得到患者和同道的肯定。
  从医这么多年,感受了医者太多的艰辛,也见过太多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患者。我很清楚地记得,2007年的腊月二十八,一位患有孤立肾合并重度肾积水的中年男士来到医院求助,他因尿液无法排出,身体十分虚弱,生命危在旦夕,在辗转多家医院就医无果后来到齐鲁医院找到了我,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说“李医生,求你一定救救我……”当时这位病人身材高大肥胖,这就意味着他的体壁很厚,加上严重水肿,使超声引导下肾穿刺异常困难,手术成功率低、风险大。说实在的,我当时也犹豫过,但是我知道,如果再不尽快进行肾造瘘引出尿液,这位患者生命将非常危险。不管冒多大的风险,也要克服万难,将患者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这是医生的职责。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位患者最后肾造瘘成功,病人转危为安。当时作为医生的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至今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杰医生的分享。
  下面的时间留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大家围绕我们今天发布的主题来提问,提问前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请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请问周岩冰主任,您认为为了适应新时代医学高质量发展,除了医术,医师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周岩冰: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宏伟蓝图及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新的突破。除了扎实掌握“三基”,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认真做好每一例手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还需要不断创新,按照国际规范开展临床研究,推动医学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应用转化,提高诊治水平。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每一种问题都有可能对临床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带来价值,开展临床研究能够更好地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循证医学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我认为,引入医学人文思想,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在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安全质量提升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我谨记美国医生克鲁多的墓志铭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认为,肿瘤患者手术成功,患者生存期不长,这不能算是成功的手术,术后长期、有质量的生存,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必须要做好患者的全程或全生命周期管理。
  作为医师,我们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具备一颗负责任的心;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爱护病人;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一流高质量服务。
  谢谢大家。
  鲁网 记者:8.19中国医师节马上就要到了,请问谭兰主任,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谭兰:感谢我们记者朋友的提问。“医、教、研”并驾齐驱,是每一个优秀医生的理想追求,但是做起来不容易。
  首先,要坚守初心,扎根临床。我从1983年毕业到现在,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认真钻研业务,每天7:30准时到医院,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每周三次大查房、两次专家门诊,只要接到抢救电话,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医院,主持重大抢救工作,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第二,要潜心科研,静心攻关。科研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临床发现问题,科研解释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和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诊治新策略研究及其转化、精准医学研究,近年来从国家慢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出发,搭建了规范化的实验平台和临床样本库,在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子课题资金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第三,要倾心教学,桃李芬芳。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一直是任重而道远,医生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传统的理论授课是重要基础,而临床经验更为重要。这部分的工作需要我们临床医生的参与,在教育中传承。目前我们培养了神经病学专业博士16人,硕士100多人。
  医生是一个美好的职业,医教研每一个维度的工作都很有价值。帮助别人,自己获得成长,有幸参与别人的生命历程,为自己有限的人生增加了厚度。爱事业,爱病人,爱学生。
  谢谢。
  青岛晚报 记者:大医治未病,请问马学真院长,在当前肿瘤多发常发的情况下,该如何做好肿瘤的防治呢?
  马学真: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肿瘤防治的策略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降低发病率;科学诊疗,提高治愈率。”目前我国癌症的治愈率是40.5%,但发达国家已达69.7%,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加快推进肿瘤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防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90%以上肿瘤的发病危险度可以用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解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肿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平时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不熬夜,戒烟限酒。
  二是强化癌症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国家推动癌症筛查,逐步将癌症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我院连续9年参加了“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完成临床筛查3万余人次,促进了居民早诊早治意识的提升,在提高治愈率、提升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因人施治,多学科诊疗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实现早期病人治愈;中期患者争取治愈;晚期患者采取以基因及肿瘤相关信息为基础的个性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放化疗联合,争取长期生存。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癌症防治能力,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为遏制癌症增长、降低癌症疾病负担奠定基础。
  青岛新闻广播 记者:今年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来到青岛办院的第十个年头,请问李杰主任,作为其中的一员,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是怎么看的?
  李杰: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齐鲁医院来到青岛十年了,作为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感觉责任重大。十年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青岛市医疗卫生行业各个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在齐鲁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实现青岛市民病有良医的愿景做出了我们齐鲁人的贡献。
  在未来,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将按照国家战略和卫健委的要求,继续深化医疗改革,探索新的医疗模式,提高医疗效率,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患者的需求。在医疗方面,我们将继续坚持与齐鲁医院中心院区统一规划、一体发展的原则,背靠中心院区的雄厚医疗实力,各个医学专业一体推进,同质化发展,尽快补齐和中心院区的差距,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教学上,依托山东大学的优势资源,奋力推进医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在科研上,继续发挥医院八大重点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和新技术开展应用。
  最重要的一点,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将进一步加强和青岛市各兄弟医疗机构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为青岛市民乃至胶东半岛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暖心的医疗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杰医生的分享。
  我们通过四位代表的分享,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广大医生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守护着健康,救死扶伤,在平凡中铸就着不平凡,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誓词。
  在医师节将要来到的日子里,让我们再一次对医师们说一声辛苦,道一声感谢,献上我们崇高的敬意。
  希望四位分享的故事,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能够照亮每一个人的健康之路,为“健康青岛”的建设贡献每一个人各自的力量!
  第一场见面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医师代表,也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