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管理局“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保安全促发展十条安全生产举措”》新闻发布会

浏览:51


  发布会日期:
  2023年6月26日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6场,由市应急局围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保安全、促发展十条安全生产举措”进行发布。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邀请到了:
  市应急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保岚同志;
  市应急局副局长 庄建蓉同志;
  市应急局副局长 吴法先同志;
  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 孙成新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视频。
  下面,请王保岚局长就应急管理领域开展的“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保安全、促发展十条安全生产举措”的有关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发布介绍。有请。
  王保岚: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首先我代表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向多年来给予应急管理工作关心支持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这次发布会发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市应急管理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的系列措施。
  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推进,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目标,围绕打造“全要素”前置服务体系、“差异化”审慎严格监管体系、“联动型”信用管理服务体系,出台了保安全、促发展的10项举措,下面我就重点围绕这10项举措作发布。
  建立“1+21+N”宣教培训服务体系。“1”就是市安委会,“21”就是21个市级层面的专业委员会,“N”就是N名专家,我们以这种模式由监管执法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专家、法律顾问和健康公益组织专家组成安全生产与防减救灾宣讲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采取“云上直播”、集中培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组合的培训,针对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宣讲团的工作制度,从组织机构、宣讲对象及内容、宣讲形式、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二是组建了36支宣讲团,目前我们深入企业一线、施工现场开展了57场次的宣讲活动。三是坚持“全生命周期”培训,对直管行业领域的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从其建设之初到竣工投产每个阶段进行前置式培训指导。
  创优“政保双联”事故预防体系。重点是“一个机制、一套指南、一项活动”。“一个机制”就是事故预防联动机制,联动的三方面是指高危行业领域监管部门加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保险机构。“服务指南”就是“1+X”差异化服务指南(“1”指规定的服务事项,“X”指个性化服务事项)。“一项活动”就是指“惠企助安”公益活动。去年我们联合青岛银保监局出台了《青岛市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服务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实施办法》,建立“6+3”服务模式,由保险机构提供6项必备服务和3项定制化个性服务,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助力企业安全生产。今年5月份又印发了《青岛市“政保双联”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专项行动方案》,围绕23项重点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系列活动,目前我们通过开展“惠企助安”公益活动,已经先后为2787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高效的服务。
  深化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主要做了5个方面工作:一是扩大“秒批+承诺制”实施范围,对无需进行现场核查和法定公示的事项全部实施“秒批”服务。二是市级及以上项目提前介入,主动开展“嵌入式”“订单式”服务指导。三是建成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四是编制应急管理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制度文件汇编。五是动态调整发布应急管理政务服务事项实施要素、办事指南。目前,市级应急管理审批所有事项均实现互联网办理,同步推出了简单变更事项“秒批”、加油站延期换证“承诺制”、重点项目“嵌入式”服务、企业申报全部事项“三零e办”,这一系列的便民举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又进一步制定印发了《应急管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九条措施》。
  实行说“不”事项提级管理。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按照“不说不能办、只说如何办”的原则,对服务对象诉求不得说“不”;二是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按照予以办理答复,对难以办理的相关事项,未经请示上一级领导不得直接说“不”;三是向社会公开市级和各区市应急管理行政审批负责人联系电话。截至到目前,我们全市目前累计在有效期限内已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5237项,通过统计的情况来看,这5237项办理的新增企业实现贸易额214.5亿元,新增利税2.37亿元。近期,我们正在全面整合各种服务方式,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进一步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持续营造“办事不求人”的良好环境。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工作的通知》,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红黑名单”制度,激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守信行为,推动形成褒奖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对纳入“红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和守信激励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执法检查频次,在申请安全生产政策性资金、评先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建立联合激励对象名录,作为安全生产典型示范企业加以宣传推广。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严格落实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约谈培训、行业或职业禁入等失信惩戒措施。
  深化“差异化”监管执法。我们推出了分级分类执法,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严加监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项:一是动态调整直管行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清单和“红黑名单”企业,每年对重点企业进行计划性检查,对一般企业以“双随机”抽查为主。二是对纳入守信“红名单”和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我们减少检查的频次,以企业自主管理为主,每年检查不超过1次。三是对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加大检查频次,每年检查2次以上。四是对已接受联合检查的企业,除有投诉举报、上级交办等情形外,本年度内原则上不再单独进行同类检查。
  规范实施“执法+普法”模式。我们坚持“一次执法一堂课”的理念,规范实施启动、检查、合议、反馈“四步检查法”,采取“执法+普法”方式,开展“说理式”执法,将普法教育渗透到我们执法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主要是利用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一线岗位人员进行普法教育,通过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剖析典型事故案例,讲解常见违法违规行为、问题隐患以及整改措施,现场为企业答疑,凡予以行政处罚的,向企业说明相应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对行政执法相对人“讲明法理、讲清事理、讲通情理”,实现从“事后普法”到“提前送法”的转变。今年我们通过开展“护企·春安”等一系列的服务、执法活动,先后服务企业26家次、发现并协助整改各类问题隐患618频次,答疑170余次。
  持续优化“执法+服务”措施。具体打好“公布执法事项+三个清单+事前公示+重大案件回访”组合拳,让执法更加公开透明。具体为:一是定期公布直管行业领域企业重点执法事项;二是编制发布“三个清单”(生产经营单位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指导清单、劳务派遣人员和灵活用工安全管理指导清单和直管行业领域企业常见违规违法行为清单),指导企业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纠察;三是实行行政执法事前公示制度,提前15日在门户网站公示本级月度执法计划,对拟执法的企业公布名单,在检查前企业如有诉求,由相应监管人员及时进驻企业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定期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回访,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目前,我们已编制涵盖131项内容的“企业常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清单”,通过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在这里也借这个机会进行一下宣传,我们严格执法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公布这个清单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明确自己隐患的所在、薄弱环节的重点,以进一步提高企业自查自纠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公布清单也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来规范我们的执法行为,杜绝选择性执法。
  实施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在落实《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将严格执法与包容审慎有机融合,变“严罚式”为“容错式”,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凡是对触犯安全生产红线底线的企业要依法从严处罚,对符合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情形的,予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能及时改正,并且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二是对纳入“红名单”管理的企业,特别是对拟上市和“专精特新”的企业,我们首次执法检查对发现的制度管理类的违规行为和一般事故隐患,能够立即整改、没有造成危害或严重后果的,以批评教育、责令整改为主,一般不给予处罚。三是对企业自查发现并在整改期内且正在整改的事故隐患,不给予罚款的行为处罚。四是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停止供电等强制措施,能用非强制手段达到目的的,我们尽量避免采用强制措施。这方面我们主要是突出“先礼后兵”,重在提升排查整治的质量。
  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服务机制。一是实施主动告知提醒制度,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也附送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告知企业信用修复的权利和相关要求。二是对向社会公示行政处罚和列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公示或管理期限届满前已纠正全部违法失信行为的,接到企业信用修复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信用修复,来提高信用修复的时效。在这里也说明一下,“黑名单”企业不是“一黑到底”,如果企业在规定的整改范围之内进行改正的,我们可以通过信用修复机制及时地将企业移出“黑名单”,恢复相应的信用。目前我们已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及主动服务工作的通知》,从今年5月1日开始,开展“信用修复主动服务”活动,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刚才也提到了,我们同步送达两张告知书,一个是信用修复告知书,另一个是指导如何修复的告知书,就是《信用修复明白纸》,“点对点”告知、“手把手”指导。同时,对向社会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和列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公示或期满之后,我们在修复上刚才也提到,一个是要提高时效,第二是要增加主动性。通过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主动修复机制以来,目前我们已经为22家企业及时进行了信用修复,移出了“黑名单”的管理。目前我们信用修复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从换位思考这一举措也打消了企业违法不报,对违法进行排斥的这样一种心理顾虑,应该说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理解“安全就是最好的发展”这样一个营商环境的思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今天新闻发布就这么多,在此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对我们青岛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衷心期望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理解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保岚局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朋友们提问的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局长您好!听说今年我市在保险机构服务企业事故预防方面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庄建蓉: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保险服务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向事前转型”的一项有益探索。从去年以来,我们安监局和银保监局在安全生产、风险预防和隐患排查治理,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这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安责险服务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实施办法》和《“政保双联”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专项行动方案》。在这里面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治理的内容。首先将安责险事故预防的规定动作从“6选1”改变为“6必选”,确保保险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能够兜住安全底。二是增加了费用的投入。将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费用从全国各地例行的10-15%,提高到20%,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保险费用服务企业事故预防的资金投入。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6必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为企业提供“6+X”个性服务,解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开展的第二项工作是进一步健全多元的治理体系。由“政府+企业”二元治理结构转变为“政府+保险+专家+科技”的多元治理模式。我们编制了“1总则8细则”的技术服务规范和“1+X”差异服务指南。开展了“暖冬惠企”公益服务,为1783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会诊服务,帮助企业查找解决隐患1.5万项,企业的满意率达到100%。在国家规定的八大高危行业领域的基础上,青岛试点将危险性较大的涉爆粉尘、涉氨制冷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电梯纳入安责险的投保范围。在此基础上探索“主险+附加险”的统筹安责险、灾害民生险等多个险种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重安全保障。
  第三项工作是进一步夯实治理的基础。我们整合青岛市的保险资源,成立安责险试点工作联席会,人保、国寿财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13家保险机构共同为企业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工作。加大奖补的力度,对投保的高危企业实施费率40%的补贴,提高企业主动投保的意愿,特别是在疫情影响期间,连续三年利用奖补政策、延长服务期限等办法,切实减轻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担。另外开展科技助力,打造安责险数据信息化平台,实现政府、保险机构和投保企业安全生产数据的共联、互通有无,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培训,从去年底到现在累计培训企业21276家次,线上答复咨询756家次。
  通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实现了政府监管与保险机构、市场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服务的监督更加严格,对保险机构每年开展一次事故预防服务评估,对只扩面不提供服务的保险机构纳入“黑名单”管理,严查服务内容缺失、弄虚作假等行为。二是减量的重点更加突出。通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少数,尤其是企业负责人。去年以来,累计为培训企业负责人5565人次,重点解决企业负责人不会干、不想干等问题。第三个转变是服务手段更加优化。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实行了拓展保障范围、延长保险期限、调低保费等六项措施,助力企业解难纾困。在疫情防控转段、集中复工复产这一安全生产事故比较多发的时期,通过安责险协助300家重点工贸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企业提供扎实的安全生产保障。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山东商报 记者:局长您好,行政审批工作直接面对企业和群众,是体现一个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效果的直接窗口和重要环节。我想问一下,咱们应急局在行政审批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吴法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非常感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尤其是行政审批工作的关心。近几年,市应急管理局围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将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先后推出了“秒批+服务制”“三零e办”“嵌入式服务”等创新举措,不见面审批数量大大增加,审批效率和服务效果日渐明显。刚才王局长也介绍了,我们自2021年11月实施“三零e办”服务措施以来,全市各级应急部门共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5237项,为全市经济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今年,为进一步深化作风能力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和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行政审批服务,根据《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5月23日印发了《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九条措施》,从“放”“管”“服”三个方面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放”的力度,通过扩大事项实施范围使“秒批+承诺制”服务扩能增效,通过环节优化整合促进审批时限再压缩等措施,让“放”能放出竞争力和创造力,使优化营商环境“有深度”。
  二是健全“管”的机制,通过引入化工过程全生命周期本质安全技术(IST)检查表配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许可审查,建立安全风险靶向审核机制;通过AI赋能实现电子证照与传统纸质证照“同发放”“同效力”“同认可”;通过向社会公开工作电话,通畅咨询、投诉和举报路径,让审批行为“曝晒日光浴”,零距离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管”能管出公信力和高效能,使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度”。
  三是提升“服”的质效,通过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建设,实现“三零e办”无感智办;通过实施“订单式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主动上门找需求、送服务,实现开门纳谏、敲门问需;通过24小时服务“不打烊”和群众诉求不得说“不”的制度,实现“全天候服务”常态化,树立“店小二”形象,让“服”能服出吸引力和智慧化,使优化营商环境“有温度”。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配套政策,让好事真正落地,确实办好,继续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精准度、穿透力,打造“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环境,树立“店小二”形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观海新闻 记者:安全生产执法与企业密切相关。请问,怎么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系?
  孙成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负责回答。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安全生产执法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安全生产执法,是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定职责,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严肃查处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督促企业管控风险,及时消除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保障职工、群众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6月21日发生在银川的富洋烧烤店的31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已经冲击了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见安全生产执法的重要意义。市应急局党委高度重视,统筹处理严格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制定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N”的实施方案,主要是以严格规范执法为前提、以公正文明执法和导向,在保持严格执法、严惩违法底线的同时,将普法、服务融入安全生产审批、监管、执法的全链条,彰显服务发展的温情,助力企业发展的柔性。
  监管执法+文明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执法队伍建设上实施规范。主要是规范队伍人员的形象、言行和执法行为。二是规范我们的执法过程。通过合理地确定执法企业的频次,解决随意执法、任性执法的痼疾。
  监管执法+普法教育:通过由点到面、由企业到社会、由监管到执法的普法教育和典型案例的警示,着力解决社会和企业法律意识薄弱、守法意识缺失的顽症。
  监管执法+主动告知:通过在行政审批、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各个环节主动告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事项、法规标准,让企业了解是什么、熟悉为什么、知道怎么办,着力解决企业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到的问题。
  监管执法+宽严相济:在保持严格执法、严惩执法底线的同时,综合分析违法行为的原因、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在确保事故隐患闭环整改管理的前提下,依法落实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柔性措施,慎用行政强制措施,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监管执法+定向服务:对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和成长型企业,通过采取前置指导、送教助企、跟踪帮扶等惠企优商的措施,对相关企业,除涉及举报核查、交办、移送案件线索和专项整治这种情况外,无事不扰。
  检查中以实施服务为主、执法为辅的定向服务,针对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重点工业强镇,安排执法人员“进街驻企”开展执导性检查;针对检查的共性和突出问题,组织周边的同类企业进行集中反馈培训,放大“检查一家,规范同行”的效应。
  监管执法+信用管理:鼓励企业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长期保持法定安全生产条件。对守信的企业减少执法检查频次;对严重失信和重点关注的企业,适时加大检查频次,发现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
  对于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围绕采取主动告知信用修复条件和程序的措施,提醒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对主动履行法定法律义务,达到最短公示期并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主动帮助企业采集信用修复的信息,指导完成修复流程,帮助企业重塑社会信用,及时消除违法失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最后也期望各位媒体朋友也经常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我的回答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现场提问就到这。如果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会后可以联系市应急管理局,联系电话:85913562。
  各位媒体朋友们,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全面依法治安,强化责任落实,严防各类风险,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我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安全防线。希望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报道、宣传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取得的显着成效。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6月26日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6场,由市应急局围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保安全、促发展十条安全生产举措”进行发布。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邀请到了:
  市应急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保岚同志;
  市应急局副局长 庄建蓉同志;
  市应急局副局长 吴法先同志;
  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 孙成新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视频。
  下面,请王保岚局长就应急管理领域开展的“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保安全、促发展十条安全生产举措”的有关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发布介绍。有请。
  王保岚: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首先我代表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向多年来给予应急管理工作关心支持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这次发布会发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市应急管理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的系列措施。
  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推进,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目标,围绕打造“全要素”前置服务体系、“差异化”审慎严格监管体系、“联动型”信用管理服务体系,出台了保安全、促发展的10项举措,下面我就重点围绕这10项举措作发布。
  建立“1+21+N”宣教培训服务体系。“1”就是市安委会,“21”就是21个市级层面的专业委员会,“N”就是N名专家,我们以这种模式由监管执法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专家、法律顾问和健康公益组织专家组成安全生产与防减救灾宣讲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采取“云上直播”、集中培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组合的培训,针对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宣讲团的工作制度,从组织机构、宣讲对象及内容、宣讲形式、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二是组建了36支宣讲团,目前我们深入企业一线、施工现场开展了57场次的宣讲活动。三是坚持“全生命周期”培训,对直管行业领域的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从其建设之初到竣工投产每个阶段进行前置式培训指导。
  创优“政保双联”事故预防体系。重点是“一个机制、一套指南、一项活动”。“一个机制”就是事故预防联动机制,联动的三方面是指高危行业领域监管部门加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保险机构。“服务指南”就是“1+X”差异化服务指南(“1”指规定的服务事项,“X”指个性化服务事项)。“一项活动”就是指“惠企助安”公益活动。去年我们联合青岛银保监局出台了《青岛市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服务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实施办法》,建立“6+3”服务模式,由保险机构提供6项必备服务和3项定制化个性服务,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助力企业安全生产。今年5月份又印发了《青岛市“政保双联”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专项行动方案》,围绕23项重点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系列活动,目前我们通过开展“惠企助安”公益活动,已经先后为2787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高效的服务。
  深化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主要做了5个方面工作:一是扩大“秒批+承诺制”实施范围,对无需进行现场核查和法定公示的事项全部实施“秒批”服务。二是市级及以上项目提前介入,主动开展“嵌入式”“订单式”服务指导。三是建成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四是编制应急管理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制度文件汇编。五是动态调整发布应急管理政务服务事项实施要素、办事指南。目前,市级应急管理审批所有事项均实现互联网办理,同步推出了简单变更事项“秒批”、加油站延期换证“承诺制”、重点项目“嵌入式”服务、企业申报全部事项“三零e办”,这一系列的便民举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又进一步制定印发了《应急管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九条措施》。
  实行说“不”事项提级管理。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按照“不说不能办、只说如何办”的原则,对服务对象诉求不得说“不”;二是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按照予以办理答复,对难以办理的相关事项,未经请示上一级领导不得直接说“不”;三是向社会公开市级和各区市应急管理行政审批负责人联系电话。截至到目前,我们全市目前累计在有效期限内已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5237项,通过统计的情况来看,这5237项办理的新增企业实现贸易额214.5亿元,新增利税2.37亿元。近期,我们正在全面整合各种服务方式,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进一步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持续营造“办事不求人”的良好环境。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工作的通知》,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红黑名单”制度,激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守信行为,推动形成褒奖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对纳入“红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和守信激励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执法检查频次,在申请安全生产政策性资金、评先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建立联合激励对象名录,作为安全生产典型示范企业加以宣传推广。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严格落实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约谈培训、行业或职业禁入等失信惩戒措施。
  深化“差异化”监管执法。我们推出了分级分类执法,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严加监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项:一是动态调整直管行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清单和“红黑名单”企业,每年对重点企业进行计划性检查,对一般企业以“双随机”抽查为主。二是对纳入守信“红名单”和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我们减少检查的频次,以企业自主管理为主,每年检查不超过1次。三是对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加大检查频次,每年检查2次以上。四是对已接受联合检查的企业,除有投诉举报、上级交办等情形外,本年度内原则上不再单独进行同类检查。
  规范实施“执法+普法”模式。我们坚持“一次执法一堂课”的理念,规范实施启动、检查、合议、反馈“四步检查法”,采取“执法+普法”方式,开展“说理式”执法,将普法教育渗透到我们执法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主要是利用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一线岗位人员进行普法教育,通过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剖析典型事故案例,讲解常见违法违规行为、问题隐患以及整改措施,现场为企业答疑,凡予以行政处罚的,向企业说明相应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对行政执法相对人“讲明法理、讲清事理、讲通情理”,实现从“事后普法”到“提前送法”的转变。今年我们通过开展“护企·春安”等一系列的服务、执法活动,先后服务企业26家次、发现并协助整改各类问题隐患618频次,答疑170余次。
  持续优化“执法+服务”措施。具体打好“公布执法事项+三个清单+事前公示+重大案件回访”组合拳,让执法更加公开透明。具体为:一是定期公布直管行业领域企业重点执法事项;二是编制发布“三个清单”(生产经营单位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指导清单、劳务派遣人员和灵活用工安全管理指导清单和直管行业领域企业常见违规违法行为清单),指导企业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纠察;三是实行行政执法事前公示制度,提前15日在门户网站公示本级月度执法计划,对拟执法的企业公布名单,在检查前企业如有诉求,由相应监管人员及时进驻企业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定期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回访,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目前,我们已编制涵盖131项内容的“企业常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清单”,通过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在这里也借这个机会进行一下宣传,我们严格执法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公布这个清单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明确自己隐患的所在、薄弱环节的重点,以进一步提高企业自查自纠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公布清单也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来规范我们的执法行为,杜绝选择性执法。
  实施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在落实《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将严格执法与包容审慎有机融合,变“严罚式”为“容错式”,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凡是对触犯安全生产红线底线的企业要依法从严处罚,对符合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情形的,予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能及时改正,并且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二是对纳入“红名单”管理的企业,特别是对拟上市和“专精特新”的企业,我们首次执法检查对发现的制度管理类的违规行为和一般事故隐患,能够立即整改、没有造成危害或严重后果的,以批评教育、责令整改为主,一般不给予处罚。三是对企业自查发现并在整改期内且正在整改的事故隐患,不给予罚款的行为处罚。四是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停止供电等强制措施,能用非强制手段达到目的的,我们尽量避免采用强制措施。这方面我们主要是突出“先礼后兵”,重在提升排查整治的质量。
  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服务机制。一是实施主动告知提醒制度,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也附送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告知企业信用修复的权利和相关要求。二是对向社会公示行政处罚和列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公示或管理期限届满前已纠正全部违法失信行为的,接到企业信用修复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信用修复,来提高信用修复的时效。在这里也说明一下,“黑名单”企业不是“一黑到底”,如果企业在规定的整改范围之内进行改正的,我们可以通过信用修复机制及时地将企业移出“黑名单”,恢复相应的信用。目前我们已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及主动服务工作的通知》,从今年5月1日开始,开展“信用修复主动服务”活动,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刚才也提到了,我们同步送达两张告知书,一个是信用修复告知书,另一个是指导如何修复的告知书,就是《信用修复明白纸》,“点对点”告知、“手把手”指导。同时,对向社会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和列入“黑名单”管理的企业,公示或期满之后,我们在修复上刚才也提到,一个是要提高时效,第二是要增加主动性。通过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主动修复机制以来,目前我们已经为22家企业及时进行了信用修复,移出了“黑名单”的管理。目前我们信用修复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从换位思考这一举措也打消了企业违法不报,对违法进行排斥的这样一种心理顾虑,应该说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理解“安全就是最好的发展”这样一个营商环境的思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今天新闻发布就这么多,在此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对我们青岛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衷心期望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理解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保岚局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朋友们提问的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局长您好!听说今年我市在保险机构服务企业事故预防方面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庄建蓉: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保险服务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向事前转型”的一项有益探索。从去年以来,我们安监局和银保监局在安全生产、风险预防和隐患排查治理,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这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安责险服务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实施办法》和《“政保双联”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专项行动方案》。在这里面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治理的内容。首先将安责险事故预防的规定动作从“6选1”改变为“6必选”,确保保险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能够兜住安全底。二是增加了费用的投入。将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费用从全国各地例行的10-15%,提高到20%,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保险费用服务企业事故预防的资金投入。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6必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为企业提供“6+X”个性服务,解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开展的第二项工作是进一步健全多元的治理体系。由“政府+企业”二元治理结构转变为“政府+保险+专家+科技”的多元治理模式。我们编制了“1总则8细则”的技术服务规范和“1+X”差异服务指南。开展了“暖冬惠企”公益服务,为1783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会诊服务,帮助企业查找解决隐患1.5万项,企业的满意率达到100%。在国家规定的八大高危行业领域的基础上,青岛试点将危险性较大的涉爆粉尘、涉氨制冷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电梯纳入安责险的投保范围。在此基础上探索“主险+附加险”的统筹安责险、灾害民生险等多个险种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重安全保障。
  第三项工作是进一步夯实治理的基础。我们整合青岛市的保险资源,成立安责险试点工作联席会,人保、国寿财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13家保险机构共同为企业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工作。加大奖补的力度,对投保的高危企业实施费率40%的补贴,提高企业主动投保的意愿,特别是在疫情影响期间,连续三年利用奖补政策、延长服务期限等办法,切实减轻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担。另外开展科技助力,打造安责险数据信息化平台,实现政府、保险机构和投保企业安全生产数据的共联、互通有无,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培训,从去年底到现在累计培训企业21276家次,线上答复咨询756家次。
  通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实现了政府监管与保险机构、市场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服务的监督更加严格,对保险机构每年开展一次事故预防服务评估,对只扩面不提供服务的保险机构纳入“黑名单”管理,严查服务内容缺失、弄虚作假等行为。二是减量的重点更加突出。通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少数,尤其是企业负责人。去年以来,累计为培训企业负责人5565人次,重点解决企业负责人不会干、不想干等问题。第三个转变是服务手段更加优化。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实行了拓展保障范围、延长保险期限、调低保费等六项措施,助力企业解难纾困。在疫情防控转段、集中复工复产这一安全生产事故比较多发的时期,通过安责险协助300家重点工贸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企业提供扎实的安全生产保障。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山东商报 记者:局长您好,行政审批工作直接面对企业和群众,是体现一个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效果的直接窗口和重要环节。我想问一下,咱们应急局在行政审批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吴法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非常感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尤其是行政审批工作的关心。近几年,市应急管理局围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将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先后推出了“秒批+服务制”“三零e办”“嵌入式服务”等创新举措,不见面审批数量大大增加,审批效率和服务效果日渐明显。刚才王局长也介绍了,我们自2021年11月实施“三零e办”服务措施以来,全市各级应急部门共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5237项,为全市经济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今年,为进一步深化作风能力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和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行政审批服务,根据《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5月23日印发了《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九条措施》,从“放”“管”“服”三个方面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放”的力度,通过扩大事项实施范围使“秒批+承诺制”服务扩能增效,通过环节优化整合促进审批时限再压缩等措施,让“放”能放出竞争力和创造力,使优化营商环境“有深度”。
  二是健全“管”的机制,通过引入化工过程全生命周期本质安全技术(IST)检查表配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许可审查,建立安全风险靶向审核机制;通过AI赋能实现电子证照与传统纸质证照“同发放”“同效力”“同认可”;通过向社会公开工作电话,通畅咨询、投诉和举报路径,让审批行为“曝晒日光浴”,零距离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管”能管出公信力和高效能,使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度”。
  三是提升“服”的质效,通过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建设,实现“三零e办”无感智办;通过实施“订单式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主动上门找需求、送服务,实现开门纳谏、敲门问需;通过24小时服务“不打烊”和群众诉求不得说“不”的制度,实现“全天候服务”常态化,树立“店小二”形象,让“服”能服出吸引力和智慧化,使优化营商环境“有温度”。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配套政策,让好事真正落地,确实办好,继续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精准度、穿透力,打造“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环境,树立“店小二”形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观海新闻 记者:安全生产执法与企业密切相关。请问,怎么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系?
  孙成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负责回答。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安全生产执法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安全生产执法,是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定职责,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严肃查处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督促企业管控风险,及时消除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保障职工、群众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6月21日发生在银川的富洋烧烤店的31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已经冲击了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见安全生产执法的重要意义。市应急局党委高度重视,统筹处理严格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制定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N”的实施方案,主要是以严格规范执法为前提、以公正文明执法和导向,在保持严格执法、严惩违法底线的同时,将普法、服务融入安全生产审批、监管、执法的全链条,彰显服务发展的温情,助力企业发展的柔性。
  监管执法+文明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执法队伍建设上实施规范。主要是规范队伍人员的形象、言行和执法行为。二是规范我们的执法过程。通过合理地确定执法企业的频次,解决随意执法、任性执法的痼疾。
  监管执法+普法教育:通过由点到面、由企业到社会、由监管到执法的普法教育和典型案例的警示,着力解决社会和企业法律意识薄弱、守法意识缺失的顽症。
  监管执法+主动告知:通过在行政审批、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各个环节主动告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事项、法规标准,让企业了解是什么、熟悉为什么、知道怎么办,着力解决企业不想做、不会做、做不到的问题。
  监管执法+宽严相济:在保持严格执法、严惩执法底线的同时,综合分析违法行为的原因、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在确保事故隐患闭环整改管理的前提下,依法落实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柔性措施,慎用行政强制措施,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监管执法+定向服务:对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和成长型企业,通过采取前置指导、送教助企、跟踪帮扶等惠企优商的措施,对相关企业,除涉及举报核查、交办、移送案件线索和专项整治这种情况外,无事不扰。
  检查中以实施服务为主、执法为辅的定向服务,针对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重点工业强镇,安排执法人员“进街驻企”开展执导性检查;针对检查的共性和突出问题,组织周边的同类企业进行集中反馈培训,放大“检查一家,规范同行”的效应。
  监管执法+信用管理:鼓励企业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长期保持法定安全生产条件。对守信的企业减少执法检查频次;对严重失信和重点关注的企业,适时加大检查频次,发现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
  对于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围绕采取主动告知信用修复条件和程序的措施,提醒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对主动履行法定法律义务,达到最短公示期并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主动帮助企业采集信用修复的信息,指导完成修复流程,帮助企业重塑社会信用,及时消除违法失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最后也期望各位媒体朋友也经常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我的回答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现场提问就到这。如果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会后可以联系市应急管理局,联系电话:85913562。
  各位媒体朋友们,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全面依法治安,强化责任落实,严防各类风险,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我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安全防线。希望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报道、宣传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取得的显着成效。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