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亮点成效》新闻发布会

浏览:121


  发布会日期:
  2023年6月21日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的主题是介绍“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亮点成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发布。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张升强同志;
  市文明办副主任 陈学明同志;
  市民政局副局长 王海春同志;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 许红炜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升强副部长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有关情况,有请。
  张升强: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青岛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并一直关心支持我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关键一环,发挥了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聚焦思想铸魂,夯实文明根基。坚持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理论宣讲走深走实。着眼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点内容,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百余支常年活跃在城乡一线的宣讲队伍和1.6万余人的百姓宣讲团,创作6000余个群众自编自演的宣讲节目,打造“青岛好人故事会”“身边人讲身边事”等特色宣讲品牌140余个,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
  二是典型影响深入人心。培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常态化组织开展典型宣讲、身边好人事迹宣讲进乡村活动,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激发了乡村振兴正能量。
  三是宣传报道更具影响。统筹报、台、网、微、端等资源力量,协调中央、省媒体,组织市级媒体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讲好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典型案例、模范事迹,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特别是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优势,制作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产品,为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二、坚持价值引领,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一是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延伸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家庭站、特色站点等4000余个,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做实做细“五为”(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暖心志愿服务,自2022年以来,开展活动3.6万余次,受众170万余人,帮助群众解决难题12.1万余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成效,以暖心之举成风化俗。常态开展“五聚”实践活动,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文明实践阵地逐渐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二是积极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围绕“美德青岛”建设,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点,策划推出《如此生活》分享会、“树文明新风”宣传等活动,依托美德健康大讲堂、云课堂、微课件等讲清讲透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讲好美德青岛感人故事,40余万名群众参与其中,推动形成倡树美德的浓厚氛围。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广泛推行积分超市、暖心食堂等做法,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
  三是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婚丧改革,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全国、省婚俗改革试验区试点,大力宣传文明婚俗文化,抵制恶俗婚闹、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讲好文明婚俗故事。建成新时代结婚礼堂131处,累计为1500余对新人举办新式婚礼。统筹陆海资源,大力推进海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青蓝一体”青岛样板,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四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统筹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共建共享,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明显,目前有全国文明村镇18个,省级文明村镇249个,市级文明村镇538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9%。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宣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以优良家风带动乡村文明新风。
  三、关注群众需求,聚力为民惠民。坚持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促进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优势资源下沉。培育农村文艺人才和文化骨干1.2万人次,培养和扶持农村文化队伍8000余支,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人才队伍支撑。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行政村覆盖率100%,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万余场。连续组织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把丰收节打造成农民自己的节日、农耕文明的符号、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
  二是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认定市级非遗工坊54家,区(市)级非遗工坊92家。建立麦草画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207个、即墨花边等老字号企业名录22个,评选胶州黑陶等青岛名品录10个、泊里红席等手造乡土名村10个。完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设计类项目5个,施工类3个,乡土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三是做强乡村文化产业。倾力打造“山东手造 青岛有礼”文化品牌,在挖掘产品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全面发力。制定出台《青岛市扶持手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推动手造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草编、刺绣、发制品等多个手造产业门类已初具规模,大欧鸟笼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手造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明确重点村“2+4+2”(“2”即体现文化体验廊道和重点村;“4”即体现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体验丰富、和美善治四大内容;“2”即体现特色鲜明、宜居宜游两大特色内容)建设内容要求,完成了8个村庄方案编制和部门联合评审工作。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组织举办红色文化“四进”等活动215项,推出8条革命文物路径游主题线路。
  下一步,我市将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淳化农村乡风民俗、营造浓厚乡村振兴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凝心铸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档升级,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升强副部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请提问。
  鲁网 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我市在建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学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近年来,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经过了试点探索、全域推进、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等阶段,形成富有青岛特色的文明实践“青岛路径”,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和经验推广。我们始终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深耕文明实践,为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我从三个聚焦来作一介绍。
  (一)聚焦“体制机制健全”,着力构建常态长效的工作体系。坚持“一把手”顶格推进,四级书记抓,建三级体系,推动形成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区(市)构建“两中心”融通共建路径,创新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形成“五单”工作闭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制定完善信息公开、日常管理、定期报告、结对共建等制度,推动文明实践常态长效。推广“德育积分”“积分超市”建设,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激励文明乡风。
  (二)聚焦“资源整合到位”,着力搭建软硬件并重的服务格局。在实现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学校、企业、集市、车站等领域拓展特色站点建设,不断提升文明实践辐射力。今年,创新思路、先行先试,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展示区、展示带,最大程度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积极推进“五聚”(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逐步成为群众日常生活最愿意去、最开心、最舒心、最暖心的地方。
  (三)聚焦“服务群众精准”,着力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一是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组建1.6万余人的百姓宣讲团,用“大白话”讲述大道理,切实让理论宣讲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深化“五为”志愿服务。建成6000余支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持续实施3600余个重点项目,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暖民心”主题活动,这项活动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时候开始实施,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这项工作特别是这项活动持续开展意义非常重大,效果也非常明显。让文明实践“有温度”,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口碑。三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结合“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每年开展集中性活动2.4万余场(次)。文明实践阵地每月制定并公布活动计划,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固化群众参与习惯。打造“庄户学院”“文化串门”“家门口说唱”“身边人讲身边事”等群众参与度高、口碑好的品牌项目,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在密织阵地网络、探索综合体建设路径、提升群众参与度等方面出思路、见行动,更好的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更好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山东商报 记者:我市倡导开展了“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持续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请介绍下青岛在推进婚丧改革、倡树文明新风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谢谢。
  王海春:近年来,青岛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大力推进婚丧习俗改革,作为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培育淳朴民风,传承优良家风,弘扬公序良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推动婚俗改革,为爱护航减负。一是建立由分管市领导为总召集人,11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大力培育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西海岸新区、山东省婚俗改革试验区-城阳区,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婚俗改革工作全面起势、走深走实。三是在青岛电视台播放《文明新风尚 共享幸福家》10集系列短片,编制 “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宣传画册,发放文明婚俗倡议书20余万份,开展婚俗宣传60余次,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近3万人次,举办集体婚礼50余场,大力宣传文明婚俗文化。四是配合宣传部门,开展抵制恶俗婚闹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恶俗婚闹突出问题,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抵制喜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婚俗新风吹遍岛城。
  二、实施惠民礼葬,实现逝有所安。 一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殡葬设施建设,编制完成《青岛市殡葬设施发展规划》,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建设规划,有效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区(市)级公益性怀念堂9处,乡(镇)级公益性殡葬设施55处,村(居)公益性公墓1095处。二是推进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海之情”海葬服务,倾力打造“青蓝一体”青岛样板,绿色殡葬服务供给呈现多样化。三是出台一系列惠民、暖心殡葬政策,免除6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节地生态葬实行免费,对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进行奖补,绿色殡葬、惠民殡葬、文明殡葬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的提升。
  三、破除陈规陋习,倡树乡村新风。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实现全市2080个村(居)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7.6万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婚丧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推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营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百度青岛 记者:“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工程是咱们文旅局开展了多年的一项工作,农村广大群众也非常喜欢,目前咱们青岛“一村一年一场戏”的落实情况是什么样的?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许红炜: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多年来对青岛文旅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自2014年起,我市根据省里部署要求,开始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积极调度指导各区(市)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开拓创新,将一大批歌舞、吕剧、茂腔戏、柳腔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年均演出4000余场,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区(市)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工作新机制。崂山区秉承“欢乐崂山·文化惠民”的宗旨,突出群众主导、全民参与、自编自演、共创共享,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和居民文艺风采;西海岸新区积极培育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实施“种文化”工程,成功打造“小品进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开创了“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城阳区认真落实“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将基层群众最想、最盼、最缺的文化产品“打包”送到家门口;即墨区设置督查反馈制度,成立督查小组,根据演出日程安排定期到村庄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演出质量;胶州市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入户访问、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观演需求,实现精准定位,以需定供,提高群众满意度;平度市建立“五有一全”常态推进机制(即剧目有介绍,现场有横幅,演出有视频、有照片,反馈有回执,“一全”即演出实现村庄全覆盖,不漏一村一庄);莱西市建立了以“专业剧团为主,庄户剧团”为辅的送戏下乡模式,在重要节假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体文化活动,烘托了节日气氛,也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着眼满足不同区市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演出产品和服务,增强老百姓参与度,不断提升戏曲进乡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谢谢。
  主持人:感谢许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文明办,联系电话:85912177。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发布会日期:
  2023年6月21日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的主题是介绍“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亮点成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发布。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张升强同志;
  市文明办副主任 陈学明同志;
  市民政局副局长 王海春同志;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 许红炜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升强副部长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有关情况,有请。
  张升强: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青岛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班,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并一直关心支持我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关键一环,发挥了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聚焦思想铸魂,夯实文明根基。坚持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理论宣讲走深走实。着眼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点内容,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百余支常年活跃在城乡一线的宣讲队伍和1.6万余人的百姓宣讲团,创作6000余个群众自编自演的宣讲节目,打造“青岛好人故事会”“身边人讲身边事”等特色宣讲品牌140余个,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
  二是典型影响深入人心。培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常态化组织开展典型宣讲、身边好人事迹宣讲进乡村活动,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激发了乡村振兴正能量。
  三是宣传报道更具影响。统筹报、台、网、微、端等资源力量,协调中央、省媒体,组织市级媒体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讲好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典型案例、模范事迹,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特别是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优势,制作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产品,为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二、坚持价值引领,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一是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延伸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家庭站、特色站点等4000余个,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做实做细“五为”(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暖心志愿服务,自2022年以来,开展活动3.6万余次,受众170万余人,帮助群众解决难题12.1万余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成效,以暖心之举成风化俗。常态开展“五聚”实践活动,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文明实践阵地逐渐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二是积极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围绕“美德青岛”建设,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点,策划推出《如此生活》分享会、“树文明新风”宣传等活动,依托美德健康大讲堂、云课堂、微课件等讲清讲透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讲好美德青岛感人故事,40余万名群众参与其中,推动形成倡树美德的浓厚氛围。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广泛推行积分超市、暖心食堂等做法,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
  三是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婚丧改革,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全国、省婚俗改革试验区试点,大力宣传文明婚俗文化,抵制恶俗婚闹、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讲好文明婚俗故事。建成新时代结婚礼堂131处,累计为1500余对新人举办新式婚礼。统筹陆海资源,大力推进海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青蓝一体”青岛样板,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四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统筹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共建共享,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明显,目前有全国文明村镇18个,省级文明村镇249个,市级文明村镇538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9%。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宣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以优良家风带动乡村文明新风。
  三、关注群众需求,聚力为民惠民。坚持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促进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优势资源下沉。培育农村文艺人才和文化骨干1.2万人次,培养和扶持农村文化队伍8000余支,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人才队伍支撑。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行政村覆盖率100%,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万余场。连续组织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把丰收节打造成农民自己的节日、农耕文明的符号、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
  二是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认定市级非遗工坊54家,区(市)级非遗工坊92家。建立麦草画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207个、即墨花边等老字号企业名录22个,评选胶州黑陶等青岛名品录10个、泊里红席等手造乡土名村10个。完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设计类项目5个,施工类3个,乡土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三是做强乡村文化产业。倾力打造“山东手造 青岛有礼”文化品牌,在挖掘产品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全面发力。制定出台《青岛市扶持手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推动手造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草编、刺绣、发制品等多个手造产业门类已初具规模,大欧鸟笼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手造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明确重点村“2+4+2”(“2”即体现文化体验廊道和重点村;“4”即体现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体验丰富、和美善治四大内容;“2”即体现特色鲜明、宜居宜游两大特色内容)建设内容要求,完成了8个村庄方案编制和部门联合评审工作。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组织举办红色文化“四进”等活动215项,推出8条革命文物路径游主题线路。
  下一步,我市将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淳化农村乡风民俗、营造浓厚乡村振兴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凝心铸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档升级,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升强副部长的发布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请提问。
  鲁网 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我市在建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学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近年来,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经过了试点探索、全域推进、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等阶段,形成富有青岛特色的文明实践“青岛路径”,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和经验推广。我们始终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深耕文明实践,为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我从三个聚焦来作一介绍。
  (一)聚焦“体制机制健全”,着力构建常态长效的工作体系。坚持“一把手”顶格推进,四级书记抓,建三级体系,推动形成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区(市)构建“两中心”融通共建路径,创新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形成“五单”工作闭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制定完善信息公开、日常管理、定期报告、结对共建等制度,推动文明实践常态长效。推广“德育积分”“积分超市”建设,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激励文明乡风。
  (二)聚焦“资源整合到位”,着力搭建软硬件并重的服务格局。在实现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学校、企业、集市、车站等领域拓展特色站点建设,不断提升文明实践辐射力。今年,创新思路、先行先试,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展示区、展示带,最大程度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积极推进“五聚”(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逐步成为群众日常生活最愿意去、最开心、最舒心、最暖心的地方。
  (三)聚焦“服务群众精准”,着力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一是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组建1.6万余人的百姓宣讲团,用“大白话”讲述大道理,切实让理论宣讲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深化“五为”志愿服务。建成6000余支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持续实施3600余个重点项目,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暖民心”主题活动,这项活动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时候开始实施,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这项工作特别是这项活动持续开展意义非常重大,效果也非常明显。让文明实践“有温度”,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口碑。三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结合“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每年开展集中性活动2.4万余场(次)。文明实践阵地每月制定并公布活动计划,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固化群众参与习惯。打造“庄户学院”“文化串门”“家门口说唱”“身边人讲身边事”等群众参与度高、口碑好的品牌项目,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在密织阵地网络、探索综合体建设路径、提升群众参与度等方面出思路、见行动,更好的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更好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山东商报 记者:我市倡导开展了“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持续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请介绍下青岛在推进婚丧改革、倡树文明新风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谢谢。
  王海春:近年来,青岛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大力推进婚丧习俗改革,作为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培育淳朴民风,传承优良家风,弘扬公序良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推动婚俗改革,为爱护航减负。一是建立由分管市领导为总召集人,11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大力培育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西海岸新区、山东省婚俗改革试验区-城阳区,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婚俗改革工作全面起势、走深走实。三是在青岛电视台播放《文明新风尚 共享幸福家》10集系列短片,编制 “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宣传画册,发放文明婚俗倡议书20余万份,开展婚俗宣传60余次,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近3万人次,举办集体婚礼50余场,大力宣传文明婚俗文化。四是配合宣传部门,开展抵制恶俗婚闹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恶俗婚闹突出问题,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抵制喜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婚俗新风吹遍岛城。
  二、实施惠民礼葬,实现逝有所安。 一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殡葬设施建设,编制完成《青岛市殡葬设施发展规划》,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建设规划,有效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区(市)级公益性怀念堂9处,乡(镇)级公益性殡葬设施55处,村(居)公益性公墓1095处。二是推进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海之情”海葬服务,倾力打造“青蓝一体”青岛样板,绿色殡葬服务供给呈现多样化。三是出台一系列惠民、暖心殡葬政策,免除6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节地生态葬实行免费,对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进行奖补,绿色殡葬、惠民殡葬、文明殡葬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的提升。
  三、破除陈规陋习,倡树乡村新风。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实现全市2080个村(居)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7.6万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婚丧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推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营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百度青岛 记者:“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工程是咱们文旅局开展了多年的一项工作,农村广大群众也非常喜欢,目前咱们青岛“一村一年一场戏”的落实情况是什么样的?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许红炜: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多年来对青岛文旅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自2014年起,我市根据省里部署要求,开始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积极调度指导各区(市)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开拓创新,将一大批歌舞、吕剧、茂腔戏、柳腔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年均演出4000余场,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区(市)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工作新机制。崂山区秉承“欢乐崂山·文化惠民”的宗旨,突出群众主导、全民参与、自编自演、共创共享,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和居民文艺风采;西海岸新区积极培育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实施“种文化”工程,成功打造“小品进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开创了“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城阳区认真落实“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将基层群众最想、最盼、最缺的文化产品“打包”送到家门口;即墨区设置督查反馈制度,成立督查小组,根据演出日程安排定期到村庄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演出质量;胶州市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入户访问、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观演需求,实现精准定位,以需定供,提高群众满意度;平度市建立“五有一全”常态推进机制(即剧目有介绍,现场有横幅,演出有视频、有照片,反馈有回执,“一全”即演出实现村庄全覆盖,不漏一村一庄);莱西市建立了以“专业剧团为主,庄户剧团”为辅的送戏下乡模式,在重要节假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体文化活动,烘托了节日气氛,也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着眼满足不同区市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演出产品和服务,增强老百姓参与度,不断提升戏曲进乡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谢谢。
  主持人:感谢许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文明办,联系电话:85912177。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