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浏览:186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8场,发布主题是: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市农业农村局发布。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 史跃林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 宋辉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管理处处长 王福丽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负责人 王乃栋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史跃林同志介绍“培育农业全产业链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有请。
  史跃林: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感谢一直以来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青岛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2022年,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粮食及各类重要农产品丰产增收、保障功能更加坚实稳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25.6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432亿元,同比增16.7%,新签约57个过亿元农业大项目,48个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5.7亿元。应该说,我市乡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融合层次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围绕稳产能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农业强市开好局起好步。下面,我介绍有关情况。
  一、立足产业基础,持续用力培育十百千农业全产业链
  重点培育粮食、花生、蔬菜、果品等百亿级,预制菜、畜牧业两条千亿级产业链,突出种业强农、数字强农,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规模效益双提升。
  (一)做稳粮食食品产业链。近年来,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产前种子繁育、产中全程机械化、产后储藏加工各环节紧密结合的粮食产业链条。2023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面积、优品种、提单产,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0万亩以上、总产量300万吨以上。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建设一批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产粮大县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加快粮食烘干和仓储设施建设。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加快建设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提升青岛天祥、品品好、好面缘等重点企业加工能力,培育2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粮食食品企业。
  (二)做深花生油料产业链。我市花生种植水平、加工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花生及制品出口量占全国30%以上,拥有花生加工企业320多家,形成天祥集团、东生集团等国家级龙头企业领军的花生加工产业链。2023年,深入实施花生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快高油和优质食用花生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研发高油酸花生等特色花生新品种,推进花生加工转型发展,确保花生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开展大豆政策性保险。在花生主产区莱西市规划建设花生博物馆。4月份,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三)做强高端畜牧业产业链。以“品质优、生态好、效率高、无疫病、科技强”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涵盖养殖、良种、屠宰、加工、畜牧机械、饲料、兽药、宠物等各环节畜牧业全产业链,确保畜产品保障供给。2023年,重点抓好生猪产能稳定,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肉兔等草食畜牧业,扩大肉牛饲养量,支持奶山羊扩繁。建设10个畜牧养殖重点项目,创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0家,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确保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四)做优精品蔬菜产业链。蔬菜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菜篮子”产品。我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60万亩左右,总产600万吨左右,蔬菜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0多家,加工量90万吨以上。2023年,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推进标准化生产,升级蔬菜生产设施,推进形成一批特色蔬菜产业链。重点建设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店埠胡萝卜、胶西马铃薯等10个蔬菜生产优势区。深化农产品加工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蔬菜储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加快建设上合国际香辛料产业园,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个以上。
  (五)做响特色果品产业链。水果是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农产品,满足高品质、多样化和周年均衡供应的水果消费需求,坚持“适地适栽”,以蓝莓、苹果、梨、桃、葡萄、大樱桃等六大树种为重点,构建果树现代栽培体系。2023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产量100万吨左右。依托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张家楼街道等2个蓝莓重点镇街,平度市云山镇、胶州市洋河镇等大樱桃重点镇,推动集品种引进、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深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品十亿级全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
  (六)培育高端预制菜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培育田间到餐桌的预制菜全产业链。2023年,重点推进“2+7+N”预制菜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两个国际预制菜产业集聚区、7个区市级预制菜产业集群、15个预制菜产业链重点项目,培育预制菜产业典型企业、知名品牌,支持成立预制菜产业行业组织、预制菜标准化研究院,加快构建预制菜技术和标准体系,推进预制菜规模化、规范化发展。4月下旬,将会同中国饭店协会在我市举办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
  (七)加快种业产业创新发展。主攻国际化发展方向,打造国际良种集散中心、国际种企集聚中心、国际种业交流中心。2023年,加快建设两个示范引领高地——国际种都产业集聚核心区(即墨区移风店镇)、国际种都高新技术示范区(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扎实推进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种子金”“种子贷”等金融产品,培育一批特色优势种业企业,着力引进韩国农友、山东种业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龙头种业企业,全方位打造“青岛国际种都”。
  (八)实施数字农业强农行动。以数字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2023年,加快建设青岛市农业农村数字大脑,打造乡村振兴可视化展示、重大动物疫情调度、农村“三资”监管、主粮作物遥感监测分析、防返贫监测预警等应用场景,实现一图速览、一网统管。在设施种植、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创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实施农作物高产创建、智慧牧场建设、现代种业数字化提升、智慧农机数字化服务提升、数字化产业新业态培育五大工程,支持建设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争创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二、推进产业链工作措施
  围绕重点产业链条,打造各环节多主体深度融合发展体系,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一)遴选链主企业。按照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组织竞争性选拔,选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集聚资源,全力扶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围绕建链、补链、强链,按照“一产业一条链”“一链条一方案”要求,向前端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聚焦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流通等环节,组织带领经营主体、科研院所、产业协会、服务机构、电商平台、融资机构,共同发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二)加强政策支持。我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两年新增数字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种业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奖补等资金支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扶持建设10个数字农业示范园;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每个示范片区安排支持资金1亿元;对认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给予3000万元奖补;安排种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种业领域专项投资资金3000万元。还有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奖补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产业支持政策。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扶持资金,将重点加大对产业项目倾斜力度,加快提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招引农业龙头项目。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针对短板弱项,瞄准农业世界百强、行业龙头,加大招引力度,力争引进体量大、效益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农业大项目。发挥市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进财政、金融、社会投资组合发力,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链建设,落地、建设一批质量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质农业项目。
  (四)培树知名品牌。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618亿元,已经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十强”。今年继续争取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青岛农品”推介培育,打造中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城市。搭建农产品品牌营销平台,支持建设“青岛农品”高端品牌店、农产品直播基地和知名电商网店。组织参加全国性重要农业展会,举办农产品品牌推介会,构筑全媒体宣传矩阵,全方位宣传“青岛农品”。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品牌认证,提升青岛农品国际竞争力。
  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我们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朋友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我就发布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史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请提问。
  农民日报 记者:农产品加工业对健全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有重要作用,请问下一步,我市如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谢谢。
  宋辉: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中的二产,是农业全产业链的骨干组成部分,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大量涌现,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99家,占全省的1/10,营业收入2261.5亿元,同比增长7%,胶州、莱西两市获得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占全省数量1/5。当然,在新形势下,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也面临了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市场影响力等一系列的挑战。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健全农业全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进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强市、制造业强市的重要内容来抓,满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求,推进农产品保供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新品研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二是梯次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引导推进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布局、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等有机衔接。全市布局争创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莱西为核心争创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城阳区为核心争创国家食品创新产业园。在县域范围,围绕粮油、蔬果、畜禽等优势产业,每个区市重点布局1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三是积极培育加工新业态。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绿色加工技术,多元发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减损增效,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业态。创新发展预制菜产业,抓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落地实施,打造科技含量高、生产加工能力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突出、上中下游衔接紧密的预制菜产业体系,重点推进15个预制菜产业大项目建设。
  四是突出发展外向型加工业。我市农产品出口170多个国家及地区,2022年出口额432亿元,同比增16.7%,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我们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巩固拓展我市农产品出口竞争新优势,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2个基础上,争创国家农业对外合作开放试验区、省级农产品出口集聚区,打造农业“双招双引”支撑平台、农业对外开放政策集成平台、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贸易规模与质量。
  五是联动村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我市村镇特色产业基础扎实, 5个镇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创建3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下一步,立足区市主导产业,开发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设粮食、“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联动村镇建设镇域主导产业、村级乡土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乡土产业名村,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党政理论网 记者: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市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今年我市畜牧业将如何发展?谢谢。
  王福丽: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生猪生产”。因此,如何优质保障全市一千万人口的畜产品供应,实现我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目前,已形成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肉鸭、肉兔七大优势产业和平度、莱西、即墨、胶州、西海岸五大优势产区,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特别是在养殖标准化、集约化上呈现较高水平,即墨牧原6层楼房养猪、田瑞6列12层蛋鸡养殖等立体化养殖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处,创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围绕着“新结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做好“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文章,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进一步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持续抓好稳产保供。今年将继续抓好能繁母猪、规模猪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三个关键”,今年计划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0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800家以上,能繁母猪稳定在16万头左右。同时抓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确保全年肉蛋奶产量稳步提升。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今年,我们重点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以及特色畜牧业。继续争取中央资金实施粮改饲、肉牛增量提质、中小牧场改造提升等项目,围绕草食动物、特色动物等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崂山奶山羊、中华蜜蜂等高附加值特色产业。
  三是狠抓项目落地开工。按照打造畜牧业千亿级产业链“6610”工作思路,研究丰富畜牧业全产业链基础信息,建立“1125”服务清单,即十大典型企业、百强企业名录,以及25处畜牧业重点投资项目,完善联系企业制度,为企业纾困解难,使政策支持更加精准。
  四是打造畜牧亮点典型。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延链、补链、强链、优链,不断提升种业、饲草、养殖、屠宰、加工等一体化产业发展水平;以功能拓展为载体,打造畜禽文化博物馆、休闲观光牧场等新业态,推进畜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大众网 记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青岛市围绕推进种业发展都有哪些创新举措?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王乃栋: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实现了全市现代种业快速发展。202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创设了7条奖补政策,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设种业“拨改投”业务,设立首个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资金——“种子金”,计划总规模2亿元,首期3000万元,近期将完成第一笔投资。同时,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种业专项信贷产品“琴岛·种子贷”,上市4个月来贷款规模已超2.3亿元。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保种场管理办法,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保种体系。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中,青岛市有9家企业和专业化平台入选,数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下一步,我们还将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着力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青岛区位优势和现有落户的瑞克斯旺(荷兰)、青岛黄泷(香港)等种业跨国公司的优势和影响力,招引日本坂田、韩国农友等一批跨国种业巨头落户青岛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以及国内种业龙头企业打造国际种企集聚中心。其中,招引省属一级国有公司山东种业集团入驻青岛,设立青岛总部,在产业合作、育种研发、融资赋能以及平台建设方面与我市开展全面合作。二是搭建资源储备平台。梳理我市现有人才、项目资源,着力打造资源信息储备库,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包括“高端人才库”:筛选种业高端人才入库,不断优化现有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项目库”:从新签约和在建续建项目中梳理筛选优质产业项目入库,建立市、区、企三方联系推进制度。三是强化金融赋能力度。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十四五全国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现代种业已成为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金融资本对种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前期我们设立了“种子金”“种子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将设立“种子板”“种子债”“种子险”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支持有想法、有潜力的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其中“种子债”,即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的方式,支持我市种业重大基础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种子险”,即围绕种业育、繁、推等关键环节,研发推出专门的保险业务,为企业保驾护航。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打出一套金融赋能组合拳,全面助力我市现代种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我的问题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主持人:感谢王处长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媒体朋友们有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66999664。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8场,发布主题是: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市农业农村局发布。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 史跃林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 宋辉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管理处处长 王福丽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负责人 王乃栋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史跃林同志介绍“培育农业全产业链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有请。
  史跃林: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感谢一直以来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青岛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2022年,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粮食及各类重要农产品丰产增收、保障功能更加坚实稳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25.6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432亿元,同比增16.7%,新签约57个过亿元农业大项目,48个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5.7亿元。应该说,我市乡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融合层次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围绕稳产能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农业强市开好局起好步。下面,我介绍有关情况。
  一、立足产业基础,持续用力培育十百千农业全产业链
  重点培育粮食、花生、蔬菜、果品等百亿级,预制菜、畜牧业两条千亿级产业链,突出种业强农、数字强农,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规模效益双提升。
  (一)做稳粮食食品产业链。近年来,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产前种子繁育、产中全程机械化、产后储藏加工各环节紧密结合的粮食产业链条。2023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面积、优品种、提单产,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20万亩以上、总产量300万吨以上。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建设一批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产粮大县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加快粮食烘干和仓储设施建设。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加快建设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提升青岛天祥、品品好、好面缘等重点企业加工能力,培育2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粮食食品企业。
  (二)做深花生油料产业链。我市花生种植水平、加工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花生及制品出口量占全国30%以上,拥有花生加工企业320多家,形成天祥集团、东生集团等国家级龙头企业领军的花生加工产业链。2023年,深入实施花生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快高油和优质食用花生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研发高油酸花生等特色花生新品种,推进花生加工转型发展,确保花生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开展大豆政策性保险。在花生主产区莱西市规划建设花生博物馆。4月份,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三)做强高端畜牧业产业链。以“品质优、生态好、效率高、无疫病、科技强”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涵盖养殖、良种、屠宰、加工、畜牧机械、饲料、兽药、宠物等各环节畜牧业全产业链,确保畜产品保障供给。2023年,重点抓好生猪产能稳定,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肉兔等草食畜牧业,扩大肉牛饲养量,支持奶山羊扩繁。建设10个畜牧养殖重点项目,创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0家,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确保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四)做优精品蔬菜产业链。蔬菜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菜篮子”产品。我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60万亩左右,总产600万吨左右,蔬菜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0多家,加工量90万吨以上。2023年,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推进标准化生产,升级蔬菜生产设施,推进形成一批特色蔬菜产业链。重点建设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店埠胡萝卜、胶西马铃薯等10个蔬菜生产优势区。深化农产品加工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蔬菜储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加快建设上合国际香辛料产业园,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个以上。
  (五)做响特色果品产业链。水果是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农产品,满足高品质、多样化和周年均衡供应的水果消费需求,坚持“适地适栽”,以蓝莓、苹果、梨、桃、葡萄、大樱桃等六大树种为重点,构建果树现代栽培体系。2023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产量100万吨左右。依托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张家楼街道等2个蓝莓重点镇街,平度市云山镇、胶州市洋河镇等大樱桃重点镇,推动集品种引进、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深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品十亿级全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
  (六)培育高端预制菜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培育田间到餐桌的预制菜全产业链。2023年,重点推进“2+7+N”预制菜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两个国际预制菜产业集聚区、7个区市级预制菜产业集群、15个预制菜产业链重点项目,培育预制菜产业典型企业、知名品牌,支持成立预制菜产业行业组织、预制菜标准化研究院,加快构建预制菜技术和标准体系,推进预制菜规模化、规范化发展。4月下旬,将会同中国饭店协会在我市举办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
  (七)加快种业产业创新发展。主攻国际化发展方向,打造国际良种集散中心、国际种企集聚中心、国际种业交流中心。2023年,加快建设两个示范引领高地——国际种都产业集聚核心区(即墨区移风店镇)、国际种都高新技术示范区(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扎实推进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种子金”“种子贷”等金融产品,培育一批特色优势种业企业,着力引进韩国农友、山东种业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龙头种业企业,全方位打造“青岛国际种都”。
  (八)实施数字农业强农行动。以数字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2023年,加快建设青岛市农业农村数字大脑,打造乡村振兴可视化展示、重大动物疫情调度、农村“三资”监管、主粮作物遥感监测分析、防返贫监测预警等应用场景,实现一图速览、一网统管。在设施种植、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创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实施农作物高产创建、智慧牧场建设、现代种业数字化提升、智慧农机数字化服务提升、数字化产业新业态培育五大工程,支持建设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争创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二、推进产业链工作措施
  围绕重点产业链条,打造各环节多主体深度融合发展体系,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一)遴选链主企业。按照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组织竞争性选拔,选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集聚资源,全力扶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围绕建链、补链、强链,按照“一产业一条链”“一链条一方案”要求,向前端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聚焦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流通等环节,组织带领经营主体、科研院所、产业协会、服务机构、电商平台、融资机构,共同发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二)加强政策支持。我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两年新增数字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种业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奖补等资金支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扶持建设10个数字农业示范园;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每个示范片区安排支持资金1亿元;对认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给予3000万元奖补;安排种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种业领域专项投资资金3000万元。还有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奖补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产业支持政策。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扶持资金,将重点加大对产业项目倾斜力度,加快提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招引农业龙头项目。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针对短板弱项,瞄准农业世界百强、行业龙头,加大招引力度,力争引进体量大、效益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农业大项目。发挥市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进财政、金融、社会投资组合发力,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链建设,落地、建设一批质量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质农业项目。
  (四)培树知名品牌。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618亿元,已经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十强”。今年继续争取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青岛农品”推介培育,打造中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城市。搭建农产品品牌营销平台,支持建设“青岛农品”高端品牌店、农产品直播基地和知名电商网店。组织参加全国性重要农业展会,举办农产品品牌推介会,构筑全媒体宣传矩阵,全方位宣传“青岛农品”。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品牌认证,提升青岛农品国际竞争力。
  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我们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朋友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我就发布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史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请提问。
  农民日报 记者:农产品加工业对健全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有重要作用,请问下一步,我市如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谢谢。
  宋辉: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中的二产,是农业全产业链的骨干组成部分,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大量涌现,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99家,占全省的1/10,营业收入2261.5亿元,同比增长7%,胶州、莱西两市获得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占全省数量1/5。当然,在新形势下,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也面临了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市场影响力等一系列的挑战。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健全农业全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进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强市、制造业强市的重要内容来抓,满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求,推进农产品保供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新品研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二是梯次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引导推进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布局、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等有机衔接。全市布局争创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莱西为核心争创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城阳区为核心争创国家食品创新产业园。在县域范围,围绕粮油、蔬果、畜禽等优势产业,每个区市重点布局1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三是积极培育加工新业态。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绿色加工技术,多元发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减损增效,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业态。创新发展预制菜产业,抓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落地实施,打造科技含量高、生产加工能力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突出、上中下游衔接紧密的预制菜产业体系,重点推进15个预制菜产业大项目建设。
  四是突出发展外向型加工业。我市农产品出口170多个国家及地区,2022年出口额432亿元,同比增16.7%,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我们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巩固拓展我市农产品出口竞争新优势,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2个基础上,争创国家农业对外合作开放试验区、省级农产品出口集聚区,打造农业“双招双引”支撑平台、农业对外开放政策集成平台、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贸易规模与质量。
  五是联动村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我市村镇特色产业基础扎实, 5个镇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创建3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下一步,立足区市主导产业,开发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设粮食、“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联动村镇建设镇域主导产业、村级乡土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乡土产业名村,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党政理论网 记者: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市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今年我市畜牧业将如何发展?谢谢。
  王福丽: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生猪生产”。因此,如何优质保障全市一千万人口的畜产品供应,实现我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目前,已形成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肉鸭、肉兔七大优势产业和平度、莱西、即墨、胶州、西海岸五大优势产区,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特别是在养殖标准化、集约化上呈现较高水平,即墨牧原6层楼房养猪、田瑞6列12层蛋鸡养殖等立体化养殖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处,创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围绕着“新结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做好“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文章,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进一步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持续抓好稳产保供。今年将继续抓好能繁母猪、规模猪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三个关键”,今年计划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0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800家以上,能繁母猪稳定在16万头左右。同时抓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确保全年肉蛋奶产量稳步提升。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今年,我们重点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以及特色畜牧业。继续争取中央资金实施粮改饲、肉牛增量提质、中小牧场改造提升等项目,围绕草食动物、特色动物等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崂山奶山羊、中华蜜蜂等高附加值特色产业。
  三是狠抓项目落地开工。按照打造畜牧业千亿级产业链“6610”工作思路,研究丰富畜牧业全产业链基础信息,建立“1125”服务清单,即十大典型企业、百强企业名录,以及25处畜牧业重点投资项目,完善联系企业制度,为企业纾困解难,使政策支持更加精准。
  四是打造畜牧亮点典型。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强延链、补链、强链、优链,不断提升种业、饲草、养殖、屠宰、加工等一体化产业发展水平;以功能拓展为载体,打造畜禽文化博物馆、休闲观光牧场等新业态,推进畜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大众网 记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青岛市围绕推进种业发展都有哪些创新举措?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王乃栋: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实现了全市现代种业快速发展。202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创设了7条奖补政策,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开设种业“拨改投”业务,设立首个种业领域财政股权投资资金——“种子金”,计划总规模2亿元,首期3000万元,近期将完成第一笔投资。同时,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种业专项信贷产品“琴岛·种子贷”,上市4个月来贷款规模已超2.3亿元。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保种场管理办法,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保种体系。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中,青岛市有9家企业和专业化平台入选,数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下一步,我们还将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着力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青岛区位优势和现有落户的瑞克斯旺(荷兰)、青岛黄泷(香港)等种业跨国公司的优势和影响力,招引日本坂田、韩国农友等一批跨国种业巨头落户青岛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以及国内种业龙头企业打造国际种企集聚中心。其中,招引省属一级国有公司山东种业集团入驻青岛,设立青岛总部,在产业合作、育种研发、融资赋能以及平台建设方面与我市开展全面合作。二是搭建资源储备平台。梳理我市现有人才、项目资源,着力打造资源信息储备库,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包括“高端人才库”:筛选种业高端人才入库,不断优化现有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项目库”:从新签约和在建续建项目中梳理筛选优质产业项目入库,建立市、区、企三方联系推进制度。三是强化金融赋能力度。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十四五全国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现代种业已成为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金融资本对种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前期我们设立了“种子金”“种子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将设立“种子板”“种子债”“种子险”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支持有想法、有潜力的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其中“种子债”,即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的方式,支持我市种业重大基础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种子险”,即围绕种业育、繁、推等关键环节,研发推出专门的保险业务,为企业保驾护航。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打出一套金融赋能组合拳,全面助力我市现代种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我的问题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主持人:感谢王处长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媒体朋友们有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66999664。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