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五场。由市民营经济局发布,发布主题是:深化“百场万企”“千校万企”行动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是:
市民营经济局局长 郭振栋先生;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 李再峰先生;
海创汇科技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长文先生。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郭振栋局长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郭振栋: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民营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是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非常高兴参加“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今天我们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合了青岛科技大学、海创汇科技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席本期发布会。今天发布主题是“深化‘百场万企’‘千校万企’行动,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做出一系列部署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对“加速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对开展“携手行动”“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做出统一部署明确安排。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我们从2022年开始就积极会同高校院所、链主企业等各方面,紧扣“携手行动”“百场万企”和“千校万企”主题,分别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一、坚持落实“携手行动”,持续开展“百场万企”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022年,我们策划开展了青岛市实体经济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卡位入链”对接恳谈会,部署围绕我市24条重点产业链,以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高校院所行、融资机构行、服务机构行等多形式可组合的方式,常态化组织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专场对接交流,使“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实体经济振兴的一项具体举措。
2022年,在省工信厅的指导下,我们会同海创汇,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场‘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大会”。截止目前,市民营经济局已围绕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装备等我市重点产业链,先后发布海尔集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需求150余项,先后组织12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部分高校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前来对接,达成若干合作意愿和持续对接意向。工信部中小企业局编制印发的《“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交流活动操作指南》,将“青岛模式”在全国推广。中国信通院发布《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案例集(2022)》,青岛市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大中小融通创新,打造“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生态的地方经验模式、海尔集团“链接全球 川流入海 构建‘热带雨林’融通创新生态”的创业耦合融通模式、卡奥斯“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赋能融通发展的数据联通融通模式等3项经验做法获推广。
二、坚持落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部署,精准开展产学研技术成果对接、新品发布、数字化赋能等服务
2022年,我们持续开展“借力扬帆”产学研技术成果对接活动。积极与北航青岛研究院、青岛大学、中挪海洋大学联盟、青岛科技大学等1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收集高校院所提报的各类技术成果近200项,先后组织40余家中小企业与30余名来自高校院所的专家进行“一对一”线上线下对接洽谈,达成对接意向若干。
创新举办2场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新品发布会活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等产业领域,优选并发布21家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新品,通过政府搭台、媒体宣传、平台推送等方式,4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会后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一对一”精准推送对接,达成初步意向若干,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深化拓展供应链合作。
2022年,我们还多形式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活动。启动2022年青岛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推动卡奥斯、海尔云城、云数章鱼等三家平台机构,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一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名单。积极开展各类数字化转型知识分享和示范企业观摩交流活动。完成6期“2022年数字化赋能专题系列讲座”,联合腾讯云、阿里巴巴、海尔卡奥斯等平台和机构,围绕数智融合创新数字化赋能企业应用等主题和内容开展活动,逾100万人次同步在线参加培训。组织完成4场次数字化应用场景和示范企业观摩交流活动,100余家企业先后赴创新奇智、人工智能国际客厅、中加特、华正信息等人工智能、数字化示范企业,观摩体验应用场景和对接数字化解决方案,开展数字化赋能主题分享并进行座谈交流,通过现场体验示范企业数字化转型历程和经验,为参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策划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节活动,发动卡奥斯、柠檬豆、创新奇智、云数章鱼等50余家中小企业公共示范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服务商,举办数字化赋能服务活动110余场次,服务企业130余家次,促成数字化转型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合作15项,成交额达380万元,数字化服务商通过技术赋能和渠道赋能等为企业获得优惠近200万元。
三、持续深化“百场万企”“千校万企”行动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携手行动”,持续开展“百场万企”工作对接,引导更多链主企业、大型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围绕我市实体经济24条重点产业链,鼓励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注重对接活动成效,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扩大影响,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服务品牌。目前正在筹备氢能与储能、海洋装备、精密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活动。
我们将继续落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部署,深化“借力扬帆”产学研技术对接活动,持续推动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除发挥像青岛科技大学等驻青高校对青岛企业科技支撑作用外,还将继续探索与外地知名高校院所合作,陆续组织我市优质中小企业赴外地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走进重点实验室、高校科技创新园开展专题对接交流,引导企业聚焦实业主业、坚定科技自立自强,促进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郭振栋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们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人民网 记者:通过刚才郭局长发布的内容,可以看出,国家、省、市对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非常重视,2022年以来市民营经济局也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想了解下: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咱市民营经济局2023年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有哪些保障工作?谢谢。
郭振栋: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们市民营经济局的一项工作主线。2023年,市民营经济局将通过优化市场环境,精准打造企业培育“四条赛道”,推动全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专精特新”梯度发展行动。夯实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赛道,打好梯度培育、协同创新、数字化崛起、资本赋能、要素配置、双循环融入、体系升级、专项服务八大组合拳,形成全市优质中小企业蓬勃涌现的发展新格局。中小企业只有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卡位入链,融链固链,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基础。
二是实施“四新经济”快速崛起行动。完善“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新经济高成长中小企业培育赛道,面向全领域、全产业,特别是围绕我市24条重点产业链,突出“四新经济”,分层梯度扶持和分类靶向培育并举,2023年新培育认定雏鹰企业计划是300家、瞪羚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1家。这需要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等产业链各要素广泛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更加丰富产业生态,也是我们深化“百场万企”“千校万企”行动的目的。
三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扩容升级行动。夯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赛道,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用好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协同工信等部门和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聚焦细分行业有利复制推广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同时强化双创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专精特新园区建设,共同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大企业成功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越来越多,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有效途径和必然纽带。
四是实施“领军标杆”倍增壮大行动。对标全国民营500强和省民营100强,出台民营龙头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培育企业库,集聚政策、要素和服务资源,给予企业帮助扶持,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力争更多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省民营企业100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关键是发挥大企业的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作用,链主企业不仅是行业龙头,更是撬动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关键支点,只有开放更多的融链固链需求,真正与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国报道 记者:关于本次发布会的主题,能不能介绍一下海创汇有哪些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谢谢。
刘长文:感谢您的提问。首先我介绍一下,海创汇是海尔集团打造的面向全球创业加速平台,从2014年成立以来,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大企业的 “有根创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开放大企业产业资源,为中小企业赋能,建立连接创业企业和产业场景、科技、资金的高速通道,让创业者有更多的机会,加速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帮助创业者成功、快速成长。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了产业链“强链 补链 融链 固链”的平台,刚才郭局长也说了,去年5月份,在工信部的指导之下,在民营局的指导下,我们很荣幸承办全国首场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对接大会,在会上我们也发布了“专精特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之后我们先后举办了11场“强链 补链 融链 固链”活动,促成合作60余项。二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即刻路演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对接投资机构,去年我们先后举办了近百场对接活动,77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路演,230多家企业获得了融资或者是产业合作,对接的成功率达到了30%。三是建立了科技服务平台,我们利用海尔在全球的研发资源优势,以及我们海创汇在全球建立了40个孵化器,帮助中小企业能够对接到科技资源,使他们提高自己的科技竞争力。
二是在校企合作方面,在推进千校万企合作方面,我们和高校进行合作,搭建校企协作平台,加强资源对接,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去年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参与孵化的项目超过500多个,我们通过开启校企共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业公司,通过这种方式、通过这种创业来带动大学生就业。
在青岛联合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了青岛校地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开放大企业产业资源,持续深入开展校企共创系列活动,推进青岛市创新培育链、创业孵化链、创客交流链的融合,包括在2月22日,海尔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海创汇与中国海洋大学将在创新创业方面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我们也将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方面,继续深入推进。谢谢!
党政理论网 记者:青岛科技大学在此次行动中有什么样的特色做法?有哪些创新举措?谢谢。
李再峰:谢谢党政理论网的记者朋友,我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二十大“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推动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落地,加快助推学校早日实现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青科大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倾力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一是坚持“点面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组织以及项目攻坚新模式,实现创新能力迅速提升、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7月我校一个团队与山东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7.7亿元的项目,该项目是山东省单笔经费最高的校企合作典范;同年我校围绕橡胶新品种和陕西延长有一笔3000万的项目技术合同。另外利用我校的科技成果孵化的海泰科成功上市。这些都是有组织科研的具体形式。
二是深化校地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工信部等部门《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我校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智库,为了做好项目库的项目,学校出台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相关管理制度,与大中小企业开展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卡位入链”,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目前我校已建有德州、济宁、枣庄3个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与青岛市建立了常态化的局校会商机制。
三是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引领行业进步。主动对接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如校企共建“科创飞地”,推动校企创新链产业链双向链合,努力形成“项目研发在飞地、成果转化在企业”的生动局面,比如软控集团、赛轮集团与我校共建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两个平台有力的促进基础研究,另外就是工程化方面对企业服务的能力。同时,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赴地方、企业挂职行动和科技特派员行动,实施“校企双聘”制度,推动人才校企双向交流,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打造校企引才聚才联合体。
四是实施“五大行动”,丰富政产学研模式新内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校地融合、校企链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五大行动。探索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有组织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不断深化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效链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青岛科技大学多年来坚持攻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初心使命不变,坚持“不找校长找市场”的理念不变,坚持“双服务一引领”的战略方向不变,学校通过有组织科研,创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势、赋能”一直领跑在前。
谢谢。
主持人:感谢李处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会后请联系市民营经济局,联系电话:85912658。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