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新闻发布会

浏览:85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对实施健康促进行动作了部署。谋划好、布局好未来三年加快建设健康青岛的工作思路,对推动我市卫生健康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向大家介绍《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编制情况,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是: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同志;

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刘湘琴同志;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孙健平同志,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赵国磊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赵国磊: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全市卫生健康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市卫生健康委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健康青岛建设,我们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研究梳理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结合《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扩容和均衡布局,编制了《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行动计划》有关情况。

一、《行动计划》编制的总体考虑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1)》评价中我市位列全国城市第九。2021年,青岛市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显著增强。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8574家,每千人口医疗床位6.61张。我们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建成青岛医院,是省内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63个学科入围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学科百强榜单,入围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全国计划单列市和山东省内唯一入选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量和可及度不断提升,居民健康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分别对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加快建设健康青岛做了部署。谋划好、布局好未来三年的工作,对推动我市卫生健康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区市意见,与国家和省、市“十四五”有关规划进行了全面衔接。可以说,《行动计划》的编制是一个总结经验、汇集众智、扬长补短、精准施策的科学决策过程。

二、《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

《行动计划》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深化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服务能级为落脚点,通过推动医疗机构、学科、人才、技术等四个维度资源要素供给,着力打造名院、建设名科、引进名家、培育名术,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数量上扩增、品质上提升、区域上均衡、效率上提速,完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健康服务保障,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到2024年,新建改扩建各级医疗机构48家,新增医疗床位1.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5张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3人和4.5人。国家临床重点专(学)科达到15个,省重点专(学)科达到1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

《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我市卫生健康“十四五”发展目标,确定了10项行动,21条具体任务。

一是实施医学攀峰攻坚行动,全面提升高水平诊疗能力。支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加快推进二期建设,确保3个院士学科的输入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打造10个青岛市医疗卫生攀峰学科、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县域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

二是实施医疗机构扩容行动,全面加强优质资源配置。统筹谋划全市医疗机构布局,合理配备大型医疗设备,缩小南北、东西区域资源配置差距。推进重点三级医院项目和区(市)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总体部署,分批对部分老城区医院实施基础设施更新和功能提升改造。到2024年,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到35家以上,实现区(市)全覆盖。

三是实施医疗服务夯基行动,全面缩小城乡服务差距。支持建设高水平医院分院区、分中心、分支机构,推广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省、市级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加快推进六大中心建设。到2024年,争取每个区(市)建成1家社区医院,9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四是实施公共卫生提质行动,全面织牢健康安全保障网。高标准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楼。加快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市疾控中心胶州检验中心,提升检测能力。完成红岛方舱医院、“一点两区”医院等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五是实施中医药强市行动,全面用好传统医学优势。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快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国家海洋中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推进区(市)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新增2家三级中医医院。到2024年,80%以上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打造80个精品国医馆。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精准遴选推广工程,推进“五个全科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五进”活动。

六是实施康复服务创优行动,全面打造康复诊疗高地。统筹规划全市康复医学体系建设,支持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依托康复大学优势学科集群,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深化体卫融合,探索制定运动康复和运动处方相关标准,建立培训认证体系。

七是实施全周期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满足重点人群需求。加强老年医院、护理院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85%,老年友好型医疗机构不少于80%。争创1-2个国家级或省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完成4个区(市)妇幼保健机构迁址建设。市级建立3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新建配套幼儿园探索幼儿园、托育机构一体化建设,千人口托位数力争达到3.82个。

八是实施社会办医培育行动,全面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在老年病、康复护理、健康体检、妇幼保健等领域举办医疗机构,设置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支持有实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或参与协同网络建设。

九是实施人才强卫行动,全面壮大卫生名家队伍。每年力争引进培养医养健康领域高端人才3名、市级高层次人才20名、高级职称专家100名,招聘博士、硕士500名。筹备建设青岛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

十是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便捷度。加快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卫生健康全域感知专网、“青岛健康云”。推广“全市一家医院”场景应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建设新一代智慧综合监管及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基本形成卫生健康行业机构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监管一体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未来三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以赴抓好《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健康青岛、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赵国磊副主任的介绍。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就发布的内容进行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说明所在媒体单位。现在请提问。

 

中国报道记者: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作为加快建设健康青岛工作重要部分。请问未来三年,我市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资源配置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呢?谢谢。

 

刘湘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希望获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从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情况看,近几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574家,较五年前增长13%,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较五年前分别增长20%、30%和31%,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我市仍然存在高水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与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

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精准解决这些问题,在“扩容、提质、均衡”上下功夫,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到2024年,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8家,新增医疗床位1.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将达到7.5张以上。具体将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一、聚焦“扩容”,加快推进重点三级医院项目建设。我市现有三级医院32家,较五年前增加12家,先后建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等高水平医院。今后三年,将统筹谋划三级医院布局,加快推进16个在建项目、5个规划项目建设。2023年将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启用,如: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市精神卫生中心红岛院区、青岛眼科医院红岛院区、市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等项目。到2024年,全市三级医院总数将达到35家以上。

二、聚焦“提质”,有序推进老城区医院改造提升。近几年,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等老城区医院面临着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停车困难等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将根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平战结合、平急转换”需求,分批对老城区医院实施基础设施更新和功能提升改造,确保既能符合疫情救治需要,又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升老城区城市承载力。计划2023年先期启动部分老城区医院改扩建工程。

三、聚焦“均衡”,统筹推进区(市)医疗机构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省、市级医院建设分院区、分中心、分支机构。鼓励区(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际需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改善设施设备配备水平。2023至2024年,将重点推进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平度市人民医院南院区、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中心卫生院、胶州市李哥庄中心卫生院等23个区(市)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后将全面提高我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前不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批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请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落地,将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谢谢。

 

刘湘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谢谢您对我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关注。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主要是将北上广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导出,让大病不出省。北京大学青岛医院这个项目,其实前期就有很好的合作基础。2021年5月,市卫生健康委、城阳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式签署了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合作框架协议,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城阳院区为主体合作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今年的10月1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批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现了青岛国家医疗资源导入零的突破。

按照建设方案,我们将平行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血液、创伤三个院士学科团队和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打造胸科(呼吸)、创伤、血液、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七大中心。

自2021年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陆续派出两批专家共170余人、近500人次进驻青岛医院,涉及胸外科、血液科、创伤骨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30个学科,覆盖管理、临床及医技科室;青岛医院派出八批次78人赴京进修。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院区已接待门急诊量118.3万人次,出院人数2.7万人次,手术9646例。

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及管理团队已经实现长期入驻,开展坐诊、疑难病例讨论、科室专业调研等工作,切切实实带来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例如:今年,常驻胸科专家团队采用单孔胸腔镜微创技术,为一名65岁的肺癌患者实施超高难度的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局限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用时仅2个多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较快,3天出院;常驻骨科专家团队为101岁高龄股骨颈骨折老人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仅开一道6cm的小切口,用时仅1小时,出血量一块纱布都没沾满;术后老人恢复很快,不久就能够下床;一名因出现反复高热、双下肢皮下大面积出血点、咽痛等症状的病人,经MDT会诊、确诊为罕见血液病——成人Still病,最后因发生肝衰竭通过绿色通道无障碍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还有一位80多岁患胃窦癌的老人,经过十余位专家会诊,确定了最佳治疗方案。这些患者都免去了千里迢迢进京就诊的麻烦,“足不出青”就能够解决疑难病、复杂病,这都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给患者最直接的好处。谢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未来三年,我市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来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谢谢。

 

孙健平: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关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我们将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三方共管、医防融合模式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一、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一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市要求医共体牵头单位选派专家到卫生院开展坐诊、查房、带教、培训等工作,选派骨干人才到基层挂职“业务院长”,推动基层特色专科科室建设,让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二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为村卫生室普遍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为中心村卫生室配备心电图机、除颤仪等设备。以2.5公里为服务半径,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为补充,公益特色鲜明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三是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大对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投入,改善就医环境,升级设施设备,提高医疗质量、公共卫生服务、后勤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水平高低,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通过各项举措来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和结构得到优化,队伍保持稳定,为基层人民群众就医提供了方便。下一步,我市仍然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不断织密织牢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积极通过实施订单定向培养、面向社会招录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及招录取得医学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解决乡村医生后备人员不足问题。二是强化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持续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从三级医院选派优秀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口帮扶,使群众在基层能够享受到三级医院医师的服务,切实提升基层群众就医体验。

三、加强基层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健康青岛”建设,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免费自愿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开展“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三高共管”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服务数量快速增加,服务质量稳步提高。下一步,我市将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居民感受度和获得感。一是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运行监控和运行评价,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全量数据质控;以居民感受度为导向,深度优化再造服务流程,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再上新台阶。二是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整合区域内电子病历、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等卫生健康数据资源,推动实现数据“一数一源”,有效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在家庭医生签约和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三是深化“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省级试点工作,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建立完善以医共体牵头医院为临床诊疗技术支撑、以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联系纽带、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基础网底的三级协同、医防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三高”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

谢谢!

 

齐鲁法制网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青岛市在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么新的计划?谢谢。

 

刘湘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对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建设的关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在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持学科均衡发展、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分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学科建设成效。

一、财政支持保持高位运行。青岛市已连续9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及学科人才培养,其中A类学科12个,每个每年支持60万元、B类学科60个,每个每年支持30万元、优秀学科带头人60名,每人每年支持5万元、优秀青年医师90名,每人每年支持2万元,并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经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以3年为一个周期,各区市所属医疗卫生单位由同级财政落实补助资金,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了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各级各类学科保持均衡发展。聚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科体系,国家级、省级学科、专科引领、市级学科跟进、基层学科补强的“金字塔式”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14个,国家级特色专科3个。按照“强化预防、重在临床、中西并重”的原则,在市级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布局中,将临床医学、中医药学和预防医学三类学科所占比例设定为75%、15%和10%,确保西医、中医、公卫学科均衡发展,为完善中西医结合、医防融合体系和构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学科创新能力日益加强。今年青岛市有63个学科入围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学科百强榜,入围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重点学科已成为医学创新的孵化器,目前已依托各级重点学科培育市级及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个,其中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4个。

四、学科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基于多年学科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2022年青岛市区域三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示范项目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子项目,顺利通过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竞争性评审,未来三年将获得总计约11.5亿元的资金支持,财政资金支持将极大提升学科建设能级,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将围绕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一是锚定“四高”标准,推进攀峰学科建设。以高水平临床服务能力、高水平医学科研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四项标准,对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价体系,推进10个市级医疗卫生攀峰学科建设,力争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专科百强榜再上新台阶。充分发挥攀峰学科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牵头构建区域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体系,并以专科联盟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做实专业领域的整体能力提升。

二是围绕“高质量”内涵,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深入推进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0个县域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以临床专科的内涵提升引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培育、临床能力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加强等措施,全面强化全市和县域临床重点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力争实现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急难重症诊疗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一批县域临床重点专科解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服务能力方面得到明显加强。

(三)深化“科卫协同”机制,推进学科成果转化。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学科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各级各类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申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争取相关科技计划的立项与实施,积极创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力争实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质扩面。积极搭建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和专利成果转化。

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处长的介绍,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可会后联系市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85912821。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对实施健康促进行动作了部署。谋划好、布局好未来三年加快建设健康青岛的工作思路,对推动我市卫生健康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向大家介绍《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编制情况,召开本场发布会。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是: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同志;

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刘湘琴同志;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孙健平同志,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赵国磊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赵国磊: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全市卫生健康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市卫生健康委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健康青岛建设,我们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研究梳理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结合《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扩容和均衡布局,编制了《青岛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实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行动计划》有关情况。

一、《行动计划》编制的总体考虑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1)》评价中我市位列全国城市第九。2021年,青岛市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显著增强。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8574家,每千人口医疗床位6.61张。我们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建成青岛医院,是省内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63个学科入围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学科百强榜单,入围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全国计划单列市和山东省内唯一入选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量和可及度不断提升,居民健康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分别对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加快建设健康青岛做了部署。谋划好、布局好未来三年的工作,对推动我市卫生健康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区市意见,与国家和省、市“十四五”有关规划进行了全面衔接。可以说,《行动计划》的编制是一个总结经验、汇集众智、扬长补短、精准施策的科学决策过程。

二、《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

《行动计划》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深化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服务能级为落脚点,通过推动医疗机构、学科、人才、技术等四个维度资源要素供给,着力打造名院、建设名科、引进名家、培育名术,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数量上扩增、品质上提升、区域上均衡、效率上提速,完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健康服务保障,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到2024年,新建改扩建各级医疗机构48家,新增医疗床位1.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5张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3人和4.5人。国家临床重点专(学)科达到15个,省重点专(学)科达到1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区域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

《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我市卫生健康“十四五”发展目标,确定了10项行动,21条具体任务。

一是实施医学攀峰攻坚行动,全面提升高水平诊疗能力。支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加快推进二期建设,确保3个院士学科的输入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打造10个青岛市医疗卫生攀峰学科、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县域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

二是实施医疗机构扩容行动,全面加强优质资源配置。统筹谋划全市医疗机构布局,合理配备大型医疗设备,缩小南北、东西区域资源配置差距。推进重点三级医院项目和区(市)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总体部署,分批对部分老城区医院实施基础设施更新和功能提升改造。到2024年,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到35家以上,实现区(市)全覆盖。

三是实施医疗服务夯基行动,全面缩小城乡服务差距。支持建设高水平医院分院区、分中心、分支机构,推广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省、市级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加快推进六大中心建设。到2024年,争取每个区(市)建成1家社区医院,9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四是实施公共卫生提质行动,全面织牢健康安全保障网。高标准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楼。加快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市疾控中心胶州检验中心,提升检测能力。完成红岛方舱医院、“一点两区”医院等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五是实施中医药强市行动,全面用好传统医学优势。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快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国家海洋中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推进区(市)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新增2家三级中医医院。到2024年,80%以上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打造80个精品国医馆。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精准遴选推广工程,推进“五个全科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五进”活动。

六是实施康复服务创优行动,全面打造康复诊疗高地。统筹规划全市康复医学体系建设,支持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依托康复大学优势学科集群,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深化体卫融合,探索制定运动康复和运动处方相关标准,建立培训认证体系。

七是实施全周期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满足重点人群需求。加强老年医院、护理院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85%,老年友好型医疗机构不少于80%。争创1-2个国家级或省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完成4个区(市)妇幼保健机构迁址建设。市级建立3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新建配套幼儿园探索幼儿园、托育机构一体化建设,千人口托位数力争达到3.82个。

八是实施社会办医培育行动,全面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在老年病、康复护理、健康体检、妇幼保健等领域举办医疗机构,设置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支持有实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或参与协同网络建设。

九是实施人才强卫行动,全面壮大卫生名家队伍。每年力争引进培养医养健康领域高端人才3名、市级高层次人才20名、高级职称专家100名,招聘博士、硕士500名。筹备建设青岛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

十是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便捷度。加快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卫生健康全域感知专网、“青岛健康云”。推广“全市一家医院”场景应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建设新一代智慧综合监管及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基本形成卫生健康行业机构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监管一体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未来三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以赴抓好《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健康青岛、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赵国磊副主任的介绍。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就发布的内容进行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说明所在媒体单位。现在请提问。

 

中国报道记者: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作为加快建设健康青岛工作重要部分。请问未来三年,我市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资源配置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呢?谢谢。

 

刘湘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希望获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从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情况看,近几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574家,较五年前增长13%,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较五年前分别增长20%、30%和31%,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我市仍然存在高水平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与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

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精准解决这些问题,在“扩容、提质、均衡”上下功夫,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到2024年,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8家,新增医疗床位1.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将达到7.5张以上。具体将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一、聚焦“扩容”,加快推进重点三级医院项目建设。我市现有三级医院32家,较五年前增加12家,先后建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等高水平医院。今后三年,将统筹谋划三级医院布局,加快推进16个在建项目、5个规划项目建设。2023年将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启用,如: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市精神卫生中心红岛院区、青岛眼科医院红岛院区、市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等项目。到2024年,全市三级医院总数将达到35家以上。

二、聚焦“提质”,有序推进老城区医院改造提升。近几年,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等老城区医院面临着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停车困难等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将根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平战结合、平急转换”需求,分批对老城区医院实施基础设施更新和功能提升改造,确保既能符合疫情救治需要,又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升老城区城市承载力。计划2023年先期启动部分老城区医院改扩建工程。

三、聚焦“均衡”,统筹推进区(市)医疗机构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省、市级医院建设分院区、分中心、分支机构。鼓励区(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际需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改善设施设备配备水平。2023至2024年,将重点推进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平度市人民医院南院区、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中心卫生院、胶州市李哥庄中心卫生院等23个区(市)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后将全面提高我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前不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批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请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落地,将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谢谢。

 

刘湘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谢谢您对我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关注。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主要是将北上广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导出,让大病不出省。北京大学青岛医院这个项目,其实前期就有很好的合作基础。2021年5月,市卫生健康委、城阳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式签署了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合作框架协议,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城阳院区为主体合作共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今年的10月1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批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现了青岛国家医疗资源导入零的突破。

按照建设方案,我们将平行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血液、创伤三个院士学科团队和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打造胸科(呼吸)、创伤、血液、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七大中心。

自2021年至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陆续派出两批专家共170余人、近500人次进驻青岛医院,涉及胸外科、血液科、创伤骨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30个学科,覆盖管理、临床及医技科室;青岛医院派出八批次78人赴京进修。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院区已接待门急诊量118.3万人次,出院人数2.7万人次,手术9646例。

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及管理团队已经实现长期入驻,开展坐诊、疑难病例讨论、科室专业调研等工作,切切实实带来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例如:今年,常驻胸科专家团队采用单孔胸腔镜微创技术,为一名65岁的肺癌患者实施超高难度的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局限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用时仅2个多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较快,3天出院;常驻骨科专家团队为101岁高龄股骨颈骨折老人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仅开一道6cm的小切口,用时仅1小时,出血量一块纱布都没沾满;术后老人恢复很快,不久就能够下床;一名因出现反复高热、双下肢皮下大面积出血点、咽痛等症状的病人,经MDT会诊、确诊为罕见血液病——成人Still病,最后因发生肝衰竭通过绿色通道无障碍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还有一位80多岁患胃窦癌的老人,经过十余位专家会诊,确定了最佳治疗方案。这些患者都免去了千里迢迢进京就诊的麻烦,“足不出青”就能够解决疑难病、复杂病,这都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给患者最直接的好处。谢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未来三年,我市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来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谢谢。

 

孙健平: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关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我们将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三方共管、医防融合模式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一、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一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我市要求医共体牵头单位选派专家到卫生院开展坐诊、查房、带教、培训等工作,选派骨干人才到基层挂职“业务院长”,推动基层特色专科科室建设,让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二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为村卫生室普遍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为中心村卫生室配备心电图机、除颤仪等设备。以2.5公里为服务半径,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为补充,公益特色鲜明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村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三是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大对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投入,改善就医环境,升级设施设备,提高医疗质量、公共卫生服务、后勤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水平高低,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通过各项举措来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和结构得到优化,队伍保持稳定,为基层人民群众就医提供了方便。下一步,我市仍然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不断织密织牢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积极通过实施订单定向培养、面向社会招录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及招录取得医学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解决乡村医生后备人员不足问题。二是强化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持续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从三级医院选派优秀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口帮扶,使群众在基层能够享受到三级医院医师的服务,切实提升基层群众就医体验。

三、加强基层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健康青岛”建设,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免费自愿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开展“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三高共管”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服务数量快速增加,服务质量稳步提高。下一步,我市将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居民感受度和获得感。一是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运行监控和运行评价,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全量数据质控;以居民感受度为导向,深度优化再造服务流程,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再上新台阶。二是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整合区域内电子病历、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等卫生健康数据资源,推动实现数据“一数一源”,有效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在家庭医生签约和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三是深化“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省级试点工作,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建立完善以医共体牵头医院为临床诊疗技术支撑、以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联系纽带、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基础网底的三级协同、医防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三高”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

谢谢!

 

齐鲁法制网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青岛市在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么新的计划?谢谢。

 

刘湘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对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建设的关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在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持学科均衡发展、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分四个方面介绍一下学科建设成效。

一、财政支持保持高位运行。青岛市已连续9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及学科人才培养,其中A类学科12个,每个每年支持60万元、B类学科60个,每个每年支持30万元、优秀学科带头人60名,每人每年支持5万元、优秀青年医师90名,每人每年支持2万元,并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经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以3年为一个周期,各区市所属医疗卫生单位由同级财政落实补助资金,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了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各级各类学科保持均衡发展。聚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科体系,国家级、省级学科、专科引领、市级学科跟进、基层学科补强的“金字塔式”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14个,国家级特色专科3个。按照“强化预防、重在临床、中西并重”的原则,在市级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布局中,将临床医学、中医药学和预防医学三类学科所占比例设定为75%、15%和10%,确保西医、中医、公卫学科均衡发展,为完善中西医结合、医防融合体系和构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学科创新能力日益加强。今年青岛市有63个学科入围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学科百强榜,入围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重点学科已成为医学创新的孵化器,目前已依托各级重点学科培育市级及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个,其中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4个。

四、学科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基于多年学科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2022年青岛市区域三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示范项目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子项目,顺利通过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竞争性评审,未来三年将获得总计约11.5亿元的资金支持,财政资金支持将极大提升学科建设能级,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将围绕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一是锚定“四高”标准,推进攀峰学科建设。以高水平临床服务能力、高水平医学科研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四项标准,对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价体系,推进10个市级医疗卫生攀峰学科建设,力争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专科百强榜再上新台阶。充分发挥攀峰学科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牵头构建区域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体系,并以专科联盟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做实专业领域的整体能力提升。

二是围绕“高质量”内涵,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深入推进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0个县域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以临床专科的内涵提升引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培育、临床能力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加强等措施,全面强化全市和县域临床重点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力争实现一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急难重症诊疗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一批县域临床重点专科解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服务能力方面得到明显加强。

(三)深化“科卫协同”机制,推进学科成果转化。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学科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各级各类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申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争取相关科技计划的立项与实施,积极创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力争实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质扩面。积极搭建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医药研发和专利成果转化。

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处长的介绍,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可会后联系市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85912821。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