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

浏览:95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对人才政策进行整合、集成、提升、完善,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人才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了: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同志;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旭东同志;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炳波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吴学新副部长介绍情况,有请。

  吴学新: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青岛人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4月24日,市委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人才政策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日前,文件已正式下发。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集成优化,提升人才政策效能,解决人才政策“碎片化”问题,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现行人才政策,起草形成了《意见》初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从去年10月开始开展专题调研,共走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86家,各类人才260余人,针对现行人才政策听问题、找堵点、问对策。同时,召开全市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听取专家人才的意见建议。

  二是组织政策复盘。依托第三方机构对人才政策进行复盘,有针对性优化完善,对发现的堵点问题,《意见》作了相应完善,第一时间优化提升。

  三是系统梳理政策。全市现行主要人才政策共34个,包括综合性政策以及落户、普惠、选拔、产才融合、服务保障等专项政策。结合政策发挥效能情况,研究提出了废止、保留及优化的建议,形成了《意见》初稿。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意见》初稿形成后,先后向各区(市)、市直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各类专家人才征求了两轮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按程序正式发布实施。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意见》共10条40款,主要围绕扩大基数、高端引领、凸显特色、赋能发展四个方面,制定了包括:人才基数倍增计划、顶尖人才聚集计划、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未来之星储备计划、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产才融合促进计划和人才服务支撑计划10项子计划。

  第一个方面,扩大基数,即优化人口结构,实施人才基数倍增计划。按照“放宽条件、取消限制、新增渠道”的思路,对现行落户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放宽了7个方面的落户条件、取消了7个方面的落户限制。放宽7个方面的落户条件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无障碍落户放宽至其他地市级人才工程人选;副高职称、高级技师落户年龄由50岁放宽至55岁;硕士由45岁放宽至50岁;本科由40岁放宽至45岁;专科由35岁放宽至40岁;学历落户由全日制学历放宽至国家认可学历即可;“先落户后就业”的由专科以上毕业生放宽至专科以上在校生。取消7个方面的落户限制主要包括:博士取消落户年龄限制;正高职称取消落户年龄限制;中级职称、技师取消有接收单位限制;高级工取消缴纳社保满1年限制;中级工取消缴纳社保满2年限制;居住落户取消购房面积限制;父母投靠落户取消年龄限制。同时,新增了社区集体户,承接无固定住所、无近亲属家庭户、无单位集体户等人员落户。总的目标是:只要有学历、有职称、有技能、有能力、有贡献,均可“想来就来”。

  第二个方面,高端引领,即突出高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梯次实施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未来之星、青年人才、技能人才5项计划。

  一是顶尖人才集聚计划。支持对象是:我市A类人才,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以及图灵奖获得者等世界级科学家。主要特点是:在激励引育、服务保障、柔性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并与国家、省的奖励补贴叠加享受。比如:对自主培养或全职引进的“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水平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发放500万元人才补助;在青院士可享受每月省政府津贴2万元和市政府津贴1万元;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顶尖人才,按照用人单位实际给付个人劳动报酬的30%给予补贴,上不封顶。

  二是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支持对象是:我市B、C、D类人才,包括入选国家、省、市三级人才工程的人选。主要特点:一是在国家、省给予相应补助基础上,市级再叠加补助;二是既补到个人,还奖励用人单位,以激活用人主体引才育才内生动力;三是对驻青单位一视同仁。比如,全职引进和自主培育的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省、市三级叠加补助达400万元,对用人单位,每培养1人奖励30万元,培养的越多、奖励的越多。

  三是“未来之星”储备计划。支持对象主要是:有望入选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和省泰山系列工程的后备人才,以及能够带领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人才。主要特点是:奖励用人主体,鼓励用人单位跟踪培育潜力人才,人才资助由“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比如,有望当选院士的后备人选,在两年管理期内给予用人单位100万元培养经费。有望当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的后备人选,在两年管理期内给予用人单位40万元培养经费。对于带领企业有望成为“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心人才,在两年管理期内给予用人单位20万元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科技研发、团队建设、项目推进等。

  四是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支持对象是:本硕博学历人才和博士后科研人才。主要特点是:只要符合条件,即可享受住房、安家等普惠性政策,这些政策受到年轻人的普遍欢迎。比如,在青落户并购买唯一商品住房的博士、硕士,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安家费。在青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可连续三年享受每月1200元、800元、500元的住房补贴。在这项政策中,对“性价比”高、用人单位欢迎的博士后科研人才,在站的生活补贴由每月5000元提高到7000元;出站来青留青工作的,给予25万元安家资助,到企业工作的,提升至最高40万元。另外,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专门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对业绩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五是技能人才培育计划。青岛是工业大市、工匠之城,培育了许振超、周勇、郭锐等一批“大国工匠”。《意见》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主要特点是:在人才培训、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全职引进或自主培养的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给予200万元奖励;在平台搭建方面,成功创建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的,按投入比例最高给予500万元奖补。同时,支持用人单位通过培训提升工人技能,按照每人最高12000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训补贴。

  第三个方面,凸显特色。青岛人才最大特色是海洋人才、海外人才、产业人才,实施这3项人才计划,将助力我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一是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洋是青岛发展最大的底气,海洋人才是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主力军”。因此,给予海洋人才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按照用人单位实际给付个人劳动报酬的30%给予补贴。海洋领域急需紧缺专业的博士、硕士,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1200元标准给予住房补贴,分别高于其他领域博士、硕士25%和50%。今年开始,还要开展海洋领域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获评人才最高可享受30万元奖励,对有重大贡献或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实施“一事一议”。

  二是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参与。为此,《意见》出台具开放性、竞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青岛是海外人才用汇便利化试点城市,可为海外人才提供薪酬购付汇、购房首付款结汇支付、投资理财、资产变现等外汇便利化服务。给予外籍及港澳台高校毕业生“同城待遇”,可不受户籍限制,同等享受国内高校毕业生的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同时,鼓励头部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孵化器等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更好利用海外人才智力,对成效突出的,视投入情况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补。

  三是产才融合促进计划。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必然需要现代产业人才的强力支撑。《意见》紧扣24条产业链,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强化对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比如:对头部企业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将政策的制定权、话语权交给企业,从源头上解决人才政策与项目落地、企业发展“脱节”问题。对促进产业配套完善、补齐产业链“断点”的项目领办人,实施“补链”奖励,按项目落地实缴注册资本最高给予400万元奖励。推动人才评价由“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向“有成果、有市场、有贡献、有效益”转变。谁是头部企业、谁在“补链”、谁是企业急需人才,由产业链“链长”、“链上”企业说了算。

  第四个方面,赋能发展,即以成就人才为己任,实施人才服务支撑计划。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涵养人才发展生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根据在人才中的广泛调研,《意见》在服务上突出了两个重点。

  一是金融赋能,解决人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着力打造涵盖“人才金”“人才贷”“人才板”“人才债”“人才险”相互融合的金融赋能链条。比如,去年设立了首期5000万元的“人才金”,以“拨改投”方式进行市场化股权投资,今年将达1亿元,并逐年增加,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半年时间初见成效,目前已投资赋能人才项目4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人才贷”市财政对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标准由50%提高到80%,人才企业最高贷款额由1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让银行更有信心赋能人才发展,为人才企业输入更多的金融血液。

  二是服务赋能,解决“税学医房”等人才关心的关键问题。建立优质基础教育学位及事业编制2个“蓄水池”。市级指定2所优质普高和1所优质初中,各区市再指定至少2所各学段优质学校,优先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市委编办拿出300个事业单位机动编制,保障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在医疗服务上,高层次人才享受绿色通道、健康查体等服务,每位住青院士按每年4000元标准聘请保健医生。

  以上是“人才强青”计划主要内容,在起草过程中,还组织各部门制定了政策落实兑现指南,明确了责任单位、办理条件、办理流程、联系方式,便于政策查询落实。下一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将抓紧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广泛开展人才政策宣传,聚焦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抓好无感服务、免申即享等工作落实,确保出台的政策可落地、简易办、效果好,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提高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主持人:感谢吴学新副部长。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请提问。

  记者:您好,我是大众日报记者。10月27日,青岛发布了振兴实体经济发展计划,提出了3年行动计划,请问在引进和培育人才、实体经济方面有哪些需求?同时怎么更好实现人才和产业对接和融合?谢谢。

  张旭东:感谢大众日报记者的提问,我是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您刚才讲到4月27日青岛市召开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三年动员大会,这是在新时期青岛市聚焦实体经济、坚持工业强市的重大举措,也是青岛市推进结构调整的一个有力的措施,我们的打法更加精准,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聚焦24条产业链,“7+10+7”的布阵打法,既有传统产业的提升发展,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10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同时还兼顾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昨天青岛日报等各个媒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在大会之后行动计划已经面向社会发布,大家可以查一查,也帮助我们宣传一下,聚集更多的资源。

  应该说实体经济三年振兴发展的行动方案和这次出台的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应该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是产才融合的有力步骤。刚才记者问到我怎么样在引才育才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怎么实现产才融合?我想这次“人才强青”计划提出了40条,刚刚吴部长已经讲了内涵特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突破力度大,我所了解的这是青岛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要的举措,这次政策更加精准,更加有竞争力。

  在工作当中,怎么样实现需求对接、产才融合?我觉得可以讲四句话:要面向“四个需求”,做好“四篇文章”,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一是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做好“产业留才”文章。青岛这些年来很多企业和我们反映,青岛市缺人才,大家归结到一些产业基础,特别是新兴产业基础不行,还有人讲产业基础不行是因为人才太少,就是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搞不清楚,我觉得首先产业要强起来,要用产业来留人,政策能把人引进来,产业要留住人,这次刚刚发布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7+10+7”的24条产业链,7大优势产业链,10大新兴产业链,7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兼顾各个方面的需求,我们就是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让青岛成为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让人才高看青岛。

  这24条产业链中,绝大多数产业知识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人才招引的“强磁场”。为了行动计划专门有五个配套的专业行动计划,其中一个专业行动计划就是人才引育的行动计划,在这个行动计划当中,人才办、组织部和人社局搞计划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三年要因才聚才75万,就是和这24条产业链配套,我们要用高质量的产业链聚集高质量的人才链,用高质量的人才链来赋能高质量的产业链发展。

  第二,面向创新创业需求,做好“平台引才”文章。怎么搭平台?有三大计划。一个计划是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前一段时间青岛专门发布了这个文件,科技型企业培育要实施沃土计划,有三个标志性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之内实现“三个翻番”,分别达到10000家、8000家、60家;实施总部经济聚能计划,总部经济都是高层次人才,我们要在浮山湾、灵山湾、金家岭三个重点区域集中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用总部经济集聚区面向世界经济500强、央企、山东省重要企业以及沿黄重要企业,大力引进综合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创新型总部,招引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青岛聚集发展,为全国区域性企业发展进行服务,让青岛成为这样的高地。三是实施楼宇经济成长计划,我们知道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这些城区是主城区,但是这些城区也沉淀了一大批楼宇,目前楼宇的利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怎么提升?我们要结合城市三年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进行楼宇集中提升,发改委现在在牵头制定楼宇经济、楼宇工业的行动计划,要拿出专门的政策、专门的方案来推进这个内容,这些楼宇改造之后让闲散低效的商务楼宇变成产业富集、人才富集的亿元税收楼宇,让这些楼宇成长起来成为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发展的区域,更多的聚集人才。

  第三,面向重大项目需求,做好“生态聚才”文章。青岛源头上人才怎么来?人才来了之后要流动,否则一看青岛这块土地比较贫瘠,人才就走了,如何在源头上让人才活起来,源头活水,关键要形成生态,怎么建生态?一个是聚更多的大项目,招大引强;第二是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或者是载体。我们在这个行动方案里面提到招大引强行动,鼓励每个产业链引进投资过20亿元的重大项目,或者是引领性的产业项目,我们要在全市面向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设10大千亩新型产业园区,让园区成为产业发展高地、人才聚集的高地,通过重点产业链引进引领性大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聚链成群,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比如现在青岛的集成大陆、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分别在西海岸、崂山区等区域全面起势,而且加快崛起,一个大项目就可以引进很多的人才,聚集很大的产业能量,比如京东方项目,来了之后预计5年之内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提供岗位约3万个,打造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高地,这个高地有了,就会引进一个项目,带起一片产业,培育起一批人才,让青岛的人才流动起来,能吸引来、留得住、交流起来,这样青岛就是一片热土,就不贫瘠了。

  第四,面向企业升级需求,做好“企业用才”文章。人才平台载体的主体是市场、企业,所以刚才吴部长讲了,要把对人才的使用权、人才话语权、人才政策导向权交给企业。青岛市在24条产业链实体经济计划当中提到要实施龙头骨干企业的倍增计划,我们有98户企业,像海尔、青啤、海信等大企业在青岛都有倍增计划,这些企业近百户,几年之内要翻番发展,而且要回归青岛,同时我们要对中小企业有一个育苗计划,企业不怕小,进行创业,让青岛成为草根创业的沃土,成为创业之城,青岛有一系列的创业政策,促进各类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我看了一下出台的人才政策,很好的契合了产业发展的政策,4月27日推出了24条产业链当中的17条产业链和制造业相关,推出第一批47家链主企业,也是青岛产业链发展的头部企业,比如智能家电就是三家链主企业,海尔、海信、澳柯玛,比如新型显示京东方,这样的链主企业47家,我们就要交给这些企业人才的定制权,要强化产业领办人奖励,并且对企业全职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人才补贴,刚才已经讲了,让企业有更多的积极性来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在青岛的扎根。

  总之,青岛实体经济的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出,和“人才强青”计划的突出是相互比配的,而且时机也非常好,市里刚刚召开了党代会,要打造现代产业的领军城市,所以对青岛来讲,现在对人才渴望、人才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借此机会我代表产业部门,实体经济产业链的组织和综合协调部门诚挚地邀请各类人才来青岛发展,希望各位媒体多宣传,为青岛这座青春之岛的健康发展脱颖而出贡献力量,让人才和青岛一同成长,实现梦想,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大众网的记者。请问围绕青岛重点产业发展,我市在培育产业领军人才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和人才政策?谢谢。

  于炳波:我来回答一下,首先非常感谢你对科技创新、对青岛的产业领军人才工作给予这么多的关心和支持。关于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如何培育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我们想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针对全市重点产业,近年来,连续实施了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计划,通过这两个计划先后支持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40余名,引进和支持优质高层次人才团队8个,推动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2021年,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出台《青岛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选拔管理办法》,对以往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两个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设立新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计划。新计划首次提出以项目水平定人才层次,更加注重项目的成果转化、市场贡献和产业化前景,推动人才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根据项目领先程度和产业化前景,将人才项目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入选人才按照项目层次,对应享受最高500万元、100万元和每月4000元个人津贴。2021年,我们首批认定产业领军人才团队9个,领军人才27名。此外,我们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财通集团设立“人才金”,首次采取“拨改投”方式为人才项目赋能,目前已实施股权投资4000万元,联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今年我们还要再加大力度,财政投资计划按照1亿元来准备。我们将围绕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重点产业领域,继续组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拟评选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60名左右,至“十四五”末,全市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达到300名左右。

  二是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深化人才开放合作,放眼全球,拓展人才引育渠道,采取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建设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在国内外先进城市、先进地区、先进国度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产业项目孵化等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就地集聚人才、促进项目输入、对接域外创新创业优质资源。根据建设成效,对创新类基地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补,对创业类基地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补。2021年,我市已在上海、日本等地建立首批4个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累计离岸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余人,孵化并在青落地项目13个。今年,我市还将开展新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认定,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智力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搭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引育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科技局已经研究形成一个梯队培育层级,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截至2021年底,我市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00家、高企总数突破5500家、上市高企总数达36家。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力争到2024年,实现“三个翻一番”,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超过1万家;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8000家;上市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60家,真正为人才在青岛打造干事创业的“沃土”。

  另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发挥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聚才作用,加快打造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和引进一大批能够带动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为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谢谢媒体朋友。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广大技能人才的支撑。请问,在集聚技能人才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刘传华:感谢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对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关注、关心。

  正如您刚刚提问所言,实体经济的振兴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像发改委的领导讲的,实际上产业和技能人才应该是相辅相成、相融共生的关系,青岛提出打造工匠之城也是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截至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117.57万人,已经成为全市251万人才总量中的重要的支撑和载体。其中高技能人才29.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5.2%。虽然青岛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比如人才数量在同类城市当中,我们的规模还是不错的,人才结构日趋优化等等,但是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比如上海、苏州等地,与青岛“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与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应该是青岛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高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比较迫切,在工作中我们针对集聚高技能人才方面,坚持经济发展促进技能人才集聚的导向,我们也坚持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提升产业的工作逻辑,在工作中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或者是加大技能人才引育的力度:

  一是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功能。人才到青岛来得有工作、有岗位、有平台,在工作中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纳入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大盘子。增加政府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范围,加大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政策供给,推进企业职工培训政策有效实施,优化企业新录用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金蓝领培训等企业职工培训系列政策,在工作中突出重点产业急需和企业技能需求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政策支撑。力争全年新增技能人才5万人,高技能人才2万人;力争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企业新型学徒制和“金蓝领”培训4000人以上。近年来,持续推进技术人才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近三年以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562个,带徒传艺2.5万人,节能创效近8亿元。今年,我们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认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项目,突出发挥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能培训、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基地开展绩效评估并给予资金支持,持续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各1家,全市总量分别达到10家和4家,保持全省领先位置;新增省级技师工作站10家,全市总量达到29家。

  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标上海、苏州、深圳、广州等城市,全面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持续推动待遇留人,现在来看影响技能人才流动的第一因素就是劳动报酬,我们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技能人才的贡献、岗位需求进一步增加对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推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工资薪酬水平。全市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平均薪酬水平在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方阵,但是和高技能人才比较集聚的苏州、上海还有一定的差距。探索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技能工人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因为除了工资性收入以外,技能工人通过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体现贡献,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工资外的收入,体现人才价值,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增加技能工人对产业、对企业的黏合度。同时,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力度,对全职引进和自主培养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最高给予60万元至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柔性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单位,在合同期内每人每年给予最高20万元的薪酬补贴,经过努力,力争“十四五”末,我市引进和培养的“国字号”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180人以上。

  三是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一是推动全市技工院校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为城市产业发展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比如一些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全市技工院校合作培养的地铁班、海尔班等,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都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二是深化产教学融合,指导青岛市技师学院等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向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倾斜,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三是加快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程,进一步扩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范围、人员范围、职业(工种)范围,建立起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多通道”机制,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空间。人才的评价事关人才获得感和人才持续的激励,所以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坚持谁使用人才、谁评价人才,把人才的评价权交给企业,更加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多通道,很多的高技能人才在自己本职工作岗位上一样可以获得高附加值的劳动报酬收入。今年我们将重点培育30个产业急需、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技工教育特色品牌专业,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75%以上。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保持3万人以上;自主评价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新增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企业50家,全市总量达到56家。

  在工作中,我们在落户、住房等关系技能人才安居乐业领域重点谋划,在人才办的统筹下,协同相关部门着力研究解决涉及技能人才关注的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和人才公寓住房保障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力求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加大城市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预计“十四五”末期,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将达到35万人以上,技工院校学籍注册人数不少于5万人,技能人才集聚效果初步显现,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传华副局长的介绍。今天发布的内容很丰富、很详实,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听得激情澎湃、意犹未尽。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请联系市委组织部,电话:85913236。

  人才是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希望通过记者朋友们的宣传报道,能够把我市的人才黄金政策让全社会了解,让更多的人才来到青岛市这片创新的沃土、创业的热土,助力我市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对人才政策进行整合、集成、提升、完善,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人才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了: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同志;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旭东同志;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炳波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同志。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吴学新副部长介绍情况,有请。

  吴学新: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青岛人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4月24日,市委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人才政策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日前,文件已正式下发。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集成优化,提升人才政策效能,解决人才政策“碎片化”问题,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现行人才政策,起草形成了《意见》初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从去年10月开始开展专题调研,共走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86家,各类人才260余人,针对现行人才政策听问题、找堵点、问对策。同时,召开全市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听取专家人才的意见建议。

  二是组织政策复盘。依托第三方机构对人才政策进行复盘,有针对性优化完善,对发现的堵点问题,《意见》作了相应完善,第一时间优化提升。

  三是系统梳理政策。全市现行主要人才政策共34个,包括综合性政策以及落户、普惠、选拔、产才融合、服务保障等专项政策。结合政策发挥效能情况,研究提出了废止、保留及优化的建议,形成了《意见》初稿。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意见》初稿形成后,先后向各区(市)、市直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各类专家人才征求了两轮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按程序正式发布实施。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意见》共10条40款,主要围绕扩大基数、高端引领、凸显特色、赋能发展四个方面,制定了包括:人才基数倍增计划、顶尖人才聚集计划、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未来之星储备计划、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产才融合促进计划和人才服务支撑计划10项子计划。

  第一个方面,扩大基数,即优化人口结构,实施人才基数倍增计划。按照“放宽条件、取消限制、新增渠道”的思路,对现行落户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放宽了7个方面的落户条件、取消了7个方面的落户限制。放宽7个方面的落户条件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无障碍落户放宽至其他地市级人才工程人选;副高职称、高级技师落户年龄由50岁放宽至55岁;硕士由45岁放宽至50岁;本科由40岁放宽至45岁;专科由35岁放宽至40岁;学历落户由全日制学历放宽至国家认可学历即可;“先落户后就业”的由专科以上毕业生放宽至专科以上在校生。取消7个方面的落户限制主要包括:博士取消落户年龄限制;正高职称取消落户年龄限制;中级职称、技师取消有接收单位限制;高级工取消缴纳社保满1年限制;中级工取消缴纳社保满2年限制;居住落户取消购房面积限制;父母投靠落户取消年龄限制。同时,新增了社区集体户,承接无固定住所、无近亲属家庭户、无单位集体户等人员落户。总的目标是:只要有学历、有职称、有技能、有能力、有贡献,均可“想来就来”。

  第二个方面,高端引领,即突出高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梯次实施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未来之星、青年人才、技能人才5项计划。

  一是顶尖人才集聚计划。支持对象是:我市A类人才,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以及图灵奖获得者等世界级科学家。主要特点是:在激励引育、服务保障、柔性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并与国家、省的奖励补贴叠加享受。比如:对自主培养或全职引进的“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水平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发放500万元人才补助;在青院士可享受每月省政府津贴2万元和市政府津贴1万元;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顶尖人才,按照用人单位实际给付个人劳动报酬的30%给予补贴,上不封顶。

  二是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支持对象是:我市B、C、D类人才,包括入选国家、省、市三级人才工程的人选。主要特点:一是在国家、省给予相应补助基础上,市级再叠加补助;二是既补到个人,还奖励用人单位,以激活用人主体引才育才内生动力;三是对驻青单位一视同仁。比如,全职引进和自主培育的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省、市三级叠加补助达400万元,对用人单位,每培养1人奖励30万元,培养的越多、奖励的越多。

  三是“未来之星”储备计划。支持对象主要是:有望入选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和省泰山系列工程的后备人才,以及能够带领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人才。主要特点是:奖励用人主体,鼓励用人单位跟踪培育潜力人才,人才资助由“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比如,有望当选院士的后备人选,在两年管理期内给予用人单位100万元培养经费。有望当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的后备人选,在两年管理期内给予用人单位40万元培养经费。对于带领企业有望成为“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心人才,在两年管理期内给予用人单位20万元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科技研发、团队建设、项目推进等。

  四是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支持对象是:本硕博学历人才和博士后科研人才。主要特点是:只要符合条件,即可享受住房、安家等普惠性政策,这些政策受到年轻人的普遍欢迎。比如,在青落户并购买唯一商品住房的博士、硕士,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安家费。在青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可连续三年享受每月1200元、800元、500元的住房补贴。在这项政策中,对“性价比”高、用人单位欢迎的博士后科研人才,在站的生活补贴由每月5000元提高到7000元;出站来青留青工作的,给予25万元安家资助,到企业工作的,提升至最高40万元。另外,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专门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对业绩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五是技能人才培育计划。青岛是工业大市、工匠之城,培育了许振超、周勇、郭锐等一批“大国工匠”。《意见》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主要特点是:在人才培训、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全职引进或自主培养的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给予200万元奖励;在平台搭建方面,成功创建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的,按投入比例最高给予500万元奖补。同时,支持用人单位通过培训提升工人技能,按照每人最高12000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训补贴。

  第三个方面,凸显特色。青岛人才最大特色是海洋人才、海外人才、产业人才,实施这3项人才计划,将助力我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一是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洋是青岛发展最大的底气,海洋人才是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主力军”。因此,给予海洋人才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按照用人单位实际给付个人劳动报酬的30%给予补贴。海洋领域急需紧缺专业的博士、硕士,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1200元标准给予住房补贴,分别高于其他领域博士、硕士25%和50%。今年开始,还要开展海洋领域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获评人才最高可享受30万元奖励,对有重大贡献或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实施“一事一议”。

  二是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参与。为此,《意见》出台具开放性、竞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青岛是海外人才用汇便利化试点城市,可为海外人才提供薪酬购付汇、购房首付款结汇支付、投资理财、资产变现等外汇便利化服务。给予外籍及港澳台高校毕业生“同城待遇”,可不受户籍限制,同等享受国内高校毕业生的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同时,鼓励头部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孵化器等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更好利用海外人才智力,对成效突出的,视投入情况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补。

  三是产才融合促进计划。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必然需要现代产业人才的强力支撑。《意见》紧扣24条产业链,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强化对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比如:对头部企业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将政策的制定权、话语权交给企业,从源头上解决人才政策与项目落地、企业发展“脱节”问题。对促进产业配套完善、补齐产业链“断点”的项目领办人,实施“补链”奖励,按项目落地实缴注册资本最高给予400万元奖励。推动人才评价由“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向“有成果、有市场、有贡献、有效益”转变。谁是头部企业、谁在“补链”、谁是企业急需人才,由产业链“链长”、“链上”企业说了算。

  第四个方面,赋能发展,即以成就人才为己任,实施人才服务支撑计划。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涵养人才发展生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根据在人才中的广泛调研,《意见》在服务上突出了两个重点。

  一是金融赋能,解决人才“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着力打造涵盖“人才金”“人才贷”“人才板”“人才债”“人才险”相互融合的金融赋能链条。比如,去年设立了首期5000万元的“人才金”,以“拨改投”方式进行市场化股权投资,今年将达1亿元,并逐年增加,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半年时间初见成效,目前已投资赋能人才项目4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人才贷”市财政对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标准由50%提高到80%,人才企业最高贷款额由1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让银行更有信心赋能人才发展,为人才企业输入更多的金融血液。

  二是服务赋能,解决“税学医房”等人才关心的关键问题。建立优质基础教育学位及事业编制2个“蓄水池”。市级指定2所优质普高和1所优质初中,各区市再指定至少2所各学段优质学校,优先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市委编办拿出300个事业单位机动编制,保障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在医疗服务上,高层次人才享受绿色通道、健康查体等服务,每位住青院士按每年4000元标准聘请保健医生。

  以上是“人才强青”计划主要内容,在起草过程中,还组织各部门制定了政策落实兑现指南,明确了责任单位、办理条件、办理流程、联系方式,便于政策查询落实。下一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将抓紧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广泛开展人才政策宣传,聚焦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抓好无感服务、免申即享等工作落实,确保出台的政策可落地、简易办、效果好,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提高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主持人:感谢吴学新副部长。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请提问。

  记者:您好,我是大众日报记者。10月27日,青岛发布了振兴实体经济发展计划,提出了3年行动计划,请问在引进和培育人才、实体经济方面有哪些需求?同时怎么更好实现人才和产业对接和融合?谢谢。

  张旭东:感谢大众日报记者的提问,我是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您刚才讲到4月27日青岛市召开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三年动员大会,这是在新时期青岛市聚焦实体经济、坚持工业强市的重大举措,也是青岛市推进结构调整的一个有力的措施,我们的打法更加精准,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聚焦24条产业链,“7+10+7”的布阵打法,既有传统产业的提升发展,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10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同时还兼顾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昨天青岛日报等各个媒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在大会之后行动计划已经面向社会发布,大家可以查一查,也帮助我们宣传一下,聚集更多的资源。

  应该说实体经济三年振兴发展的行动方案和这次出台的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应该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是产才融合的有力步骤。刚才记者问到我怎么样在引才育才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怎么实现产才融合?我想这次“人才强青”计划提出了40条,刚刚吴部长已经讲了内涵特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突破力度大,我所了解的这是青岛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要的举措,这次政策更加精准,更加有竞争力。

  在工作当中,怎么样实现需求对接、产才融合?我觉得可以讲四句话:要面向“四个需求”,做好“四篇文章”,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一是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做好“产业留才”文章。青岛这些年来很多企业和我们反映,青岛市缺人才,大家归结到一些产业基础,特别是新兴产业基础不行,还有人讲产业基础不行是因为人才太少,就是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搞不清楚,我觉得首先产业要强起来,要用产业来留人,政策能把人引进来,产业要留住人,这次刚刚发布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7+10+7”的24条产业链,7大优势产业链,10大新兴产业链,7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兼顾各个方面的需求,我们就是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让青岛成为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让人才高看青岛。

  这24条产业链中,绝大多数产业知识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人才招引的“强磁场”。为了行动计划专门有五个配套的专业行动计划,其中一个专业行动计划就是人才引育的行动计划,在这个行动计划当中,人才办、组织部和人社局搞计划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三年要因才聚才75万,就是和这24条产业链配套,我们要用高质量的产业链聚集高质量的人才链,用高质量的人才链来赋能高质量的产业链发展。

  第二,面向创新创业需求,做好“平台引才”文章。怎么搭平台?有三大计划。一个计划是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前一段时间青岛专门发布了这个文件,科技型企业培育要实施沃土计划,有三个标志性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之内实现“三个翻番”,分别达到10000家、8000家、60家;实施总部经济聚能计划,总部经济都是高层次人才,我们要在浮山湾、灵山湾、金家岭三个重点区域集中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用总部经济集聚区面向世界经济500强、央企、山东省重要企业以及沿黄重要企业,大力引进综合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创新型总部,招引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青岛聚集发展,为全国区域性企业发展进行服务,让青岛成为这样的高地。三是实施楼宇经济成长计划,我们知道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这些城区是主城区,但是这些城区也沉淀了一大批楼宇,目前楼宇的利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怎么提升?我们要结合城市三年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进行楼宇集中提升,发改委现在在牵头制定楼宇经济、楼宇工业的行动计划,要拿出专门的政策、专门的方案来推进这个内容,这些楼宇改造之后让闲散低效的商务楼宇变成产业富集、人才富集的亿元税收楼宇,让这些楼宇成长起来成为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发展的区域,更多的聚集人才。

  第三,面向重大项目需求,做好“生态聚才”文章。青岛源头上人才怎么来?人才来了之后要流动,否则一看青岛这块土地比较贫瘠,人才就走了,如何在源头上让人才活起来,源头活水,关键要形成生态,怎么建生态?一个是聚更多的大项目,招大引强;第二是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或者是载体。我们在这个行动方案里面提到招大引强行动,鼓励每个产业链引进投资过20亿元的重大项目,或者是引领性的产业项目,我们要在全市面向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设10大千亩新型产业园区,让园区成为产业发展高地、人才聚集的高地,通过重点产业链引进引领性大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聚链成群,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比如现在青岛的集成大陆、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分别在西海岸、崂山区等区域全面起势,而且加快崛起,一个大项目就可以引进很多的人才,聚集很大的产业能量,比如京东方项目,来了之后预计5年之内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提供岗位约3万个,打造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高地,这个高地有了,就会引进一个项目,带起一片产业,培育起一批人才,让青岛的人才流动起来,能吸引来、留得住、交流起来,这样青岛就是一片热土,就不贫瘠了。

  第四,面向企业升级需求,做好“企业用才”文章。人才平台载体的主体是市场、企业,所以刚才吴部长讲了,要把对人才的使用权、人才话语权、人才政策导向权交给企业。青岛市在24条产业链实体经济计划当中提到要实施龙头骨干企业的倍增计划,我们有98户企业,像海尔、青啤、海信等大企业在青岛都有倍增计划,这些企业近百户,几年之内要翻番发展,而且要回归青岛,同时我们要对中小企业有一个育苗计划,企业不怕小,进行创业,让青岛成为草根创业的沃土,成为创业之城,青岛有一系列的创业政策,促进各类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我看了一下出台的人才政策,很好的契合了产业发展的政策,4月27日推出了24条产业链当中的17条产业链和制造业相关,推出第一批47家链主企业,也是青岛产业链发展的头部企业,比如智能家电就是三家链主企业,海尔、海信、澳柯玛,比如新型显示京东方,这样的链主企业47家,我们就要交给这些企业人才的定制权,要强化产业领办人奖励,并且对企业全职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人才补贴,刚才已经讲了,让企业有更多的积极性来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在青岛的扎根。

  总之,青岛实体经济的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出,和“人才强青”计划的突出是相互比配的,而且时机也非常好,市里刚刚召开了党代会,要打造现代产业的领军城市,所以对青岛来讲,现在对人才渴望、人才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借此机会我代表产业部门,实体经济产业链的组织和综合协调部门诚挚地邀请各类人才来青岛发展,希望各位媒体多宣传,为青岛这座青春之岛的健康发展脱颖而出贡献力量,让人才和青岛一同成长,实现梦想,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大众网的记者。请问围绕青岛重点产业发展,我市在培育产业领军人才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和人才政策?谢谢。

  于炳波:我来回答一下,首先非常感谢你对科技创新、对青岛的产业领军人才工作给予这么多的关心和支持。关于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如何培育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我们想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针对全市重点产业,近年来,连续实施了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计划,通过这两个计划先后支持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40余名,引进和支持优质高层次人才团队8个,推动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2021年,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出台《青岛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选拔管理办法》,对以往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两个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设立新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计划。新计划首次提出以项目水平定人才层次,更加注重项目的成果转化、市场贡献和产业化前景,推动人才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根据项目领先程度和产业化前景,将人才项目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入选人才按照项目层次,对应享受最高500万元、100万元和每月4000元个人津贴。2021年,我们首批认定产业领军人才团队9个,领军人才27名。此外,我们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财通集团设立“人才金”,首次采取“拨改投”方式为人才项目赋能,目前已实施股权投资4000万元,联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今年我们还要再加大力度,财政投资计划按照1亿元来准备。我们将围绕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重点产业领域,继续组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拟评选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60名左右,至“十四五”末,全市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达到300名左右。

  二是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深化人才开放合作,放眼全球,拓展人才引育渠道,采取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建设机制,支持我市企业在国内外先进城市、先进地区、先进国度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产业项目孵化等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就地集聚人才、促进项目输入、对接域外创新创业优质资源。根据建设成效,对创新类基地最高给予2000万元奖补,对创业类基地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补。2021年,我市已在上海、日本等地建立首批4个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累计离岸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余人,孵化并在青落地项目13个。今年,我市还将开展新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认定,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智力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搭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引育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科技局已经研究形成一个梯队培育层级,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截至2021年底,我市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00家、高企总数突破5500家、上市高企总数达36家。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力争到2024年,实现“三个翻一番”,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超过1万家;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8000家;上市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60家,真正为人才在青岛打造干事创业的“沃土”。

  另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发挥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聚才作用,加快打造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和引进一大批能够带动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为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谢谢媒体朋友。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广大技能人才的支撑。请问,在集聚技能人才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刘传华:感谢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对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关注、关心。

  正如您刚刚提问所言,实体经济的振兴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像发改委的领导讲的,实际上产业和技能人才应该是相辅相成、相融共生的关系,青岛提出打造工匠之城也是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截至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117.57万人,已经成为全市251万人才总量中的重要的支撑和载体。其中高技能人才29.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5.2%。虽然青岛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比如人才数量在同类城市当中,我们的规模还是不错的,人才结构日趋优化等等,但是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比如上海、苏州等地,与青岛“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与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应该是青岛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高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比较迫切,在工作中我们针对集聚高技能人才方面,坚持经济发展促进技能人才集聚的导向,我们也坚持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提升产业的工作逻辑,在工作中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或者是加大技能人才引育的力度:

  一是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功能。人才到青岛来得有工作、有岗位、有平台,在工作中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纳入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大盘子。增加政府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范围,加大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政策供给,推进企业职工培训政策有效实施,优化企业新录用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金蓝领培训等企业职工培训系列政策,在工作中突出重点产业急需和企业技能需求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政策支撑。力争全年新增技能人才5万人,高技能人才2万人;力争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企业新型学徒制和“金蓝领”培训4000人以上。近年来,持续推进技术人才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近三年以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562个,带徒传艺2.5万人,节能创效近8亿元。今年,我们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认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项目,突出发挥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能培训、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基地开展绩效评估并给予资金支持,持续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各1家,全市总量分别达到10家和4家,保持全省领先位置;新增省级技师工作站10家,全市总量达到29家。

  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标上海、苏州、深圳、广州等城市,全面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持续推动待遇留人,现在来看影响技能人才流动的第一因素就是劳动报酬,我们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技能人才的贡献、岗位需求进一步增加对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推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工资薪酬水平。全市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平均薪酬水平在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方阵,但是和高技能人才比较集聚的苏州、上海还有一定的差距。探索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技能工人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因为除了工资性收入以外,技能工人通过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体现贡献,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工资外的收入,体现人才价值,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增加技能工人对产业、对企业的黏合度。同时,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力度,对全职引进和自主培养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最高给予60万元至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柔性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单位,在合同期内每人每年给予最高20万元的薪酬补贴,经过努力,力争“十四五”末,我市引进和培养的“国字号”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180人以上。

  三是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一是推动全市技工院校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为城市产业发展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比如一些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全市技工院校合作培养的地铁班、海尔班等,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都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二是深化产教学融合,指导青岛市技师学院等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向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倾斜,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三是加快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程,进一步扩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范围、人员范围、职业(工种)范围,建立起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多通道”机制,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空间。人才的评价事关人才获得感和人才持续的激励,所以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坚持谁使用人才、谁评价人才,把人才的评价权交给企业,更加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多通道,很多的高技能人才在自己本职工作岗位上一样可以获得高附加值的劳动报酬收入。今年我们将重点培育30个产业急需、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技工教育特色品牌专业,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75%以上。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保持3万人以上;自主评价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新增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企业50家,全市总量达到56家。

  在工作中,我们在落户、住房等关系技能人才安居乐业领域重点谋划,在人才办的统筹下,协同相关部门着力研究解决涉及技能人才关注的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和人才公寓住房保障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力求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加大城市对技能人才的吸引力。预计“十四五”末期,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将达到35万人以上,技工院校学籍注册人数不少于5万人,技能人才集聚效果初步显现,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传华副局长的介绍。今天发布的内容很丰富、很详实,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听得激情澎湃、意犹未尽。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请联系市委组织部,电话:85913236。

  人才是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希望通过记者朋友们的宣传报道,能够把我市的人才黄金政策让全社会了解,让更多的人才来到青岛市这片创新的沃土、创业的热土,助力我市打造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为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