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着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新闻发布会

浏览:121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全市“三我”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各项市办实事、“民心工程”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

  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先生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孙健平先生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药政处副处长郭尚林先生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薄主任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着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方面的有关情况,有请。

  薄涛: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卫生健康工作办实事、解难题、抓落实、见实效的一年。我们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一刻不松劲地全力奋战,为全市疫情防控形势平稳有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集中力量破解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1.51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今天,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抓好市办实事落实、推进健康服务数智化转型、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康青岛建设和中医药发展方面的情况。

  第一,市办实事方面

  今年,我们有4个项目列入市办实事。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推进,高质量完成了任务目标。

  一是完善在岗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大家知道,乡村医生是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对于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偏低问题始终制约着队伍整体发展。为有效保障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从明确人员范围、实行分类管理、落实社会保障、加强人员管理、强化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于今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各区市建立人员认定和审核相关工作流程,严格执行人员范围、补助标准等相关规定,全市共有3605名未参加社会保障的在岗乡村医生受益。这项政策的落实,彻底解决了乡村医生存在的“半工半农”身份问题,解除了在岗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了村卫生室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将有效缓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断档”和“青黄不接”等问题,对于夯实基层服务网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建设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为市民打造专业权威、方便可及的线上健康知识学习平台。明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当前全球和国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做好疫情防控,我们人人都是防线,坚持良好的健康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主动接种疫苗,做好这些仍然十分重要且必要,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断病毒传播渠道、降低感染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亲人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今年为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市政府将“建设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作为市办实事项目,倾力为市民打造专业、权威、方便、快捷的线上健康知识学习平台。科普资源库坚持“预防为主”的功能定位,以市民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传播权威健康科普知识,目前已汇集健康科普专家1060名,制作发布健康科普作品1680件,包括新冠肺炎防护知识、健康素养知识、健康生活常识、疾病预防常识,以及中医养生、妇幼保健、心理健康、康复护理、急救等12个大类66个小类的健康知识。市民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进行健康自测,观看在线直播,参与有奖竞答,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把健康知识推荐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从中受益,目前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2021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8%,同比提升了3.42个百分点。

  三是加快献血屋建设,打造半小时爱心献血圈。近年来,随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容,临床用血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市民无偿献血意愿不断提高、献血量成倍数增长,我市献血屋数量及设施环境等已难以满足需求。为进一步提升血液保障能力,市政府2020至2021年连续两年将献血屋建设作为市办实事,共新建和更新了13座智能化管理的献血屋,为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温馨、安全的献血服务。目前,全市投入使用的献血屋已达到20座,同时全面应用血液物联网技术,连接30家医疗机构,形成了国内首个覆盖城乡的智慧血液物联网平台。今年1至10月,全市街头献血人数分别比2019年、2020年同期增长了11.36%、14.25%,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献血参与度,提高了全市血液保障能力。

  四是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要求把抢救伤员放在首要位置。为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今年市政府投入1200万元为市急救中心增配应急医疗救援装备,配置相关设施设备,加强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为确保市办实事项目落实,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了工作推进专班,针对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短板弱项,对特种车辆、专用设备配置等进行了充分调研,并邀请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专家进行论证;市急救中心组织专家制订了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育方案,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实战演练,推动人岗相适、人车相适,切实发挥人、车、物同频共振的最大效能,提升紧急医学快速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目前,市急救中心已配备了紧急医学救援特种车辆、现场救援物资装备,填补了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短板,提升了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迅速展开现场救援能力,为“十四五”期间推进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事业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健康服务数智化转型方面

  今年,围绕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市政府从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两大领域分别梳理了重点推进的“12件事”和“12个场景”。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推进落实“出生一件事”和“全市一家医院”,会同市有关部门从满足市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民生服务的痛点、难点、堵点,以需求为牵引,以场景建设为导向,按照“需求摸上来、场景理出来、责任定下来、任务分下去、专班建起来、流程顺起来、数据汇上来、系统用起来、规范建起来”的建设路径,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

  一是出生一件事。婴儿出生后,需要进行《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和《社会保障卡》等证件办理及户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目前,各办理事项分散在多个部门,市民需要跑多个机构重复提交材料。各办事业务系统相互独立,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给市民造成极大不便。为了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我们联合市大数据局、人社局、医保局、公安局等部门,着力打破数字“孤岛”、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依托我市“一事全办平台”,建设“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通过“前端一体申报、后台并联处理、信息集成共享”的方式,为在本市助产机构出生,且符合随父或随母落本市家庭户条件的婚生婴儿提供上述证件和登记的线上联办服务。“出生一件事”联办涉及5个业务事项,建设后优化为1个业务事项;原场景涉及递交材料19份,建设后优化为4份;原场景涉及办理环节10个,建设后优化为2个。目前,联办系统已基本建成,明年一季度将试运行。

  二是全市一家医院。通过构建入口统一、资源集中、共享普惠的互联网医院平台,配套建立基础支撑平台、个人健康管理助手、智慧检查检验系统,搭建“全市一家医院”应用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一网预约、在线咨询、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智慧医疗服务。目前,已形成“全市一家医院”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方案,利用已建成系统,在3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群众就医“一码通行”、医生号源“一网预约”。明年将逐步完成基础支撑平台开发部署、互联网医院平台和个人健康管理助手上线运行、智慧检查检验系统上线运行等整体建设服务,更好满足群众便捷就医、畅心就医、高效就医的需求。

  第三,“放管服”改革方面

  一是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上级最新要求,及时动态调整了16项行政权力事项内容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目前,卫生健康市本级共有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200项,实施清单679项,实施清单数量列市直部门第四位。

  二是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卫生健康证明事项由42项精简为34项,其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及资格证书颁发、医师定期考核等24项符合条件的证明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府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通用清单。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将住院病历查阅、血液透析室登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备案申请等45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山东省政务服务网”,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政策落地,卫生健康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率100%,“零跑腿”率和全程网办率均为95.6%,市民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三是组织开展政策文件标准化梳理工作。22项政策文件纳入“山东省政策中央厨房管理平台”统一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政策服务能力。做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协同市行政审批局及时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审批、二级医疗机构审批及相对应的医师、护士注册等行政权力事项,以协议方式下放给有关区市,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四,健康青岛建设方面

  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区市全面推进健康青岛行动,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健康治理能力。

  一是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建成青岛医院。获批建设2个综合类别、4个专科类别和1个中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肺病、康复、心血管三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新培育了3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12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成立“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有60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学科百强榜单,比去年增加5个,入围学科数量继续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市公共卫生中心一期、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配合有关区市加快推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市中医医院城阳院区建设,三甲医院多区项目加快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所有政府办镇街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彩色超声设备,95%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全部配备血液分析仪等设备。

  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今年是我市第5次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区市和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强力推进,针对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环境卫生问题,开展了八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共整治老旧小区1968个(次)、背街小巷2270条(次),整治城乡结合部问题4054处、区界交界处问题716处;集中开展8次“洁净家园”活动,累计出动10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8813处,清运垃圾杂物6927吨,清理乱堆乱放6.75万处次,乱贴乱画69.9万处,拆除违规户外广告招牌2.7万余处10万余平方米;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3处,检查农贸市场1798处次、“三小”经营户982户、“五小”经营户338户、学校及校园周边等其他场所75处,通报环境卫生等各类问题6980个;利用大型户外电子屏和公交站亭推送公益广告1000余条,城市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市民文明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经过全市各级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市以近年来最好成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有力捍卫了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三是强化“一老一小”健康保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升行动,全市“医疗、养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80家,位居省内地市首位。推进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市建设,成立5家市级安宁疗护技术指导中心,设立20个市级安宁疗护试点基地。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联合相关部门提出23条便利措施,推进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共评选出28家市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快构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托育机构登记备案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市49家备案的托育服务机构名单、地址、托位数、价格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监督和查找优质托育服务资源;建成24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共争取2585万元中央资金支持48个普惠托育项目,占全省争取资金总数的32%,建成后将增加托位2585个,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达到1.69个,同比增长88%;我市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报道。

  四是提升重点人群服务能力。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全面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省卫生健康委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成功通过第四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期评估,全市19家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共获得332.92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位居全省首位;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以下,保持低流行水平。全市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三病”检测率达到100%。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关爱活动完成率达到100%。组织对12万家涉及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5290家用人单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较去年上升17%。在全省率先启动应用第二代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项目试点。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管尽管”。

  第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

  一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青少年神志病中医药干预和妇女更年期中医药干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将拔罐、刮痧、艾灸等26项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纳入“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内容;率先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汇聚了全市中医药特色突出的172家医疗机构,实现快捷搜索、精准查找和地图导航;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均开展了“送汤药上门”服务,我市在全省“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工作推进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二是中医药人才学科及科研高地建设成效明显。有2人获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新增省级名老中医1名、省名中医5名、省基层名中医9名,评选出10名市级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名青岛市中医药名家、25名青岛市基层名中医。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传统医学分论坛”和“中医药健康论坛”、中医耳鼻喉国际论坛、海洋中药传承创新高峰论坛,在上合示范区国际客厅建立中医药展示厅,我市2项产品入选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广产品名录。

  三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协调恢复设置胶州市中医医院,实现政府办市、县中医医院“全覆盖”;政府办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100%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9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基层中医药服务圈,我市有关做法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刊载。

  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2022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始终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神状态,坚持用项目化、工程化的思维和办法抓落实,加快实施卫生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加快建设健康青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薄主任的介绍。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报道的记者。除了今年出台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政策外,我市在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方面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薄涛: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基层卫生处孙健平处长回答。

  孙健平: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通过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一是每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照不低于筹资标准40%的比例划拨给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承担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后给予拨付相应的补助经费。近年来,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筹资标准不断提高,2021年已达每人每年79元。

  二是将一般诊疗费支付标准由以前6元/次提高为10元/次。

  三是将基本药物补助由6000元/人/年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0元。

  四是鼓励区市为村卫生室购买医疗责任险,用于村卫生室发生意外诊疗事故的赔付。

  五是鼓励各区市为每个村卫生室发放运行补助,用于村卫生室正常运行所需基本诊疗设备设施日常维护。

  六是支持乡村医生承担农村居民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涉及的医疗服务。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措施,我市乡村医生待遇得到明显提高,收入均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薄涛:我做一个补充。孙处长从六个方面对现在的乡村医生政策进行了介绍,另外在未来也会有新增,也在探索村医的职业化。将来村医是职业化,县聘、镇管、村用。增强村医的职业吸引力,能够更好地稳定队伍。因为我们这个队伍是为我们基层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最主要的主力军,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最底层的一个兜底的一支队伍,所以未来在职业化探索方面要保障村医待遇,让村医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我们在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孙健平:提升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是落实基层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和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方便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村卫生室能力提升建设,出了很多的政策和规范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我整理了三个方面和大家沟通交流:

  一是开展了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工程。从2019年起,利用三年时间,以房屋建筑、设施设备、运行机制、业务管理“四升级”和人员结构、收入待遇、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四提升”为重点内容,打造一批村卫生室建设典型,实现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我市省级示范村卫生室达标数量80家,位居全省首位。

  二是将村卫生室提升工作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计划,按照“六稳”“六保”的任务要求,立足于工作实际,为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配备了重点人群智慧化随访设备和康复理疗设备,并按照计划为部分中心村卫生室配备血液分析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提升了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能力,让村民能就近享受到更为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是开展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每年通过多次线上和线下培训模式,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轮训,同时利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培训基地,由政府出资对部分乡村医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促进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

  四是落实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生免试制度,让有打算进入村卫生室工作的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生,免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医师证,建立村卫生室引进乡村医生的“绿色通道”。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

  记者:请问目前我市共有多少个献血点?都分布在哪里?如何查询献血地点和开放时间?谢谢。

  郭尚林:感谢您的提问。

  目前我市一共23处固定献血点,其中包括20座献血屋及3处固定献血地点,分布在七区三市。全市献血地点轮流开放,全年无休,开放的献血地点和服务时间共有三种查询方式:

  一是登录青岛市中心血站官方网站首页“献血地点”查询,可查看到当前一周内任意一天的献血地点和开放时间;

  二是关注青岛市中心血站微信公众号,查看《明日献血地点指引》的消息推送,公众号底部菜单栏有“献血导航”,市民可就近导航前往;

  三是拨打青岛市无偿献血服务热线96606具体咨询,工作日工作时间有人工客服接听,其余时间可留言。

  此外,全市23处固定献血地点和8辆流动献血车不仅是捐献热血,传递爱心的希望小屋,还是热血真情“爱心驿站”,可面向岛城环卫工人、交警、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临时储物、医疗救援支持等服务。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薄涛:我补充一点。青岛的献血在全国连续多年一直位居前列,是金牌城市。献血屋不仅仅体现了对献血者的爱心,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的风景线,一座座小屋就是一个个见证。无偿献血量,青岛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不仅仅保障了我们临床的用血,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我们青岛市民的一种风采。

  主持人:感谢薄主任的补充。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85912160。

  去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不速之客的突如其来、不期而至,让我们每个人更加感受到健康是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健康也是每一个人对自身的第一要求,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请媒体朋友们能够把我们今天发布的内容宣传好、报道好,同时也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推进健康青岛的建设,为提升全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我们一起加油,同时为建设自己的卫生健康洁净美好幸福的家园一起努力。

  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请登陆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全市“三我”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各项市办实事、“民心工程”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

  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先生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孙健平先生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药政处副处长郭尚林先生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薄主任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着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方面的有关情况,有请。

  薄涛: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卫生健康工作办实事、解难题、抓落实、见实效的一年。我们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一刻不松劲地全力奋战,为全市疫情防控形势平稳有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集中力量破解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1.51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今天,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抓好市办实事落实、推进健康服务数智化转型、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康青岛建设和中医药发展方面的情况。

  第一,市办实事方面

  今年,我们有4个项目列入市办实事。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推进,高质量完成了任务目标。

  一是完善在岗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大家知道,乡村医生是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对于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偏低问题始终制约着队伍整体发展。为有效保障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从明确人员范围、实行分类管理、落实社会保障、加强人员管理、强化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于今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各区市建立人员认定和审核相关工作流程,严格执行人员范围、补助标准等相关规定,全市共有3605名未参加社会保障的在岗乡村医生受益。这项政策的落实,彻底解决了乡村医生存在的“半工半农”身份问题,解除了在岗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了村卫生室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将有效缓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断档”和“青黄不接”等问题,对于夯实基层服务网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建设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为市民打造专业权威、方便可及的线上健康知识学习平台。明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当前全球和国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做好疫情防控,我们人人都是防线,坚持良好的健康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主动接种疫苗,做好这些仍然十分重要且必要,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断病毒传播渠道、降低感染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亲人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今年为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市政府将“建设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作为市办实事项目,倾力为市民打造专业、权威、方便、快捷的线上健康知识学习平台。科普资源库坚持“预防为主”的功能定位,以市民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传播权威健康科普知识,目前已汇集健康科普专家1060名,制作发布健康科普作品1680件,包括新冠肺炎防护知识、健康素养知识、健康生活常识、疾病预防常识,以及中医养生、妇幼保健、心理健康、康复护理、急救等12个大类66个小类的健康知识。市民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进行健康自测,观看在线直播,参与有奖竞答,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把健康知识推荐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从中受益,目前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2021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8%,同比提升了3.42个百分点。

  三是加快献血屋建设,打造半小时爱心献血圈。近年来,随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容,临床用血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市民无偿献血意愿不断提高、献血量成倍数增长,我市献血屋数量及设施环境等已难以满足需求。为进一步提升血液保障能力,市政府2020至2021年连续两年将献血屋建设作为市办实事,共新建和更新了13座智能化管理的献血屋,为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温馨、安全的献血服务。目前,全市投入使用的献血屋已达到20座,同时全面应用血液物联网技术,连接30家医疗机构,形成了国内首个覆盖城乡的智慧血液物联网平台。今年1至10月,全市街头献血人数分别比2019年、2020年同期增长了11.36%、14.25%,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献血参与度,提高了全市血液保障能力。

  四是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要求把抢救伤员放在首要位置。为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今年市政府投入1200万元为市急救中心增配应急医疗救援装备,配置相关设施设备,加强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为确保市办实事项目落实,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了工作推进专班,针对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短板弱项,对特种车辆、专用设备配置等进行了充分调研,并邀请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专家进行论证;市急救中心组织专家制订了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育方案,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实战演练,推动人岗相适、人车相适,切实发挥人、车、物同频共振的最大效能,提升紧急医学快速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目前,市急救中心已配备了紧急医学救援特种车辆、现场救援物资装备,填补了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短板,提升了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迅速展开现场救援能力,为“十四五”期间推进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事业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健康服务数智化转型方面

  今年,围绕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市政府从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两大领域分别梳理了重点推进的“12件事”和“12个场景”。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推进落实“出生一件事”和“全市一家医院”,会同市有关部门从满足市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民生服务的痛点、难点、堵点,以需求为牵引,以场景建设为导向,按照“需求摸上来、场景理出来、责任定下来、任务分下去、专班建起来、流程顺起来、数据汇上来、系统用起来、规范建起来”的建设路径,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

  一是出生一件事。婴儿出生后,需要进行《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和《社会保障卡》等证件办理及户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目前,各办理事项分散在多个部门,市民需要跑多个机构重复提交材料。各办事业务系统相互独立,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给市民造成极大不便。为了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我们联合市大数据局、人社局、医保局、公安局等部门,着力打破数字“孤岛”、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依托我市“一事全办平台”,建设“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通过“前端一体申报、后台并联处理、信息集成共享”的方式,为在本市助产机构出生,且符合随父或随母落本市家庭户条件的婚生婴儿提供上述证件和登记的线上联办服务。“出生一件事”联办涉及5个业务事项,建设后优化为1个业务事项;原场景涉及递交材料19份,建设后优化为4份;原场景涉及办理环节10个,建设后优化为2个。目前,联办系统已基本建成,明年一季度将试运行。

  二是全市一家医院。通过构建入口统一、资源集中、共享普惠的互联网医院平台,配套建立基础支撑平台、个人健康管理助手、智慧检查检验系统,搭建“全市一家医院”应用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一网预约、在线咨询、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智慧医疗服务。目前,已形成“全市一家医院”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方案,利用已建成系统,在3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群众就医“一码通行”、医生号源“一网预约”。明年将逐步完成基础支撑平台开发部署、互联网医院平台和个人健康管理助手上线运行、智慧检查检验系统上线运行等整体建设服务,更好满足群众便捷就医、畅心就医、高效就医的需求。

  第三,“放管服”改革方面

  一是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上级最新要求,及时动态调整了16项行政权力事项内容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目前,卫生健康市本级共有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200项,实施清单679项,实施清单数量列市直部门第四位。

  二是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卫生健康证明事项由42项精简为34项,其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及资格证书颁发、医师定期考核等24项符合条件的证明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府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通用清单。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将住院病历查阅、血液透析室登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备案申请等45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山东省政务服务网”,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政策落地,卫生健康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率100%,“零跑腿”率和全程网办率均为95.6%,市民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三是组织开展政策文件标准化梳理工作。22项政策文件纳入“山东省政策中央厨房管理平台”统一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政策服务能力。做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协同市行政审批局及时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审批、二级医疗机构审批及相对应的医师、护士注册等行政权力事项,以协议方式下放给有关区市,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四,健康青岛建设方面

  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区市全面推进健康青岛行动,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健康治理能力。

  一是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建成青岛医院。获批建设2个综合类别、4个专科类别和1个中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打造肺病、康复、心血管三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新培育了3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12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成立“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有60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学科百强榜单,比去年增加5个,入围学科数量继续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市公共卫生中心一期、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配合有关区市加快推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市中医医院城阳院区建设,三甲医院多区项目加快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所有政府办镇街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彩色超声设备,95%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全部配备血液分析仪等设备。

  二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今年是我市第5次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区市和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强力推进,针对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环境卫生问题,开展了八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共整治老旧小区1968个(次)、背街小巷2270条(次),整治城乡结合部问题4054处、区界交界处问题716处;集中开展8次“洁净家园”活动,累计出动10万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8813处,清运垃圾杂物6927吨,清理乱堆乱放6.75万处次,乱贴乱画69.9万处,拆除违规户外广告招牌2.7万余处10万余平方米;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3处,检查农贸市场1798处次、“三小”经营户982户、“五小”经营户338户、学校及校园周边等其他场所75处,通报环境卫生等各类问题6980个;利用大型户外电子屏和公交站亭推送公益广告1000余条,城市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市民文明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经过全市各级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市以近年来最好成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有力捍卫了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三是强化“一老一小”健康保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升行动,全市“医疗、养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80家,位居省内地市首位。推进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市建设,成立5家市级安宁疗护技术指导中心,设立20个市级安宁疗护试点基地。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联合相关部门提出23条便利措施,推进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共评选出28家市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快构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托育机构登记备案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市49家备案的托育服务机构名单、地址、托位数、价格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监督和查找优质托育服务资源;建成24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共争取2585万元中央资金支持48个普惠托育项目,占全省争取资金总数的32%,建成后将增加托位2585个,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达到1.69个,同比增长88%;我市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报道。

  四是提升重点人群服务能力。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全面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省卫生健康委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成功通过第四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期评估,全市19家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共获得332.92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位居全省首位;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以下,保持低流行水平。全市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三病”检测率达到100%。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关爱活动完成率达到100%。组织对12万家涉及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5290家用人单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较去年上升17%。在全省率先启动应用第二代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项目试点。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管尽管”。

  第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

  一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青少年神志病中医药干预和妇女更年期中医药干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将拔罐、刮痧、艾灸等26项中医药护理适宜技术纳入“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内容;率先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汇聚了全市中医药特色突出的172家医疗机构,实现快捷搜索、精准查找和地图导航;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均开展了“送汤药上门”服务,我市在全省“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工作推进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二是中医药人才学科及科研高地建设成效明显。有2人获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新增省级名老中医1名、省名中医5名、省基层名中医9名,评选出10名市级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名青岛市中医药名家、25名青岛市基层名中医。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传统医学分论坛”和“中医药健康论坛”、中医耳鼻喉国际论坛、海洋中药传承创新高峰论坛,在上合示范区国际客厅建立中医药展示厅,我市2项产品入选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广产品名录。

  三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协调恢复设置胶州市中医医院,实现政府办市、县中医医院“全覆盖”;政府办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100%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9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基层中医药服务圈,我市有关做法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刊载。

  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2022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始终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神状态,坚持用项目化、工程化的思维和办法抓落实,加快实施卫生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加快建设健康青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薄主任的介绍。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报道的记者。除了今年出台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政策外,我市在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方面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薄涛: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基层卫生处孙健平处长回答。

  孙健平: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通过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一是每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照不低于筹资标准40%的比例划拨给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承担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后给予拨付相应的补助经费。近年来,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筹资标准不断提高,2021年已达每人每年79元。

  二是将一般诊疗费支付标准由以前6元/次提高为10元/次。

  三是将基本药物补助由6000元/人/年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0元。

  四是鼓励区市为村卫生室购买医疗责任险,用于村卫生室发生意外诊疗事故的赔付。

  五是鼓励各区市为每个村卫生室发放运行补助,用于村卫生室正常运行所需基本诊疗设备设施日常维护。

  六是支持乡村医生承担农村居民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涉及的医疗服务。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措施,我市乡村医生待遇得到明显提高,收入均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薄涛:我做一个补充。孙处长从六个方面对现在的乡村医生政策进行了介绍,另外在未来也会有新增,也在探索村医的职业化。将来村医是职业化,县聘、镇管、村用。增强村医的职业吸引力,能够更好地稳定队伍。因为我们这个队伍是为我们基层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最主要的主力军,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最底层的一个兜底的一支队伍,所以未来在职业化探索方面要保障村医待遇,让村医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我们在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孙健平:提升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是落实基层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和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方便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村卫生室能力提升建设,出了很多的政策和规范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我整理了三个方面和大家沟通交流:

  一是开展了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工程。从2019年起,利用三年时间,以房屋建筑、设施设备、运行机制、业务管理“四升级”和人员结构、收入待遇、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四提升”为重点内容,打造一批村卫生室建设典型,实现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我市省级示范村卫生室达标数量80家,位居全省首位。

  二是将村卫生室提升工作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三年计划,按照“六稳”“六保”的任务要求,立足于工作实际,为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配备了重点人群智慧化随访设备和康复理疗设备,并按照计划为部分中心村卫生室配备血液分析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提升了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能力,让村民能就近享受到更为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是开展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每年通过多次线上和线下培训模式,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轮训,同时利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培训基地,由政府出资对部分乡村医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促进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

  四是落实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生免试制度,让有打算进入村卫生室工作的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生,免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医师证,建立村卫生室引进乡村医生的“绿色通道”。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

  记者:请问目前我市共有多少个献血点?都分布在哪里?如何查询献血地点和开放时间?谢谢。

  郭尚林:感谢您的提问。

  目前我市一共23处固定献血点,其中包括20座献血屋及3处固定献血地点,分布在七区三市。全市献血地点轮流开放,全年无休,开放的献血地点和服务时间共有三种查询方式:

  一是登录青岛市中心血站官方网站首页“献血地点”查询,可查看到当前一周内任意一天的献血地点和开放时间;

  二是关注青岛市中心血站微信公众号,查看《明日献血地点指引》的消息推送,公众号底部菜单栏有“献血导航”,市民可就近导航前往;

  三是拨打青岛市无偿献血服务热线96606具体咨询,工作日工作时间有人工客服接听,其余时间可留言。

  此外,全市23处固定献血地点和8辆流动献血车不仅是捐献热血,传递爱心的希望小屋,还是热血真情“爱心驿站”,可面向岛城环卫工人、交警、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临时储物、医疗救援支持等服务。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薄涛:我补充一点。青岛的献血在全国连续多年一直位居前列,是金牌城市。献血屋不仅仅体现了对献血者的爱心,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的风景线,一座座小屋就是一个个见证。无偿献血量,青岛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不仅仅保障了我们临床的用血,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我们青岛市民的一种风采。

  主持人:感谢薄主任的补充。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请联系市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85912160。

  去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不速之客的突如其来、不期而至,让我们每个人更加感受到健康是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健康也是每一个人对自身的第一要求,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请媒体朋友们能够把我们今天发布的内容宣传好、报道好,同时也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为推进健康青岛的建设,为提升全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我们一起加油,同时为建设自己的卫生健康洁净美好幸福的家园一起努力。

  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请登陆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