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

浏览:97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有关情况。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方案》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邀请到了: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路玉军同志;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军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辛广军同志;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级领导干部毕见清同志;

  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王建平同志;

  欢迎以上5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路玉军局长发布:《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有请。

  路玉军: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将于会后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是青岛市首次推出直接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创新突破行动方案,旨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评价政策氛围,把制度刚性和创新示范的标尺立起来,在打造更多营商环境“单项冠军”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着眼解决营商环境深层次问题。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在起草《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坚持“真管用、立得住、叫得响”的标准,立足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坚持问计于民、问计于企,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3971份;共组织召开23次商协会组织、企业、办事群众、专家、法律服务机构座谈会;召开17次市直部门和区(市)协调会。9月25日,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本《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原则,对标国内外最优水平,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的目标,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推动青岛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列。

  《行动方案》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体现创新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服务“四个全生命周期”,率先从6个方面提升营商品质。《行动方案》共推出46项创新举措,其中13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8项北方领先、7项省内领先。二是注重针对性。结合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的需求,着力解决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获得水电气暖信成本、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包容普惠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突出实效性。结合今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最新政策变化和任务要求,对企业和群众关心的政策知晓度、参与度、兑现率不高等问题,在方案中都作了呼应和回答。具体内容为:

  (一)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到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目前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基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政策设计,而我市的政策设计,不单专注于企业获得感,还专注于人的获得感,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以及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式服务。

  (二)从营商环境制度优化到营商环境执行人的优化。在着眼于机制和制度建设基础上,更关注营商环境工作具体执行人。如《行动方案》关注到营商环境优化的执行层面,从建立“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入手,确保压力、动力层层传导到具体执行人,并着力提升具体执行人的专业化水平,切实改善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感受。

  (三)从服务均值到打破均值差异化创新。研究不同产业赛道规律,差异化审批提速,让“快”得更有意义,避免为提速而提速。我市工程建设改革压减审批时限至75天,目前全国领先,且仅占其项目转化周期的1/11,为项目再投资赢得了时间。打破均值,实施精准服务,使服务层次更丰满。避免政务服务“大锅饭”,对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建立定制化的服务模式。研究“四新”经济专策,避免老办法管新业态。

  (四)从具体措施改进到营商环境品牌引领。培育新型政务服务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推动政务服务工作由“提速”向“增效”转变,由“便捷”向“公平”转变。培育企业家精神。办好青岛科技创新节,打造城市科技品牌。丰富每年11月1日“青岛企业家日”活动内涵,打造“市民中心回家日”“政务服务体验官”等活动品牌。

  (五)从网上审批提升到智能政服。引入工业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应用数字化集成场景,拓展“智能审批”“无感审批”“精准推送”等极简“数字审批”新模式。尝试运用数字治理来解决存量许可证照电子化问题。提升数字赋能服务层级,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

  《行动方案》共分为11部分,以“1+4+6”结构发布46条创新突破政策。“1”的部分为总体要求,介绍了《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4”的部分为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的26条创新突破政策;“6”的部分为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的20条创新突破政策。

  营商环境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青岛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路局长的介绍。接下来请王军副局长介绍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

  王军: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今年以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青岛城市战略定位,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以切实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对标一流、锐意创新、真抓实干,持续打造青岛营商环境新优势。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体制机制先行,建立“顶格推进”工作体制机制

  今年7月,青岛市调整组建了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程德智任双组长,专班办公室设在市行政审批局。9月,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治原和市长赵豪志任双组长,实施“顶格倾听、顶格谋划、顶格部署、顶格协调”。

  (二)制定创新突破政策,将制度创新的标尺立起来

  专班办公室研究推出的1546条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政策,形成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真正把制度刚性和创新标尺立起来。启用青岛市民中心,深入推进“一门一窗”“一事全办”改革,实现59个部门2000余项政务服务“应进必进”。市行政审批局围绕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务服务等领域研究推出16条创新突破举措。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实现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最多75天”;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掌上办”;实施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建立“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开展政务服务办事指南“零咨询”白话改革;打造“青e办”“市民中心回家日”“青年政务服务团”等一批政务服务品牌。

  (三)立足企业需求,全面复盘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2020年营商环境国评结果反馈后,青岛市进行了全面复盘比对,立足企业需求,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督促落实,力求通过“以评促改”构建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舒心的良好生态。今年上半年,青岛的项目招引和落地提速明显,全市新增5亿元以上重点签约项目178个,其中已开工运营项目100个,开工运营率56.2%,比去年同期提高31.8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欣欣向荣,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9万户,实有市场主体188.3万户,保持全省第1位。培育42家新一代“青岛金花”企业、5386家“专精特新”企业、112家隐形冠军、13家独角兽和70家瞪羚企业,新增上市公司10家。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5%,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8.8%。

  (四)启动走访宣传,提高营商环境知晓度参与率

  围绕提升“营商环境政策的知晓度、参与率、兑现率”,专班办公室专题研究开展188万户市场主体走访服务。认真倾听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围绕在今年优化营商环境中讲好“青岛故事”,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对青岛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窗口,着力开展好宣传活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落实《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着力开展营商环境“强基行动”和营商环境“鱼水行动”,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努力营造让企业“如鱼得水”般的营商环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

  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军副局长,下面,请辛广军副局长介绍:人才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辛广军: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劳动力市场监管、人才流动便利度,不断推出惠企利民新举措,推动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19年、2020年我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国标杆城市。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供给,引领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完善企业裁减人员、特殊工时审批等政策,夯实劳动关系运行基础。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一城乡失业保险等稳就业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2万人。制定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破解人才引进制度障碍。将实习学生等三类人群纳入保障范畴,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保障覆盖范围。

  (二)创新工作举措,赋能市场主体行稳致远。深化电子劳动合同试点成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在全国率先开通新一轮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帮助甘肃省定西市输转劳动者来青务工。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等特色化招聘活动,发布就业岗位16.2万余个。实施“青才实训营”行动,吸引1.3万名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4.45万人,发放创业扶持资金11.55亿元。

  (三)提升人才服务,优化市场环境简约便民。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实现62个事项“网上办”、30个事项“移动办”。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等37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落实落地。建立学历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人社、公安联审联批,已有5万余人秒批落户青岛。制定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实施办法,上线运行青岛人才政策电子词典,目前政策查询超过200万条次。

  (四)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氛围公平高效。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对700余户守法诚信示范企业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建设,打造30家金牌调解组织。依据大数据风险评估对用工风险高的企业进行书面审查,减轻全市其他9万户企业申报负担。强化部门联动,成立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不断开创劳动维权工作新局面。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辛广军副局长。下面,请毕见清副局长介绍:我市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有请。

  毕见清: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中,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社会关注、企业关心和群众关切,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净化市场环境、规范监管执法等方面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助力青岛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

  (一)常态监管与重点监管结合,实现监管机制新突破。一是实施标准化监管。我们在全国创新开展“双随机”监管标准化建设,编制双随机监管“三张清单”,即基础清单、业务清单和部门清单,对随机检查全流程进行明确,实现对企业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实施联合监管。牵头成立青岛市双随机监管联席会议,全市32个部门纳入联席会议,参与部门全省最多。目前已经实现对136个事项进行联合抽查,变“多次查为一次查”“多部门查为联合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干扰。三是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为实行全覆盖监管;对一般领域企业,按信用风险等级确定不同抽查比例,实现监管精准化。

  (二)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实现市场发展新突破。坚持公平竞争促发展的理念,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督导检查各单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要求。组织联合开展存量和增量文件清理审查,维护全市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全市市场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市场主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三)包容创新与规范发展结合,实现法治支撑新突破。坚持法治思维,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不予处罚清单”1.0版、2.0版,持续深入落实省、市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89项,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累计办理免罚案件860件,为企业免除罚款金额33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想到穷尽、干到极致”的工作标准,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以系统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思维,为全市营商环境进位争先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我就汇报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毕见清副局长。接下来,请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王建平同志介绍:我市通关便利化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有请。

  王建平: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今年以来,青岛海关持续落实落细山东省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任务要求,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压缩时间、降低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效能。关、港、区合作推进“快靠快离”“快装快卸”“快验快放”。优化检验检疫监管,实施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如进口肉类单证审核与查验由“串联”改为“并联”、进境粮食靠泊检疫附条件提离、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进口原油、矿产品“先放后检”等便利化措施。9月份,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54.40%、89.07%。

  二是先行先试构筑制度开放高地。依托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出首创性监管创新举措40余项,12项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创“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新模式、“水水中转”监管模式、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模式等,企业反响良好。

  三是不断提升口岸智慧化水平。首创“先期机检、码头直提”模式、入境空箱顺势无干扰智慧监管模式;以胶东新机场转场为契机,实现全程“无纸化、无人化”监管;支持青岛港全球首个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竣工,实现在轨运输集装箱100%顺势机检和机检图像智能化实时研判,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是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青岛样板”。推出“上合·银关通”海关税款担保新模式,支持开通“上合快线”,前8个月上合多式联运中心开行中欧班列增长53.6%。打好黄河流域合作牌,牵头建立“11+1”黄河流域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被纳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和山东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海关总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改革再深化,作风再务实,进一步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升级版。

  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建平巡视员的介绍。下面,把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请就我们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您好,路局长,我是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想问一下路局长能否围绕刚才提到的建设项目审批工作介绍一下具体的创新举措,谢谢路局长。

  路玉军:感谢您的提问。

  整个规划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里面第四部分,从第11条到第18条都是着眼于服务项目建设全周期,对工程建设领域今年的一些创新举措进行了相关的归纳。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就是容缺预审查。容缺预审查实际上是前期实行的容缺受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时它也是串联审批改并联审批的具体体现。它的具体含义就是对于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对已经达成投资意向或者建设意向下,在土地出让合同签订之前,审批部门和相应的中介机构提前介入,进行容缺预审查,并且根据容缺预审查提出相应的审查意见。在土地合同签订之后两个工作日内即可以出具正式的审批意见。通过容缺受理和并联审批大大压减了审批的时限,对一个项目来讲,正常从用地手续完备之后,最快14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施工许可证的申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拿地即开工”。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施工许可的零材料办理。施工许可的办理目前需要提报七大类的材料,包括土地批准手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标通知书、施工图审查意见、资金证明、场地具备条件证明、企业基本情况。以往申报的时候需要提供这七大类的基本资料,资料都是由申请人提供。今年推出改革措施,通过告知承诺制+信息共享+区块连技术,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实现了在施工许可申报过程当中的零材料,申请人不需提供任何材料,只需填写一张申请表单即可。具体我们通过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对一些能共享的信息,比如说土地批准手续、工程规划许可证,通过和土地部门、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信息共享,申请人提报申请表以后我们从系统里面自动调取。对于另外一些情况,比如说企业的基本信息,我们通过电子证照信息共享的方式来获取。另外还有一些,比如说施工图审查,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将施工图审查这个环节后置,这几种方式一结合,实现了施工许可申报的零材料。

  第三个特色,今年在往年的基础上,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时限做了进一步的压缩,目前全流程压缩到了75个工作日。75个工作日指的是流程最长的项目,也就是政府投资类的项目,当然社会投资类的项目时间更短,45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简易低风险的15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流程最长的这一类就是政府投资类的项目,这类项目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改革文件当中规定的时限是120天,省里面要求的时限是110天,目前国内先进城市做法,深圳是比较先进的,它的时限是90天,我们以往去年是85天,今年进一步压缩到了75天,也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实现时限的进一步压缩。

  另外其它方面还有一些,包括水电气暖的便利化改革举措,都在这个方案里面有所体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路局长,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大众网记者,请问我市具体在人才服务、就业创业、劳动关系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和好做法?谢谢。

  辛广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关注。

  应该说人才服务、就业创业、劳动关系是我们局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重要推进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化措施,不断地加大工作力度。其中在人才服务方面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产才融合政策,建立覆盖各类人才的引进奖励补贴政策,同时发布了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专业职业(工种)目录,指导人才分类培养,创新开展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开展“无感知、免打扰”服务试点,不断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在就业创业方面,我们推出了公益性创业城市合伙人百企训练营,打造留学生科创岛、青岛创业总部,开发创业城市服务云平台、“青创通”小程序,全力营造更优创业生态。创新搭建灵活就业、青年实习实训、就业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创业需求。

  在劳动关系方面,我们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着重重点加强劳动关系风险防控,选择了1000户企业进行常态化监测,开发应用劳动纠纷预防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和快速调处劳动关系矛盾风险。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辛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请问一下市场监管局,能否介绍一下在包容审慎监管领域推出的创新举措预计将会产生哪些成效?谢谢。

  毕见清:谢谢记者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注。

  市场监管从这次机构改革整合完成以后,应该说我们监管的面非常大,监管领域非常广,我们的监管压力实际上也非常大。刚才我介绍了我们整个市场监管的创新工作举措当中,提到了包容审慎监管这项工作。

  实际上包容审慎监管这项工作从业务角度理解有两个,第一个是它的原则,我们坚持的是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二个我们包容审慎监管要实现的目标实际上不是对企业的惩戒,而是更好地规范和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整个青岛市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未来它的预期来说,我想可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第一,我想包容审慎有效地促进了我们新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深化,现在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不断地涌现,按照我们传统的监管手段,怎么样来监管这些新经济是摆在我们市场监管面前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2019年市场监管领域重新整合完成以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出台了我们服务经济发展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按照这个指导意见有效地破解了我们的老监管监管新业态的难题。应该说对整个新经济我们秉持着一个包容、鼓励、支持的态度,全力支持着我们的创新和创业。刚才王军局长介绍的我们全市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我们的后疫情时代,我们青岛市的市场主体始终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我们的总量截止到上个周已经达到192万,企业已经突破了72万户,应该说成效非常明显。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产生的成效我想更多体现在我们的容错纠错上,我们的包容审慎监管不是无原则地监管,是在依法的大前提框架之下我们的容错和纠错。容错纠错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规范发展,我们在全省,去年疫情期间,当时我们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我们在全力以赴地加强食品、药品、冷链、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论证,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去年我们出了1.0版,今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们又把它升级为2.0版,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说得到了省局和市司法部门大力的支持。我们免罚清单目前已经包括了一般市场监管违法行为所有的大类,从目前的情况看,前面我介绍了情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企业免予处罚860起,免予企业的罚款金额是3300万元。我想免予处罚不是最终的目的,容错纠错实现了两个目标,第一,通过容错纠错,我们把国家“六稳”“六保”的政策更好地落地,更有力地、直接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第二,我们在容错纠错的同时,不是一纠了之,而是给企业进行有效的行政执法指导,让企业知道自己错在哪,让这些已经违反了市场监管法规的企业避免因为无心地违反法规受到处罚,在信用上被记上黑账。同时也让其他的企业,我们处理一批、引导一批、教育一批,这样让我们的执法更有温度。我想通过我们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的推行,我们想最终实现四个目标,让我们的执法更有温度,让亲清的政商关系更加和谐,让青岛市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让青岛市的经济更加充满活力。

  谢谢,我就介绍这么多。

  主持人:媒体朋友们还有问题需要提问吗?

  我们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的采访,会后可以联系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联系电话为:66209971。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第一招商资源,代表着城市招商的态度、温度和力度,好的营商环境无疑也会助推一个城市招商的速度。今天很多中央、省驻青记者站的记者们也都过来了,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把今天发布的内容宣传好、解读好,让我们全市上下一起携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我们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的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还有蓝睛视听的“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也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有关情况。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方案》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邀请到了: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路玉军同志;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军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辛广军同志;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级领导干部毕见清同志;

  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王建平同志;

  欢迎以上5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路玉军局长发布:《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有请。

  路玉军: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将于会后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是青岛市首次推出直接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创新突破行动方案,旨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评价政策氛围,把制度刚性和创新示范的标尺立起来,在打造更多营商环境“单项冠军”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着眼解决营商环境深层次问题。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在起草《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坚持“真管用、立得住、叫得响”的标准,立足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坚持问计于民、问计于企,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3971份;共组织召开23次商协会组织、企业、办事群众、专家、法律服务机构座谈会;召开17次市直部门和区(市)协调会。9月25日,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本《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原则,对标国内外最优水平,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的目标,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推动青岛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列。

  《行动方案》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体现创新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服务“四个全生命周期”,率先从6个方面提升营商品质。《行动方案》共推出46项创新举措,其中13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8项北方领先、7项省内领先。二是注重针对性。结合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的需求,着力解决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获得水电气暖信成本、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包容普惠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突出实效性。结合今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最新政策变化和任务要求,对企业和群众关心的政策知晓度、参与度、兑现率不高等问题,在方案中都作了呼应和回答。具体内容为:

  (一)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到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目前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基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政策设计,而我市的政策设计,不单专注于企业获得感,还专注于人的获得感,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以及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式服务。

  (二)从营商环境制度优化到营商环境执行人的优化。在着眼于机制和制度建设基础上,更关注营商环境工作具体执行人。如《行动方案》关注到营商环境优化的执行层面,从建立“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入手,确保压力、动力层层传导到具体执行人,并着力提升具体执行人的专业化水平,切实改善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感受。

  (三)从服务均值到打破均值差异化创新。研究不同产业赛道规律,差异化审批提速,让“快”得更有意义,避免为提速而提速。我市工程建设改革压减审批时限至75天,目前全国领先,且仅占其项目转化周期的1/11,为项目再投资赢得了时间。打破均值,实施精准服务,使服务层次更丰满。避免政务服务“大锅饭”,对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建立定制化的服务模式。研究“四新”经济专策,避免老办法管新业态。

  (四)从具体措施改进到营商环境品牌引领。培育新型政务服务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推动政务服务工作由“提速”向“增效”转变,由“便捷”向“公平”转变。培育企业家精神。办好青岛科技创新节,打造城市科技品牌。丰富每年11月1日“青岛企业家日”活动内涵,打造“市民中心回家日”“政务服务体验官”等活动品牌。

  (五)从网上审批提升到智能政服。引入工业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应用数字化集成场景,拓展“智能审批”“无感审批”“精准推送”等极简“数字审批”新模式。尝试运用数字治理来解决存量许可证照电子化问题。提升数字赋能服务层级,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

  《行动方案》共分为11部分,以“1+4+6”结构发布46条创新突破政策。“1”的部分为总体要求,介绍了《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4”的部分为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的26条创新突破政策;“6”的部分为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的20条创新突破政策。

  营商环境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青岛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路局长的介绍。接下来请王军副局长介绍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

  王军: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今年以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青岛城市战略定位,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以切实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对标一流、锐意创新、真抓实干,持续打造青岛营商环境新优势。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体制机制先行,建立“顶格推进”工作体制机制

  今年7月,青岛市调整组建了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程德智任双组长,专班办公室设在市行政审批局。9月,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治原和市长赵豪志任双组长,实施“顶格倾听、顶格谋划、顶格部署、顶格协调”。

  (二)制定创新突破政策,将制度创新的标尺立起来

  专班办公室研究推出的1546条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政策,形成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真正把制度刚性和创新标尺立起来。启用青岛市民中心,深入推进“一门一窗”“一事全办”改革,实现59个部门2000余项政务服务“应进必进”。市行政审批局围绕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务服务等领域研究推出16条创新突破举措。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实现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最多75天”;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掌上办”;实施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建立“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开展政务服务办事指南“零咨询”白话改革;打造“青e办”“市民中心回家日”“青年政务服务团”等一批政务服务品牌。

  (三)立足企业需求,全面复盘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2020年营商环境国评结果反馈后,青岛市进行了全面复盘比对,立足企业需求,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督促落实,力求通过“以评促改”构建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舒心的良好生态。今年上半年,青岛的项目招引和落地提速明显,全市新增5亿元以上重点签约项目178个,其中已开工运营项目100个,开工运营率56.2%,比去年同期提高31.8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欣欣向荣,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9万户,实有市场主体188.3万户,保持全省第1位。培育42家新一代“青岛金花”企业、5386家“专精特新”企业、112家隐形冠军、13家独角兽和70家瞪羚企业,新增上市公司10家。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5%,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8.8%。

  (四)启动走访宣传,提高营商环境知晓度参与率

  围绕提升“营商环境政策的知晓度、参与率、兑现率”,专班办公室专题研究开展188万户市场主体走访服务。认真倾听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围绕在今年优化营商环境中讲好“青岛故事”,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对青岛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窗口,着力开展好宣传活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落实《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着力开展营商环境“强基行动”和营商环境“鱼水行动”,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努力营造让企业“如鱼得水”般的营商环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

  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军副局长,下面,请辛广军副局长介绍:人才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辛广军: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劳动力市场监管、人才流动便利度,不断推出惠企利民新举措,推动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19年、2020年我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国标杆城市。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供给,引领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完善企业裁减人员、特殊工时审批等政策,夯实劳动关系运行基础。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一城乡失业保险等稳就业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2万人。制定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破解人才引进制度障碍。将实习学生等三类人群纳入保障范畴,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保障覆盖范围。

  (二)创新工作举措,赋能市场主体行稳致远。深化电子劳动合同试点成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在全国率先开通新一轮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帮助甘肃省定西市输转劳动者来青务工。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等特色化招聘活动,发布就业岗位16.2万余个。实施“青才实训营”行动,吸引1.3万名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4.45万人,发放创业扶持资金11.55亿元。

  (三)提升人才服务,优化市场环境简约便民。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实现62个事项“网上办”、30个事项“移动办”。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等37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落实落地。建立学历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人社、公安联审联批,已有5万余人秒批落户青岛。制定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实施办法,上线运行青岛人才政策电子词典,目前政策查询超过200万条次。

  (四)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氛围公平高效。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对700余户守法诚信示范企业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建设,打造30家金牌调解组织。依据大数据风险评估对用工风险高的企业进行书面审查,减轻全市其他9万户企业申报负担。强化部门联动,成立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不断开创劳动维权工作新局面。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辛广军副局长。下面,请毕见清副局长介绍:我市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有请。

  毕见清: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中,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社会关注、企业关心和群众关切,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净化市场环境、规范监管执法等方面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助力青岛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

  (一)常态监管与重点监管结合,实现监管机制新突破。一是实施标准化监管。我们在全国创新开展“双随机”监管标准化建设,编制双随机监管“三张清单”,即基础清单、业务清单和部门清单,对随机检查全流程进行明确,实现对企业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实施联合监管。牵头成立青岛市双随机监管联席会议,全市32个部门纳入联席会议,参与部门全省最多。目前已经实现对136个事项进行联合抽查,变“多次查为一次查”“多部门查为联合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干扰。三是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为实行全覆盖监管;对一般领域企业,按信用风险等级确定不同抽查比例,实现监管精准化。

  (二)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实现市场发展新突破。坚持公平竞争促发展的理念,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督导检查各单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要求。组织联合开展存量和增量文件清理审查,维护全市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全市市场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市场主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三)包容创新与规范发展结合,实现法治支撑新突破。坚持法治思维,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不予处罚清单”1.0版、2.0版,持续深入落实省、市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89项,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累计办理免罚案件860件,为企业免除罚款金额33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想到穷尽、干到极致”的工作标准,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以系统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思维,为全市营商环境进位争先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我就汇报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毕见清副局长。接下来,请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王建平同志介绍:我市通关便利化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有请。

  王建平: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今年以来,青岛海关持续落实落细山东省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任务要求,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压缩时间、降低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效能。关、港、区合作推进“快靠快离”“快装快卸”“快验快放”。优化检验检疫监管,实施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如进口肉类单证审核与查验由“串联”改为“并联”、进境粮食靠泊检疫附条件提离、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进口原油、矿产品“先放后检”等便利化措施。9月份,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54.40%、89.07%。

  二是先行先试构筑制度开放高地。依托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出首创性监管创新举措40余项,12项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创“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新模式、“水水中转”监管模式、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模式等,企业反响良好。

  三是不断提升口岸智慧化水平。首创“先期机检、码头直提”模式、入境空箱顺势无干扰智慧监管模式;以胶东新机场转场为契机,实现全程“无纸化、无人化”监管;支持青岛港全球首个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竣工,实现在轨运输集装箱100%顺势机检和机检图像智能化实时研判,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是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青岛样板”。推出“上合·银关通”海关税款担保新模式,支持开通“上合快线”,前8个月上合多式联运中心开行中欧班列增长53.6%。打好黄河流域合作牌,牵头建立“11+1”黄河流域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被纳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和山东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海关总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改革再深化,作风再务实,进一步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升级版。

  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建平巡视员的介绍。下面,把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请就我们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您好,路局长,我是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想问一下路局长能否围绕刚才提到的建设项目审批工作介绍一下具体的创新举措,谢谢路局长。

  路玉军:感谢您的提问。

  整个规划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里面第四部分,从第11条到第18条都是着眼于服务项目建设全周期,对工程建设领域今年的一些创新举措进行了相关的归纳。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就是容缺预审查。容缺预审查实际上是前期实行的容缺受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时它也是串联审批改并联审批的具体体现。它的具体含义就是对于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对已经达成投资意向或者建设意向下,在土地出让合同签订之前,审批部门和相应的中介机构提前介入,进行容缺预审查,并且根据容缺预审查提出相应的审查意见。在土地合同签订之后两个工作日内即可以出具正式的审批意见。通过容缺受理和并联审批大大压减了审批的时限,对一个项目来讲,正常从用地手续完备之后,最快14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施工许可证的申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拿地即开工”。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施工许可的零材料办理。施工许可的办理目前需要提报七大类的材料,包括土地批准手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标通知书、施工图审查意见、资金证明、场地具备条件证明、企业基本情况。以往申报的时候需要提供这七大类的基本资料,资料都是由申请人提供。今年推出改革措施,通过告知承诺制+信息共享+区块连技术,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实现了在施工许可申报过程当中的零材料,申请人不需提供任何材料,只需填写一张申请表单即可。具体我们通过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对一些能共享的信息,比如说土地批准手续、工程规划许可证,通过和土地部门、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信息共享,申请人提报申请表以后我们从系统里面自动调取。对于另外一些情况,比如说企业的基本信息,我们通过电子证照信息共享的方式来获取。另外还有一些,比如说施工图审查,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将施工图审查这个环节后置,这几种方式一结合,实现了施工许可申报的零材料。

  第三个特色,今年在往年的基础上,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时限做了进一步的压缩,目前全流程压缩到了75个工作日。75个工作日指的是流程最长的项目,也就是政府投资类的项目,当然社会投资类的项目时间更短,45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简易低风险的15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流程最长的这一类就是政府投资类的项目,这类项目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改革文件当中规定的时限是120天,省里面要求的时限是110天,目前国内先进城市做法,深圳是比较先进的,它的时限是90天,我们以往去年是85天,今年进一步压缩到了75天,也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实现时限的进一步压缩。

  另外其它方面还有一些,包括水电气暖的便利化改革举措,都在这个方案里面有所体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路局长,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大众网记者,请问我市具体在人才服务、就业创业、劳动关系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和好做法?谢谢。

  辛广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关心和关注。

  应该说人才服务、就业创业、劳动关系是我们局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重要推进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化措施,不断地加大工作力度。其中在人才服务方面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产才融合政策,建立覆盖各类人才的引进奖励补贴政策,同时发布了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技能人才紧缺急需专业职业(工种)目录,指导人才分类培养,创新开展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开展“无感知、免打扰”服务试点,不断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在就业创业方面,我们推出了公益性创业城市合伙人百企训练营,打造留学生科创岛、青岛创业总部,开发创业城市服务云平台、“青创通”小程序,全力营造更优创业生态。创新搭建灵活就业、青年实习实训、就业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劳动者多元化创业需求。

  在劳动关系方面,我们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着重重点加强劳动关系风险防控,选择了1000户企业进行常态化监测,开发应用劳动纠纷预防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和快速调处劳动关系矛盾风险。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感谢辛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请问一下市场监管局,能否介绍一下在包容审慎监管领域推出的创新举措预计将会产生哪些成效?谢谢。

  毕见清:谢谢记者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注。

  市场监管从这次机构改革整合完成以后,应该说我们监管的面非常大,监管领域非常广,我们的监管压力实际上也非常大。刚才我介绍了我们整个市场监管的创新工作举措当中,提到了包容审慎监管这项工作。

  实际上包容审慎监管这项工作从业务角度理解有两个,第一个是它的原则,我们坚持的是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二个我们包容审慎监管要实现的目标实际上不是对企业的惩戒,而是更好地规范和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整个青岛市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未来它的预期来说,我想可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第一,我想包容审慎有效地促进了我们新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深化,现在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不断地涌现,按照我们传统的监管手段,怎么样来监管这些新经济是摆在我们市场监管面前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2019年市场监管领域重新整合完成以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出台了我们服务经济发展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按照这个指导意见有效地破解了我们的老监管监管新业态的难题。应该说对整个新经济我们秉持着一个包容、鼓励、支持的态度,全力支持着我们的创新和创业。刚才王军局长介绍的我们全市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我们的后疫情时代,我们青岛市的市场主体始终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我们的总量截止到上个周已经达到192万,企业已经突破了72万户,应该说成效非常明显。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产生的成效我想更多体现在我们的容错纠错上,我们的包容审慎监管不是无原则地监管,是在依法的大前提框架之下我们的容错和纠错。容错纠错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规范发展,我们在全省,去年疫情期间,当时我们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我们在全力以赴地加强食品、药品、冷链、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监管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论证,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去年我们出了1.0版,今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们又把它升级为2.0版,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说得到了省局和市司法部门大力的支持。我们免罚清单目前已经包括了一般市场监管违法行为所有的大类,从目前的情况看,前面我介绍了情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企业免予处罚860起,免予企业的罚款金额是3300万元。我想免予处罚不是最终的目的,容错纠错实现了两个目标,第一,通过容错纠错,我们把国家“六稳”“六保”的政策更好地落地,更有力地、直接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第二,我们在容错纠错的同时,不是一纠了之,而是给企业进行有效的行政执法指导,让企业知道自己错在哪,让这些已经违反了市场监管法规的企业避免因为无心地违反法规受到处罚,在信用上被记上黑账。同时也让其他的企业,我们处理一批、引导一批、教育一批,这样让我们的执法更有温度。我想通过我们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的推行,我们想最终实现四个目标,让我们的执法更有温度,让亲清的政商关系更加和谐,让青岛市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让青岛市的经济更加充满活力。

  谢谢,我就介绍这么多。

  主持人:媒体朋友们还有问题需要提问吗?

  我们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的采访,会后可以联系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联系电话为:66209971。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第一招商资源,代表着城市招商的态度、温度和力度,好的营商环境无疑也会助推一个城市招商的速度。今天很多中央、省驻青记者站的记者们也都过来了,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把今天发布的内容宣传好、解读好,让我们全市上下一起携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我们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的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还有蓝睛视听的“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也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