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四五”专项规划发布解读》新闻发布会(第5场)

浏览:101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十四五”专项规划政策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5场。由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体育局分别发布。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是: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纪金亮同志;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杜本好同志;    

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姜文慎同志。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首先,有请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纪金亮同志介绍《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请纪主任。

    

纪金亮: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于我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一是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我市因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突出获得国务院激励表扬。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拥有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6所大学、2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莱西市和青岛蓝谷高新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国务院激励表扬。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人,2019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创业投资体系逐步完善,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四是新经济业态加快培育。2020年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6%,拥有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后培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本土培育和成长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逐渐显露头角。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软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对创新能力增强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具体目标包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我市“十四五”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确定了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极地深海、虚拟现实等产业为我市超前布局培育的未来产业,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服务业。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高端软件、大数据、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推动我市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基础优势材料、前沿新材料、高端专用材料、海洋生物材料、功能性材料等产业,力争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无人驾驶、关键零部件制造及相应配套设施,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家电、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飞行器整机、航空关键零部件、卫星应用等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智慧海洋等产业,推动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康复医疗、生物农业等产业,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为强化政府引导,《规划》提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深化建设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工程、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创新创业示范推进工程等6项重点工程。还从健全推进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双招双引”、加强资金引导、强化统计评估等5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入落实《规划》,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积极为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力支撑。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帮助我们多宣传,吸引更多人才、知识、数据、资本等要素资源汇聚青岛,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通报完毕。

    

主持人:感谢纪主任。下面,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本好同志,发布《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有请杜局长。

 

杜本好: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住房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的相关情况。

一、“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住房发展将从以购为主转向租购并举,从以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转向量质并重,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增存并进。

新时代新阶段对住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住房提出了目标任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落实国家政策,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编制了《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全市未来五年住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未来五年城镇住房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引导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制、一城一策调控方针和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二、“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重点内容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规划》重点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展开。

(一)突出住房民生属性,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一是坚持以需求定供给,促进住房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多维度供需精准匹配。基于城镇人口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等因素,科学预测了“十四五”期间城镇住房需求,提出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的目标。结合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与需求,规划明确了新增住房中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的供给结构,新增商品住房44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63%;新增保障住房26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37%。并且,坚持推动住房供给与各区(市)人口增长协调匹配,进一步明晰了对各区(市)新增住房规模、新建租赁住房规模以及新增住房方式的指引。

二是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2×2”的住房供给体系。按照住房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同,分为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两类。商品住房完全市场化,由社会投资建筹,保障住房利用公共财政或公共政策支持建筹。同时,根据使用权获取方式不同,分为产权型和租赁型两类,商品住房分为租赁型商品住房和产权型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分为租赁型保障住房和产权型保障住房。商品住房主要向具有充分市场租购能力的居民供给,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保障住房主要保障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和引进人才三大重点群体的住房需求,保公平、促发展。根据各类群体住房需求,保障住房与商品住房新增供给套数占比原则上按4:6安排,保障住房在套数上要占全部住房的40%左右。

三是重点满足新市民和人才安居需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住房租赁市场。规划提出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的租赁住房面积占全部住房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实现为50%的新增城镇人口提供满足需求的租赁住房。并且从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房源供应体系、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等方面,明确了未来租赁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立足新发展阶段,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实现高品质居住和高水平服务

在提高居住品质方面,一是提高住区规划与住房设计水平,提高住房建造质量。二是落实完整居住社区设施配套要求,推动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全面、系统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三是优化社区服务和治理,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升级物业综合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四是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在创新住房管理方面,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二是建设住房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为CIM基础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三)创新住房供给机制,打造城市职住平衡发展的范式样本

一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就业中心区域全面增加住房供给,紧密结合人才就业分布配置保障住房。二是将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推动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三是通过各区市供需规模匹配,实施职住平衡政策引导分区等方式,努力推动以组团为单位的、合理通勤空间内的职住平衡。四是积极推动保障住房、租赁住房、人才住房配建,实现新市民和人才住房空间分布的相对均衡,优化保障住房布局的合理性,提高住房空间选择的丰富性,进而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促进社会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杜局长。接下来,请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文慎同志介绍《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有请姜局长。

    

姜文慎: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汇报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编制情况

2020年5月,我局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成立《规划》编制委员会、项目组,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家、省、市的决策部署。充分借鉴了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体育城市发展理念,赴区市、重点体育企业展开调研,召开思路汇报、专家研讨会2次,为《规划》编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抓好规划衔接。紧紧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国家和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青岛实际谋划未来五年青岛体育的发展方向,并与海洋发展、城市建设、大数据等专项规划充分对接,确保内容上下贯通,措施可行。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坚持“问计问需问策于民”开门编制规划原则,通过官网平台及新闻媒体,前后5次向各区市、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建议,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00余条,充分吸收采纳,前后对规划文本进行8轮次修改完善,并通过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已于9月1日经市政府第1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确立“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规划》紧扣“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战略,确立青岛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到2035年,率先建成体育强市,基本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

(二)突出塑造城市体育名片,提升青岛国际知名度

《规划》全面深化青岛世界“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等时尚体育品牌优势,通过完善帆船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帆船普及、举办高水平帆船活动、大力发展职业足球、夯实足球青训根基、普及推广群众足球,争创国家足球重点城市等措施,擦亮城市体育名片。发挥体育对外交往功能,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

(三)明确建设“六大功能中心”城市体育发展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设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用好数字青岛智慧体育平台,着力打造“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

二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孵化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坚持奥运争光、亚运建功、全运领先、省运龙头的奋斗目标,优化竞技项目结构与布局,完善竞技体育孵化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打好体教融合攻坚战,增强竞技体育选培能力,畅通人才输送渠道,提高高水平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提升对国家和省竞技体育贡献率。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0个,在省队和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人数不低于500人。

三是加大赛事招引培育力度,打造国家体育赛事中心。以承办2023年亚洲杯为契机,每年引进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提升赛事品质,优化赛事格局,提高市民参与,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扩大城市影响,努力成为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目的地、创新地。“十四五”期间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30项。

四是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国家体育消费中心。抓住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全面营造良好体育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300元。

五是加快体育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国家体育产品研发制造中心。发挥体育制造集聚区位优势,引进高端体育产品研发、制造和检测企业,完善体育制造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紧密融合,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14581”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打造5-6个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品牌、10个以上体育明星企业。

六是促进要素集聚耦合,构筑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中日韩以及胶东经济圈、沿黄流域体育协同发展,促进城际间体育人才、赛事、资源多元交流,用活青岛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实现区域体育资源的聚集和高效配置,提升青岛体育区域招引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强化保障措施

未来的五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依法治体,落实体育相关政策,加强监督执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

汇报完毕。

    

主持人:谢谢姜局长。刚才,3位发布人分别就各自领域的专项规划进行了发布。下面是媒体提问时间,请媒体朋友们就3位发布人发布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纪主任,您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近年来青岛市提出了发展13条产业链、建设创业城市、建设数字青岛等重点工作,请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这些重点工作之间有什么联系?之间又是如何协同推进的?谢谢。

 

纪金亮:谢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13条产业链、建设创业城市、建设数字青岛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上述重点工作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以2020年我市提出的发展13条产业链为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链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产业链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密切联系。下一步,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落地时,我市将与上述重点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

一是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推动各产业链专班、各部门互相配合,分工负责,形成合力。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建立台账和清单,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适时开展规划落实情况评估,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经前期调度,目前共梳理出“十四五”时期在建或拟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约300个,总投资过万亿元。进一步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集聚。

三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赋能。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前期我委牵头制定了《青岛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全市推进开展10大建设行动,打造10大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示范城市。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助推平台集聚更多数据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解决方案。研究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的积极性。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新零售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推动直播带货、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发展。

五是加强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推动各产业专班、各部门加快开展双招双引,引导各区市、功能区与《规划》进行衔接,推动主导产业差异化招商。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落实青岛市创业城市十条意见,切实落实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大力培养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谢谢。

    

主持人:谢谢纪主任的回答,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记者:杜局长,您好。我是来自齐鲁法制网的记者。“十四五”期间,青岛市将如何提高住房品质和服务水平,实现住有宜居的目标?谢谢。

 

杜本好:感谢您的提问。

刚才我在通报当中提到“十四五”期间青岛的住房发展会实现三个“转向”,其中一个就是从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转向量质并重,这个“转向”讲的是我们要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方向发展。在住有宜居方面我们有几个方面的考虑,有些已经在推进实施:

一是优化布局,将住房布局和成熟的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特别是地铁站点、就业中心紧密结合,实现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在这方面,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会特别关注新市民青年人,尤其是人才住房的布局,我们将继续推行青岛创造的配建制度,哪里有住宅建设,哪里就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有产权型,也有租赁型。既促进青岛的城市发展,又保护青岛的社会公平。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是推进住宅和住宅小区的优化配置。“十四五”期间,我们会推出两个《指南》,一个是《住宅配置指南》,一个是《住宅小区配置指南》,这两个《指南》将会成为青岛“十四五”期间住宅和住宅小区建设的标准,也会成为每一位市民对住宅或者是住宅小区的评价标准,什么样的住宅是好的住宅?什么样的小区是好的小区?应该具备什么?这是我们想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合理的配置。

三是要完善配套,这些配套我们将以智慧化为重点,全面、系统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标准。4月份青岛已经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的文件,在智慧安防、机房、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前端感知体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作为土地出让的附加条件,新建项目都要有,老旧小区改造也要有,我们分了三个档次,这些配套标准将会大大提高市民在居住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继续推进城市更新,通报当中也提到老旧小区改造,最近我们又发布了老旧小区改造管理的办法,在征求意见,也获得了媒体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我们会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的规定,特别是要怎么来确定改造的内容,怎么来完善投融资机制。

五是要改进政府服务和监管。住房主要靠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两个方面结合来实现,绝大多数市民要靠市场配置来获取住房,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初入职阶段的年轻人需要政府的保障,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监管机制,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将会建成房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将按照房屋建造和使用的九大环节:勘察,从挖地基开始,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交易、使用、维修,一直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九大环节。围绕房屋的物理安全,别倒了、别塌了、别漏了。还有制度安全,这是人才住房还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跟随不同的制度体系,我们要在系统当中标注,围绕两大安全获取五大类数据,包括市场主体的信息,房屋的基本属性、用途属性、政策属性、安全属性等五大类数据,为我们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特别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这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在住有所居方面的考虑,我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杜局长,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姜局长您好,我是大众网的记者。“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青岛经验一度在全国推广,“十四五”期间,体育部门将在哪些方面加快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提供更多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谢谢。

 

姜文慎:谢谢大众网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逐年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工程,目前全市一共有1万多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在城市基本建成了“8分钟健身圈” ,农村基本实现了健身设施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们一要在建设方面提档升级,二是在管理方面提档升级,重点是补好三个短板。

一是补建设方面的短板。要大力建设体育公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特色鲜明的户外健身设施,要实现区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庄三级健身网络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城市8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同时要特别重视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在旧城改造、山头公园整治、社区建设中,充分挖掘潜力,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的个性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的满足广大市民健身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是补管理服务方面的短板。启用数字青岛智慧体育平台,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健身场所便利化、健身设施智能化、健身方式多样化、健身模式生活化的“四化”统一。

三是补政策保障方面的短板。从资金、土地方面做好保障,推动体育设施建设;从部门联动方面做好保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拿出体育场所投入全民健身当中,补充全民健身公共空间;从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做好保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社会保障水平。

我就回答这些。

    

主持人:谢谢姜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们,请会后联系发布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的联系电话:85913035;市住建局的联系电话:85780078;市体育局的联系电话:81977073。

媒体朋友们,本场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请登陆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十四五”专项规划政策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5场。由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体育局分别发布。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是: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纪金亮同志;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杜本好同志;    

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姜文慎同志。

欢迎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首先,有请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纪金亮同志介绍《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请纪主任。

    

纪金亮: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于我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一是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我市因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突出获得国务院激励表扬。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拥有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6所大学、2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莱西市和青岛蓝谷高新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国务院激励表扬。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人,2019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创业投资体系逐步完善,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四是新经济业态加快培育。2020年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6%,拥有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后培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本土培育和成长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逐渐显露头角。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软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对创新能力增强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具体目标包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基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我市“十四五”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确定了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极地深海、虚拟现实等产业为我市超前布局培育的未来产业,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服务业。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高端软件、大数据、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推动我市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基础优势材料、前沿新材料、高端专用材料、海洋生物材料、功能性材料等产业,力争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无人驾驶、关键零部件制造及相应配套设施,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绿色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家电、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飞行器整机、航空关键零部件、卫星应用等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智慧海洋等产业,推动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康复医疗、生物农业等产业,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为强化政府引导,《规划》提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深化建设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工程、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创新创业示范推进工程等6项重点工程。还从健全推进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双招双引”、加强资金引导、强化统计评估等5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入落实《规划》,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积极为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力支撑。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帮助我们多宣传,吸引更多人才、知识、数据、资本等要素资源汇聚青岛,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通报完毕。

    

主持人:感谢纪主任。下面,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本好同志,发布《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有请杜局长。

 

杜本好: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住房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的相关情况。

一、“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住房发展将从以购为主转向租购并举,从以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转向量质并重,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增存并进。

新时代新阶段对住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住房提出了目标任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落实国家政策,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编制了《青岛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全市未来五年住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未来五年城镇住房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引导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制、一城一策调控方针和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二、“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重点内容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规划》重点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展开。

(一)突出住房民生属性,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一是坚持以需求定供给,促进住房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多维度供需精准匹配。基于城镇人口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等因素,科学预测了“十四五”期间城镇住房需求,提出新增城镇住房70万套的目标。结合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与需求,规划明确了新增住房中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的供给结构,新增商品住房44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63%;新增保障住房26万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给的37%。并且,坚持推动住房供给与各区(市)人口增长协调匹配,进一步明晰了对各区(市)新增住房规模、新建租赁住房规模以及新增住房方式的指引。

二是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2×2”的住房供给体系。按照住房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同,分为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两类。商品住房完全市场化,由社会投资建筹,保障住房利用公共财政或公共政策支持建筹。同时,根据使用权获取方式不同,分为产权型和租赁型两类,商品住房分为租赁型商品住房和产权型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分为租赁型保障住房和产权型保障住房。商品住房主要向具有充分市场租购能力的居民供给,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保障住房主要保障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和引进人才三大重点群体的住房需求,保公平、促发展。根据各类群体住房需求,保障住房与商品住房新增供给套数占比原则上按4:6安排,保障住房在套数上要占全部住房的40%左右。

三是重点满足新市民和人才安居需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住房租赁市场。规划提出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的租赁住房面积占全部住房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实现为50%的新增城镇人口提供满足需求的租赁住房。并且从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房源供应体系、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等方面,明确了未来租赁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立足新发展阶段,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实现高品质居住和高水平服务

在提高居住品质方面,一是提高住区规划与住房设计水平,提高住房建造质量。二是落实完整居住社区设施配套要求,推动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全面、系统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三是优化社区服务和治理,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升级物业综合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四是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在创新住房管理方面,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二是建设住房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为CIM基础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三)创新住房供给机制,打造城市职住平衡发展的范式样本

一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就业中心区域全面增加住房供给,紧密结合人才就业分布配置保障住房。二是将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推动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三是通过各区市供需规模匹配,实施职住平衡政策引导分区等方式,努力推动以组团为单位的、合理通勤空间内的职住平衡。四是积极推动保障住房、租赁住房、人才住房配建,实现新市民和人才住房空间分布的相对均衡,优化保障住房布局的合理性,提高住房空间选择的丰富性,进而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促进社会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杜局长。接下来,请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文慎同志介绍《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有请姜局长。

    

姜文慎: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汇报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编制情况

2020年5月,我局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成立《规划》编制委员会、项目组,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家、省、市的决策部署。充分借鉴了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体育城市发展理念,赴区市、重点体育企业展开调研,召开思路汇报、专家研讨会2次,为《规划》编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抓好规划衔接。紧紧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国家和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青岛实际谋划未来五年青岛体育的发展方向,并与海洋发展、城市建设、大数据等专项规划充分对接,确保内容上下贯通,措施可行。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坚持“问计问需问策于民”开门编制规划原则,通过官网平台及新闻媒体,前后5次向各区市、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建议,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00余条,充分吸收采纳,前后对规划文本进行8轮次修改完善,并通过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已于9月1日经市政府第1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确立“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规划》紧扣“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战略,确立青岛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到2035年,率先建成体育强市,基本建成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

(二)突出塑造城市体育名片,提升青岛国际知名度

《规划》全面深化青岛世界“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等时尚体育品牌优势,通过完善帆船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帆船普及、举办高水平帆船活动、大力发展职业足球、夯实足球青训根基、普及推广群众足球,争创国家足球重点城市等措施,擦亮城市体育名片。发挥体育对外交往功能,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

(三)明确建设“六大功能中心”城市体育发展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设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用好数字青岛智慧体育平台,着力打造“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

二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孵化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坚持奥运争光、亚运建功、全运领先、省运龙头的奋斗目标,优化竞技项目结构与布局,完善竞技体育孵化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打好体教融合攻坚战,增强竞技体育选培能力,畅通人才输送渠道,提高高水平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提升对国家和省竞技体育贡献率。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0个,在省队和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人数不低于500人。

三是加大赛事招引培育力度,打造国家体育赛事中心。以承办2023年亚洲杯为契机,每年引进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提升赛事品质,优化赛事格局,提高市民参与,带动产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扩大城市影响,努力成为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目的地、创新地。“十四五”期间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30项。

四是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国家体育消费中心。抓住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全面营造良好体育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300元。

五是加快体育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国家体育产品研发制造中心。发挥体育制造集聚区位优势,引进高端体育产品研发、制造和检测企业,完善体育制造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紧密融合,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14581”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打造5-6个国内知名体育产业品牌、10个以上体育明星企业。

六是促进要素集聚耦合,构筑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中日韩以及胶东经济圈、沿黄流域体育协同发展,促进城际间体育人才、赛事、资源多元交流,用活青岛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实现区域体育资源的聚集和高效配置,提升青岛体育区域招引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强化保障措施

未来的五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依法治体,落实体育相关政策,加强监督执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体育力量。

汇报完毕。

    

主持人:谢谢姜局长。刚才,3位发布人分别就各自领域的专项规划进行了发布。下面是媒体提问时间,请媒体朋友们就3位发布人发布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纪主任,您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近年来青岛市提出了发展13条产业链、建设创业城市、建设数字青岛等重点工作,请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这些重点工作之间有什么联系?之间又是如何协同推进的?谢谢。

 

纪金亮:谢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13条产业链、建设创业城市、建设数字青岛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上述重点工作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以2020年我市提出的发展13条产业链为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链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产业链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密切联系。下一步,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落地时,我市将与上述重点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

一是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推动各产业链专班、各部门互相配合,分工负责,形成合力。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建立台账和清单,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适时开展规划落实情况评估,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经前期调度,目前共梳理出“十四五”时期在建或拟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约300个,总投资过万亿元。进一步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集聚。

三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赋能。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前期我委牵头制定了《青岛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全市推进开展10大建设行动,打造10大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示范城市。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助推平台集聚更多数据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解决方案。研究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的积极性。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新零售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推动直播带货、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发展。

五是加强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推动各产业专班、各部门加快开展双招双引,引导各区市、功能区与《规划》进行衔接,推动主导产业差异化招商。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落实青岛市创业城市十条意见,切实落实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大力培养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谢谢。

    

主持人:谢谢纪主任的回答,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记者:杜局长,您好。我是来自齐鲁法制网的记者。“十四五”期间,青岛市将如何提高住房品质和服务水平,实现住有宜居的目标?谢谢。

 

杜本好:感谢您的提问。

刚才我在通报当中提到“十四五”期间青岛的住房发展会实现三个“转向”,其中一个就是从满足数量需求为主转向量质并重,这个“转向”讲的是我们要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方向发展。在住有宜居方面我们有几个方面的考虑,有些已经在推进实施:

一是优化布局,将住房布局和成熟的服务配套、公共交通站点特别是地铁站点、就业中心紧密结合,实现合理通勤时间内的职住平衡。在这方面,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会特别关注新市民青年人,尤其是人才住房的布局,我们将继续推行青岛创造的配建制度,哪里有住宅建设,哪里就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有产权型,也有租赁型。既促进青岛的城市发展,又保护青岛的社会公平。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是推进住宅和住宅小区的优化配置。“十四五”期间,我们会推出两个《指南》,一个是《住宅配置指南》,一个是《住宅小区配置指南》,这两个《指南》将会成为青岛“十四五”期间住宅和住宅小区建设的标准,也会成为每一位市民对住宅或者是住宅小区的评价标准,什么样的住宅是好的住宅?什么样的小区是好的小区?应该具备什么?这是我们想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合理的配置。

三是要完善配套,这些配套我们将以智慧化为重点,全面、系统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标准。4月份青岛已经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的文件,在智慧安防、机房、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前端感知体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作为土地出让的附加条件,新建项目都要有,老旧小区改造也要有,我们分了三个档次,这些配套标准将会大大提高市民在居住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继续推进城市更新,通报当中也提到老旧小区改造,最近我们又发布了老旧小区改造管理的办法,在征求意见,也获得了媒体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我们会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的规定,特别是要怎么来确定改造的内容,怎么来完善投融资机制。

五是要改进政府服务和监管。住房主要靠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两个方面结合来实现,绝大多数市民要靠市场配置来获取住房,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初入职阶段的年轻人需要政府的保障,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监管机制,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将会建成房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将按照房屋建造和使用的九大环节:勘察,从挖地基开始,设计、施工、验收、交付、交易、使用、维修,一直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九大环节。围绕房屋的物理安全,别倒了、别塌了、别漏了。还有制度安全,这是人才住房还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跟随不同的制度体系,我们要在系统当中标注,围绕两大安全获取五大类数据,包括市场主体的信息,房屋的基本属性、用途属性、政策属性、安全属性等五大类数据,为我们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特别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这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在住有所居方面的考虑,我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杜局长,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姜局长您好,我是大众网的记者。“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青岛经验一度在全国推广,“十四五”期间,体育部门将在哪些方面加快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提供更多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谢谢。

 

姜文慎:谢谢大众网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逐年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工程,目前全市一共有1万多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在城市基本建成了“8分钟健身圈” ,农村基本实现了健身设施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们一要在建设方面提档升级,二是在管理方面提档升级,重点是补好三个短板。

一是补建设方面的短板。要大力建设体育公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特色鲜明的户外健身设施,要实现区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庄三级健身网络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城市8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同时要特别重视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在旧城改造、山头公园整治、社区建设中,充分挖掘潜力,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的个性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的满足广大市民健身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是补管理服务方面的短板。启用数字青岛智慧体育平台,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健身场所便利化、健身设施智能化、健身方式多样化、健身模式生活化的“四化”统一。

三是补政策保障方面的短板。从资金、土地方面做好保障,推动体育设施建设;从部门联动方面做好保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拿出体育场所投入全民健身当中,补充全民健身公共空间;从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做好保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社会保障水平。

我就回答这些。

    

主持人:谢谢姜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们,请会后联系发布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的联系电话:85913035;市住建局的联系电话:85780078;市体育局的联系电话:81977073。

媒体朋友们,本场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请登陆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