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新闻发布会

浏览:117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2场。发布内容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由市财政局发布。

  下面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兵同志;

  副局长李红同志;

  税政处副处长张丙峰同志;

  市场配置促进处副处长谭平同志。

  请以上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红兵局长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李红兵: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青岛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青岛财政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以及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一、财政发展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革命战争时期,财政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财政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配置资源。改革开放后,财政为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财力支撑。

  长期以来,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党在各阶段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3.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3.8亿元,增长了近100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真抓实干、接续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效能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工作量质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财政实力日渐雄厚,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财政实力跨越式增长,总收入和人均财力翻了一番多。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53.8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同时,全市人均财力达到9200元,是2011年的2.2倍。

  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区市级财政更具活力。通过体制倾斜,将更多新增财力留在区市,增强基层财政保障和支撑能力。区市级财力占全市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7.5%。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市)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6个,在2020年山东省财政收入居前十位的区(市、县)中,青岛独占7席。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重点支出更有保障。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584.6亿元,是2011年的2.6倍。一方面调动更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全市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自觉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由11.5亿元降至4.3亿元,压减幅度达到62.5%。

  (二)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把减税降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创新“三顶一叠加”(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减税降费机制,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释放改革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2012-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18、2019、2020三年,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到770亿元,年均增长56%;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24项减少至16项,减幅达到92.9%;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少至7项,减幅达到76.7%。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续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有效对冲了企业困难、稳住了经济基本盘。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5万户,增长12.5%,民间投资逆势增长13%,高于全国民间投资12个百分点,民营市场主体占比提高到98.1%,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三)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2-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规模达到8355.3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更加注重政策措施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加大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市民。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累计投入1180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18.7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3.4万人,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提高71%,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46%。

  教育方面,累计投入2070.2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7所、中小学927所,建设标准化学生食堂1039个,中小学食堂覆盖率达到94%,普惠园覆盖率达到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引进康复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研究院50多所,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最快最好的历史阶段。

  医疗方面,累计投入677.3亿元。建成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青医附院东院区(扩建)、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一批医疗项目;支持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到28家,新增三级医院医疗床位1.7万张;投入资金36亿元全力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筹措17亿元支持实施全民免费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

  住房方面,累计投入324.6亿元。支持建设筹集人才住房20.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4.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9.7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积极争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获得3年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租购并举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城市品质提升方面,累计投入2835.4亿元。济青高铁、青连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等6条铁路建成通车;新建或改造扩容青银高速、龙青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开工建设,高速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建成并开通地铁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位;公交线路网密度居同类城市前列,公交通行基础票价和人次票价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转场启用;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2200万标箱,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四)全面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年均增长35%,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3万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扛牢扶贫协作重大政治任务,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34亿元,帮助安顺、陇南、菏泽三市19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2019、2020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我市均获得“好”的等次。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连续获得最高等次评价。

  全力保障污染防治投入。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216.5亿元。建立和完善空气、地表水、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粮食主产区耕地等环境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保护得到加强;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8.8%。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扩内需、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累计发行政府一般债券455.5亿元、专项债券955亿元,有力支持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棚户区改造等1069个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1万亿元。另一方面,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启航新征程,奋力开创财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财政承担着更加光荣的职责和使命。做好财政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切实做到以政统财、以财辅政;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确保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要始终坚持理财为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将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二)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转变,焕发青岛创业城市的生机活力。

  (三)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三农”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体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序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全覆盖,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突出“一条主线”(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加快“四个转变”(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财政力量,让广大市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的发布。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来自人民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减税降费的好政策,特别是2020年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纾困性政策,李局长刚才在发布当中也有所体现。请问,我市是如何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有没有新变化?谢谢。

  李红兵:这个问题请税政处副处长张丙峰同志做一个回答。

  张丙峰:感谢记者朋友的回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可以说财政的收支矛盾前所未有、“六稳”“六保”的压力前所未有、财政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局面,我们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我们全面顶格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力度空前,六大困难行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展览、电影放映)、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感受最深。特别是,我市率先出台省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分类普惠困难减免税政策,政策覆盖面由小微企业扩大到大中型企业,全年为市场主体减税15亿元以上。

  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发挥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关键作用,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4万户,增长15.4%。

  2021年,中央定调,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实体经济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搞政策的急转弯。在此基础上,减税降费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优化:

  一是近年来出台的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将继续实施,政策叠加效应会持续释放,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会越来越明显。

  二是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部分会适当延长期限,不搞“急刹车”,如,刚刚提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减免政策,因为政策效果比较好,企业反响比较好,今年把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延续到今年6月底,后续又继续延续到12月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到1%的政策,仍继续执行。部分政策有序退出,如,阶段性减免养老保险缴费、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的税费优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的税费减免等,已经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我们就退出了。

  三是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如,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范围;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四是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五是2021年新出台了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山东省自今年9月1日起,土地出让契税税率将由4%下降到3%,我市每年可为相关市场主体减税11.5亿元。继续清理收费基金,如,取消港口建设费,为出口企业减负20亿元;免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预计每年为我市企业减负约4亿元,惠及80余万市场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辅导,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帮助我市的市场主体持续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处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报道的记者。近年来,政府债券资金在补短板、惠民生、稳投资、促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不能具体介绍下青岛政府债券发行使用的有关情况?谢谢。

  李红兵:这个问题请市财政局副局长李红同志回答。

  李红: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政府债券,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带动和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

  2014年,我们积极向中央争取将青岛市列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成为全国10个试点地区之一。此后,我们抢抓中央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的政策机遇,我市新增债券发行额度从2014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10亿元,年均增长53.8%,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2020年,为了对冲新冠疫情影响,我们积极争取发行政府债券479亿元,比2019年增长54%。政府债券于当年9月底前全部发行,10月底前全部拨付,比国家规定时限均提前一个月,有力支持了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等317个项目资金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4000亿元。

  在补短板、惠民生方面,我市政府债券资金重点投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比如,去年我市发行8.6亿元学前教育专项债,用于全市25所幼儿园,解决7200余个学位缺口。去年我市发行医疗卫生专项债9.5亿元,用于市民健康中心、齐鲁医院、八医二期等项目,今年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发行15.6亿元债券,除继续用于上述项目外,还支持莱西市妇女儿童医院、同济附院胶州医院等区市医疗项目。

  在稳投资、促发展方面,我市政府债券资金聚焦重点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2020年以来,我市共发行专项债券287亿元专项债券用于58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支持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国际院士港、临空经济区、青岛海洋高新区等,涉及总投资2404亿元,将有力推进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金融贸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1日,我市发行了2021年首批新增政府债券245亿元,创单次最大发行规模,平均利率为3.46%,利率水平较为平稳。本次筹集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主要用于地铁交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平安青岛等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占总发行规模的83%,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后续265亿元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按程序第一时间将债券资金拨付到各区市及项目建设单位,推进项目实施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债券资金补短板、惠民生、稳投资、促发展的关键作用。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山东商报》的记者。近年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青岛财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李红兵:关于这个问题,请市场配置促进处副处长谭平同志回答。

  谭平: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这几年市财政围绕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通过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统筹,打出政策组合拳,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我们有效促进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刚才李红局长也讲到,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拉动投资增长。我们还出台吸引外资奖励、社会化招商激励、总部经济集聚发展、产才融合、创投风投集聚发展、金融业发展等十余项政策、近百条措施,吸引境内外资本要素集聚,2020年,全市新批过千万项目301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5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在建项目比上年增加1258个。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推动我市产业升级。

  二是积极促进消费。刚才李局长也介绍,我们成功争取入围中央财政住房租赁市场改革试点,获得三年共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促进住房租赁消费。去年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吸引84.5万人次参与,拉动文旅消费1.6亿元;安排1亿元开展“单单有喜、期待惊喜”有奖发票活动,全市个人消费者累计开票数和开票金额分别增长23.3%和16.9%,有效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202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03.5亿元,增长1.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4和1.5个百分点。

  三是稳外贸。先后出台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信用保险补助、对外投资合作奖补等财政扶持政策10余项,特别是进一步加大短期出口信用险补助力度,对小微外贸企业给予100%补助。完善稳外贸税费支持政策,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去年全市为企业出口退税294亿元。2020年,全市新增外贸市场主体1000多家,实现货物进出口6400亿元,增长8.2%,占全省29.1%,增幅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精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做到“精准滴灌”。

  一是强工业。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10亿元,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专项政策,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全市技改投资增长15.5%,去年成功入选全国工业技改领域典型案例,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

  二是壮民企。从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出台35条具体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资金1.6亿元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帮助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城阳工业园区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特色载体,并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帮助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3个区(市)成功入围全国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试点,争取中央资金达到9000万元。2020年,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达176.4万户,增长16.7%。

  三是兴科技。统筹资金19.7亿元打好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促进科技资金、资本、技术等要素聚合,培育科技企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超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00家,占全省三分之一。

  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市13条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谭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市财政局,电话是:85855291。

  我市财政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把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宣传好、报道好,助力我市公共财政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推动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稍后继续“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3场,一会儿见。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2场。发布内容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由市财政局发布。

  下面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兵同志;

  副局长李红同志;

  税政处副处长张丙峰同志;

  市场配置促进处副处长谭平同志。

  请以上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红兵局长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李红兵: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青岛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青岛财政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以及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一、财政发展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革命战争时期,财政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财政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配置资源。改革开放后,财政为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财力支撑。

  长期以来,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党在各阶段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3.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3.8亿元,增长了近100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真抓实干、接续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效能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工作量质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财政实力日渐雄厚,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财政实力跨越式增长,总收入和人均财力翻了一番多。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53.8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同时,全市人均财力达到9200元,是2011年的2.2倍。

  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区市级财政更具活力。通过体制倾斜,将更多新增财力留在区市,增强基层财政保障和支撑能力。区市级财力占全市的比重由59.8%提高到67.5%。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市)由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0年的6个,在2020年山东省财政收入居前十位的区(市、县)中,青岛独占7席。

  财政支出力度加大,重点支出更有保障。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584.6亿元,是2011年的2.6倍。一方面调动更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经济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全市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自觉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由11.5亿元降至4.3亿元,压减幅度达到62.5%。

  (二)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把减税降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创新“三顶一叠加”(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减税降费机制,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释放改革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2012-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18、2019、2020三年,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到770亿元,年均增长56%;行政事业性收费由224项减少至16项,减幅达到92.9%;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少至7项,减幅达到76.7%。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续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有效对冲了企业困难、稳住了经济基本盘。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5万户,增长12.5%,民间投资逆势增长13%,高于全国民间投资12个百分点,民营市场主体占比提高到98.1%,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三)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2-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规模达到8355.3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更加注重政策措施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加大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市民。

  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累计投入1180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18.7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3.4万人,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提高71%,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46%。

  教育方面,累计投入2070.2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7所、中小学927所,建设标准化学生食堂1039个,中小学食堂覆盖率达到94%,普惠园覆盖率达到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引进康复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研究院50多所,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最快最好的历史阶段。

  医疗方面,累计投入677.3亿元。建成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青医附院东院区(扩建)、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一批医疗项目;支持引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到28家,新增三级医院医疗床位1.7万张;投入资金36亿元全力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筹措17亿元支持实施全民免费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

  住房方面,累计投入324.6亿元。支持建设筹集人才住房20.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4.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9.7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积极争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获得3年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租购并举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城市品质提升方面,累计投入2835.4亿元。济青高铁、青连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等6条铁路建成通车;新建或改造扩容青银高速、龙青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开工建设,高速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建成并开通地铁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位;公交线路网密度居同类城市前列,公交通行基础票价和人次票价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转场启用;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2200万标箱,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四)全面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年均增长35%,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3万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扛牢扶贫协作重大政治任务,累计安排财政援助资金34亿元,帮助安顺、陇南、菏泽三市190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2019、2020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我市均获得“好”的等次。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连续获得最高等次评价。

  全力保障污染防治投入。累计投入节能环保资金216.5亿元。建立和完善空气、地表水、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粮食主产区耕地等环境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保护得到加强;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达到98.8%。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扩内需、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累计发行政府一般债券455.5亿元、专项债券955亿元,有力支持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棚户区改造等1069个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1万亿元。另一方面,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启航新征程,奋力开创财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奋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财政承担着更加光荣的职责和使命。做好财政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切实做到以政统财、以财辅政;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确保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要始终坚持理财为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将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提升广大群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二)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企业群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转变,焕发青岛创业城市的生机活力。

  (三)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三农”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政体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序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全覆盖,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突出“一条主线”(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加快“四个转变”(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财政力量,让广大市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的发布。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来自人民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减税降费的好政策,特别是2020年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纾困性政策,李局长刚才在发布当中也有所体现。请问,我市是如何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有没有新变化?谢谢。

  李红兵:这个问题请税政处副处长张丙峰同志做一个回答。

  张丙峰:感谢记者朋友的回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可以说财政的收支矛盾前所未有、“六稳”“六保”的压力前所未有、财政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局面,我们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我们全面顶格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40亿元以上,力度空前,六大困难行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展览、电影放映)、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感受最深。特别是,我市率先出台省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分类普惠困难减免税政策,政策覆盖面由小微企业扩大到大中型企业,全年为市场主体减税15亿元以上。

  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发挥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关键作用,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6.4万户,增长15.4%。

  2021年,中央定调,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实体经济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搞政策的急转弯。在此基础上,减税降费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优化:

  一是近年来出台的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将继续实施,政策叠加效应会持续释放,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会越来越明显。

  二是2020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部分会适当延长期限,不搞“急刹车”,如,刚刚提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减免政策,因为政策效果比较好,企业反响比较好,今年把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延续到今年6月底,后续又继续延续到12月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到1%的政策,仍继续执行。部分政策有序退出,如,阶段性减免养老保险缴费、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的税费优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的税费减免等,已经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我们就退出了。

  三是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如,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范围;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四是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五是2021年新出台了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山东省自今年9月1日起,土地出让契税税率将由4%下降到3%,我市每年可为相关市场主体减税11.5亿元。继续清理收费基金,如,取消港口建设费,为出口企业减负20亿元;免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预计每年为我市企业减负约4亿元,惠及80余万市场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辅导,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帮助我市的市场主体持续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处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报道的记者。近年来,政府债券资金在补短板、惠民生、稳投资、促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不能具体介绍下青岛政府债券发行使用的有关情况?谢谢。

  李红兵:这个问题请市财政局副局长李红同志回答。

  李红: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政府债券,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带动和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

  2014年,我们积极向中央争取将青岛市列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成为全国10个试点地区之一。此后,我们抢抓中央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的政策机遇,我市新增债券发行额度从2014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10亿元,年均增长53.8%,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2020年,为了对冲新冠疫情影响,我们积极争取发行政府债券479亿元,比2019年增长54%。政府债券于当年9月底前全部发行,10月底前全部拨付,比国家规定时限均提前一个月,有力支持了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等317个项目资金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4000亿元。

  在补短板、惠民生方面,我市政府债券资金重点投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比如,去年我市发行8.6亿元学前教育专项债,用于全市25所幼儿园,解决7200余个学位缺口。去年我市发行医疗卫生专项债9.5亿元,用于市民健康中心、齐鲁医院、八医二期等项目,今年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发行15.6亿元债券,除继续用于上述项目外,还支持莱西市妇女儿童医院、同济附院胶州医院等区市医疗项目。

  在稳投资、促发展方面,我市政府债券资金聚焦重点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2020年以来,我市共发行专项债券287亿元专项债券用于58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支持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国际院士港、临空经济区、青岛海洋高新区等,涉及总投资2404亿元,将有力推进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金融贸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1日,我市发行了2021年首批新增政府债券245亿元,创单次最大发行规模,平均利率为3.46%,利率水平较为平稳。本次筹集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主要用于地铁交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平安青岛等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占总发行规模的83%,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后续265亿元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按程序第一时间将债券资金拨付到各区市及项目建设单位,推进项目实施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债券资金补短板、惠民生、稳投资、促发展的关键作用。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山东商报》的记者。近年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青岛财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李红兵:关于这个问题,请市场配置促进处副处长谭平同志回答。

  谭平: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这几年市财政围绕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通过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统筹,打出政策组合拳,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我们有效促进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刚才李红局长也讲到,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拉动投资增长。我们还出台吸引外资奖励、社会化招商激励、总部经济集聚发展、产才融合、创投风投集聚发展、金融业发展等十余项政策、近百条措施,吸引境内外资本要素集聚,2020年,全市新批过千万项目301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5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在建项目比上年增加1258个。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推动我市产业升级。

  二是积极促进消费。刚才李局长也介绍,我们成功争取入围中央财政住房租赁市场改革试点,获得三年共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促进住房租赁消费。去年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吸引84.5万人次参与,拉动文旅消费1.6亿元;安排1亿元开展“单单有喜、期待惊喜”有奖发票活动,全市个人消费者累计开票数和开票金额分别增长23.3%和16.9%,有效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202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03.5亿元,增长1.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4和1.5个百分点。

  三是稳外贸。先后出台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信用保险补助、对外投资合作奖补等财政扶持政策10余项,特别是进一步加大短期出口信用险补助力度,对小微外贸企业给予100%补助。完善稳外贸税费支持政策,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去年全市为企业出口退税294亿元。2020年,全市新增外贸市场主体1000多家,实现货物进出口6400亿元,增长8.2%,占全省29.1%,增幅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精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做到“精准滴灌”。

  一是强工业。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10亿元,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专项政策,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全市技改投资增长15.5%,去年成功入选全国工业技改领域典型案例,受到国务院通报激励。

  二是壮民企。从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出台35条具体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资金1.6亿元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帮助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城阳工业园区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特色载体,并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帮助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3个区(市)成功入围全国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试点,争取中央资金达到9000万元。2020年,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达176.4万户,增长16.7%。

  三是兴科技。统筹资金19.7亿元打好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促进科技资金、资本、技术等要素聚合,培育科技企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超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00家,占全省三分之一。

  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市13条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谭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市财政局,电话是:85855291。

  我市财政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把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宣传好、报道好,助力我市公共财政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推动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稍后继续“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3场,一会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