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新闻发布会

浏览:73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0场。发布内容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由市农业农村局发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统领,聚力发起乡村振兴攻势,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

  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由翠玉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史跃林

  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绍波

  请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由翠玉局长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由翠玉: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要问题,将农民的利益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青岛市是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市,也是农业大市、农村大市,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农村人口406万。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加快融合,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一、粮袋子、菜篮子保障有力,农产品综合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确保全市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作为主责主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升农业产能,农产品供给呈现出品种丰富、数量充裕、品质优良新态势。一是综合产能稳步提高。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全市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300多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先后迈上200万吨、250万吨、300万吨三个台阶,近年来稳定保持在30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全市规模化养殖企业达到2800多家,肉蛋奶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极大的改善了市民的膳食结构。二是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70%,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我市获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规划建设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引进培育现代种业企业14家,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每年推广绿色防控技术400多万亩,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83.6万亩,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实现零增长。三是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初步构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全市地产农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力发展两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80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顺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以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打通利益链为主线,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乡村产业呈现多种业态互促共进、多元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态势。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实施农业“四百”工程、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在全市规划打造100万亩特色农业优势区,优质蔬菜、果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100万吨,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83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国家、省“一村一品”示范镇村63个,市级以上产业强镇2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加工农业转型升级。以加工农业为核心,推动产业上下游配套、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全市培育出蓝莓、茶叶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果品、肉鸡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农副食品加工、畜牧业等2条千亿级产业链。坚持把做强主体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17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1943亿元。休闲农业品质提升。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大力发展美丽农业、美丽经济,培育出了蓝莓小镇、蘑菇小镇、玫瑰小镇等20余个特色小镇,每年举办农业节会80余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00多家,年收入120多亿元。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先后引进美国雀巢、荷兰瑞克斯旺等农业大项目,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农业“国际客厅”,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RCEP国家深度合作,农产品出口常年稳定在50亿美元以上,持续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统筹农村生产、生态、生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发展呈现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新态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按照发展中心村、整治一般村、保护特色村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村内道路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镇(街道)建成区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农村改厕91万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5%;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1%、高出全省31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连续四年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工程,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6个、市级示范村4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28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全面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规范运转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围绕便民、富民、安民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公共要素集聚和农村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按照“八有、十进”标准,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四、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农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以保障和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惠农政策持续加强。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陆续出台农民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有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2020年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总规模超70亿元,其中市级资金34亿元。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意见,搭建乡村振兴“金融宝”信息平台,发布25家银行71个贷款产品,推介120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项目。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目前保险险种达12个,2020年赔付总额超2亿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56元,位居全省首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最高时的2.44:1降低到2.36:1。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工资性、财产性等非农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农民生活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5138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件,已被小汽车、电脑、手机等消费品所代替,农村住户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0辆,电脑42台,手机227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3%,降到29.6%。

  五、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向深水区迈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呈现出集成扩面、红利释放、提质增效的态势。围绕“活权”,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实权、颁铁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方式,全市99%的村庄完成承包地确权颁证,499万亩承包土地建立“数字”身份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318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0%以上。围绕“三变”,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全域村庄和全部资产纳入改革范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99%以上涉农村(居)完成改革任务,485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股东,量化资产461亿元,分红14.4亿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涉农区市全覆盖,集体产权交易额达到59亿元。围绕“富民”,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混合制等新路径,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的村庄达到80%,其中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庄702个。建立党支部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结纽带,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000余家。

  总结过去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行动优势!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有序推进农业各项事业;必须充分尊重农业意愿,紧紧依靠农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必须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一百周年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乡村振兴区为总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我们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新闻媒体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由局长的介绍。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广播电视台青岛新闻广播的记者,想问一下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粮食安全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请问我市是如何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好“粮袋子”的?谢谢。

  史跃林:感谢您对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稳定粮食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青岛市目前有5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其中平度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近几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产量在300万吨左右,是计划单列市当中唯一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城市,可以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党政同责,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保住了耕地就保住了粮食生产的基本面。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防止弱化粮食生产,引导功能区内一年至少生产一季粮食;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分类妥善处置“非粮化”存量;工商资本一次性流转耕地3000亩以上需到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审查备案。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区市,对当年粮食面积非因自然灾害减少1万亩以上的要进行约谈问责。

  二是完善种粮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出台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4亿元。规范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补贴标准从每亩126元增加到138元,每年补贴金额4亿元以上。扎实做好农机购机补贴“三合一”试点,全市平均每年补贴机具6000台套以上,补贴金额1.1亿元。统筹市县两级财政最大限度减少小麦、玉米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民保费负担,个人缴费仅占10%。

  三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坚持严格管理、科学建设、高效利用,完成305.6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工作。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今年还将投资5.1亿元,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再建34万亩。市财政投入资金1.7亿多元,按照每亩30元补贴标准,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全市适宜深松的400多万亩耕地基本深松一遍,把土地变成利于蓄水保墒和农作物根系下扎的“面包田”。统筹耕地地力保护、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种养循环、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等项目资金,连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示范项目,在5个产粮大县开展堆肥还田10万吨,实现固碳养地,耕地地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大力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今年在五个产粮大县全部开展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每个示范县创建面积20万亩。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推广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春马铃薯-夏玉米高效轮作新模式、玉米宽窄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种植等技术模式,近年来,全市推广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面积10余万亩,实现亩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农作物增产10%以上。大力实施种子“卡脖子”突破工程,我市自主选育的小麦品种“青丰1号”和“青农2号”已经成为青烟威及安徽地区的主要品种,每年在青岛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群防群控和绿色防控,坚决遏制小麦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暴发成灾,为夺取粮食丰收赢得主动权。推动农业机械智能装备换代升级,全市装备植保无人机达到1000多台,配备“北斗”导航农业机械达到1000多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3%,其中小麦、玉米机收机播率99.5%以上。今年在全市组织开展粮食机收减损大比武,小麦机械收获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减少粮食损失1.5万吨。

  截止到昨天,全市340多万亩小麦已基本收割完毕,夏玉米已播种320多万亩,据农情调查统计,今年我市小麦丰收已成定局,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小麦单产和总产有望双创历史新高,我们用抓好粮食生产的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作出贡献。

  谢谢!

  主持人:谢谢史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我是农民日报社的记者,刚才由局长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请问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有哪些具体改善?

  杜绍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记者朋友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心和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三年多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最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等村庄环境的短板弱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督导考核,构建起了市领导顶格推动、农业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机制,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群众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是农村卫生改厕基本完成,实施了无害化卫生改厕91.1万座,普及率达到95%,300户以上的自然村的公厕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建设规范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管理精细化的农村改厕监管模式。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覆盖,区市统筹、镇街监管、村级收集、市场化服务的“3+X”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庄垃圾分类覆盖率都达到了100%。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加快治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率已经达到了100%,镇驻地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3311个村庄完成了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率达到61.7%。

  四是村容村貌持续提升,三年来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累计组织发动村民80多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7万多吨,省级清洁村庄达标率达到44.7%,按照“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标准,90%以上的村庄通户道路实现了户户通。

  五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片区化规划、标准化建设、景区化提升,创建省级示范村7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0多,示范片区达到28个,惠及农民群众39万多人。

  六是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提速,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青岛市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连续三年将规模化的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纳入了市政府市办实事,配建率达到100%,粪污的综合利用率达到86%,建设标准地膜示范区11万亩,示范区内当季残膜回收率达到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应该说通过三年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

  村庄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向整洁美的转变,积存了几十年的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村庄环境实现了由缺乏管理向现在的网格化、常态化管理转变,压实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农民群众的卫生习惯也在逐步形成。村庄环境实现了由基础设施薄弱向各项公共设施逐步健全完善的转变,农村卫生厕所、村庄道路、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村庄也实现了由美丽乡村向美丽景区的转变,涌现出了一批网红村打卡地,吸引了众多城里人到乡村休闲、旅游,不仅里子厚实了,村庄的颜值也更高了,村庄不仅环境美了,人气也更足了。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短板、常抓不懈,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新突破、新提升,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杜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也是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刚才您提到,青岛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请问我们具体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史跃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主要通过抓能力提升、抓源头治理、抓过程控制,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来稳步提升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水平。2019年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首批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圆满保障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等重大活动的农产品供给,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9%以上,“青岛农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地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能力提升,不断健全监管体系,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优化市级机构设置。在市级层面,整合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农业投入品管理处、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形成了监管、执法、检测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监管体系,全面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

  二是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坚持“三权归县”,设立了58个区域化基层动物卫生和产品质量监督站,同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基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协管员队伍,总数达470多人,承担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巡查等职责。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建立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监测室,建立村级协管员队伍,形成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网络。

  二、聚焦源头治理,牢牢管住“药瓶子”,抓了两个重点:

  一是全域禁止销售使用高毒农药。出台文件在青岛全域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农药无证经营“清零”和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建立了“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建成回收点200多个,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二是对农药实行追溯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农药经营追溯平台,将1600多家规范化农药经营店纳入追溯平台管理,对“谁在卖药、卖什么药、药卖给谁”基本实现全程追溯管理。

  三、聚焦过程管控,做强“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青岛农品品牌,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坚持标准引领,以产业为主线,及时跟踪、引进国内外先进标准,构建起覆盖主要农作物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规范234项,涵盖了蔬菜、果品、粮油等生产领域。

  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4000多个生产主体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开具合格证60多万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每年完成快速检测40多万批次、定量检测1万批次。

  三是发挥品牌引领效应。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农业品牌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2.2万多件,著名农业品牌15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805个,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54个,在国内同类城市当中排名第一。2019年,“青岛农品”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名,“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青岛农品品牌深入人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建党百周年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谢谢!

  主持人:感谢史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市农业农村局,电话是:6699965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相信随着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我市“三农”工作将再次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早日实现。

  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稍后我们将继续“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1场,我们一会儿见!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0场。发布内容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由市农业农村局发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统领,聚力发起乡村振兴攻势,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

  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由翠玉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史跃林

  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绍波

  请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由翠玉局长介绍有关情况,有请。

  由翠玉: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要问题,将农民的利益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青岛市是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市,也是农业大市、农村大市,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农村人口406万。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加快融合,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一、粮袋子、菜篮子保障有力,农产品综合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确保全市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作为主责主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升农业产能,农产品供给呈现出品种丰富、数量充裕、品质优良新态势。一是综合产能稳步提高。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全市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300多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先后迈上200万吨、250万吨、300万吨三个台阶,近年来稳定保持在30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全市规模化养殖企业达到2800多家,肉蛋奶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极大的改善了市民的膳食结构。二是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70%,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我市获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规划建设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引进培育现代种业企业14家,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每年推广绿色防控技术400多万亩,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83.6万亩,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实现零增长。三是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初步构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全市地产农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力发展两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80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顺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以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打通利益链为主线,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乡村产业呈现多种业态互促共进、多元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态势。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实施农业“四百”工程、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在全市规划打造100万亩特色农业优势区,优质蔬菜、果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100万吨,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83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国家、省“一村一品”示范镇村63个,市级以上产业强镇2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加工农业转型升级。以加工农业为核心,推动产业上下游配套、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全市培育出蓝莓、茶叶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果品、肉鸡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农副食品加工、畜牧业等2条千亿级产业链。坚持把做强主体放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17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1943亿元。休闲农业品质提升。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大力发展美丽农业、美丽经济,培育出了蓝莓小镇、蘑菇小镇、玫瑰小镇等20余个特色小镇,每年举办农业节会80余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00多家,年收入120多亿元。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先后引进美国雀巢、荷兰瑞克斯旺等农业大项目,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农业“国际客厅”,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RCEP国家深度合作,农产品出口常年稳定在50亿美元以上,持续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三、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统筹农村生产、生态、生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发展呈现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新态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按照发展中心村、整治一般村、保护特色村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村内道路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镇(街道)建成区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成农村改厕91万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5%;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1%、高出全省31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连续四年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工程,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6个、市级示范村4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28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全面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规范运转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围绕便民、富民、安民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公共要素集聚和农村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按照“八有、十进”标准,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四、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农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以保障和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惠农政策持续加强。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陆续出台农民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有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2020年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总规模超70亿元,其中市级资金34亿元。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意见,搭建乡村振兴“金融宝”信息平台,发布25家银行71个贷款产品,推介120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项目。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目前保险险种达12个,2020年赔付总额超2亿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56元,位居全省首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最高时的2.44:1降低到2.36:1。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工资性、财产性等非农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农民生活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5138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件,已被小汽车、电脑、手机等消费品所代替,农村住户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0辆,电脑42台,手机227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3%,降到29.6%。

  五、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向深水区迈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呈现出集成扩面、红利释放、提质增效的态势。围绕“活权”,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实权、颁铁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方式,全市99%的村庄完成承包地确权颁证,499万亩承包土地建立“数字”身份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318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0%以上。围绕“三变”,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全域村庄和全部资产纳入改革范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99%以上涉农村(居)完成改革任务,485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股东,量化资产461亿元,分红14.4亿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涉农区市全覆盖,集体产权交易额达到59亿元。围绕“富民”,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混合制等新路径,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的村庄达到80%,其中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庄702个。建立党支部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结纽带,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000余家。

  总结过去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行动优势!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有序推进农业各项事业;必须充分尊重农业意愿,紧紧依靠农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必须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一百周年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乡村振兴区为总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我们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新闻媒体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由局长的介绍。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广播电视台青岛新闻广播的记者,想问一下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粮食安全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请问我市是如何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保障好“粮袋子”的?谢谢。

  史跃林:感谢您对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稳定粮食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青岛市目前有5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其中平度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近几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产量在300万吨左右,是计划单列市当中唯一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城市,可以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党政同责,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保住了耕地就保住了粮食生产的基本面。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防止弱化粮食生产,引导功能区内一年至少生产一季粮食;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分类妥善处置“非粮化”存量;工商资本一次性流转耕地3000亩以上需到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审查备案。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区市,对当年粮食面积非因自然灾害减少1万亩以上的要进行约谈问责。

  二是完善种粮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出台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4亿元。规范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补贴标准从每亩126元增加到138元,每年补贴金额4亿元以上。扎实做好农机购机补贴“三合一”试点,全市平均每年补贴机具6000台套以上,补贴金额1.1亿元。统筹市县两级财政最大限度减少小麦、玉米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民保费负担,个人缴费仅占10%。

  三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坚持严格管理、科学建设、高效利用,完成305.6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工作。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今年还将投资5.1亿元,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再建34万亩。市财政投入资金1.7亿多元,按照每亩30元补贴标准,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全市适宜深松的400多万亩耕地基本深松一遍,把土地变成利于蓄水保墒和农作物根系下扎的“面包田”。统筹耕地地力保护、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种养循环、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等项目资金,连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示范项目,在5个产粮大县开展堆肥还田10万吨,实现固碳养地,耕地地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大力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今年在五个产粮大县全部开展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每个示范县创建面积20万亩。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推广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春马铃薯-夏玉米高效轮作新模式、玉米宽窄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种植等技术模式,近年来,全市推广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面积10余万亩,实现亩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农作物增产10%以上。大力实施种子“卡脖子”突破工程,我市自主选育的小麦品种“青丰1号”和“青农2号”已经成为青烟威及安徽地区的主要品种,每年在青岛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群防群控和绿色防控,坚决遏制小麦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暴发成灾,为夺取粮食丰收赢得主动权。推动农业机械智能装备换代升级,全市装备植保无人机达到1000多台,配备“北斗”导航农业机械达到1000多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3%,其中小麦、玉米机收机播率99.5%以上。今年在全市组织开展粮食机收减损大比武,小麦机械收获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减少粮食损失1.5万吨。

  截止到昨天,全市340多万亩小麦已基本收割完毕,夏玉米已播种320多万亩,据农情调查统计,今年我市小麦丰收已成定局,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小麦单产和总产有望双创历史新高,我们用抓好粮食生产的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作出贡献。

  谢谢!

  主持人:谢谢史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我是农民日报社的记者,刚才由局长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请问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有哪些具体改善?

  杜绍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记者朋友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心和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三年多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最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等村庄环境的短板弱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督导考核,构建起了市领导顶格推动、农业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机制,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群众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是农村卫生改厕基本完成,实施了无害化卫生改厕91.1万座,普及率达到95%,300户以上的自然村的公厕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建设规范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管理精细化的农村改厕监管模式。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覆盖,区市统筹、镇街监管、村级收集、市场化服务的“3+X”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庄垃圾分类覆盖率都达到了100%。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加快治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率已经达到了100%,镇驻地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3311个村庄完成了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率达到61.7%。

  四是村容村貌持续提升,三年来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累计组织发动村民80多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7万多吨,省级清洁村庄达标率达到44.7%,按照“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标准,90%以上的村庄通户道路实现了户户通。

  五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片区化规划、标准化建设、景区化提升,创建省级示范村7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0多,示范片区达到28个,惠及农民群众39万多人。

  六是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提速,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青岛市农业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连续三年将规模化的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纳入了市政府市办实事,配建率达到100%,粪污的综合利用率达到86%,建设标准地膜示范区11万亩,示范区内当季残膜回收率达到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应该说通过三年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

  村庄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向整洁美的转变,积存了几十年的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村庄环境实现了由缺乏管理向现在的网格化、常态化管理转变,压实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农民群众的卫生习惯也在逐步形成。村庄环境实现了由基础设施薄弱向各项公共设施逐步健全完善的转变,农村卫生厕所、村庄道路、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村庄也实现了由美丽乡村向美丽景区的转变,涌现出了一批网红村打卡地,吸引了众多城里人到乡村休闲、旅游,不仅里子厚实了,村庄的颜值也更高了,村庄不仅环境美了,人气也更足了。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聚焦短板、常抓不懈,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新突破、新提升,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杜局长,接下来请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也是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刚才您提到,青岛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请问我们具体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史跃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主要通过抓能力提升、抓源头治理、抓过程控制,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来稳步提升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水平。2019年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首批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圆满保障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等重大活动的农产品供给,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9%以上,“青岛农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地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能力提升,不断健全监管体系,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优化市级机构设置。在市级层面,整合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农业投入品管理处、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形成了监管、执法、检测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监管体系,全面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

  二是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坚持“三权归县”,设立了58个区域化基层动物卫生和产品质量监督站,同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基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协管员队伍,总数达470多人,承担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巡查等职责。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建立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监测室,建立村级协管员队伍,形成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网络。

  二、聚焦源头治理,牢牢管住“药瓶子”,抓了两个重点:

  一是全域禁止销售使用高毒农药。出台文件在青岛全域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农药无证经营“清零”和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建立了“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建成回收点200多个,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

  二是对农药实行追溯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农药经营追溯平台,将1600多家规范化农药经营店纳入追溯平台管理,对“谁在卖药、卖什么药、药卖给谁”基本实现全程追溯管理。

  三、聚焦过程管控,做强“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青岛农品品牌,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坚持标准引领,以产业为主线,及时跟踪、引进国内外先进标准,构建起覆盖主要农作物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规范234项,涵盖了蔬菜、果品、粮油等生产领域。

  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4000多个生产主体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开具合格证60多万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每年完成快速检测40多万批次、定量检测1万批次。

  三是发挥品牌引领效应。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农业品牌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2.2万多件,著名农业品牌15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805个,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54个,在国内同类城市当中排名第一。2019年,“青岛农品”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名,“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青岛农品品牌深入人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建党百周年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谢谢!

  主持人:感谢史局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市农业农村局,电话是:6699965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相信随着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我市“三农”工作将再次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早日实现。

  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通过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蓝睛视听“新闻发布会”栏目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稍后我们将继续“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11场,我们一会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