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市促进人才集聚和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目标和举措》新闻发布会

浏览:115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是我市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7场,发布主题是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促进人才集聚和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目标和举措,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

  人才是发展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坚持以市场的逻辑引才聚才,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为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促进人才集聚和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目标和举措,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处长赵同远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宋平同志;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刘传华副局长介绍情况,有请。

  刘传华: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人才和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人才和就业工作离不开全社会尤其是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做好人才和就业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市“十四五”时期在促进人才聚集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的有关目标举措。

  一、关于促进人才聚集的目标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创业城市,聚焦“双招双引”等攻势,以打造“四链合一”+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构建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主线,全面贯彻《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以市场逻辑引才,以产业导向育才,以生态思维留才,以创新理念用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加快集聚。“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在工作中,我们具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以市场逻辑促进人才集聚。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政策,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和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市场之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才觅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突出加强产业高端紧缺人才招引。聚焦重点产业,建立高端紧缺产业人才需求征集机制,制定高端紧缺产业人才地图,实施靶向招引、精准招引。以中介奖励和企业猎聘补贴政策为支撑,整合用人主体、商协会、同乡会、校友会、猎头公司等市场资源,促进更多高端紧缺人才聚青创新创业。聚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面向全球实行揭榜挂帅。二是突出加强优秀青年人才招引。实施新一轮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在青创新创业一次性安家费等政策,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安居青岛。实施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面向国内(境)外高校毕业生开放实习实训场景,促进更多海内外青年人才选择青岛就业创业。瞄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硕博在校生,出台实施“金种子”补贴和硕博实习生活补贴政策,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青就业。以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以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博士后创新创业集聚高地。三是突出加强海外精英人才招引。聚焦海外高端人才,高水平举办“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走近青岛”等系列活动,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依托青岛人才网打造线上留学人才港,实施“万名海归精英聚青行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促进更多留学回国精英加盟创业城市建设。在工作中,我们将开展“百万校友资智回青”行动,推动校友资智与青岛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四是突出加强市场化人才招引。建立“以才引才”“以资引才”等市场化引才新机制,依托在青创业者和资本机构导入先进技术、集聚要素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智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联盟,促进人才评价共认、服务共享、信息互通、资源有序流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人才配置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二)以产业导向提升育才能力。坚持引育并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以“青岛菁英工程”为牵引,着力打造产业领军和行业拔尖两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顶尖人才奖励资助计划,引进培育世界级水平科学家。大力实施青岛“未来之星”工程,加快发现、培养、储备一批高端人才、“新锐”人才。加强高层次专家梯队建设,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专家人才120名以上。二是提升专技人才能力素质。围绕我市重点战略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商协会和继续教育基地等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万名。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5家、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0个,集聚博士后研究人员2500人。三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打造“工匠之城”。在工作中,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补贴范围。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产才融合发展,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金蓝领”培训品牌。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学历与技能双元融合发展,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保持3万人以上。支持各类企业和院校机构合作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提高培训供给能力。四是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紧缺实用人才,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按成效可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加大青年产业人才引育力度,集聚一批各产业领域后备人才力量,对在校硕博研究生来青在企业实习的,可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实施“金种子”人才储备计划,对用人主体引进“金种子”人才,按每人3000至10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养经费补贴。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突出“头雁”人才培养,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三)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和完善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人才评价办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坚持共通性和特殊性、实际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精准性,保障特殊人才评价渠道畅通。按照市场和社会认可的要求,健全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二是扩大用人主体评价自主权。加大人才评价领域放管服力度,加快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扩面提质,稳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打造“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继续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支持具有较强专业优势、服务能力和自律水平的社会组织承接行业人才职称评审。扩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贯通领域,完善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办法。三是大力推行人才市场化评价。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广以赛选才、按薪定才、以绩推才等市场化评价。拓展人才评价认定维度,将投资额度、纳税贡献等纳入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提升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同度。四是强化人才奖励激励。建立健全市级人才荣誉制度。修订出台新一轮市政府特殊津贴和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选拔工作实施意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探索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奖励等用于科研人员分配办法,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绩效工资倾斜等分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定期组织优秀人才开展休假疗养活动,大力宣介人才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尊才、重才、爱才、敬才的价值认同。

  (四)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围绕打造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实施人才生态优化提升行动,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政策服务环境。一是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等“五个一”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的办理机制,编制发布“一站式”人才服务清单和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实施人才服务流程再造行动,推行人才服务“网上办”“移动办”和关联事项“一事全办”。聚焦人才关切,完善人才住房“租、补、购”多元解决方案,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各类人才生活工作需求,整体提升全市人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推行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突出保障重点项目,落实“双招双引”联动要求,在项目落地“第一时间”,主动跟进提供成建制落户、人才招引、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人才住房、税务金融等服务。对市级“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及高端人才项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突出对接高端人才服务需求,拓展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广使用高层次人才服务APP,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全周期服务。三是推行主动服务和无感服务。推广“政策找人”服务模式,探索普惠性人才政策“预兑现”、人才项目资金“预支付”。创建“无感”人才服务品牌,升级“智慧人才”信息系统,实现人才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无感办理、智慧分析、征信迭代等常态化“无感”服务功能。拓展人才信息化服务内涵,推动“招聘e站”“蓝创微云”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扩容升级,推广“网上人才、掌上人才”服务模式,形成“365天永不落幕”的人才服务新常态。

  二、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举措

  “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遭遇许多风险挑战,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我们提出五个方面的预判:一是新经济新业态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非全日制就业、灵活就业将大幅增加,用工方式和劳资关系将出现重大变革。二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三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全面影响劳动力市场,制造业岗位结构和技能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四是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进入新阶段。五是就业韧性将面临持久考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就业风险。

  基于此,“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锚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清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明确新任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就业目标如期完成。“十四五”期间,全市就业工作目标初步定为:一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市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吸纳就业比重不断提高,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大幅增长,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岗位总量将持续增加,招聘工资持续增长,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助推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创业城市。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的总体部署,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提升公共创业服务质效,努力营造最优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升城市创业品质。“十四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以上(每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三是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到“十四五”末,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普遍提高,服务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就业结构性矛盾得到较大缓解。四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更加精准、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在工作中,我们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下功夫。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投资项目与就业联动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十五个攻势”、“十三大产业”重点项目,摸清就业需求底数,满足项目用工需求。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动态观察和研判就业走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在积极培育就业增长新引擎方面求突破。完善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创建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将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社群健康等新就业形态纳入平台,拓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促进灵活就业供求精准对接。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计划,扩大服务供给,打造“十亿级”家庭服务业产业链。

  三是强化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统筹重点群体就业方面见实效。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重中之重,在岗位开发、能力提升、政策设计、资金支持以及服务对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更多大学生留青聚青。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构建覆盖全国的跨区域劳务协作平台体系,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应保尽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四是全面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在助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方面动真章。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总体要求,健全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运行体系,搭建创业资源集聚平台,升级创业孵化载体,组建创业投融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联盟,精心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实现政策聚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服务一体,为创业者提供跨界融合的“一链式”服务,有效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

  五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推进服务均等化、智慧化、专业化方面出实招。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打造全市“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发布青岛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水平。落实就业信息系统省级集中工作,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和全市通办率达到100%。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利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六是聚焦多方联动,在完善促进就业协调联动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编制实施《青岛市“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部署做好“十四五”时期全市就业工作。完善市、区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协力推进全市就业工作。发挥好就业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结果运用,开展就业创业典型评选活动,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就业工作的良好环境。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局长的发布。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我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有哪些举措和考虑?谢谢。

  赵同远: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技能人才的关注。

  技能人才是我们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工匠之城”的中坚力量,施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平台是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引育留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一环。这几年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的不断深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视,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9家企业备案开展自主评价工作,近5000人参与了评价活动。通过评价也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且也获得了享受职业培训、技能提升补贴、鉴定补贴的资格,这是前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十四五”期间,这项工作我们要全面的推进,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发起自主评价三年攻坚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所有有意愿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实现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全覆盖。二是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市人社部门作用,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发挥行业的作用。三是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能力,让企业具备自己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能力,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政策宣讲活动,鼓励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自主评价工作。同时探索发挥行业的组织力量的作用,探索支持有意愿开展社会评价的自主评价企业申请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起到龙头的作用,开展行业社会化的企业技能自主评价,承担这样的任务,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评价这项工作蓬勃健康发展,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打造青岛“工匠之城”做出我们的贡献,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好,主持人好,我是《齐鲁晚报》的记者。刚才,刘局长在发布中提到市场化引才,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市场化引才的重要力量,请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如何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主体在市场引才中的作用?谢谢。

  刘传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位记者朋友提问的非常精准,也点到了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我们整个的市场化引才包括市场化引才的主体力量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十八大以来,青岛紧紧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我们以政府为主导,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育留用的政策措施,对支撑青岛的“十三五”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我们整个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讲,我们感觉到人才的问题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紧紧依靠政府我们感觉非常不够,如何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这应该在“十四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张问卷。

  “十四五”时期我们坚持市场化引才,我们将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在人才的引育留用方面,尤其是紧缺继续、高端人才方面发挥一些市场化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讲我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引才的市场主体进行赋能,我们发挥政府的政策公共产品的作用,制定出台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的举措,综合运用产业、市场、财税、金融等手段,大力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业态产品更加丰富,同时很多连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本身就自带流量,本身链接着很多人才的供给,我们在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要从政策供给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支撑。

  二是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等主体进行赋权。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建立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将人才招聘、项目评审、人才工程遴选、人才工程项目化等等向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进一步开放,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和政府一道共同推动人才的招引工作。

  三、奖励。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奖励政策举措,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焦专业领域、开发专业产品、提升专业服务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人才服务与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发挥人才市场化配置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行之有效的红娘奖励政策、企业猎才补贴等政策,用奖励政策撬动和引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高端人才招引工作中的更好发挥主渠道和引领作用。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功能,也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保障力量,“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市场化的力量来引进人才,以更优的政策来服务人才,从而推动更多的精英来青、留青、聚青,在青岛创新创业,和青岛一起打造整个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记者:大家好,我是青岛新闻综合广播的记者。请问“十四五”时期,我市就业工作将迎来哪些挑战和机遇?谢谢。

  宋平: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刚才刘局长在新闻发布发布的时候也说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就业面临五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总体看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党中央正在谋划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动力和空间。从我市的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韧性也比较强劲,社会发展大局比较稳定,这也为就业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加快建设创业城市,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特别是实施十五个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等,这为城市转型发展关键的五年,城市空间的拓展、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的发展,也将为就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

  同时在挑战的方面,我们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是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对就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从国际上看,“十四五”初期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甚至将常态化。从国内看,经济增速放缓仍是长期大势,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可能降低。部分企业也可能因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转型等各种原因进行裁员,须严防规模性失业。

  二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虽然“十四五”时期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下降,但仍将处于高位上的缓慢减少,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流动加快节将带来新的失业人员,这些劳动力的供给虽然减少,但是劳动力流动加快也将带来整个就业总量的压力还将增加和不减。

  三是就业发展趋势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变。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结构转型,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就业意愿、利益诉求、职业发展需求与以往相比也有较大变化。必须将把握好这种趋势,研究好应对的措施办法,实现体面劳动、素质就业,促进高质量就业,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我是来自《青岛晚报》的记者,请问相较于“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就业目标主要有哪些调整变化?有何现实意义?谢谢。

  宋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定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5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十四五”期间做了一些调整,由每年30万人提高到每年35万人,总量由150万提高到175万,目标的调整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青岛有能力实现促进更多人员就业,从“十三五”期间我们实际定的目标是150万人,实际完成197万人。二是劳动力流动加快,特别是高质量就业,这方面也需要有一个大的就业盘子来推动整个就业高质量增长。从大环境来看,稳就业的任务应该是比较艰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也比较复杂,这方面也需要体现政府在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制定的“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就业150万人的目标,我们也有能力、有信心来实现,谢谢大家!

  主持人:媒体朋友还有问题需要提问吗?刘局长还有补充吗?

  刘传华:今天我们这场发布会,实际上是民生领域很重要的两个板块,就业和人才工作是我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型政府应该要打造的很重要的两个基础性的领域,实际上人才工作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媒体大力的支持、关心、关注,很多的工作通过在座的诸位进行了一些政策的宣介,进行了一些政策的推动和落实,在工作服务质效提升过程当中,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的一些工作反馈,很多的反馈也通过新闻媒体对我们进行了监督、督促,督促我们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改善民生服务的一些水平,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和我们实际上目标一致、方向一致,我们衷心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继续得到在座媒体朋友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支持,就业和人才工作离不开我们在座的诸位朋友媒体的支持,很多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政策的获得感、对政策的知晓度,甚至政府在政务服务过程中,政务服务水平的反馈都将通过我们各级各类媒体得到一些畅通、得到一些贯彻。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在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在座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就一些政策的宣贯,包括政策措施的推动等等,包括重点领域的一些新闻报道,我们也想及时地通过新闻通气会、媒体吹风会、新闻发布会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一些政策的宣介,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人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局长的补充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系电话:85913675。

  今天的发布会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以及青岛市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也可以通过蓝睛视听频道获取直播视频回放。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新闻发布会是我市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7场,发布主题是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促进人才集聚和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目标和举措,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

  人才是发展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将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坚持以市场的逻辑引才聚才,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为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促进人才集聚和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目标和举措,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处长赵同远同志;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宋平同志;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刘传华副局长介绍情况,有请。

  刘传华: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人才和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人才和就业工作离不开全社会尤其是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做好人才和就业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市“十四五”时期在促进人才聚集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的有关目标举措。

  一、关于促进人才聚集的目标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创业城市,聚焦“双招双引”等攻势,以打造“四链合一”+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构建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主线,全面贯彻《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以市场逻辑引才,以产业导向育才,以生态思维留才,以创新理念用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加快集聚。“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在工作中,我们具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以市场逻辑促进人才集聚。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政策,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和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市场之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才觅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突出加强产业高端紧缺人才招引。聚焦重点产业,建立高端紧缺产业人才需求征集机制,制定高端紧缺产业人才地图,实施靶向招引、精准招引。以中介奖励和企业猎聘补贴政策为支撑,整合用人主体、商协会、同乡会、校友会、猎头公司等市场资源,促进更多高端紧缺人才聚青创新创业。聚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面向全球实行揭榜挂帅。二是突出加强优秀青年人才招引。实施新一轮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在青创新创业一次性安家费等政策,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安居青岛。实施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面向国内(境)外高校毕业生开放实习实训场景,促进更多海内外青年人才选择青岛就业创业。瞄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硕博在校生,出台实施“金种子”补贴和硕博实习生活补贴政策,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青就业。以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以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博士后创新创业集聚高地。三是突出加强海外精英人才招引。聚焦海外高端人才,高水平举办“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走近青岛”等系列活动,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依托青岛人才网打造线上留学人才港,实施“万名海归精英聚青行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促进更多留学回国精英加盟创业城市建设。在工作中,我们将开展“百万校友资智回青”行动,推动校友资智与青岛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四是突出加强市场化人才招引。建立“以才引才”“以资引才”等市场化引才新机制,依托在青创业者和资本机构导入先进技术、集聚要素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智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联盟,促进人才评价共认、服务共享、信息互通、资源有序流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人才配置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二)以产业导向提升育才能力。坚持引育并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以“青岛菁英工程”为牵引,着力打造产业领军和行业拔尖两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顶尖人才奖励资助计划,引进培育世界级水平科学家。大力实施青岛“未来之星”工程,加快发现、培养、储备一批高端人才、“新锐”人才。加强高层次专家梯队建设,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专家人才120名以上。二是提升专技人才能力素质。围绕我市重点战略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商协会和继续教育基地等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万名。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5家、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0个,集聚博士后研究人员2500人。三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打造“工匠之城”。在工作中,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补贴范围。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产才融合发展,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金蓝领”培训品牌。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学历与技能双元融合发展,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保持3万人以上。支持各类企业和院校机构合作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提高培训供给能力。四是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紧缺实用人才,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按成效可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加大青年产业人才引育力度,集聚一批各产业领域后备人才力量,对在校硕博研究生来青在企业实习的,可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实施“金种子”人才储备计划,对用人主体引进“金种子”人才,按每人3000至10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养经费补贴。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突出“头雁”人才培养,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三)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和完善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人才评价办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坚持共通性和特殊性、实际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精准性,保障特殊人才评价渠道畅通。按照市场和社会认可的要求,健全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二是扩大用人主体评价自主权。加大人才评价领域放管服力度,加快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扩面提质,稳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打造“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继续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支持具有较强专业优势、服务能力和自律水平的社会组织承接行业人才职称评审。扩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贯通领域,完善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办法。三是大力推行人才市场化评价。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广以赛选才、按薪定才、以绩推才等市场化评价。拓展人才评价认定维度,将投资额度、纳税贡献等纳入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提升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同度。四是强化人才奖励激励。建立健全市级人才荣誉制度。修订出台新一轮市政府特殊津贴和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选拔工作实施意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探索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奖励等用于科研人员分配办法,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绩效工资倾斜等分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定期组织优秀人才开展休假疗养活动,大力宣介人才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尊才、重才、爱才、敬才的价值认同。

  (四)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围绕打造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实施人才生态优化提升行动,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政策服务环境。一是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等“五个一”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的办理机制,编制发布“一站式”人才服务清单和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实施人才服务流程再造行动,推行人才服务“网上办”“移动办”和关联事项“一事全办”。聚焦人才关切,完善人才住房“租、补、购”多元解决方案,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各类人才生活工作需求,整体提升全市人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推行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突出保障重点项目,落实“双招双引”联动要求,在项目落地“第一时间”,主动跟进提供成建制落户、人才招引、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人才住房、税务金融等服务。对市级“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及高端人才项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突出对接高端人才服务需求,拓展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广使用高层次人才服务APP,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全周期服务。三是推行主动服务和无感服务。推广“政策找人”服务模式,探索普惠性人才政策“预兑现”、人才项目资金“预支付”。创建“无感”人才服务品牌,升级“智慧人才”信息系统,实现人才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无感办理、智慧分析、征信迭代等常态化“无感”服务功能。拓展人才信息化服务内涵,推动“招聘e站”“蓝创微云”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扩容升级,推广“网上人才、掌上人才”服务模式,形成“365天永不落幕”的人才服务新常态。

  二、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举措

  “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遭遇许多风险挑战,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我们提出五个方面的预判:一是新经济新业态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非全日制就业、灵活就业将大幅增加,用工方式和劳资关系将出现重大变革。二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三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全面影响劳动力市场,制造业岗位结构和技能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四是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进入新阶段。五是就业韧性将面临持久考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就业风险。

  基于此,“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锚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清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明确新任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就业目标如期完成。“十四五”期间,全市就业工作目标初步定为:一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市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吸纳就业比重不断提高,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大幅增长,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岗位总量将持续增加,招聘工资持续增长,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助推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创业城市。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的总体部署,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提升公共创业服务质效,努力营造最优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升城市创业品质。“十四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以上(每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三是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到“十四五”末,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普遍提高,服务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就业结构性矛盾得到较大缓解。四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更加精准、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在工作中,我们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下功夫。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投资项目与就业联动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十五个攻势”、“十三大产业”重点项目,摸清就业需求底数,满足项目用工需求。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动态观察和研判就业走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在积极培育就业增长新引擎方面求突破。完善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创建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将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社群健康等新就业形态纳入平台,拓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促进灵活就业供求精准对接。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计划,扩大服务供给,打造“十亿级”家庭服务业产业链。

  三是强化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统筹重点群体就业方面见实效。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重中之重,在岗位开发、能力提升、政策设计、资金支持以及服务对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更多大学生留青聚青。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构建覆盖全国的跨区域劳务协作平台体系,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应保尽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四是全面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在助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方面动真章。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总体要求,健全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运行体系,搭建创业资源集聚平台,升级创业孵化载体,组建创业投融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联盟,精心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实现政策聚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服务一体,为创业者提供跨界融合的“一链式”服务,有效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

  五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推进服务均等化、智慧化、专业化方面出实招。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打造全市“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发布青岛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水平。落实就业信息系统省级集中工作,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和全市通办率达到100%。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利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六是聚焦多方联动,在完善促进就业协调联动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编制实施《青岛市“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部署做好“十四五”时期全市就业工作。完善市、区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协力推进全市就业工作。发挥好就业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结果运用,开展就业创业典型评选活动,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就业工作的良好环境。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局长的发布。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我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有哪些举措和考虑?谢谢。

  赵同远: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技能人才的关注。

  技能人才是我们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工匠之城”的中坚力量,施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平台是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引育留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一环。这几年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的不断深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视,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9家企业备案开展自主评价工作,近5000人参与了评价活动。通过评价也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且也获得了享受职业培训、技能提升补贴、鉴定补贴的资格,这是前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十四五”期间,这项工作我们要全面的推进,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发起自主评价三年攻坚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所有有意愿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实现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全覆盖。二是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市人社部门作用,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发挥行业的作用。三是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能力,让企业具备自己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能力,广泛开展业务培训、政策宣讲活动,鼓励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自主评价工作。同时探索发挥行业的组织力量的作用,探索支持有意愿开展社会评价的自主评价企业申请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起到龙头的作用,开展行业社会化的企业技能自主评价,承担这样的任务,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评价这项工作蓬勃健康发展,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打造青岛“工匠之城”做出我们的贡献,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好,主持人好,我是《齐鲁晚报》的记者。刚才,刘局长在发布中提到市场化引才,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市场化引才的重要力量,请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如何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主体在市场引才中的作用?谢谢。

  刘传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位记者朋友提问的非常精准,也点到了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我们整个的市场化引才包括市场化引才的主体力量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十八大以来,青岛紧紧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我们以政府为主导,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育留用的政策措施,对支撑青岛的“十三五”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我们整个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讲,我们感觉到人才的问题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紧紧依靠政府我们感觉非常不够,如何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这应该在“十四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张问卷。

  “十四五”时期我们坚持市场化引才,我们将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在人才的引育留用方面,尤其是紧缺继续、高端人才方面发挥一些市场化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讲我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引才的市场主体进行赋能,我们发挥政府的政策公共产品的作用,制定出台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的举措,综合运用产业、市场、财税、金融等手段,大力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业态产品更加丰富,同时很多连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本身就自带流量,本身链接着很多人才的供给,我们在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要从政策供给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支撑。

  二是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等主体进行赋权。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建立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将人才招聘、项目评审、人才工程遴选、人才工程项目化等等向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进一步开放,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和政府一道共同推动人才的招引工作。

  三、奖励。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奖励政策举措,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焦专业领域、开发专业产品、提升专业服务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人才服务与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更好发挥人才市场化配置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行之有效的红娘奖励政策、企业猎才补贴等政策,用奖励政策撬动和引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高端人才招引工作中的更好发挥主渠道和引领作用。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功能,也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保障力量,“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市场化的力量来引进人才,以更优的政策来服务人才,从而推动更多的精英来青、留青、聚青,在青岛创新创业,和青岛一起打造整个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记者:大家好,我是青岛新闻综合广播的记者。请问“十四五”时期,我市就业工作将迎来哪些挑战和机遇?谢谢。

  宋平: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刚才刘局长在新闻发布发布的时候也说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就业面临五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总体看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党中央正在谋划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动力和空间。从我市的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韧性也比较强劲,社会发展大局比较稳定,这也为就业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加快建设创业城市,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特别是实施十五个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等,这为城市转型发展关键的五年,城市空间的拓展、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的发展,也将为就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

  同时在挑战的方面,我们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是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对就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从国际上看,“十四五”初期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甚至将常态化。从国内看,经济增速放缓仍是长期大势,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可能降低。部分企业也可能因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转型等各种原因进行裁员,须严防规模性失业。

  二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虽然“十四五”时期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下降,但仍将处于高位上的缓慢减少,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流动加快节将带来新的失业人员,这些劳动力的供给虽然减少,但是劳动力流动加快也将带来整个就业总量的压力还将增加和不减。

  三是就业发展趋势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变。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结构转型,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就业意愿、利益诉求、职业发展需求与以往相比也有较大变化。必须将把握好这种趋势,研究好应对的措施办法,实现体面劳动、素质就业,促进高质量就业,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我是来自《青岛晚报》的记者,请问相较于“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就业目标主要有哪些调整变化?有何现实意义?谢谢。

  宋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定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5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十四五”期间做了一些调整,由每年30万人提高到每年35万人,总量由150万提高到175万,目标的调整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青岛有能力实现促进更多人员就业,从“十三五”期间我们实际定的目标是150万人,实际完成197万人。二是劳动力流动加快,特别是高质量就业,这方面也需要有一个大的就业盘子来推动整个就业高质量增长。从大环境来看,稳就业的任务应该是比较艰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也比较复杂,这方面也需要体现政府在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制定的“十四五”期间城镇新就业150万人的目标,我们也有能力、有信心来实现,谢谢大家!

  主持人:媒体朋友还有问题需要提问吗?刘局长还有补充吗?

  刘传华:今天我们这场发布会,实际上是民生领域很重要的两个板块,就业和人才工作是我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型政府应该要打造的很重要的两个基础性的领域,实际上人才工作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媒体大力的支持、关心、关注,很多的工作通过在座的诸位进行了一些政策的宣介,进行了一些政策的推动和落实,在工作服务质效提升过程当中,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的一些工作反馈,很多的反馈也通过新闻媒体对我们进行了监督、督促,督促我们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改善民生服务的一些水平,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和我们实际上目标一致、方向一致,我们衷心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继续得到在座媒体朋友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支持,就业和人才工作离不开我们在座的诸位朋友媒体的支持,很多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政策的获得感、对政策的知晓度,甚至政府在政务服务过程中,政务服务水平的反馈都将通过我们各级各类媒体得到一些畅通、得到一些贯彻。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在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在座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就一些政策的宣贯,包括政策措施的推动等等,包括重点领域的一些新闻报道,我们也想及时地通过新闻通气会、媒体吹风会、新闻发布会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一些政策的宣介,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人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局长的补充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系电话:85913675。

  今天的发布会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以及青岛市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也可以通过蓝睛视听频道获取直播视频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