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市增强科技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举措》新闻发布会

浏览:76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主题是介绍我市“十四五”时期增强科技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举措。由市科技局发布。

面向“十四五”,市科技局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项目化的方法推进青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科技局副局长 吴绪永同志;

市科技局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 薛小康同志;

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处长 张永艳同志;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吴局长作全面介绍,有请。

吴绪永: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现在我简要的向各位记者朋友汇报一下“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规划的一些总体思路。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历史新起点,我市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重大部署,前瞻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系统凝练“十四五”重点工作任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刻把握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历史机遇和内涵特征,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奋斗,把青岛建设成为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创业优选地,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标杆城市。这个目标是我们跟科技部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现在科技部已经评选了87个创新型城市,下一步要打造一些创新型的标杆城市,也是突出各个城市的特色,我们也做了一个方案,青岛市要突出国际化特色,来打造创新型标杆城市,这是我们“十四五”期间一个大目标。

一是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聚焦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建设国家实验室及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国家科技创新布局和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事也是大家比较关注,我们跟省上也多次对接,现在省发改委牵头,现在初步考虑是济南、青岛一起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省发改委初步的思路。

二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依托高科技头部企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现代海洋、新材料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辐射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家,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以上。

三是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创业优选地。突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特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交流合作,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到2025年,年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数量超过8000人次,PCT专利年申请量超过1500件,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标杆孵化器。

三、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青岛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可归纳为“三个六”战略支撑和“一个十”行动举措。

 (一)打造六大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创建国家实验室

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面向海洋强国战略重大需求,聚焦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等战略方向,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点科研任务,突破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早日入列。

2.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推进超级计算升级项目加快投入运行。推进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建设,实现深远海科学考察航次和设备开放共享。支持建设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这个大科学装置目前正在国家发改委的评审当中,目前来看成绩还不错。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海上综合试验场等大科学装置。

3.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加快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山东省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前瞻性谋划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4.争创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

支持驻青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新兴技术和交叉融合学科。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在青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不断增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5.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头部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6.塑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加快建设中日科学城、天安中韩科技园和中以跨境双核创新孵化器等重大项目,支持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中德工业大学等高端创新平台。搭建国际技术转移与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争建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国际技术成果在青转化落地。

(二)打造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动能

1.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系统布局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强化新兴交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国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面向垂直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争取建成若干千亿级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新生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2.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开展高速磁浮、智能化轨道交通系统等前沿引领技术研发,加快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新一代全自动市域快轨列车等前沿新产品以及关键核心装备产业化。到2025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3.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车体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大功率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高地。

4.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突破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绿色智能船舶、深海与极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水淡化装备及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等产品。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成药关键技术体系,加速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和生物功能制品研发与产业化。

5.新材料产业集群

开展橡胶新材料、绿色聚合物制造、高性能绿色轮胎、橡胶轮胎智能装备等技术开发应用。布局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配套的关键战略材料,培育高端软磁材料等标志性产品和头部企业。强化先进石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应用。

6.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开展基于基因检测、医用可穿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长寿科技与装备研发,发展长寿科技产业。开展生物创新药物及海洋创新药物、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及快速检测设备研发,研发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微创手术器械、医疗低温存储设备、高端医用材料等数字诊疗装备。

(三)打造六大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1.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发挥科创母基金作用,聚焦硬科技,吸引战略投资机构参股成立子基金并直投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探索科技信贷综合风险补偿新模式,建立科技信贷“白名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推动设立科技支行,大力推广“投(保)贷”联动等各类科技金融产品。深化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实施“区块链+跨境金融服务”。实施科技金融特派员和金融辅导员计划,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政策辅导和融资服务。

2.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搭建人才招聘e平台,支持用人单位面向全球招引人才,扩大“蓝洽会”“海外院士青岛行”等引才品牌影响力。开展科技部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试点,对持有国际通用职业技能证书的外国专业人才来青工作,放宽年龄、学历等要求。实施大学生“聚青计划”,给予在青就业创业大学生住房、创业、社保补贴,吸引大学生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创业。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好税收优惠、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方面的各项政策。探索建设“国际人才港”。

3.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推进半岛科创联盟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助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突出市场化导向,在产业细分领域组织对接活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匹配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促进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市场化运营,优化专业领域分中心布局,以承接项目落地、快速转化产业化为目标,形成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4.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支持有条件的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建设专业孵化器,争取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标杆孵化器。在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离岸孵化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青年创业空间,探索“海外预孵化—本地加速孵化”模式,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成果和人才资源。在北京、深圳等国内创新资源密集城市建设异地孵化器,服务更多优质企业在青对接产业配套资源。

5.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支持企业申请PCT,开展国际专利布局。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围绕新兴产业,加大高质量专利储备,推动新兴产业加快成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挥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创新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健全市场化专利运营机制,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市建设,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维权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6.科研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攻关应急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工作流程。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成果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坚决查处学术不端和违背科研伦理的行为。

 (四)实施十大科技创新行动

1.未来科技产业培育行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天海洋、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促进技术交叉融合,超前布局未来科技产业。

2.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面向战略需求与重大场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建立科技攻关应急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技术攻关。

3.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

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首购创新产品目录,通过首购、订购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广实施科技创新券,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完善高企认定便利化措施。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共建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开发以应用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

4.高企上市培育行动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指导,遴选成长性好、研发投入大、技术优势显著、产业带动性强的企业进入上市培育库,“一企一专班”开辟上市绿色通道,在科研立项、科技奖励、平台建设、人才政策和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发挥上市服务联盟作用,支持企业与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成为爆发式成长、竞争力突出的高科技头部企业。

5.创新创业菁英集聚行动

聚焦重点产业集聚人才,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行业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政策,给予头部企业人才定制权,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实行“按薪定才”,向按薪酬等次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绿卡”,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绿色通道服务。开展外国人才外汇服务试点,为外国人才换用汇提供便利。用足用好国家外国高端人才R签证申请确认函权限下放政策,符合条件最长可办理10年期签证。

6.科技惠民示范行动

围绕农业科技、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等民生领域,开展优质新品种选育、重大疾病防控、地方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防控、环境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民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应用示范,提高城市医养健康、防灾减灾、管理治理水平与能力。

7.科技金融结合促进行动

依托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青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联合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机构,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跨境基金业务,争取国家外汇局支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跨境基金业务。常态化组织“线上+线下”融资路演对接活动,促进企业需求与资本供给精准对接。

8.孵化器提升行动

持续引进有产业资源、有服务体系的高端服务机构和平台型企业,建设企业孵化加速基地,培育新兴产业和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各区(市)结合区域优势,在细分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支持孵化器特色发展。实施高素质“创业伙伴”行动,将培养造就新生代创业家队伍,培养鼓舞大学生成长为新一代创业者。壮大创业孵化职业化队伍,从企业家、律师、投资人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中,遴选建立创业导师库。

9.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通过专业化的项目筛选、推介、路演,促进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引导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开放资源,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撑。鼓励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建设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开展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

10.科创IP打造行动

持续举办青岛创新节、创新创业大赛、创客训练营、科技活动周、科创沙龙等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宣传科创人物,讲好科创故事,树立科创典型,厚植科创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展示青岛的创新创业生态,让科创成为城市IP。

我就通报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吴局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请记者们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领导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请问科技引领城建设离不开创新资源的集聚。我市固有的资源来看,在科教资源方面和西安、武汉、杭州等同类副省级城市相比求是一些差距,为此我们也大手笔的引进了一些科研院所、高校,我想请问一下现在引进的这些资源,他们是否已经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下一步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我们会有哪些考虑和布局?

吴绪永: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问题。其实创新资源的集聚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青岛市在高端创新资源方面还是相对同类南方的发达城市还是有不足,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们引进了一批高端的科研机构,到目前来看,我们在青的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再加上我们引进的机构这三大类。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高校8所(部属3所、省属5所);科研院所21家(中央驻青16家、省驻青5家);引进高端研发机构51家(中科系15家,主要引进中科院的院所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高校系17家,主要是引进一些名牌高校在这儿设立研究院;企业系14家,主要是一些外资企业或者是大型央企设立研发机构;国际系5家,是国际研发机构)。近年来,各类驻青科研机构在服务地方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概括来说主要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山科大、青大、青科大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山科大探索知识产权培育、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在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分配权等方面申请了国家和省的试点。青科大探索“转让+持续技术服务跟进”、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等成果转化新模式,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青岛大学通过“校企共建研究院+多种技术许可”转化模式,促进项目落地产业化。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的争取,有力的促进各个高校的成果转化。

二是打造了高端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协同创新科研体系,自主研发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建成国内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集聚中科院13家涉海研究机构,打造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筹)正式挂牌,建设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我们引进的院所中科院热物理所现在正在申报大科学装置“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中科院海洋所为主申报“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大科学装置。

三是服务了产业培育发展。驻青的高校院所、引进的机构聚焦产业,搭建平台、培养人才、转化成果、孵化项目。北航研究院围绕新一化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打造虚拟/增强现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工程船舶科技园搭建各类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17个,入园企业150余家。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型航空发动机创新平台,百公斤级小型涡喷发动机实现量产。青科大有3个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师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转的学科性公司100余个。山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转化的创业实体100余个。

四是深化了产学研合作。科研机构面向本地企业和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引进的四川大学研究院与青啤联合开发瓶盖密封垫材料,取代进口,啤酒瓶的瓶盖里面的橡胶塞,四川大学研究院攻克技术,完全取代了进口。中科院青能所与华通集团共建国内最大的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科院兰化所研制高端润滑油脂材料在多领域应用示范,打破国外产品垄断,装机量国内品牌第一。2020年8所驻青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4637项,总经费19.2亿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37.8%、44.9%。

总的来看,近几年,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在集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对我市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客观来讲,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掘,特别是引进机构,要发挥整体的效能,感觉还需要时间,还有多方的努力。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精准投放创新政策,做足增量,做优存量,用好驻青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需求搞研发。科研成果只有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将注重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经费分配机制,让企业扮演科研项目“出题人”,由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

二是聚焦转化强活力。通过“局校会商”,引导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同时,瞄准大学生、行业协会、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群体培养技术经纪人,未来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一万名技术经纪人,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学研对接和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聚焦对接搭平台。去年我市成立了半岛科创联盟,其秘书处运营单位檬豆科技,就是一家专业化、市场化的产学研对接平台,联盟成立短短半年时间就走访企业、院所450余家,梳理需求600多项,收集成果11000余项,匹配项目251个。下一步,将用好半岛科创联盟、科创沙龙等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机构“所能所愿”与企业“所需所求”精准对接,搭建产业发展“微生态”。

四是聚焦产业抓绩效。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绩效评估,对引进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建立服务地方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发展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不断总结宣传引进机构的创新经验和发展成绩,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就回答这些。

记者: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青岛财经日报》的记者。刚才的介绍中提到“高企上市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到2025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家。请问各位领导,目前青岛市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方面采取了哪些支持举措?成效怎样?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进?谢谢。

薛小康:谢谢您的提问。可以说高企上市的培育行动是我们全力推动的工作之一,从2019年启动实施以来,搭建了“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的高企上市培育机制,逐步形成良好有序的企业发展梯队。如果在具体服务和支持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一下的工作:

一是成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汇集国泰君安证券、招商证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等国内一流的上市服务机构,搭建具有较高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高企融资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对接通道,服务我市高企与资本市场对接。

二是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优中选优”,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遴选出62家冲刺资本市场的“先锋”队伍,对入库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高端上市服务资源和战略投资资源。积极对接沪、深、港证券交易所,为我市拟上市高企提供专项辅导解答、现场走访座谈等;举办创业板、科创板最新改革讲座和上市经验交流企业家沙龙,邀请知名券商解读上市规程。

三是优先建设创新平台。优先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布局建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对拟上市高企进行重点支持,为企业上市进行增信,增强科创属性和竞争力,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和发展上市。

四是出台精准支持政策。支持入库高企通过自选课题或联合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按自筹资金的20%给予支持,每家企业最高支持20万元。对入库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较上年度新增部分的2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奖励300万元。

自2019年实行高企上市培育行动以来,已有10家高新技术企业登陆A股市场,占同期上市企业的80%以上。今年以来,已有3家高企登陆A股市场,明天还有一家高企将登陆创业板,全市上市高企总数达到31家。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化市场化的服务机制,促进人才、平台、项目、基金等各类创新要素流向高企,重点支持各领域头部企业、上市培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营造更加优渥的创新创业生态。具体措施有:

一是大力培育和引进头部创新型企业。建立以技术发展、市场应用、资本投入、团队结构、经营能力等多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综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和实地调研,积极发现、培育和引进头部创新型企业,以培育上市重点支持的产业版块为抓手,聚焦“四新经济”,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二是强化拟上市高企政策及项目支持。研究出台青岛市高企上市培育指导意见及《青岛市高企上市培育库入库企业科技计划支持专项实施细则》,设立研发专项,支持拟上市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继续开展高企上市辅导培训活动。加强资本市场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辅导,提升企业家增强资本意识,提升企业家通过股权结构改革,借助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定期举办上市高企交流沙龙,加强已上市、拟上市高企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分享上市历程的经过与体会。通过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方式,建立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谢谢,回答完毕。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青岛是沿海城市,开放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动能,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十四五”时期,如何树立开放发展的大坐标,以更开阔的视野加快国际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新高地?谢谢。

张永艳:感谢您的提问。从区位上来讲,青岛毗邻日韩,青岛也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双节点的城市,这几年青岛也处于一个上合示范区、自贸区青岛片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可以说,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突出青岛的区位优势,紧盯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开放大局,突出打造科技创新国际化特色,初步形成“1、5、20”工作思路,来集聚国际化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

“1”就是打造一个国际化社区。据我们初步的统计,在我市工作的外国人中,日韩籍占多数,我们希望借鉴上海、成都等先进城市在打造国际化社区等方面做法,在日、韩或其他国家人才比较集中的区域建设国际化社区,去年我们获批国家“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首批试点城市、外国专家换用汇便利化试点城市的作用,我们以双试点为基础来打造优质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打造外籍人才“类海外”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外籍人才在青生活便利化,使外籍人才能够安心在我市创新创业。

目前,我们正在会同市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研究制定外籍人才在青工作有关办法,努力对照国内先进城市和国外先进地区的做法,在外籍人才医保、税收、签证等方面力争能够有所突破,提升外籍人才的吸引力。

“5”就是聚焦五个重点合作国别。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格局下,我们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打造的五大国际客厅,我们结合这五个国际客厅,将大力推动与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乌克兰等创新能力较强的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紧紧抓住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带来的新变化,抢抓“窗口”期,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抢占科技制高点。

​深耕日韩,打造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桥头堡”,加快建设青岛中日科学城、海尔日本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安数码中韩双核孵化器等平台。链接欧亚创新高地德国和以色列,加快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打造中德两国之间促进青年之间交流交往的高端平台,同时推动我市企业与德国弗劳恩霍夫、亥姆霍兹联合会等的合作;支持海创汇建设以色列跨境孵化器,孵化引进以色列高科技成果。依托先楚集团对乌克兰合作优势,打造核装备产业集群;依托山东海洋仪器仪表所,推进建设中乌海洋声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

“20”就是夯实20个左右重点国际科技合作载体。以平台思维做乘法,积极培育和依托20个左右具有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和优势的企业、院所和机构等,让全世界的优质资源不仅通过这些平台引进来,输送到全省乃至更大区域,也通过这些平台走出去,推动我市、我省的先进适用技术进入世界市场。

去年,科技部刚刚批复我市设立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场化模式运营的国家级多边区域技术转移平台,我们将依托这个平台,不断深化与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去年,中车四方获批了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依托这个平台也会推动我国高铁走向东南亚市场。此外,我市拥有国家、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0余家,其中国家级19家,总数居计划单列市首位。2020年底,我市印发《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补助资金实施细则(试行)》,首次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进行奖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政策引导,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使其成为促进我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有力抓手,让各种创新平台和要素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互动耦合、价值倍增。

谢谢。    

主持人:感谢张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349。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10分钟后欢迎大家参加展望“十四五”第四场发布会,一会儿见。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主题是介绍我市“十四五”时期增强科技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举措。由市科技局发布。

面向“十四五”,市科技局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项目化的方法推进青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科技局副局长 吴绪永同志;

市科技局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处长 薛小康同志;

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处长 张永艳同志;

请以上3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吴局长作全面介绍,有请。

吴绪永: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现在我简要的向各位记者朋友汇报一下“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规划的一些总体思路。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历史新起点,我市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重大部署,前瞻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系统凝练“十四五”重点工作任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刻把握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历史机遇和内涵特征,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奋斗,把青岛建设成为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创业优选地,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标杆城市。这个目标是我们跟科技部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现在科技部已经评选了87个创新型城市,下一步要打造一些创新型的标杆城市,也是突出各个城市的特色,我们也做了一个方案,青岛市要突出国际化特色,来打造创新型标杆城市,这是我们“十四五”期间一个大目标。

一是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聚焦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建设国家实验室及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国家科技创新布局和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事也是大家比较关注,我们跟省上也多次对接,现在省发改委牵头,现在初步考虑是济南、青岛一起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省发改委初步的思路。

二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依托高科技头部企业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现代海洋、新材料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辐射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家,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以上。

三是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创业优选地。突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特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交流合作,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到2025年,年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数量超过8000人次,PCT专利年申请量超过1500件,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标杆孵化器。

三、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时期,青岛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可归纳为“三个六”战略支撑和“一个十”行动举措。

 (一)打造六大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创建国家实验室

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面向海洋强国战略重大需求,聚焦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等战略方向,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点科研任务,突破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早日入列。

2.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推进超级计算升级项目加快投入运行。推进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建设,实现深远海科学考察航次和设备开放共享。支持建设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这个大科学装置目前正在国家发改委的评审当中,目前来看成绩还不错。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海上综合试验场等大科学装置。

3.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加快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山东省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前瞻性谋划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4.争创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

支持驻青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新兴技术和交叉融合学科。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在青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不断增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5.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头部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6.塑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加快建设中日科学城、天安中韩科技园和中以跨境双核创新孵化器等重大项目,支持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中德工业大学等高端创新平台。搭建国际技术转移与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争建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国际技术成果在青转化落地。

(二)打造六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动能

1.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系统布局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强化新兴交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国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面向垂直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争取建成若干千亿级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新生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2.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开展高速磁浮、智能化轨道交通系统等前沿引领技术研发,加快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新一代全自动市域快轨列车等前沿新产品以及关键核心装备产业化。到2025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3.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车体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大功率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高地。

4.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突破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绿色智能船舶、深海与极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水淡化装备及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等产品。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成药关键技术体系,加速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和生物功能制品研发与产业化。

5.新材料产业集群

开展橡胶新材料、绿色聚合物制造、高性能绿色轮胎、橡胶轮胎智能装备等技术开发应用。布局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配套的关键战略材料,培育高端软磁材料等标志性产品和头部企业。强化先进石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应用。

6.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开展基于基因检测、医用可穿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长寿科技与装备研发,发展长寿科技产业。开展生物创新药物及海洋创新药物、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及快速检测设备研发,研发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微创手术器械、医疗低温存储设备、高端医用材料等数字诊疗装备。

(三)打造六大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1.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发挥科创母基金作用,聚焦硬科技,吸引战略投资机构参股成立子基金并直投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探索科技信贷综合风险补偿新模式,建立科技信贷“白名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推动设立科技支行,大力推广“投(保)贷”联动等各类科技金融产品。深化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实施“区块链+跨境金融服务”。实施科技金融特派员和金融辅导员计划,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政策辅导和融资服务。

2.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搭建人才招聘e平台,支持用人单位面向全球招引人才,扩大“蓝洽会”“海外院士青岛行”等引才品牌影响力。开展科技部外国人来青管理工作试点,对持有国际通用职业技能证书的外国专业人才来青工作,放宽年龄、学历等要求。实施大学生“聚青计划”,给予在青就业创业大学生住房、创业、社保补贴,吸引大学生来青、留青、回青创新创业。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好税收优惠、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方面的各项政策。探索建设“国际人才港”。

3.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深化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推进半岛科创联盟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助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突出市场化导向,在产业细分领域组织对接活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匹配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促进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市场化运营,优化专业领域分中心布局,以承接项目落地、快速转化产业化为目标,形成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4.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支持有条件的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建设专业孵化器,争取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标杆孵化器。在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离岸孵化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青年创业空间,探索“海外预孵化—本地加速孵化”模式,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成果和人才资源。在北京、深圳等国内创新资源密集城市建设异地孵化器,服务更多优质企业在青对接产业配套资源。

5.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支持企业申请PCT,开展国际专利布局。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围绕新兴产业,加大高质量专利储备,推动新兴产业加快成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挥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创新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健全市场化专利运营机制,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市建设,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维权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6.科研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攻关应急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工作流程。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成果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坚决查处学术不端和违背科研伦理的行为。

 (四)实施十大科技创新行动

1.未来科技产业培育行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天海洋、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促进技术交叉融合,超前布局未来科技产业。

2.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面向战略需求与重大场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建立科技攻关应急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技术攻关。

3.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

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首购创新产品目录,通过首购、订购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广实施科技创新券,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量,完善高企认定便利化措施。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共建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开发以应用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

4.高企上市培育行动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指导,遴选成长性好、研发投入大、技术优势显著、产业带动性强的企业进入上市培育库,“一企一专班”开辟上市绿色通道,在科研立项、科技奖励、平台建设、人才政策和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发挥上市服务联盟作用,支持企业与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成为爆发式成长、竞争力突出的高科技头部企业。

5.创新创业菁英集聚行动

聚焦重点产业集聚人才,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行业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政策,给予头部企业人才定制权,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实行“按薪定才”,向按薪酬等次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绿卡”,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绿色通道服务。开展外国人才外汇服务试点,为外国人才换用汇提供便利。用足用好国家外国高端人才R签证申请确认函权限下放政策,符合条件最长可办理10年期签证。

6.科技惠民示范行动

围绕农业科技、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等民生领域,开展优质新品种选育、重大疾病防控、地方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防控、环境生态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民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应用示范,提高城市医养健康、防灾减灾、管理治理水平与能力。

7.科技金融结合促进行动

依托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青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联合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机构,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跨境基金业务,争取国家外汇局支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跨境基金业务。常态化组织“线上+线下”融资路演对接活动,促进企业需求与资本供给精准对接。

8.孵化器提升行动

持续引进有产业资源、有服务体系的高端服务机构和平台型企业,建设企业孵化加速基地,培育新兴产业和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各区(市)结合区域优势,在细分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支持孵化器特色发展。实施高素质“创业伙伴”行动,将培养造就新生代创业家队伍,培养鼓舞大学生成长为新一代创业者。壮大创业孵化职业化队伍,从企业家、律师、投资人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中,遴选建立创业导师库。

9.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通过专业化的项目筛选、推介、路演,促进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引导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开放资源,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撑。鼓励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建设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开展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

10.科创IP打造行动

持续举办青岛创新节、创新创业大赛、创客训练营、科技活动周、科创沙龙等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宣传科创人物,讲好科创故事,树立科创典型,厚植科创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展示青岛的创新创业生态,让科创成为城市IP。

我就通报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吴局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请记者们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领导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请问科技引领城建设离不开创新资源的集聚。我市固有的资源来看,在科教资源方面和西安、武汉、杭州等同类副省级城市相比求是一些差距,为此我们也大手笔的引进了一些科研院所、高校,我想请问一下现在引进的这些资源,他们是否已经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下一步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我们会有哪些考虑和布局?

吴绪永: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问题。其实创新资源的集聚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青岛市在高端创新资源方面还是相对同类南方的发达城市还是有不足,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们引进了一批高端的科研机构,到目前来看,我们在青的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再加上我们引进的机构这三大类。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高校8所(部属3所、省属5所);科研院所21家(中央驻青16家、省驻青5家);引进高端研发机构51家(中科系15家,主要引进中科院的院所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高校系17家,主要是引进一些名牌高校在这儿设立研究院;企业系14家,主要是一些外资企业或者是大型央企设立研发机构;国际系5家,是国际研发机构)。近年来,各类驻青科研机构在服务地方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概括来说主要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山科大、青大、青科大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山科大探索知识产权培育、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在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分配权等方面申请了国家和省的试点。青科大探索“转让+持续技术服务跟进”、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等成果转化新模式,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青岛大学通过“校企共建研究院+多种技术许可”转化模式,促进项目落地产业化。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的争取,有力的促进各个高校的成果转化。

二是打造了高端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协同创新科研体系,自主研发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建成国内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集聚中科院13家涉海研究机构,打造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筹)正式挂牌,建设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我们引进的院所中科院热物理所现在正在申报大科学装置“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中科院海洋所为主申报“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大科学装置。

三是服务了产业培育发展。驻青的高校院所、引进的机构聚焦产业,搭建平台、培养人才、转化成果、孵化项目。北航研究院围绕新一化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打造虚拟/增强现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工程船舶科技园搭建各类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17个,入园企业150余家。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型航空发动机创新平台,百公斤级小型涡喷发动机实现量产。青科大有3个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师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转的学科性公司100余个。山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转化的创业实体100余个。

四是深化了产学研合作。科研机构面向本地企业和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引进的四川大学研究院与青啤联合开发瓶盖密封垫材料,取代进口,啤酒瓶的瓶盖里面的橡胶塞,四川大学研究院攻克技术,完全取代了进口。中科院青能所与华通集团共建国内最大的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科院兰化所研制高端润滑油脂材料在多领域应用示范,打破国外产品垄断,装机量国内品牌第一。2020年8所驻青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4637项,总经费19.2亿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37.8%、44.9%。

总的来看,近几年,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在集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对我市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客观来讲,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掘,特别是引进机构,要发挥整体的效能,感觉还需要时间,还有多方的努力。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精准投放创新政策,做足增量,做优存量,用好驻青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聚焦需求搞研发。科研成果只有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将注重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经费分配机制,让企业扮演科研项目“出题人”,由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

二是聚焦转化强活力。通过“局校会商”,引导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同时,瞄准大学生、行业协会、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群体培养技术经纪人,未来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一万名技术经纪人,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学研对接和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聚焦对接搭平台。去年我市成立了半岛科创联盟,其秘书处运营单位檬豆科技,就是一家专业化、市场化的产学研对接平台,联盟成立短短半年时间就走访企业、院所450余家,梳理需求600多项,收集成果11000余项,匹配项目251个。下一步,将用好半岛科创联盟、科创沙龙等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机构“所能所愿”与企业“所需所求”精准对接,搭建产业发展“微生态”。

四是聚焦产业抓绩效。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绩效评估,对引进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建立服务地方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发展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不断总结宣传引进机构的创新经验和发展成绩,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就回答这些。

记者: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青岛财经日报》的记者。刚才的介绍中提到“高企上市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到2025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家。请问各位领导,目前青岛市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方面采取了哪些支持举措?成效怎样?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进?谢谢。

薛小康:谢谢您的提问。可以说高企上市的培育行动是我们全力推动的工作之一,从2019年启动实施以来,搭建了“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的高企上市培育机制,逐步形成良好有序的企业发展梯队。如果在具体服务和支持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一下的工作:

一是成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汇集国泰君安证券、招商证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等国内一流的上市服务机构,搭建具有较高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高企融资上市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对接通道,服务我市高企与资本市场对接。

二是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优中选优”,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遴选出62家冲刺资本市场的“先锋”队伍,对入库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高端上市服务资源和战略投资资源。积极对接沪、深、港证券交易所,为我市拟上市高企提供专项辅导解答、现场走访座谈等;举办创业板、科创板最新改革讲座和上市经验交流企业家沙龙,邀请知名券商解读上市规程。

三是优先建设创新平台。优先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布局建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对拟上市高企进行重点支持,为企业上市进行增信,增强科创属性和竞争力,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和发展上市。

四是出台精准支持政策。支持入库高企通过自选课题或联合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按自筹资金的20%给予支持,每家企业最高支持20万元。对入库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较上年度新增部分的2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奖励300万元。

自2019年实行高企上市培育行动以来,已有10家高新技术企业登陆A股市场,占同期上市企业的80%以上。今年以来,已有3家高企登陆A股市场,明天还有一家高企将登陆创业板,全市上市高企总数达到31家。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化市场化的服务机制,促进人才、平台、项目、基金等各类创新要素流向高企,重点支持各领域头部企业、上市培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营造更加优渥的创新创业生态。具体措施有:

一是大力培育和引进头部创新型企业。建立以技术发展、市场应用、资本投入、团队结构、经营能力等多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综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和实地调研,积极发现、培育和引进头部创新型企业,以培育上市重点支持的产业版块为抓手,聚焦“四新经济”,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二是强化拟上市高企政策及项目支持。研究出台青岛市高企上市培育指导意见及《青岛市高企上市培育库入库企业科技计划支持专项实施细则》,设立研发专项,支持拟上市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继续开展高企上市辅导培训活动。加强资本市场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辅导,提升企业家增强资本意识,提升企业家通过股权结构改革,借助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定期举办上市高企交流沙龙,加强已上市、拟上市高企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分享上市历程的经过与体会。通过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方式,建立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谢谢,回答完毕。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青岛是沿海城市,开放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动能,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十四五”时期,如何树立开放发展的大坐标,以更开阔的视野加快国际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新高地?谢谢。

张永艳:感谢您的提问。从区位上来讲,青岛毗邻日韩,青岛也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双节点的城市,这几年青岛也处于一个上合示范区、自贸区青岛片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可以说,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突出青岛的区位优势,紧盯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开放大局,突出打造科技创新国际化特色,初步形成“1、5、20”工作思路,来集聚国际化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

“1”就是打造一个国际化社区。据我们初步的统计,在我市工作的外国人中,日韩籍占多数,我们希望借鉴上海、成都等先进城市在打造国际化社区等方面做法,在日、韩或其他国家人才比较集中的区域建设国际化社区,去年我们获批国家“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首批试点城市、外国专家换用汇便利化试点城市的作用,我们以双试点为基础来打造优质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打造外籍人才“类海外”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外籍人才在青生活便利化,使外籍人才能够安心在我市创新创业。

目前,我们正在会同市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研究制定外籍人才在青工作有关办法,努力对照国内先进城市和国外先进地区的做法,在外籍人才医保、税收、签证等方面力争能够有所突破,提升外籍人才的吸引力。

“5”就是聚焦五个重点合作国别。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格局下,我们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打造的五大国际客厅,我们结合这五个国际客厅,将大力推动与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乌克兰等创新能力较强的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紧紧抓住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带来的新变化,抢抓“窗口”期,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抢占科技制高点。

​深耕日韩,打造中日韩科技创新合作“桥头堡”,加快建设青岛中日科学城、海尔日本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安数码中韩双核孵化器等平台。链接欧亚创新高地德国和以色列,加快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打造中德两国之间促进青年之间交流交往的高端平台,同时推动我市企业与德国弗劳恩霍夫、亥姆霍兹联合会等的合作;支持海创汇建设以色列跨境孵化器,孵化引进以色列高科技成果。依托先楚集团对乌克兰合作优势,打造核装备产业集群;依托山东海洋仪器仪表所,推进建设中乌海洋声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

“20”就是夯实20个左右重点国际科技合作载体。以平台思维做乘法,积极培育和依托20个左右具有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和优势的企业、院所和机构等,让全世界的优质资源不仅通过这些平台引进来,输送到全省乃至更大区域,也通过这些平台走出去,推动我市、我省的先进适用技术进入世界市场。

去年,科技部刚刚批复我市设立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场化模式运营的国家级多边区域技术转移平台,我们将依托这个平台,不断深化与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去年,中车四方获批了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依托这个平台也会推动我国高铁走向东南亚市场。此外,我市拥有国家、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0余家,其中国家级19家,总数居计划单列市首位。2020年底,我市印发《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补助资金实施细则(试行)》,首次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进行奖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政策引导,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使其成为促进我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有力抓手,让各种创新平台和要素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互动耦合、价值倍增。

谢谢。    

主持人:感谢张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349。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10分钟后欢迎大家参加展望“十四五”第四场发布会,一会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