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市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153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新闻发布会是我市“‘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是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由市财政局发布。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兵同志;

  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处长、一级调研员谢宜豪同志;

  市财政局税政处处长郝静同志;

  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钟蔚娜同志;

  请以上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局长介绍“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有请。

  李红兵:各位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新闻媒体对青岛市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也非常高兴能通过今天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向广大市民报告“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十四五”重点工作和今年的一些基本措施。下面我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进行报告。

  一、“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财政工作保持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来谱写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我们突出公共财政导向,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政策落实、营商环境的提升等这方面的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汇集广大市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财政的力量。

  (一)财政收支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时期,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6-2020年,在顶格落实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实现1100亿元、1157亿元、1231亿元、1241亿元、1253亿元,年均增长4.5%。有6个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

  随着财政收入稳步提高,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2016-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完成1352亿元、1403亿元、1561亿元、1576亿元、1584亿元,年均增长4%,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十三五”时期,大规模减税降费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我们认为减税降费是最公平、最普惠、最直接的一项财政政策。我们实施过程当中创新推进“三顶一叠加”(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减税降费机制,一个企业可以同时享受几项政策,我们都能够在几项政策的上下幅度最高值上给予支持和优惠,这是减税降费机制。通过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内容实、范围广的具体措施,我们来释放最大的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青岛市减税降费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成效,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都做过介绍,去年全国减税降费评比当中,青岛市减税降费工作在全国前三名。2016-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减税降费600多亿,这几年是真金白银的投向企业、投向市场主体,也投向了一些在政策范围内的市民群众。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连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在340亿元左右,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有效发挥了对冲企业困难、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作用。确实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减税降费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我们的经济不会有这么快的恢复性增长,有几个数据可以体现出减税降费对稳主体、稳经济的一些效果,从市场主体看,截至2020年11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3.2万户,增长14%,总量达177.9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172万户,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主体保持14%的两位数增长,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去年的就业也是完成了1.5倍。

  (三)民生投入优先保障,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收支平衡压力大的情况下,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最急需、最根本、最有效的地方,预算安排更加贴近民意,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投入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

  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20.5亿元。2016-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投入达到5463.5亿元,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其中,城乡社区支出完成1467亿元、教育支出完成1333亿元、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完成86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完成473亿元、农林水支出完成394亿元、交通运输支出完成33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完成113亿元,助推各项社会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年来,我们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救助、失业保险等保障标准。五年来,支持办成52件164项民生实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8所、中小学210所,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建成一批医疗项目,增加医疗床位1.3万张;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15.9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0.6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开通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等等。刚刚罗列这些数字,反映市委市政府在关注民生、解决百姓最关注、感受最深切的问题上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些扎扎实实解决了一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0.3%,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助力全市2.8万户贫困户、510个贫弱村、10个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连续获得非常好的评价,特别是去年各项指标都获得全省最高等次评价。

  坚持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2020年,积极争取抗疫特别国债等中央直达资金61.1亿元,除本级直接支出的0.68亿元外,将其余60.42亿元全部下达给区市,当好过路财神,下达进度在全国36个省(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直达资金已形成支出59.99亿元,支出进度98.2%,比全国平均进度(91.8%)高6.4个百分点,惠及全市1万余家企业和59万余群众。直达资金抗疫特别国债有要求,必须点对点直接到企业、直接到受益群体,这个工作我们做得还是非常好的。

  (四)财政政策积极有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统筹推进稳增长、转动能、调结构。

  针对不同阶段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五年来,聚焦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创业城市、人才引进、新经济、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一揽子”精准调控扶持政策百余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激励、先导作用,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1.7%。

  用足用好政府债券,2016-2020年,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共1277亿元。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重点支持了公共卫生、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1145个公益性项目建设,带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有效发挥了政府债券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发行政府专项债,一般推行政府专项债+社会化融资的项目建设模式,通过政府专项债实际上增加了项目的公信力,相当于给金融机构增信,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也非常支持项目建设,这五年通过1145个政府专项债项目的建设,拉动了社会总投资2万亿。同时,我们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建立健全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管理、偿还、预警”全过程监管机制,将政府债务严格控制在核定的限额内,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可能大家比较关注,政府债券怎么来用、管、还?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和控制体系,财政部实施非常严格的审核政策,严格把关,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承受的程度,每年给安排适当的债务空间。

  注重构建起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组合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2019年以来,连续举办创投风投大会,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到目前已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新基建、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青岛已经成为全国创投资本最活跃的城市。我们在新增加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家数和管理资产,在全国都是位列第一位。截至目前,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累计参股设立基金98只,认缴115.9亿元,带动各类资本投资859亿元,撬动比7.38倍,投资项目560余个,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2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政府引导基金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撬动比是7.38倍,政府投1亿,社会资本跟进7.38亿。2019年,设立500亿元规模的科创母基金,目前已深入对接并储备近200支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其中60%以上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这也是一个重大创新,市委市政府主导设立的科创母基金,重点是解决社会资本不愿意投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这个阶段风险大,可能社会资本有一些风险控制,在这个领域当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这只手就该发挥作用,设立初创期的科创母基金来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一些企业发展,这样的企业也没有资产,也没有抵押,所以很难融资,第一桶金很难获得,我们在今年的“青创十条”里面这也是力度最大的一个,明确规定500亿里面要有不低于60%用于初创型企业。2020年12月,推动胶东五市共同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在中央确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在战略当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我们现在半岛五市(烟台、青岛、潍坊、威海、日照)如何一体化发展?我们觉得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或者是最基础的,所以青岛市倡导发起这么一支基金来投向五市的公路、港口、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五)财政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十三五”时期,我们强化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发力,推出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财政改革举措,我市财政管理工作连续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表彰,财政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实施“零基预算”,打破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固化格局,近两年围绕15个攻势“重构式”整合财政资金,每年占的比例占到70%以上,2020年和2021年编制预算的时候,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零基预算整合,向“十五个攻势”集中,专项资金在“十五个攻势”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提升了15个攻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施“综合预算”“滚动预算”“绩效预算”,特别是对绩效预算,2020年对对61项市级专项资金三个层级共1733个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使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编制、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同步公开,实现“三个首次”:首次将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随预算报告提报市人代会审议,以前报给人代会的是审议预算报告,现在要加上每个项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一起提报;首次对“十五个攻势”中的558个项目开展全周期绩效跟踪;首次实现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三级联动,让财政资金真正花出实效。绩效管理是财政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提高财政资金的质量和效益,提质增效,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重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上面是“十三五”期间五项工作。

  二、“十四五”时期及今年财政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五中全会对对“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对发挥好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来开展工作、谋划思路。在工作思路上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在落实举措上,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把握好工作着力点,履行好财政职责使命。具体到今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是要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要更可持续,这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围绕这个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拓展投资空间。一是拓展投资空间,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补短板,推进“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二是促进居民消费。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三是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千亿规模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开展项目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高水平建设“资本国际客厅”,打造资本对接、产融结合的“双招双引”新平台。

  (二)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的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围绕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转变,支持打造创业城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挥300亿元规模工业互联网基金群的投资拉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集群发展,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持续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前几天我们陪着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去看了应急备用医院的建设,两个多月建了5万平米左右的平战结合的综合性医院,设施设备条件都是一流的,将对我们公共卫生应对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只增不减,从今年开始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三是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注重公共财政的导向。二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基层“三保”长效保障机制。三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三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扎实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相关工作。基本完成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任务。进一步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四是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打造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平台,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同时我们还要扎实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以上是我关于“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十四五”特别是今年财政工作的重点工作的报告,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的发布,内容很充实,数字也很详实,政策都是很务实的。接下来的时间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网的记者,我们知道去年的疫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造成严重冲击,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加大。请问财政是如何统筹资金,保障民生事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2021年预算编制中,民生支出的安排情况如何?谢谢。

  李红兵:这个问题请预算处钟蔚娜副处长回答。

  钟蔚娜: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财政也是面临诸多的困难,我们财政的收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攻坚任务,我们主要是对内挖潜力,对外聚合力,通过统筹整合各项财政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对重要的民生事项以及重大项目的保障,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措施,我想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市委市政府从2019年以来,多次强调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各级政府要带头过好紧日子的要求,通过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一方面我们对于政府各个部门三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进行两轮压减,而且一轮比一轮压减的幅度更大,对于公务接待费、培训费、会议费按照60%的比例进行了压减,对于差旅费按30%的比例进行压减,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出国经费统一全部收回了财政预算,收回的资金全部统筹用于亟需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支出。另外,对民生保障、扶贫、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之外的非急需非刚性资金,在年初压减的基础上,我们又按照25%的比例进行了又一轮压减。我们腾出了26亿元资金用于保障疫情防控和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和绩效预算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更好的支持作用。为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2020年我们转换思维、变换打法,以绩效理念为引领,通过实行零基预算的管理模式,对现行财政支出政策和资金进行了重构式整合,对于一些比较分散、交叉重复的政策资金进行了整合优化,对低效无效项目资金直接进行了清理。另外一方面,我们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建立了财政资金重点向“十五个攻势”聚焦的一种机制,建立了“钱随事走”的项目资金安排机制,通过聘请社会专家组织评审和组织各个部门进行竞争式答辩等方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筛选项目、分配资金、明确任务目标,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相信可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的花在刀刃上。

  三是通过用好用足政府债券和中央直达资金来弥补财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把握住了国家政策调整的有利契机,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方式,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支持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0年我们通过新增发行政府债券479亿元,支持我市包括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等领域317个重点项目的建设,预计直接带动项目投资4000亿元。另一方面,我们抓住了中央直达资金的下达的有利契机,对中央下达我市的直达资金61亿元,第一时间分配到市县基层,确保惠企利民。其中对财政部新增的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我们“一分不留”全部分配给区市,用于缓解基层区市的财政运转困难,助力基层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四是运用好市场的逻辑和资本的力量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来实现对重点领域的财政供给。简单说,财力的钱,我们拿来重点用于“保基本民生”对于干事的钱,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向市场借力,向市场撬动,一方面依托青岛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创造性的制定了“专项债+社会化融资”“土地资源+社会化融资”“特许经营+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融资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比如,地铁项目,财政拿出必要的资本金,其他资金通过市场化机制融资解决;新机场高速项目,通过高速特许经营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推动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引导基金已累计参股基金98只,刚才局长也介绍过了,通过引导基金的发展,可以为我们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很多的动能和新的活力。

  最后,我简单回答一下关于记者提到的2021年民生支出的安排情况,我们认为民生无小事,财政收支不管怎么紧张,都要把民生的事放在首要位置,2021年我们把民生支出放在财政支出保障的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重点关注老百姓们关注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养老等涉及到领域的各个方面,加大财政对它的投入,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近1200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几个主要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700亿以上,比去年增加了15%,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华人频道的记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保障。能否介绍下我们围绕疫情防控的财政投入情况?谢谢。

  谢宜豪:各位记者朋友好,应该说疫情防控是贯穿2020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做好疫情防控,统筹好经济发展,应该说无论是政策保障还是经费支持,财政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财政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工作。2020年1月21日,市政府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市财政局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紧急筹措资金2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和全市防疫物资采购,第一时间抢抓先机,青岛市动手最早、行动最快,我们在春节以前就把资金安排到位,采购基本上进入程序,已经落实到位,春节以后许多物资就采购不到了,所以我们做的还是十分及时。一年来,全市财政部门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分秒必争”“全力保障”的工作状态,提前做好资金应急预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多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参加防治工作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特别是援鄂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工伤保险、生活补助等各方面的政策,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以及留观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解除了医护人员、患者等无后顾之忧。提前拨付市属公立医院人员经费补助5.6亿元,医保基金6.8亿元,这个不在疫情防控资金30亿里面,这是在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安排的,我们都是提前预拨,保障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二是加大医疗设备仪器采购力度,提高救治能力。安排9.4亿元紧急采购移动CT等医疗设备、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配置到位,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三是未雨绸缪,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高医疗机构防治水平。安排5.7亿元用于重症病区和发热门诊建设和能力提升,支持市疾控中心、市立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等城市检测基地、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有力提升了青岛市城市检测和防治能力。四是全力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统筹资金9.3亿元支持全市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全民核酸检测、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海关空港口岸防疫、冷链食品进口监管专仓设立运行等防控费用支出,提高了群防群控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与此同时,还统筹资金60亿元用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齐鲁医院二期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这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021年,市财政局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经济发展的部署和省市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围绕疫情防控重点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提升财政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增加财政供给,有力提升青岛市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十三五”期间,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2020年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请问,“十三五”期间,我市是如何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在促发展、利企惠民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郝静: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实体经济是稳就业的“顶梁柱”,是稳增长的“发动机”。刚才局长也讲到减税降费政策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加力升级,从2016-2018年的“结构性减税”,到2019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再到2020年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千千万万企业减轻了负担,增强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和信心,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达到950亿元以上。

  减税降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财税政策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经济战略决策,是事关国家治理全局的重大政治决断。近年来,青岛市围绕打造让企业和企业家更加舒服的发展生态,不纠结一时得失,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降费决策部署,把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使全市广大企业和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9年的全国减税降费专项考核和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综合排名中,我市在全国36个省市中排名第二位;2020年,我市减税降费工作获得省级通报表扬。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企业生产经营遭受了重大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凡是中央、省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我市都顶格执行、顶格落实,最大限度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非常之时还拿出非常之策,用足用好地方税收政策权限,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困难减免税政策,将政策覆盖面从小微企业扩大到大中型企业,全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在受疫情影响最紧急的形势下,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仅此项政策就为企业减轻税负15亿元。

  2020年1-11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320.2亿元,其中,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减税104.8亿元,主要包括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降率,免征公共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增值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税收优惠等。三次下调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阶段性减免了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为23.6万户市场主体降费198亿元。减免港口建设费等其他降费17.4亿元。另外,还累计为困难企业缓缴税款74.5亿元。

  从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政策受益面广,实施效果良好,对助力企业纾困减负、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拉动”上。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减税降费明显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稳定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对稳生产、稳投资产生了积极作用。2019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280亿元,拉动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2020年预计新增减税降费将达到340亿元左右。二是拉动了研发。得益于减税降费的支持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减税省下来的钱用于增加研发投入,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将突破4300余家,较“十二五”末扩充了四倍多。三是拉动了消费。个人所得税、社保费的减少,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居民收入。从数据来看,“十三五”以来,截至2020年三季度,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8万亿元左右,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约26%。四是拉动了就业。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鼓励了就业创业。2020年1-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同比增长18.9%,总这四个拉动来看,我们减税降费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支持企业的复工复产、支持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继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以看得见的实惠和摸得着的成效坚持惠企利民,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谢谢,我就回答到这里。

  主持人:感谢郝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发布人,也可以联系市财政局。

  通过刚才李局长和三位处长的发布和解答,我们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我市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财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为民生托底,为企业解困,为区市减负,为经济赋能,发力精准、成效显著,也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把这些成绩报道好、宣传好,让大家共同努力,来助力我市的公共财政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从而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今天的发布会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以及青岛市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的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新闻发布会是我市“‘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是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由市财政局发布。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红兵同志;

  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处处长、一级调研员谢宜豪同志;

  市财政局税政处处长郝静同志;

  市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钟蔚娜同志;

  请以上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局长介绍“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有请。

  李红兵:各位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新闻媒体对青岛市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也非常高兴能通过今天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向广大市民报告“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十四五”重点工作和今年的一些基本措施。下面我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进行报告。

  一、“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财政工作保持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来谱写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我们突出公共财政导向,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政策落实、营商环境的提升等这方面的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汇集广大市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财政的力量。

  (一)财政收支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时期,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6-2020年,在顶格落实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实现1100亿元、1157亿元、1231亿元、1241亿元、1253亿元,年均增长4.5%。有6个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

  随着财政收入稳步提高,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2016-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完成1352亿元、1403亿元、1561亿元、1576亿元、1584亿元,年均增长4%,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十三五”时期,大规模减税降费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我们认为减税降费是最公平、最普惠、最直接的一项财政政策。我们实施过程当中创新推进“三顶一叠加”(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减税降费机制,一个企业可以同时享受几项政策,我们都能够在几项政策的上下幅度最高值上给予支持和优惠,这是减税降费机制。通过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内容实、范围广的具体措施,我们来释放最大的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青岛市减税降费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成效,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都做过介绍,去年全国减税降费评比当中,青岛市减税降费工作在全国前三名。2016-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减税降费600多亿,这几年是真金白银的投向企业、投向市场主体,也投向了一些在政策范围内的市民群众。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让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连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在340亿元左右,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有效发挥了对冲企业困难、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作用。确实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减税降费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我们的经济不会有这么快的恢复性增长,有几个数据可以体现出减税降费对稳主体、稳经济的一些效果,从市场主体看,截至2020年11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3.2万户,增长14%,总量达177.9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172万户,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主体保持14%的两位数增长,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去年的就业也是完成了1.5倍。

  (三)民生投入优先保障,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收支平衡压力大的情况下,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最急需、最根本、最有效的地方,预算安排更加贴近民意,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投入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

  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20.5亿元。2016-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投入达到5463.5亿元,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其中,城乡社区支出完成1467亿元、教育支出完成1333亿元、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完成86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完成473亿元、农林水支出完成394亿元、交通运输支出完成33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完成113亿元,助推各项社会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年来,我们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救助、失业保险等保障标准。五年来,支持办成52件164项民生实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8所、中小学210所,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建成一批医疗项目,增加医疗床位1.3万张;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15.9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0.6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开通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等等。刚刚罗列这些数字,反映市委市政府在关注民生、解决百姓最关注、感受最深切的问题上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些扎扎实实解决了一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0.3%,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助力全市2.8万户贫困户、510个贫弱村、10个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在全省考核中,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绩效连续获得非常好的评价,特别是去年各项指标都获得全省最高等次评价。

  坚持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2020年,积极争取抗疫特别国债等中央直达资金61.1亿元,除本级直接支出的0.68亿元外,将其余60.42亿元全部下达给区市,当好过路财神,下达进度在全国36个省(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直达资金已形成支出59.99亿元,支出进度98.2%,比全国平均进度(91.8%)高6.4个百分点,惠及全市1万余家企业和59万余群众。直达资金抗疫特别国债有要求,必须点对点直接到企业、直接到受益群体,这个工作我们做得还是非常好的。

  (四)财政政策积极有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统筹推进稳增长、转动能、调结构。

  针对不同阶段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五年来,聚焦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创业城市、人才引进、新经济、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一揽子”精准调控扶持政策百余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激励、先导作用,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1.7%。

  用足用好政府债券,2016-2020年,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共1277亿元。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重点支持了公共卫生、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1145个公益性项目建设,带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有效发挥了政府债券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发行政府专项债,一般推行政府专项债+社会化融资的项目建设模式,通过政府专项债实际上增加了项目的公信力,相当于给金融机构增信,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也非常支持项目建设,这五年通过1145个政府专项债项目的建设,拉动了社会总投资2万亿。同时,我们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建立健全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管理、偿还、预警”全过程监管机制,将政府债务严格控制在核定的限额内,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可能大家比较关注,政府债券怎么来用、管、还?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和控制体系,财政部实施非常严格的审核政策,严格把关,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承受的程度,每年给安排适当的债务空间。

  注重构建起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组合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2019年以来,连续举办创投风投大会,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到目前已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新基建、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青岛已经成为全国创投资本最活跃的城市。我们在新增加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家数和管理资产,在全国都是位列第一位。截至目前,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累计参股设立基金98只,认缴115.9亿元,带动各类资本投资859亿元,撬动比7.38倍,投资项目560余个,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2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政府引导基金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撬动比是7.38倍,政府投1亿,社会资本跟进7.38亿。2019年,设立500亿元规模的科创母基金,目前已深入对接并储备近200支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其中60%以上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这也是一个重大创新,市委市政府主导设立的科创母基金,重点是解决社会资本不愿意投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这个阶段风险大,可能社会资本有一些风险控制,在这个领域当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这只手就该发挥作用,设立初创期的科创母基金来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一些企业发展,这样的企业也没有资产,也没有抵押,所以很难融资,第一桶金很难获得,我们在今年的“青创十条”里面这也是力度最大的一个,明确规定500亿里面要有不低于60%用于初创型企业。2020年12月,推动胶东五市共同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在中央确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在战略当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我们现在半岛五市(烟台、青岛、潍坊、威海、日照)如何一体化发展?我们觉得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或者是最基础的,所以青岛市倡导发起这么一支基金来投向五市的公路、港口、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五)财政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十三五”时期,我们强化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发力,推出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财政改革举措,我市财政管理工作连续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表彰,财政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实施“零基预算”,打破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固化格局,近两年围绕15个攻势“重构式”整合财政资金,每年占的比例占到70%以上,2020年和2021年编制预算的时候,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零基预算整合,向“十五个攻势”集中,专项资金在“十五个攻势”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提升了15个攻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施“综合预算”“滚动预算”“绩效预算”,特别是对绩效预算,2020年对对61项市级专项资金三个层级共1733个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使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编制、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同步公开,实现“三个首次”:首次将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随预算报告提报市人代会审议,以前报给人代会的是审议预算报告,现在要加上每个项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一起提报;首次对“十五个攻势”中的558个项目开展全周期绩效跟踪;首次实现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三级联动,让财政资金真正花出实效。绩效管理是财政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提高财政资金的质量和效益,提质增效,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重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上面是“十三五”期间五项工作。

  二、“十四五”时期及今年财政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五中全会对对“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对发挥好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来开展工作、谋划思路。在工作思路上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在落实举措上,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把握好工作着力点,履行好财政职责使命。具体到今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是要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要更可持续,这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围绕这个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拓展投资空间。一是拓展投资空间,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补短板,推进“两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二是促进居民消费。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三是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千亿规模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开展项目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高水平建设“资本国际客厅”,打造资本对接、产融结合的“双招双引”新平台。

  (二)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的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围绕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转变,支持打造创业城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挥300亿元规模工业互联网基金群的投资拉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集群发展,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持续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前几天我们陪着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去看了应急备用医院的建设,两个多月建了5万平米左右的平战结合的综合性医院,设施设备条件都是一流的,将对我们公共卫生应对发挥有效的作用。

  (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只增不减,从今年开始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三是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五)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注重公共财政的导向。二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基层“三保”长效保障机制。三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三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扎实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相关工作。基本完成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任务。进一步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四是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打造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平台,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同时我们还要扎实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以上是我关于“十三五”期间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十四五”特别是今年财政工作的重点工作的报告,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的发布,内容很充实,数字也很详实,政策都是很务实的。接下来的时间请媒体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网的记者,我们知道去年的疫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造成严重冲击,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加大。请问财政是如何统筹资金,保障民生事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2021年预算编制中,民生支出的安排情况如何?谢谢。

  李红兵:这个问题请预算处钟蔚娜副处长回答。

  钟蔚娜: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财政也是面临诸多的困难,我们财政的收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攻坚任务,我们主要是对内挖潜力,对外聚合力,通过统筹整合各项财政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对重要的民生事项以及重大项目的保障,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措施,我想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市委市政府从2019年以来,多次强调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各级政府要带头过好紧日子的要求,通过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一方面我们对于政府各个部门三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进行两轮压减,而且一轮比一轮压减的幅度更大,对于公务接待费、培训费、会议费按照60%的比例进行了压减,对于差旅费按30%的比例进行压减,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出国经费统一全部收回了财政预算,收回的资金全部统筹用于亟需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支出。另外,对民生保障、扶贫、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之外的非急需非刚性资金,在年初压减的基础上,我们又按照25%的比例进行了又一轮压减。我们腾出了26亿元资金用于保障疫情防控和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和绩效预算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更好的支持作用。为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2020年我们转换思维、变换打法,以绩效理念为引领,通过实行零基预算的管理模式,对现行财政支出政策和资金进行了重构式整合,对于一些比较分散、交叉重复的政策资金进行了整合优化,对低效无效项目资金直接进行了清理。另外一方面,我们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建立了财政资金重点向“十五个攻势”聚焦的一种机制,建立了“钱随事走”的项目资金安排机制,通过聘请社会专家组织评审和组织各个部门进行竞争式答辩等方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筛选项目、分配资金、明确任务目标,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相信可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的花在刀刃上。

  三是通过用好用足政府债券和中央直达资金来弥补财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把握住了国家政策调整的有利契机,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方式,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支持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0年我们通过新增发行政府债券479亿元,支持我市包括公共卫生、市政交通、农田水利等领域317个重点项目的建设,预计直接带动项目投资4000亿元。另一方面,我们抓住了中央直达资金的下达的有利契机,对中央下达我市的直达资金61亿元,第一时间分配到市县基层,确保惠企利民。其中对财政部新增的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我们“一分不留”全部分配给区市,用于缓解基层区市的财政运转困难,助力基层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四是运用好市场的逻辑和资本的力量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来实现对重点领域的财政供给。简单说,财力的钱,我们拿来重点用于“保基本民生”对于干事的钱,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向市场借力,向市场撬动,一方面依托青岛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创造性的制定了“专项债+社会化融资”“土地资源+社会化融资”“特许经营+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融资模式,通过这些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比如,地铁项目,财政拿出必要的资本金,其他资金通过市场化机制融资解决;新机场高速项目,通过高速特许经营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推动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引导基金已累计参股基金98只,刚才局长也介绍过了,通过引导基金的发展,可以为我们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很多的动能和新的活力。

  最后,我简单回答一下关于记者提到的2021年民生支出的安排情况,我们认为民生无小事,财政收支不管怎么紧张,都要把民生的事放在首要位置,2021年我们把民生支出放在财政支出保障的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重点关注老百姓们关注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养老等涉及到领域的各个方面,加大财政对它的投入,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近1200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几个主要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700亿以上,比去年增加了15%,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华人频道的记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保障。能否介绍下我们围绕疫情防控的财政投入情况?谢谢。

  谢宜豪:各位记者朋友好,应该说疫情防控是贯穿2020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做好疫情防控,统筹好经济发展,应该说无论是政策保障还是经费支持,财政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财政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工作。2020年1月21日,市政府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市财政局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紧急筹措资金2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和全市防疫物资采购,第一时间抢抓先机,青岛市动手最早、行动最快,我们在春节以前就把资金安排到位,采购基本上进入程序,已经落实到位,春节以后许多物资就采购不到了,所以我们做的还是十分及时。一年来,全市财政部门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分秒必争”“全力保障”的工作状态,提前做好资金应急预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多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参加防治工作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特别是援鄂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工伤保险、生活补助等各方面的政策,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以及留观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解除了医护人员、患者等无后顾之忧。提前拨付市属公立医院人员经费补助5.6亿元,医保基金6.8亿元,这个不在疫情防控资金30亿里面,这是在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安排的,我们都是提前预拨,保障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二是加大医疗设备仪器采购力度,提高救治能力。安排9.4亿元紧急采购移动CT等医疗设备、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配置到位,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三是未雨绸缪,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高医疗机构防治水平。安排5.7亿元用于重症病区和发热门诊建设和能力提升,支持市疾控中心、市立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等城市检测基地、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有力提升了青岛市城市检测和防治能力。四是全力保障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统筹资金9.3亿元支持全市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全民核酸检测、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海关空港口岸防疫、冷链食品进口监管专仓设立运行等防控费用支出,提高了群防群控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与此同时,还统筹资金60亿元用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齐鲁医院二期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这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021年,市财政局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经济发展的部署和省市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围绕疫情防控重点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提升财政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增加财政供给,有力提升青岛市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十三五”期间,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2020年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请问,“十三五”期间,我市是如何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的,在促发展、利企惠民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郝静: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实体经济是稳就业的“顶梁柱”,是稳增长的“发动机”。刚才局长也讲到减税降费政策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加力升级,从2016-2018年的“结构性减税”,到2019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再到2020年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千千万万企业减轻了负担,增强了创新创业的活力和信心,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达到950亿元以上。

  减税降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财税政策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经济战略决策,是事关国家治理全局的重大政治决断。近年来,青岛市围绕打造让企业和企业家更加舒服的发展生态,不纠结一时得失,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降费决策部署,把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使全市广大企业和市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9年的全国减税降费专项考核和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综合排名中,我市在全国36个省市中排名第二位;2020年,我市减税降费工作获得省级通报表扬。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企业生产经营遭受了重大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凡是中央、省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我市都顶格执行、顶格落实,最大限度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非常之时还拿出非常之策,用足用好地方税收政策权限,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困难减免税政策,将政策覆盖面从小微企业扩大到大中型企业,全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在受疫情影响最紧急的形势下,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仅此项政策就为企业减轻税负15亿元。

  2020年1-11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320.2亿元,其中,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减税104.8亿元,主要包括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降率,免征公共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增值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税收优惠等。三次下调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阶段性减免了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为23.6万户市场主体降费198亿元。减免港口建设费等其他降费17.4亿元。另外,还累计为困难企业缓缴税款74.5亿元。

  从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政策受益面广,实施效果良好,对助力企业纾困减负、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拉动”上。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减税降费明显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稳定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对稳生产、稳投资产生了积极作用。2019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280亿元,拉动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2020年预计新增减税降费将达到340亿元左右。二是拉动了研发。得益于减税降费的支持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减税省下来的钱用于增加研发投入,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将突破4300余家,较“十二五”末扩充了四倍多。三是拉动了消费。个人所得税、社保费的减少,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居民收入。从数据来看,“十三五”以来,截至2020年三季度,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8万亿元左右,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约26%。四是拉动了就业。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鼓励了就业创业。2020年1-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同比增长18.9%,总这四个拉动来看,我们减税降费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支持企业的复工复产、支持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继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以看得见的实惠和摸得着的成效坚持惠企利民,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谢谢,我就回答到这里。

  主持人:感谢郝处长。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联系发布人,也可以联系市财政局。

  通过刚才李局长和三位处长的发布和解答,我们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我市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财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为民生托底,为企业解困,为区市减负,为经济赋能,发力精准、成效显著,也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把这些成绩报道好、宣传好,让大家共同努力,来助力我市的公共财政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从而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今天的发布会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以及青岛市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的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