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187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青岛“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是:介绍我市“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阳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处长楚宪峰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周新征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装备产业处三级调研员王自生同志;

请以上四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卢阳副局长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有请。

卢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今天通过这个发布会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情况。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十三五”以来,青岛制造业承压奋进,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建体系稳增长,抓技改促转型,强创新增活力,聚资源优配置,搭平台建生态,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建设“7+N”产业体系、“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生态,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增长、提质增效。

一、工业运行稳中提质

“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连续2年被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一是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15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6.9%。累计1760家企业实现“小升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60家。二是工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2019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8%,比2015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承接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试点任务,先后获批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新华社播发“解码青岛制造”系列报道,以青岛制造为样本,探寻中国制造之路。三是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2%,增速创6年来新高,一举扭转了2017年至2018年三季度连续21个月下降的颓势;工业技术改造增长29.7%,增速创10年来新高。

二、“7+N”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立足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精准聚焦、前瞻谋划,加快实现新兴产业高端跨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建立“7+N”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7个新兴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N个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6-2019年,汽车、机械装备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6.9%、11%,家电、高端化工、船舶海工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保持年均6%以上增长。出台《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共为企业兑现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约15.8亿元。二是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制定超高清视频、5G、人工智能等产业规划,突破惠科、芯恩等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加速5G等“新基建”布局,制定支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助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芯铸魂”;出台国内政策覆盖面最全、扶持最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力引进美锦氢能生态科技园等产业链龙头项目,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蓝色药库”计划加快实施,助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赶超;卡奥斯荣登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之首,海信发布全球首台叠屏电视,助推智能家电产业创新引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下线,轨道交通谱系整车与关键系统设备研发实力全球领先,助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加速领跑;出台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超过50%,新增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4项,助推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世界最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建成交付,世界最大第二代智能化40万吨矿砂船相继下水,助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迈进;高端化工“2+5”产业布局初步形成,青啤海藻功能性饮料上市,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推广,助推传统支柱产业智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三是大力实施全产业链推进体系建设。对优势产业实施“强链工程”,支持海尔、海信、中车四方股份等重点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链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生态主导型大企业集团,加快构建“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聚高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机制,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施“建链工程”,今年先后走访对接世界500强等企业和机构共270余家次;对传统支柱产业实施“稳链工程”,推动汽车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进行协同改造、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协调发展。

三、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深入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一是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2016年以来,共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500余项。探索建立“公司+联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营模式,先后建成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占全省的42%。出台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累计创建4家国家级、17家省级和4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70余件作品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累计创建1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12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3个单项冠军产品、26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10个国家级、28个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二是大力实施工业技术改造提升。落实“五个一批”项目分类推进机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清单管理,实现项目建设全程跟踪服务对接。出台《青岛市企业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指南(2017-2019年)》,创新推出普惠性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根据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和新增财政贡献,给予一定比例事后奖补;2019年进一步提高奖补比例和上限,单户企业最高可奖补600万元;每年组织实施10个市级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每个项目企业最高2000万元奖补;累计为全市440余家企业安排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9.9亿元;开展“技术改造政策进基层”“技术改造走访服务年”“进企业、促项目、稳投资”等服务活动,为企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新一轮“金花”加快培育。推进品牌培育梯队建设。开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青岛制造品牌主题宣传活动,以“五朵金花”领衔众多中小品牌,集中亮相央视和各大媒体;与阿里合作设立电商青岛品牌日,帮助企业树品牌拓市场,扩大了城市品牌影响力。全市拥有中国质量奖2个、世界品牌500强企业2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51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家,全国质量标杆13项。

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加快打造

    2019年以来,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前瞻布局,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在融合创新应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发布了《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二是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成功举办6届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成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聚集李培根、柴天佑、周云杰、周鸿祎等众多学界泰斗、商界领袖,落地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一批科创技术中心,启动上海、深圳、青岛三市工业互联网生态共建合作新模式,启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和卡奥斯青享云平台,已累计发布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200个“未来城市”场景,开展工业互联平台、标识解析、安全应急处置平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是创新业态模式。大力发展智能互联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工业互联网创新模式,实现典型引领、整体提升。卡奥斯平台率先推广以“人单合一”为核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已覆盖60个细分行业,聚集3.5亿用户和400万家生态资源,连接各类智能终端装备2600多万台、超过2000个工业APP,服务企业4.3万家,为用户提供从交互到体验迭代全流程服务。

五、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智能产业化多点突破、产业智能化顺势崛起,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AD普及率达到79.9%,ERP上线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4.3%,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梯队已逐步形成,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9个,中央财政给予2.4亿元资金支持。累计74个项目入选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5G产业试点示范,6个项目入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名单,近三年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项目16个,占全省的45%,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近5亿元,项目数量及经费额度均居同类城市前列。全市认定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平台等11个互联网工业平台、海尔空调胶州工厂等41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等11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等299个自动化生产线,采样分析100家改造案例,实现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8%,产品不良率总体下降27.5%,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库存率下降35.2%。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有27家企业(工厂)和172款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六、资源要素配置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有效引导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一是加强资源有效配置。全面梳理现有普惠化政策措施,逐一清理门槛、压减材料、简化程序,放大创投风投“黄金十条”政策效应,设立中车资本、北科建新材料、百洋众信等总规模60亿元的16支先进制造产业基金,累计投资先进制造业项目55家次。激励企业家出创意、投资者提需求,让企业和协会参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制定,精准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全市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完成11个评价区市339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探索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激励和倒逼企业提质增效。二是提升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遴选首批10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3个数字经济集聚区和1个都市产业园,出台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通用指南、发展报告制度、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2019年,10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有9个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80%。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2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与深圳并列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出台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政策,认定2家省级化工园区和5家省重点监控点,实施化工生产企业“三个一批”分类处置,有序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截至目前省级化工园区共入驻企业39家。

七、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生态加快形成

    2020年6月,牵头组织召开胶东经济圈工业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五市共同发起胶东经济圈工业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行动倡议,重点推进产业链群一体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胶东经济圈产业交流平台搭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数字半岛共同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联合发起成立“胶东经济圈工业设计产业联盟”,在青举办“2020胶东半岛工业设计促进季——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设计创新高峰论坛”“2020工业设计专家企业行(交通装备类)”等活动,指导青岛市模具行业协会组织67家会员企业参与“百万模具物联上云计划”,促进五市工业设计资源共享,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同群同网共融共赢”一体化发展。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们坚持把以“保促稳”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推动工业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一是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制定出台《青岛市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青岛市保市场主体工作方案》,进一步增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体系,完成国家、省物资调拨任务,全市医用口罩由年初日产能不足20万只,提升到日产能超过2000万只。对百户重点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进行精准帮扶,调度指导4136家企业复工生产,我市作为唯一城市代表在全国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电视电话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加快推动工业生产企稳回升。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和1.2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和全省分别居第5位和第6位,比去年同期排名分别提升10个和7个位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制造强市的战略定位,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深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安全高效、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卢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2019年11月,青岛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请问一年来,我们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周新征: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批复一年以来,我市以平台和生态思维,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策措施,结合“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深入打造青岛发展人工智能“新模式”。

一、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共同体建设,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去年,我们邀请华为、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等首批15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成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共同体,并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宣言”。今年以来,科大讯飞未来港、商汤科技AI开放创新平台,包括华为的青岛智谷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共同体项目纷纷加速落地。近期,创新奇智集团的总部也落户了即墨区,与中车、一汽解放、中集冷藏箱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

二、以“1+4”领域为先导,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我们市以工业互联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为“1+4”的先导应用领域,实施重点企业链式培育工程、场景赋能千企千景工程、公共平台创建提升工程、创新生态营造优化工程的四项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寻找突破口,探索新路径。

三、高水平建设先导区“三中心一平台”发展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我们市一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赋能中心。我们依托科大讯飞的青岛基地,包括创新奇智等设立一批赋能中心来推动和智能制造头部企业进行融合。二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展示中心,这是今年在市北成立的人工智能国际客厅,那里面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展示,让大家来体验,举办各种人工智能的活动和展示。三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培训中心,这是发挥我们青岛在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依托青岛职业学院等高校院所,推动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建设。四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由海尔科技牵头,这个项目也中标了工信部的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和更多的传统产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持续开展“百企百景”供需对接,推动人工智能精准赋能

我们市建立应用场景征集、遴选和发布机制,通过百户重点企业和百项应用场景赋能,来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围绕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我们今年还首次评选了人工智能十佳应用场景的示范项目,还承办了工信部的人工智能精准赋能中小企业的活动,这也是在工信部的直接领导下和省工信厅的指导下,我们来促进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全景化应用。

谢谢这位记者提问,我的回答到此结束。

主持人:感谢,请媒体朋友继续提问。

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是青岛新闻广播的记者。刚才在发布时提到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是青岛的优势产业,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请介绍一下这两个产业集群目前的发展现状。谢谢。

楚宪峰:感谢这位媒体朋友提问,我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现在我们青岛市在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过程当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实际上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包括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已经列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是承担这一项工作集群竞赛的组织工作,其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在全国发现培育一批具有重点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来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聚高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机制。刚才我在讲集群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全国是越来越重要,已经引起了各地区,尤其南方城市的高度重视。我们局从去年以来,尤其是今年,我们也组织青岛市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这两家集群发展的促进机构,分别代表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本年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也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今年全国一共有20个列入的对象,去年是22个,我们今年的2个占了今年全国的十分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也发了通知,准备在下个月举行集群竞赛,我们现在也在积极筹备过程当中。

刚才讲了主要有两个集群发展的促进机构,可能很多媒体朋友不一定清楚,我讲一下它的背景。什么叫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是在政府引导、自愿组织等形式下,依托集群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的一种新型非政府、非盈利的第三方组织,具有公共性、平台性、第三方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核心功能就是为集群的相互分工与协作提供黏合剂,来促进集群成员达成共同目标和统一行动,另外在形成自主决策、组织共治、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群发展模式。

刚才媒体朋友也讲,我们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也成为我们参加决赛的培育对象,我下面把我们这两个集群的进展情况给各位媒体朋友介绍一下。

一、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工业立市的城市,智能家电对我们城市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主要依托黄岛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联动崂山、城阳、即墨、胶州、平度家电电子产业园区,正在加快打造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主要做这些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扶持家电名牌,拥有海尔、海信两个世界级名牌,澳柯玛、海容等一批国家级名牌企业,大家知道海容去年上市,拥有全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2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省高端品牌6个、山东省名牌41个。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全国领先,部分企业也逐步成为了世界级的生态指导型的企业。海尔连续11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居全球市场第三位,国内市场连续16年位居第一;另外海尔、海信分列2019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三位和第八位。

二是率先发展超高清视频。大家知道去年我们抢抓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机遇,出台了青岛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攻坚行动指南,成为全国首批8个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省市之一,走在副省级城市前列。另外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海信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频道等一批关键项目规划建设,对接引进华为、4K花园等头部企业,海信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

三是完善开放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创意创新创造,协同推进“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海信“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等发展规划。依托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家电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开展技术标准的研究攻关,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开放创新体系。另外我们还拥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也集聚了北航、西安交大、中电科等一批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另外我们围绕相关的短板补齐,大力实施“强芯”工程,发挥家电业整机(系统)应用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发展白色家电微控制器芯片、超高清显示画质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芯片设计。

四是推进智能家居应用。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电产品,带动发展智能家居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推动智能家电由单品向平台、生态的跨越式创新,集群内企业在激光显示、物联网智能操作系统、家电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升级。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大家知道轨道交通装备,尤其我们的高铁也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我们国家的大国重器。我们主要依托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集聚了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三大主机企业及中车四方研究所、青岛威奥等3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

一是筑牢国际领先的创新高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级跨越,创造486.1公里/小时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成功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并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试跑成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成为高速列车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主导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制定的国际化基地。

二是创研种类齐全的产品谱系。具备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跨坐式动车、悬挂式动车、低地板有轨电车、导轨电车等一系列高端产品和控制系统、牵引、制动系统、减震系统等各个方面的生产能力,形成涵盖时速50-500公里完整的产品谱系,生产的动车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的55%、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的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号(CRH380A)高速列车成为我国高铁名片。

三是打造智能引领的示范基地。推动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研究所、特锐德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探索,中车四方股份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轨道交通装备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应用、中车四方研究所的高铁核心机电系统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这在国内也都是领先的。同时我们也支持青岛地铁集团、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研究所建设青岛地铁智能运维保障项目。中车四方股份获得印尼雅万高铁、巴西圣保罗城轨订单,开拓智利、埃及、哥斯达黎加、阿根廷等新兴市场,智能高效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两个集群发展的情况也希望媒体记者给予关注,我们准备在“十四五”期间也围绕集群发展的模式推出一系列的措施,确实推进我们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来提升我们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楚处长的解答,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民生新闻网的记者。“十三五”期间,青岛先后引进了一汽大众、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等大项目,汽车产业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请问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青岛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自生:感谢提问,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整车龙头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

整车产量从2016年的64.7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114.6万辆,增长了77.1%。2020年1-10月,我市整车生产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共生产整车93.2万辆,同比增长3.6%,高于国家8.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突破12万辆,创历史新高。汽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3.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8.1%。

截至目前,青岛市汽车整车产能已达到125万辆;其中轿车产能是55万辆,交叉性乘用车是55万辆,轻中重型载货车15万辆。

“十三五”期间,我市有多个汽车类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汽大众华东基地2018年5月建成投产,2019年全年实现产销27.9万辆。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2019年3月建成投产,今年1-10月份生产纯电动乘用车7.8万辆。同期,青岛市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北汽新能源青岛分公司二期年产能15万辆纯电动轿车项目、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项目等相继建成并投产。

“十三五”是青岛汽车产业夯实基础、展翅腾飞的五年,“十四五”将是青岛汽车产业提质升级、行稳致远的五年。

目前,一汽解放10万辆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必将助力我市在商用车领域再创佳绩。我市还紧盯国际国内汽车行业巨头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造车新势力,正在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为“十四五”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积蓄力量。瞄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抢先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积极向高端新能源汽车进军。

我回答完了。

主持人:感谢王处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请会后联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十三五”以来,我市围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请记者朋友们宣传报道好我市“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良好发展生态做好舆论支持。

今天的发布会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以及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的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结束)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青岛“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是:介绍我市“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阳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处长楚宪峰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周新征同志;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装备产业处三级调研员王自生同志;

请以上四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卢阳副局长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有请。

卢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今天通过这个发布会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情况。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十三五”以来,青岛制造业承压奋进,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建体系稳增长,抓技改促转型,强创新增活力,聚资源优配置,搭平台建生态,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建设“7+N”产业体系、“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生态,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增长、提质增效。

一、工业运行稳中提质

“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连续2年被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一是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16-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15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6.9%。累计1760家企业实现“小升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60家。二是工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2019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8%,比2015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承接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试点任务,先后获批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新华社播发“解码青岛制造”系列报道,以青岛制造为样本,探寻中国制造之路。三是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2%,增速创6年来新高,一举扭转了2017年至2018年三季度连续21个月下降的颓势;工业技术改造增长29.7%,增速创10年来新高。

二、“7+N”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立足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精准聚焦、前瞻谋划,加快实现新兴产业高端跨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建立“7+N”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7个新兴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N个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6-2019年,汽车、机械装备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6.9%、11%,家电、高端化工、船舶海工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保持年均6%以上增长。出台《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共为企业兑现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约15.8亿元。二是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制定超高清视频、5G、人工智能等产业规划,突破惠科、芯恩等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加速5G等“新基建”布局,制定支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助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芯铸魂”;出台国内政策覆盖面最全、扶持最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力引进美锦氢能生态科技园等产业链龙头项目,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蓝色药库”计划加快实施,助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赶超;卡奥斯荣登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之首,海信发布全球首台叠屏电视,助推智能家电产业创新引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下线,轨道交通谱系整车与关键系统设备研发实力全球领先,助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加速领跑;出台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超过50%,新增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4项,助推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世界最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建成交付,世界最大第二代智能化40万吨矿砂船相继下水,助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向高端迈进;高端化工“2+5”产业布局初步形成,青啤海藻功能性饮料上市,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推广,助推传统支柱产业智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三是大力实施全产业链推进体系建设。对优势产业实施“强链工程”,支持海尔、海信、中车四方股份等重点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链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生态主导型大企业集团,加快构建“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聚高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机制,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施“建链工程”,今年先后走访对接世界500强等企业和机构共270余家次;对传统支柱产业实施“稳链工程”,推动汽车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进行协同改造、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协调发展。

三、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深入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一是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2016年以来,共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500余项。探索建立“公司+联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营模式,先后建成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占全省的42%。出台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累计创建4家国家级、17家省级和4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70余件作品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累计创建1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12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3个单项冠军产品、26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10个国家级、28个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二是大力实施工业技术改造提升。落实“五个一批”项目分类推进机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清单管理,实现项目建设全程跟踪服务对接。出台《青岛市企业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指南(2017-2019年)》,创新推出普惠性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根据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和新增财政贡献,给予一定比例事后奖补;2019年进一步提高奖补比例和上限,单户企业最高可奖补600万元;每年组织实施10个市级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每个项目企业最高2000万元奖补;累计为全市440余家企业安排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9.9亿元;开展“技术改造政策进基层”“技术改造走访服务年”“进企业、促项目、稳投资”等服务活动,为企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新一轮“金花”加快培育。推进品牌培育梯队建设。开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青岛制造品牌主题宣传活动,以“五朵金花”领衔众多中小品牌,集中亮相央视和各大媒体;与阿里合作设立电商青岛品牌日,帮助企业树品牌拓市场,扩大了城市品牌影响力。全市拥有中国质量奖2个、世界品牌500强企业2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51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家,全国质量标杆13项。

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加快打造

    2019年以来,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前瞻布局,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在融合创新应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发布了《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二是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成功举办6届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成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百人会”,聚集李培根、柴天佑、周云杰、周鸿祎等众多学界泰斗、商界领袖,落地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一批科创技术中心,启动上海、深圳、青岛三市工业互联网生态共建合作新模式,启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和卡奥斯青享云平台,已累计发布10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200个“未来城市”场景,开展工业互联平台、标识解析、安全应急处置平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是创新业态模式。大力发展智能互联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工业互联网创新模式,实现典型引领、整体提升。卡奥斯平台率先推广以“人单合一”为核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已覆盖60个细分行业,聚集3.5亿用户和400万家生态资源,连接各类智能终端装备2600多万台、超过2000个工业APP,服务企业4.3万家,为用户提供从交互到体验迭代全流程服务。

五、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智能产业化多点突破、产业智能化顺势崛起,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AD普及率达到79.9%,ERP上线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4.3%,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梯队已逐步形成,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9个,中央财政给予2.4亿元资金支持。累计74个项目入选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和5G产业试点示范,6个项目入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名单,近三年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专项项目16个,占全省的45%,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近5亿元,项目数量及经费额度均居同类城市前列。全市认定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平台等11个互联网工业平台、海尔空调胶州工厂等41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等11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等299个自动化生产线,采样分析100家改造案例,实现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8%,产品不良率总体下降27.5%,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库存率下降35.2%。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有27家企业(工厂)和172款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六、资源要素配置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有效引导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一是加强资源有效配置。全面梳理现有普惠化政策措施,逐一清理门槛、压减材料、简化程序,放大创投风投“黄金十条”政策效应,设立中车资本、北科建新材料、百洋众信等总规模60亿元的16支先进制造产业基金,累计投资先进制造业项目55家次。激励企业家出创意、投资者提需求,让企业和协会参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制定,精准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全市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完成11个评价区市339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探索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激励和倒逼企业提质增效。二是提升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遴选首批10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3个数字经济集聚区和1个都市产业园,出台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通用指南、发展报告制度、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2019年,10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有9个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80%。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2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与深圳并列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出台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政策,认定2家省级化工园区和5家省重点监控点,实施化工生产企业“三个一批”分类处置,有序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截至目前省级化工园区共入驻企业39家。

七、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生态加快形成

    2020年6月,牵头组织召开胶东经济圈工业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五市共同发起胶东经济圈工业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行动倡议,重点推进产业链群一体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胶东经济圈产业交流平台搭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数字半岛共同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联合发起成立“胶东经济圈工业设计产业联盟”,在青举办“2020胶东半岛工业设计促进季——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设计创新高峰论坛”“2020工业设计专家企业行(交通装备类)”等活动,指导青岛市模具行业协会组织67家会员企业参与“百万模具物联上云计划”,促进五市工业设计资源共享,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同群同网共融共赢”一体化发展。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们坚持把以“保促稳”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推动工业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一是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制定出台《青岛市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青岛市保市场主体工作方案》,进一步增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体系,完成国家、省物资调拨任务,全市医用口罩由年初日产能不足20万只,提升到日产能超过2000万只。对百户重点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进行精准帮扶,调度指导4136家企业复工生产,我市作为唯一城市代表在全国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电视电话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加快推动工业生产企稳回升。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和1.2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和全省分别居第5位和第6位,比去年同期排名分别提升10个和7个位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制造强市的战略定位,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深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安全高效、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卢局长的介绍。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2019年11月,青岛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请问一年来,我们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周新征: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批复一年以来,我市以平台和生态思维,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策措施,结合“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深入打造青岛发展人工智能“新模式”。

一、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共同体建设,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去年,我们邀请华为、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海康威视等首批15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成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共同体,并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宣言”。今年以来,科大讯飞未来港、商汤科技AI开放创新平台,包括华为的青岛智谷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共同体项目纷纷加速落地。近期,创新奇智集团的总部也落户了即墨区,与中车、一汽解放、中集冷藏箱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

二、以“1+4”领域为先导,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我们市以工业互联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为“1+4”的先导应用领域,实施重点企业链式培育工程、场景赋能千企千景工程、公共平台创建提升工程、创新生态营造优化工程的四项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寻找突破口,探索新路径。

三、高水平建设先导区“三中心一平台”发展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我们市一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赋能中心。我们依托科大讯飞的青岛基地,包括创新奇智等设立一批赋能中心来推动和智能制造头部企业进行融合。二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展示中心,这是今年在市北成立的人工智能国际客厅,那里面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展示,让大家来体验,举办各种人工智能的活动和展示。三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青岛)培训中心,这是发挥我们青岛在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依托青岛职业学院等高校院所,推动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建设。四是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由海尔科技牵头,这个项目也中标了工信部的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和更多的传统产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持续开展“百企百景”供需对接,推动人工智能精准赋能

我们市建立应用场景征集、遴选和发布机制,通过百户重点企业和百项应用场景赋能,来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围绕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我们今年还首次评选了人工智能十佳应用场景的示范项目,还承办了工信部的人工智能精准赋能中小企业的活动,这也是在工信部的直接领导下和省工信厅的指导下,我们来促进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全景化应用。

谢谢这位记者提问,我的回答到此结束。

主持人:感谢,请媒体朋友继续提问。

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是青岛新闻广播的记者。刚才在发布时提到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是青岛的优势产业,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请介绍一下这两个产业集群目前的发展现状。谢谢。

楚宪峰:感谢这位媒体朋友提问,我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现在我们青岛市在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过程当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实际上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包括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已经列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是承担这一项工作集群竞赛的组织工作,其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在全国发现培育一批具有重点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来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聚高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机制。刚才我在讲集群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全国是越来越重要,已经引起了各地区,尤其南方城市的高度重视。我们局从去年以来,尤其是今年,我们也组织青岛市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这两家集群发展的促进机构,分别代表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本年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也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今年全国一共有20个列入的对象,去年是22个,我们今年的2个占了今年全国的十分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也发了通知,准备在下个月举行集群竞赛,我们现在也在积极筹备过程当中。

刚才讲了主要有两个集群发展的促进机构,可能很多媒体朋友不一定清楚,我讲一下它的背景。什么叫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是在政府引导、自愿组织等形式下,依托集群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的一种新型非政府、非盈利的第三方组织,具有公共性、平台性、第三方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核心功能就是为集群的相互分工与协作提供黏合剂,来促进集群成员达成共同目标和统一行动,另外在形成自主决策、组织共治、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群发展模式。

刚才媒体朋友也讲,我们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也成为我们参加决赛的培育对象,我下面把我们这两个集群的进展情况给各位媒体朋友介绍一下。

一、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工业立市的城市,智能家电对我们城市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主要依托黄岛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联动崂山、城阳、即墨、胶州、平度家电电子产业园区,正在加快打造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主要做这些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扶持家电名牌,拥有海尔、海信两个世界级名牌,澳柯玛、海容等一批国家级名牌企业,大家知道海容去年上市,拥有全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2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省高端品牌6个、山东省名牌41个。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全国领先,部分企业也逐步成为了世界级的生态指导型的企业。海尔连续11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居全球市场第三位,国内市场连续16年位居第一;另外海尔、海信分列2019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三位和第八位。

二是率先发展超高清视频。大家知道去年我们抢抓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机遇,出台了青岛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攻坚行动指南,成为全国首批8个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省市之一,走在副省级城市前列。另外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海信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频道等一批关键项目规划建设,对接引进华为、4K花园等头部企业,海信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

三是完善开放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创意创新创造,协同推进“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海信“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等发展规划。依托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家电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开展技术标准的研究攻关,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开放创新体系。另外我们还拥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也集聚了北航、西安交大、中电科等一批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另外我们围绕相关的短板补齐,大力实施“强芯”工程,发挥家电业整机(系统)应用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破发展白色家电微控制器芯片、超高清显示画质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芯片设计。

四是推进智能家居应用。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家电产品,带动发展智能家居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推动智能家电由单品向平台、生态的跨越式创新,集群内企业在激光显示、物联网智能操作系统、家电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升级。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大家知道轨道交通装备,尤其我们的高铁也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我们国家的大国重器。我们主要依托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集聚了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三大主机企业及中车四方研究所、青岛威奥等3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

一是筑牢国际领先的创新高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级跨越,创造486.1公里/小时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成功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并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试跑成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成为高速列车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主导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制定的国际化基地。

二是创研种类齐全的产品谱系。具备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跨坐式动车、悬挂式动车、低地板有轨电车、导轨电车等一系列高端产品和控制系统、牵引、制动系统、减震系统等各个方面的生产能力,形成涵盖时速50-500公里完整的产品谱系,生产的动车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的55%、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的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号(CRH380A)高速列车成为我国高铁名片。

三是打造智能引领的示范基地。推动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研究所、特锐德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探索,中车四方股份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轨道交通装备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应用、中车四方研究所的高铁核心机电系统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这在国内也都是领先的。同时我们也支持青岛地铁集团、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研究所建设青岛地铁智能运维保障项目。中车四方股份获得印尼雅万高铁、巴西圣保罗城轨订单,开拓智利、埃及、哥斯达黎加、阿根廷等新兴市场,智能高效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两个集群发展的情况也希望媒体记者给予关注,我们准备在“十四五”期间也围绕集群发展的模式推出一系列的措施,确实推进我们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来提升我们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楚处长的解答,接下来请媒体朋友们继续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中国民生新闻网的记者。“十三五”期间,青岛先后引进了一汽大众、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等大项目,汽车产业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请问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青岛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自生:感谢提问,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整车龙头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

整车产量从2016年的64.7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114.6万辆,增长了77.1%。2020年1-10月,我市整车生产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共生产整车93.2万辆,同比增长3.6%,高于国家8.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突破12万辆,创历史新高。汽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3.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8.1%。

截至目前,青岛市汽车整车产能已达到125万辆;其中轿车产能是55万辆,交叉性乘用车是55万辆,轻中重型载货车15万辆。

“十三五”期间,我市有多个汽车类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汽大众华东基地2018年5月建成投产,2019年全年实现产销27.9万辆。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2019年3月建成投产,今年1-10月份生产纯电动乘用车7.8万辆。同期,青岛市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北汽新能源青岛分公司二期年产能15万辆纯电动轿车项目、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项目等相继建成并投产。

“十三五”是青岛汽车产业夯实基础、展翅腾飞的五年,“十四五”将是青岛汽车产业提质升级、行稳致远的五年。

目前,一汽解放10万辆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必将助力我市在商用车领域再创佳绩。我市还紧盯国际国内汽车行业巨头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造车新势力,正在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为“十四五”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积蓄力量。瞄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抢先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积极向高端新能源汽车进军。

我回答完了。

主持人:感谢王处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请会后联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十三五”以来,我市围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请记者朋友们宣传报道好我市“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良好发展生态做好舆论支持。

今天的发布会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以及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的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