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六稳”“六保”工作》新闻发布会

浏览:56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区市长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由李沧区政府专场发布。

  李沧区位于青岛市区最北端,作为青岛中心城区之一,李沧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总体布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李沧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六稳”、聚力“六保”,奋力攻坚克难,成功顶住疫情冲击,经济发展加快恢复。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了:

  李沧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友玉同志;

  李沧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学辉同志;

  李沧区政府副区长张在厚同志;

  请三位区长到会发布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区长介绍李沧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总体情况,有请。

  张友玉: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大家一直以来给予李沧区各项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沧区地处青岛胶州湾东岸中心城区北部,面积99.9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街道、119个社区,人口67.9万。近年来,李沧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融入十五个攻势,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抓“六保”、结果导向求“六稳”,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坚决落实“六保”任务

  “六保”与居民生活、企业发展、基层运转息息相关,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牢牢守住的底线。上半年,为推动“六保”任务落实落地,我们树立底线思维,紧盯重点、聚焦难点、疏通堵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正常轨道。归纳起来,主要是做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创新创业并举、政企一体推进,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1-6月份,全区新增就业29813人,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登记失业人数同比下降23.6%;发放各类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扶持创业3428人,同比增长467%。坚持把技能提升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抓手,与16家职业培训机构、4所驻区高校签约合作,有效推进资源整合、校企结合、工作联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将学生意愿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筛选见习企业164家,开发见习岗位1000余个。

  二是着力保障基本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上门走访和电话查访困难群众4.9万人次,为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各类资金1826.1万元。全力做好蔬菜市场保价稳供工作,利客来、北方国贸等8家商超累计投放蔬菜325吨,切实托好人民群众的“菜篮子”。下大力气解决群众住房难题,庄子、石沟等5个安置房项目正在按节点顺利推进,四流中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完成立项初审,500套公租房正在加快建设。加快推动居民小区外墙节能保温改造,累计改造680万平米,惠及居民9.2万户,占总改造面积的比例达到81.9%。

  三是着力抓好疫情防控。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出台疫情常态化防控22条措施,建立4级双组长责任制,确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对2947名入境人员,全面落实筛查、报告、隔离和健康管理等各项措施,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加强重点人员跟踪随访,排查信息5.1万条,确保“不漏一人”。紧盯商场超市、酒店宾馆、九小场所等重点场所,严格落实消毒通风、预约开放、人流控制等常态化防控措施,累计监督检查辖区公共场所1912家次。加强社区管控,设置733个防控检查点,严格落实“绿码+体温检测”,坚决堵住隐患漏洞。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设置区中心医院等5个核酸检测点,对12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愿检尽检”,累计核酸检测1.6万人。

  四是着力推动复工复产。坚持顶格推进、顶格协调,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跟踪企业需求,做好企业服务,解决用工难、资金难、运输难等问题150余个。加大对各类企业培育支持力度,为299家高新技术企业拨付资金1630.9万元,为5984户中小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834万元,为利客来集团等584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166.3万元。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通过卡奥斯等平台为企业开拓渠道、扩大市场,助力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累计服务企业600余家。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面临防疫物资短缺难题,我们通过建立区防疫物资供销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供需双方精准高效对接,为369家企业提供口罩81.6万只、防护服4000余套、医用酒精9700余升。

  二、坚持发展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2018年“六稳”工作提出以来,我们没有被动“求稳”,而是主动“促稳”,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全力稳住基本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做到四个“持续”: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我们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稳定有效投资,2018年和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今年明确了总投资1446.5亿元的159个重点项目,总体来看主要有投资大、质量优、推进快等3个特点。投资大主要体现在:今年重点项目总投资额比2019年提高了22.4%、比2018年提高了57.3%。质量优主要体现在:今年有2个项目进入省级重点项目,分别是院士港研究院南延项目、院士港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3个项目进入省新旧动能优选项目,分别是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扩建工程、国际院士港大数据中心项目、国际院士港院士技术论坛项目。推进快主要体现在:我们提前研判相关信息,信联天地、永平路76号等5个重点项目2020年春节期间一直未停工,每天保持千人规模的施工队伍,疫情期间项目用工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确保了重点项目按计划快速推进。

  二是持续提高开放水平。坚持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连续举办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打造“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启用“国际院士联系网络”,与33个国家和地区56个院士机构的11020名院士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加大稳外资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建设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在美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设立海外仓,对外贸易涉及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年均贸易额均突破百亿元人民币。抓住“双招双引”这个经济工作的全链条和主动权,积极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2018年以来,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128个、总投资额567.9亿元。

  三是持续完善金融业态。2018年以来,全区金融产业既有量的重大提升,也有质的重大突破。引进的兴华基金,是全山东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法人机构,是全国第18家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兴华基金的引进,对于丰富和完善全省全市金融门类、提升和拓展财富管理层级、吸引和凝聚更多金融人才都具里程碑意义,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们还引进了民生期货山东分公司,实现我区期货省级分公司“零突破”。2020年一季度,全区金融业逆势上扬,实现增加值9.8亿元,增速高于GDP增速11.3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新增贷款同比增长20.1%。牢牢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四是持续塑造发展优势。按照“优化、规范、做实”的基本方针,聚力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全面重塑李沧高质量发展基因。目前,院士港已累计签约引进21个国家的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占86%,目前已有18个院士项目产出117种产品,获授权专利110项。我们狠抓院士产业载体建设,2019年,载体面积实现了由50万平米到300万平米的跃升,为院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抢抓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机遇,与全球顶尖平台——亚马逊AWS、微软加速器、ARM加速器开展合作,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出中瑞车联、云裳物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2018年和2019年连续诞生2座税收亿元楼,其中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5亿元,实现税收2.7亿元。

  三、坚持实干为先,确保决策落地生根

  “六稳”工作是高线、“六保”任务是底线,在求高线、保底线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到3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把上级部署和李沧实际相结合。作为李沧区来说,不但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还要结合李沧的实际特点,把“六稳”“六保”的政策细化具体化。比如:在财力投入方面,按照上级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年初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根据可用财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按照10%的比例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先足额保障基本民生。李沧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6年超过70%,2019年达到了76%。在抗击疫情复产复工方面,结合李沧实际,出台了应对疫情稳发展八条政策、应对疫情减免承租企业房租等一系列举措,?早在3月底的时候,全区在建项目复工率和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复工率均已达100%,在青岛市企业复工达产考核中,我区列10区市第1位,获得最高奖励1050万元。我们还多措并举推动房租减免工作,协调区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减免租金2582万元,惠及租户1357家。

  二是把政府服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学深圳、赶深圳”,积极融入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努力打造“三化三型”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方面,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坚持管的“少而准”。管的“少”,就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市场。比如,取消权力事项184项,向社会晒出“权力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管的“准”,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而不随意插手企业经营。比如,专门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让334名处级干部“一对一”服务企业,解决企业发展经营难题380多项。另一方面,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坚持管的“多而公”。管的“多”,就是对企业的合理诉求做到及时响应、有求必应。全区252项行政许可事项100%打通“零跑腿”路径,行政许可事项“零跑腿”实际办件比例达75%。开展“服务到企业、服务到项目、服务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四到”工作,累计为2352家企业落地提供免费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为15个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了65个审批难题。管的“公”,就是对任何来李沧投资的市场主体,做到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本土企业、外来企业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亲疏有别。

  三是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六稳”是大局、是长远,“六保”是前提、是当下。工作中,我们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解决燃眉之急、确保当前“保”的有效果,又解决后顾之忧、实现“稳”的有基础。比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承担了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对李沧西北部条件最差的25.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总投资达到了49.1亿元,这其中包括国家和市上的投资。从当前来看,海绵城市建设消除了黑臭水体、减少了雨水径流、改善了人居环境,对保基本民生十分重要;从长远来看,降低了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改善了李沧西北部的投资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提高“双招双引”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下一步,李沧区全区上下将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像学者一样思考、像军人一样行动,提高决断力、提升执行力,加快推进“六稳”工作,努力完成“六保”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区长。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张区长,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李沧区上流佳苑视察指导,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现在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围绕落实总书记要求,李沧区都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张友玉:首先,感谢您对李沧工作的关心和关注。

  我简单回答一下,我们在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方面,我们突出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一个核心”,坚持党建统领,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标准化建制、区域化统筹、网格化治理、信息化支撑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区级干部包街道、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联组、党员干部联户”责任体系建设,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先后选派47名“第一书记”对重点薄弱社区进行全脱产帮扶,确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299项,解决落实率超过90%。

  二是把握“两个基点”,精准精细服务民生。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着力把握居民需求侧与服务供给侧这两个基点,以流程再造提高为民服务实效。坚持“开门决策”,以前是政府做好菜端上来给市民和老百姓吃,现在是让老百姓来点菜,政府来做菜,我们就举行了开门搞决策的方式,通过网络和通过线下在区政府办公室邀请了一部分市民座谈让他们提要求,我们通过相关的会议、程序进行确定,来确定我们的区办实事,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老百姓的满意率上升幅度很大。我们也搞了一个《问政李沧》,到现在为止累计播出21期,办理问题174个。

  三是建立“三项机制”,提高为民服务实效。第一个机制是顶格推进机制。成立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街呼区应、上下联动”服务群众快速响应机制。将破解居民不动产权证办理难作为顶格推进事项,不动产证的办理,我上线的时候有一个70多的老太太给我打电话,说什么时候给我办?这个事相对麻烦,我当时在线上也和老百姓解释这个事,我说办是肯定要办的,但是难度可能相对大一些,因为李沧区的旧村改造历史太长,有很多的纠纷,比如建筑房和业主之间的纠纷,还有设计方因为可能当时的一些费用没有结算就不给图纸,所以事事很多,当时我举了一个例子,书记说他第一次上线的时候,也是有一个老太太说要办证,就说什么时候能办下来?在我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这个证?当时测算全区可能有4万多户需要办证,后来下限之后对这个事非常重视,我们就成立一个专班办不动产证,累计4年的时间我们实际办了54890户,保障了居民的财产权。第二个机制是民主协商机制。探索民主协商与社区治理创新融合机制,广泛开展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活动,有效促进协商成果转化。“有事来商量”等民主协商平台,两年来解决邻里难题和居民纠纷200余件。第三个机制是“四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推进多元服务主体深层次参与社区治理。实施“新面孔”计划,建立社区志愿者挖掘发现机制,在疫情防控期间,李沧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迅速行动,通过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助力抗疫,每天约有5000名志愿者参与社区24小时封闭管理服务,成为疫情防控一线主力军。

  四是加强“四项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保障。第一个建设是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加快补齐老旧社区服务用房和基础设施等短板,两年来共投入资金2180万元,改善、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用房31处,新增面积近4万平米。第二个建设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社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发展专项规划,教育培训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工作者951人次,实现全区所有社区全覆盖。第三个建设是加强“互联网+”建设。完善“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实现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施社会救助“一证办理”,办理时限由33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创新打造“平安智慧社区”,打通“雪亮工程”在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第四个建设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人口机械增长快的现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29所,新增建筑面积是之前全区校舍面积的一倍还多,我们在2017年之前李沧区总共校舍面积32万平米,2017-2019年这三年做了39万平米,比建国以来几十年总和还要多,投入是相当大的。

  下一步,李沧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殷嘱托,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更加精准精细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作出李沧贡献。谢谢。

  记者:区长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我的问题跟数字经济有关,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刚才张区长也提到,李沧区数字经济板块培育出很多优秀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并且连续两年打造了2座税收亿元楼,请问区长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咱们数字经济板块具体情况?谢谢。

  刘学辉: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也感谢您的提问。

  这几年来李沧区一直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到目前我们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和国际特别创新区、百度联合创新中心等园区陆续投入运营,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想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我们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的乘法

  与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亚马逊AWS合作,共建了全球首个获得亚马逊AWS总部品牌授权的联合创新中心。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亚马逊总部品牌授权的联合创新中心,同时我们还引入微软加速器和ARM安创加速器两个国际化孵化平台,进一步帮助入驻企业加速成长。我们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孵化企业9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占比达8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数字经济园区在2019年获评“青岛市重点数字产业集聚区”,获评“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试点)”称号,今年年底之前信联天地等载体陆续竣工投入使用,我们在办公楼宇、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人才公寓等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数字经济板块注入新活力。

  二、我们坚持服务优先的理念

  云计算是当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对中小企业来讲,云服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化成本,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所以我们把云服务作为重点,倾力打造了“云起·芯动”计划,“云起”即亚马逊AWS、微软Azure云服务和微软加速器精创营。其中亚马逊AWS对每家入驻企业提供10万元的免费云资源,微软Azure提供总计750万优惠云额度。微软加速器精创营,为创业生态圈提供微软全球的导师、技术、资本、销售等资源,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我们还联合微软共同推出了云战疫驰援计划,我们对受疫情影响的数字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供10万元的免费云资源,微软提供总计750万元优惠云额度,微软加速器的精创营为创业生态圈提供微软全球的导师、技术、资本、销售等资源,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我们还联合微软共同推出了“云战疫·驰援计划”,为受疫情影响的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供10万免费云服务,目前一些像易云网络、创迹软件、罗博智能等企业额外拿到了5-10万不等的免费云额度。“芯动”计划我们用安创ARM技术创新实验室和安创加速器为企业提供服务,实验室为入驻企业提供创新原型验证软硬件开发平台服务,帮助创新创业者开发验证创新方案、开拓创新视野、激发创新灵感,现在我们有20多家企业在实验室受益。

  三、我们坚持生态思维

  我们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头部企业,比如在车联网领域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号召,引入龙头企业中瑞集团,并且以中瑞集团作为头部企业,向上延伸软件开发,向下延伸芯片制造和应用,我们打造生态体系。衣联网领域,云裳羽衣物联科技是海尔衣联网板块龙头企业,为推广衣联网生态平台以及数字化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云裳物联与创新区联合打造了“全球首家衣物智慧生活体验中心-海尔衣联网1号店”,这也是座落在国际特别创新区,最后欢迎新闻界的朋友们到数字产业园区走一走,看一看,谢谢大家!

  记者:您好,我是香港商报的记者,刚刚听了张区长做了一些介绍,感觉咱们青岛国际院士港在人才和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不错成效,我想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张在厚:这位记者朋友您好!感谢您对李沧、对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关心关注。2018年5月底全国国际全会召开了第三天,6.3号组织启动了国际院士港的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院士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引进108名院士,建设了300多万平方米科研和产业载体,孵化了18个项目117个产品,初步建成了交通能源、智能建造、数据信息和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去年青岛国际院士港作为改革创新的案例上报深改办,并且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改革创新奖,围绕国际院士港我重点介绍一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着力聚集全球最强大脑

  科技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国际院士港坚持国际性市场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原则,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设计研发五大领域,引进以院士为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引进了108名院士,院士是作为高端人才的带头人,通过引进1名院士进入一个院士团队,这个模式把青岛国际院士港的人才高地打造起来,这108名院士当中86%是外籍院士,其中到目前为止有2名外籍院士常年在院士港工作。

  二、聚力院士项目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院士港围绕着产研并举的思路,推动院士项目的科研成果和转化,围绕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我们充分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评审,主要以央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以及公募风投公司加上院士港的专家库组成四方的联合评估机制,对院士的科研成果技术和市场进行评估评审,如果评估评审的分数达到我们及格线,我们再进行洽谈合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审评估通过率在60%多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院士项目能够符合院士港的入驻条件,正因为我们评审评估的机制非常完善,所以我们引进的这些项目落地之后就能够开花,开花之后就能够马上结果。刚刚我也介绍了,到今年6月底已经有18个项目孵化了117个产品,获得专利117项,比如陈院士研究的二次水系电池项目,是国际上唯一具有环保、燃烧率比较低,然后是能量密度比较大的环保电池项目,目前这个产品已进入市场化的阶段,现在咱们使用的电池有一些容易爆炸,有一些二次处理当中特别是报废之后有污染,所以这个电池把这些缺点都克服了。再比如引进了吴院士的项目,通过靶向治疗能够精准的对癌症进行根治,目前已经在北京301医院做过临床实验,像这些技术和成果转化之后对普通老百姓、全球来说健康都是一个福音,我们院士港产业和研究并举的目的,从0到1的事情做好。

  三、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李沧区是青岛老工业区、重工业基地,前些年按照青岛的战略布局需要,很多老企业已经从李沧区搬迁,这就出现了短期的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围绕产业空心化,结合着院士港的科技项目的转化,我们集中打造四条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第一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围绕着交通和能源把上下游的产业链聚集起来。山东刚刚通过了“十四五”氢能规划,青岛也叫“氢岛”,我们交通能源是以四氢能源为主打造产业链,从治氢、运氢、储氢、用氢四个环节,院士港到6月底已经建成了青岛第一座加氢站,每天加氢500公斤,建成了青岛第一条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氢能发动机,每年产能5000台套,现在我们正在着力推进氢能源汽车与应用,目前有10辆商用车正式挂牌运营,也是青岛第一批正式挂牌运营汽车,近期我们重点推出氢能源的城市物流车和城市的渣土运输车,把交通能源的产业链条打造起来。

  第二个产业集群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引进的院士当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院士是研究生物医药的院士,目前有不少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临床或者是即将通过临床的批准,所以我们围绕目前的资源以及国内原创药短缺的现状,打造生命药舟(音),目前建成81万平米的生物医药的产业载体,通过产业载体的打造,通过院士研发的成果,把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引入到生命药舟,把产业集群打造成新的亮点。

  第三个产业集群是智慧制造和智慧建造,大家都很清楚,目前咱们城市建设大部分是靠人工,但是目前面临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屋建设用工短缺的问题,我们推进的是装配式建筑和装配机器人施工,通过装配式建筑来推动建设的环保,通过装配式机器人、智能化的施工机械来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联合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在做试点,目前在重庆中路学校是第一个示范项目,今年8月份这个项目就完工。

  第四个产业集群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国家刚刚出台的市场配置要素的意见,其中提出五大市场要素配置,其中数据要素第一次提出来就作为配置的市场要素之一,大数据是我们一些产业的辅助主要的手段,所以院士港里面引进了荣春美(音)院士区块链主席以及国外相关院士的资源,聚焦大数据和区块链进行研究,所以通过这四条产业链的打造,为李沧区、青岛的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的引擎。

  四、努力打造开放、合作、共享的“桥头堡”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科技命运共同体,科技没有国界,所以我们通过国际院士港这个平台,广泛的和国际、国内的高校合作,研发出更好、更多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立了尖端技术研究院,就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每年培养100名以上的博士生,第一年在院士港,后两年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进行培训,同时带来6名澳大利亚院士在院士港工作。在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同济大学、清华、湖南大学引入300多名博士和教授在院士港工作,同时我们和中科院、工程院多所国内的中科院所进行合作。

  另外一方面,我们和科技部推进的2030重大专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进行全面的合作,这个项目有30多位院士带领团队要入驻院士港。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青岛国际院士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欢迎记者朋友到青岛国际院士港去作客,走一走、看一看、转一转,为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记者:各位好,我是人民网的记者,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刚才张区长提到李沧区提前六个月就完成了就业目标任务,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和做法?谢谢。

  刘学辉:感谢您的提问。应该说就业工作是“六稳”“六保”中排在首位的工作,可以说就业稳,则人心稳、社会稳,发展稳。李沧区一直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下面我想从援企稳岗、创业扶持、技能提升以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和精准服务五个方面来简要的向媒体界朋友们通报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是强化援企稳岗方面,我们在疫情期间出台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八条政策,编印政策补贴“明白纸”,运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举办政策法规惠企“云课堂”,为企业在线解读相关政策。我们提供就业服务过程中,累计收集就业岗位信息2万余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300多人。

  二是强化创业扶持方面,围绕构建创业孵化的体系和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宣传推广,上半年扶持创业3428人,同比增长325%,创业带动就业5280多人。

  三是技能提升方面,出台19条技能人才支撑计划实施细则,创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宇威科技公司完成了育婴保育等20多门网课开发,这个企业成为我市唯一入选全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的企业,目前有5000多名学员参加线上培训。

  四是围绕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的帮扶,举办“青鸟计划”“校企直通车”“青年议事厅”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企业与驻区高校院校牵线搭桥,先后有116名应届毕业生通过“直通企业”实现就业。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信息精准匹配,结合专业和就业意向精准推送900余个岗位信息,上半年有2450名派遣期内高校毕业生在我区实现就业。

  五是提供精准服务,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和人社专员2支队伍,实现全区“四上”企业和119个社区全覆盖,帮助解决招工难、返岗难、物资缺等问题210余个。搭建人才智能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由过去的“人找政策、人找岗位”变成现在的“政策找人、岗位找人”。积极推行“云维权”服务模式,健全“一诉全查”和“双向联动维权”机制,设立“农民工速裁庭”和“工会派出庭”,劳动维权效率提高50%,上半年有969名劳动者通过这个平台追回劳动报酬1000余万元。

  下一步,李沧区将继续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在稳定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强化创业扶持等方面上下功夫,持续完善就业帮扶体系,健全“三级”失业风险防控机制,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区长,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台上的发布人,也可以联系李沧区政府办。

  通过刚才三位发布人的发布和解答,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李沧区像学者一样思考、像军人一样行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把李沧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要,坚持实干为先的聚焦“六稳”、聚力“六保”的工作宣传好、解读好,我们共同助力李沧区打造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

  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台上三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我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区市长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由李沧区政府专场发布。

  李沧区位于青岛市区最北端,作为青岛中心城区之一,李沧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总体布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李沧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六稳”、聚力“六保”,奋力攻坚克难,成功顶住疫情冲击,经济发展加快恢复。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了:

  李沧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友玉同志;

  李沧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学辉同志;

  李沧区政府副区长张在厚同志;

  请三位区长到会发布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张区长介绍李沧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总体情况,有请。

  张友玉: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大家一直以来给予李沧区各项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沧区地处青岛胶州湾东岸中心城区北部,面积99.9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街道、119个社区,人口67.9万。近年来,李沧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融入十五个攻势,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抓“六保”、结果导向求“六稳”,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坚决落实“六保”任务

  “六保”与居民生活、企业发展、基层运转息息相关,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牢牢守住的底线。上半年,为推动“六保”任务落实落地,我们树立底线思维,紧盯重点、聚焦难点、疏通堵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正常轨道。归纳起来,主要是做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创新创业并举、政企一体推进,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1-6月份,全区新增就业29813人,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登记失业人数同比下降23.6%;发放各类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扶持创业3428人,同比增长467%。坚持把技能提升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抓手,与16家职业培训机构、4所驻区高校签约合作,有效推进资源整合、校企结合、工作联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将学生意愿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筛选见习企业164家,开发见习岗位1000余个。

  二是着力保障基本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上门走访和电话查访困难群众4.9万人次,为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各类资金1826.1万元。全力做好蔬菜市场保价稳供工作,利客来、北方国贸等8家商超累计投放蔬菜325吨,切实托好人民群众的“菜篮子”。下大力气解决群众住房难题,庄子、石沟等5个安置房项目正在按节点顺利推进,四流中路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完成立项初审,500套公租房正在加快建设。加快推动居民小区外墙节能保温改造,累计改造680万平米,惠及居民9.2万户,占总改造面积的比例达到81.9%。

  三是着力抓好疫情防控。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出台疫情常态化防控22条措施,建立4级双组长责任制,确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对2947名入境人员,全面落实筛查、报告、隔离和健康管理等各项措施,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加强重点人员跟踪随访,排查信息5.1万条,确保“不漏一人”。紧盯商场超市、酒店宾馆、九小场所等重点场所,严格落实消毒通风、预约开放、人流控制等常态化防控措施,累计监督检查辖区公共场所1912家次。加强社区管控,设置733个防控检查点,严格落实“绿码+体温检测”,坚决堵住隐患漏洞。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设置区中心医院等5个核酸检测点,对12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愿检尽检”,累计核酸检测1.6万人。

  四是着力推动复工复产。坚持顶格推进、顶格协调,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跟踪企业需求,做好企业服务,解决用工难、资金难、运输难等问题150余个。加大对各类企业培育支持力度,为299家高新技术企业拨付资金1630.9万元,为5984户中小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834万元,为利客来集团等584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166.3万元。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通过卡奥斯等平台为企业开拓渠道、扩大市场,助力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累计服务企业600余家。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面临防疫物资短缺难题,我们通过建立区防疫物资供销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供需双方精准高效对接,为369家企业提供口罩81.6万只、防护服4000余套、医用酒精9700余升。

  二、坚持发展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2018年“六稳”工作提出以来,我们没有被动“求稳”,而是主动“促稳”,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全力稳住基本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做到四个“持续”: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我们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稳定有效投资,2018年和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今年明确了总投资1446.5亿元的159个重点项目,总体来看主要有投资大、质量优、推进快等3个特点。投资大主要体现在:今年重点项目总投资额比2019年提高了22.4%、比2018年提高了57.3%。质量优主要体现在:今年有2个项目进入省级重点项目,分别是院士港研究院南延项目、院士港产业核心区试验区生物医药板块;3个项目进入省新旧动能优选项目,分别是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扩建工程、国际院士港大数据中心项目、国际院士港院士技术论坛项目。推进快主要体现在:我们提前研判相关信息,信联天地、永平路76号等5个重点项目2020年春节期间一直未停工,每天保持千人规模的施工队伍,疫情期间项目用工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确保了重点项目按计划快速推进。

  二是持续提高开放水平。坚持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连续举办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打造“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启用“国际院士联系网络”,与33个国家和地区56个院士机构的11020名院士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加大稳外资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建设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在美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设立海外仓,对外贸易涉及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年均贸易额均突破百亿元人民币。抓住“双招双引”这个经济工作的全链条和主动权,积极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2018年以来,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128个、总投资额567.9亿元。

  三是持续完善金融业态。2018年以来,全区金融产业既有量的重大提升,也有质的重大突破。引进的兴华基金,是全山东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法人机构,是全国第18家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兴华基金的引进,对于丰富和完善全省全市金融门类、提升和拓展财富管理层级、吸引和凝聚更多金融人才都具里程碑意义,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们还引进了民生期货山东分公司,实现我区期货省级分公司“零突破”。2020年一季度,全区金融业逆势上扬,实现增加值9.8亿元,增速高于GDP增速11.3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新增贷款同比增长20.1%。牢牢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四是持续塑造发展优势。按照“优化、规范、做实”的基本方针,聚力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全面重塑李沧高质量发展基因。目前,院士港已累计签约引进21个国家的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占86%,目前已有18个院士项目产出117种产品,获授权专利110项。我们狠抓院士产业载体建设,2019年,载体面积实现了由50万平米到300万平米的跃升,为院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抢抓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机遇,与全球顶尖平台——亚马逊AWS、微软加速器、ARM加速器开展合作,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出中瑞车联、云裳物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2018年和2019年连续诞生2座税收亿元楼,其中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5亿元,实现税收2.7亿元。

  三、坚持实干为先,确保决策落地生根

  “六稳”工作是高线、“六保”任务是底线,在求高线、保底线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到3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把上级部署和李沧实际相结合。作为李沧区来说,不但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还要结合李沧的实际特点,把“六稳”“六保”的政策细化具体化。比如:在财力投入方面,按照上级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年初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根据可用财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按照10%的比例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先足额保障基本民生。李沧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6年超过70%,2019年达到了76%。在抗击疫情复产复工方面,结合李沧实际,出台了应对疫情稳发展八条政策、应对疫情减免承租企业房租等一系列举措,?早在3月底的时候,全区在建项目复工率和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复工率均已达100%,在青岛市企业复工达产考核中,我区列10区市第1位,获得最高奖励1050万元。我们还多措并举推动房租减免工作,协调区直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减免租金2582万元,惠及租户1357家。

  二是把政府服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学深圳、赶深圳”,积极融入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努力打造“三化三型”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方面,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坚持管的“少而准”。管的“少”,就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市场。比如,取消权力事项184项,向社会晒出“权力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管的“准”,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而不随意插手企业经营。比如,专门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让334名处级干部“一对一”服务企业,解决企业发展经营难题380多项。另一方面,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坚持管的“多而公”。管的“多”,就是对企业的合理诉求做到及时响应、有求必应。全区252项行政许可事项100%打通“零跑腿”路径,行政许可事项“零跑腿”实际办件比例达75%。开展“服务到企业、服务到项目、服务到社区、服务到居民”“四到”工作,累计为2352家企业落地提供免费全程帮办代办服务,为15个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了65个审批难题。管的“公”,就是对任何来李沧投资的市场主体,做到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本土企业、外来企业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亲疏有别。

  三是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六稳”是大局、是长远,“六保”是前提、是当下。工作中,我们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解决燃眉之急、确保当前“保”的有效果,又解决后顾之忧、实现“稳”的有基础。比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承担了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对李沧西北部条件最差的25.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总投资达到了49.1亿元,这其中包括国家和市上的投资。从当前来看,海绵城市建设消除了黑臭水体、减少了雨水径流、改善了人居环境,对保基本民生十分重要;从长远来看,降低了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改善了李沧西北部的投资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提高“双招双引”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下一步,李沧区全区上下将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像学者一样思考、像军人一样行动,提高决断力、提升执行力,加快推进“六稳”工作,努力完成“六保”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区长。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张区长,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李沧区上流佳苑视察指导,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现在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围绕落实总书记要求,李沧区都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张友玉:首先,感谢您对李沧工作的关心和关注。

  我简单回答一下,我们在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方面,我们突出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一个核心”,坚持党建统领,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标准化建制、区域化统筹、网格化治理、信息化支撑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区级干部包街道、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联组、党员干部联户”责任体系建设,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先后选派47名“第一书记”对重点薄弱社区进行全脱产帮扶,确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299项,解决落实率超过90%。

  二是把握“两个基点”,精准精细服务民生。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着力把握居民需求侧与服务供给侧这两个基点,以流程再造提高为民服务实效。坚持“开门决策”,以前是政府做好菜端上来给市民和老百姓吃,现在是让老百姓来点菜,政府来做菜,我们就举行了开门搞决策的方式,通过网络和通过线下在区政府办公室邀请了一部分市民座谈让他们提要求,我们通过相关的会议、程序进行确定,来确定我们的区办实事,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老百姓的满意率上升幅度很大。我们也搞了一个《问政李沧》,到现在为止累计播出21期,办理问题174个。

  三是建立“三项机制”,提高为民服务实效。第一个机制是顶格推进机制。成立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全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街呼区应、上下联动”服务群众快速响应机制。将破解居民不动产权证办理难作为顶格推进事项,不动产证的办理,我上线的时候有一个70多的老太太给我打电话,说什么时候给我办?这个事相对麻烦,我当时在线上也和老百姓解释这个事,我说办是肯定要办的,但是难度可能相对大一些,因为李沧区的旧村改造历史太长,有很多的纠纷,比如建筑房和业主之间的纠纷,还有设计方因为可能当时的一些费用没有结算就不给图纸,所以事事很多,当时我举了一个例子,书记说他第一次上线的时候,也是有一个老太太说要办证,就说什么时候能办下来?在我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这个证?当时测算全区可能有4万多户需要办证,后来下限之后对这个事非常重视,我们就成立一个专班办不动产证,累计4年的时间我们实际办了54890户,保障了居民的财产权。第二个机制是民主协商机制。探索民主协商与社区治理创新融合机制,广泛开展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活动,有效促进协商成果转化。“有事来商量”等民主协商平台,两年来解决邻里难题和居民纠纷200余件。第三个机制是“四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推进多元服务主体深层次参与社区治理。实施“新面孔”计划,建立社区志愿者挖掘发现机制,在疫情防控期间,李沧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迅速行动,通过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助力抗疫,每天约有5000名志愿者参与社区24小时封闭管理服务,成为疫情防控一线主力军。

  四是加强“四项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保障。第一个建设是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加快补齐老旧社区服务用房和基础设施等短板,两年来共投入资金2180万元,改善、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用房31处,新增面积近4万平米。第二个建设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社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发展专项规划,教育培训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社区工作者951人次,实现全区所有社区全覆盖。第三个建设是加强“互联网+”建设。完善“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实现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施社会救助“一证办理”,办理时限由33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创新打造“平安智慧社区”,打通“雪亮工程”在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第四个建设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挥教育在促进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人口机械增长快的现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29所,新增建筑面积是之前全区校舍面积的一倍还多,我们在2017年之前李沧区总共校舍面积32万平米,2017-2019年这三年做了39万平米,比建国以来几十年总和还要多,投入是相当大的。

  下一步,李沧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殷嘱托,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更加精准精细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作出李沧贡献。谢谢。

  记者:区长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我的问题跟数字经济有关,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刚才张区长也提到,李沧区数字经济板块培育出很多优秀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并且连续两年打造了2座税收亿元楼,请问区长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咱们数字经济板块具体情况?谢谢。

  刘学辉: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也感谢您的提问。

  这几年来李沧区一直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到目前我们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和国际特别创新区、百度联合创新中心等园区陆续投入运营,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想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我们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的乘法

  与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亚马逊AWS合作,共建了全球首个获得亚马逊AWS总部品牌授权的联合创新中心。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亚马逊总部品牌授权的联合创新中心,同时我们还引入微软加速器和ARM安创加速器两个国际化孵化平台,进一步帮助入驻企业加速成长。我们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孵化企业9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占比达8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数字经济园区在2019年获评“青岛市重点数字产业集聚区”,获评“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试点)”称号,今年年底之前信联天地等载体陆续竣工投入使用,我们在办公楼宇、星级酒店、会展中心、人才公寓等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数字经济板块注入新活力。

  二、我们坚持服务优先的理念

  云计算是当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对中小企业来讲,云服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化成本,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所以我们把云服务作为重点,倾力打造了“云起·芯动”计划,“云起”即亚马逊AWS、微软Azure云服务和微软加速器精创营。其中亚马逊AWS对每家入驻企业提供10万元的免费云资源,微软Azure提供总计750万优惠云额度。微软加速器精创营,为创业生态圈提供微软全球的导师、技术、资本、销售等资源,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我们还联合微软共同推出了云战疫驰援计划,我们对受疫情影响的数字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供10万元的免费云资源,微软提供总计750万元优惠云额度,微软加速器的精创营为创业生态圈提供微软全球的导师、技术、资本、销售等资源,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我们还联合微软共同推出了“云战疫·驰援计划”,为受疫情影响的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供10万免费云服务,目前一些像易云网络、创迹软件、罗博智能等企业额外拿到了5-10万不等的免费云额度。“芯动”计划我们用安创ARM技术创新实验室和安创加速器为企业提供服务,实验室为入驻企业提供创新原型验证软硬件开发平台服务,帮助创新创业者开发验证创新方案、开拓创新视野、激发创新灵感,现在我们有20多家企业在实验室受益。

  三、我们坚持生态思维

  我们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头部企业,比如在车联网领域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号召,引入龙头企业中瑞集团,并且以中瑞集团作为头部企业,向上延伸软件开发,向下延伸芯片制造和应用,我们打造生态体系。衣联网领域,云裳羽衣物联科技是海尔衣联网板块龙头企业,为推广衣联网生态平台以及数字化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云裳物联与创新区联合打造了“全球首家衣物智慧生活体验中心-海尔衣联网1号店”,这也是座落在国际特别创新区,最后欢迎新闻界的朋友们到数字产业园区走一走,看一看,谢谢大家!

  记者:您好,我是香港商报的记者,刚刚听了张区长做了一些介绍,感觉咱们青岛国际院士港在人才和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不错成效,我想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张在厚:这位记者朋友您好!感谢您对李沧、对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关心关注。2018年5月底全国国际全会召开了第三天,6.3号组织启动了国际院士港的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院士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引进108名院士,建设了300多万平方米科研和产业载体,孵化了18个项目117个产品,初步建成了交通能源、智能建造、数据信息和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去年青岛国际院士港作为改革创新的案例上报深改办,并且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改革创新奖,围绕国际院士港我重点介绍一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着力聚集全球最强大脑

  科技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国际院士港坚持国际性市场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原则,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设计研发五大领域,引进以院士为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引进了108名院士,院士是作为高端人才的带头人,通过引进1名院士进入一个院士团队,这个模式把青岛国际院士港的人才高地打造起来,这108名院士当中86%是外籍院士,其中到目前为止有2名外籍院士常年在院士港工作。

  二、聚力院士项目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院士港围绕着产研并举的思路,推动院士项目的科研成果和转化,围绕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我们充分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评审,主要以央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以及公募风投公司加上院士港的专家库组成四方的联合评估机制,对院士的科研成果技术和市场进行评估评审,如果评估评审的分数达到我们及格线,我们再进行洽谈合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审评估通过率在60%多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院士项目能够符合院士港的入驻条件,正因为我们评审评估的机制非常完善,所以我们引进的这些项目落地之后就能够开花,开花之后就能够马上结果。刚刚我也介绍了,到今年6月底已经有18个项目孵化了117个产品,获得专利117项,比如陈院士研究的二次水系电池项目,是国际上唯一具有环保、燃烧率比较低,然后是能量密度比较大的环保电池项目,目前这个产品已进入市场化的阶段,现在咱们使用的电池有一些容易爆炸,有一些二次处理当中特别是报废之后有污染,所以这个电池把这些缺点都克服了。再比如引进了吴院士的项目,通过靶向治疗能够精准的对癌症进行根治,目前已经在北京301医院做过临床实验,像这些技术和成果转化之后对普通老百姓、全球来说健康都是一个福音,我们院士港产业和研究并举的目的,从0到1的事情做好。

  三、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李沧区是青岛老工业区、重工业基地,前些年按照青岛的战略布局需要,很多老企业已经从李沧区搬迁,这就出现了短期的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围绕产业空心化,结合着院士港的科技项目的转化,我们集中打造四条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第一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围绕着交通和能源把上下游的产业链聚集起来。山东刚刚通过了“十四五”氢能规划,青岛也叫“氢岛”,我们交通能源是以四氢能源为主打造产业链,从治氢、运氢、储氢、用氢四个环节,院士港到6月底已经建成了青岛第一座加氢站,每天加氢500公斤,建成了青岛第一条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氢能发动机,每年产能5000台套,现在我们正在着力推进氢能源汽车与应用,目前有10辆商用车正式挂牌运营,也是青岛第一批正式挂牌运营汽车,近期我们重点推出氢能源的城市物流车和城市的渣土运输车,把交通能源的产业链条打造起来。

  第二个产业集群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引进的院士当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院士是研究生物医药的院士,目前有不少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临床或者是即将通过临床的批准,所以我们围绕目前的资源以及国内原创药短缺的现状,打造生命药舟(音),目前建成81万平米的生物医药的产业载体,通过产业载体的打造,通过院士研发的成果,把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引入到生命药舟,把产业集群打造成新的亮点。

  第三个产业集群是智慧制造和智慧建造,大家都很清楚,目前咱们城市建设大部分是靠人工,但是目前面临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屋建设用工短缺的问题,我们推进的是装配式建筑和装配机器人施工,通过装配式建筑来推动建设的环保,通过装配式机器人、智能化的施工机械来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联合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在做试点,目前在重庆中路学校是第一个示范项目,今年8月份这个项目就完工。

  第四个产业集群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国家刚刚出台的市场配置要素的意见,其中提出五大市场要素配置,其中数据要素第一次提出来就作为配置的市场要素之一,大数据是我们一些产业的辅助主要的手段,所以院士港里面引进了荣春美(音)院士区块链主席以及国外相关院士的资源,聚焦大数据和区块链进行研究,所以通过这四条产业链的打造,为李沧区、青岛的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的引擎。

  四、努力打造开放、合作、共享的“桥头堡”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科技命运共同体,科技没有国界,所以我们通过国际院士港这个平台,广泛的和国际、国内的高校合作,研发出更好、更多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立了尖端技术研究院,就在青岛国际院士港每年培养100名以上的博士生,第一年在院士港,后两年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进行培训,同时带来6名澳大利亚院士在院士港工作。在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同济大学、清华、湖南大学引入300多名博士和教授在院士港工作,同时我们和中科院、工程院多所国内的中科院所进行合作。

  另外一方面,我们和科技部推进的2030重大专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进行全面的合作,这个项目有30多位院士带领团队要入驻院士港。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青岛国际院士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欢迎记者朋友到青岛国际院士港去作客,走一走、看一看、转一转,为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记者:各位好,我是人民网的记者,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刚才张区长提到李沧区提前六个月就完成了就业目标任务,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和做法?谢谢。

  刘学辉:感谢您的提问。应该说就业工作是“六稳”“六保”中排在首位的工作,可以说就业稳,则人心稳、社会稳,发展稳。李沧区一直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下面我想从援企稳岗、创业扶持、技能提升以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和精准服务五个方面来简要的向媒体界朋友们通报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是强化援企稳岗方面,我们在疫情期间出台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八条政策,编印政策补贴“明白纸”,运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举办政策法规惠企“云课堂”,为企业在线解读相关政策。我们提供就业服务过程中,累计收集就业岗位信息2万余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300多人。

  二是强化创业扶持方面,围绕构建创业孵化的体系和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宣传推广,上半年扶持创业3428人,同比增长325%,创业带动就业5280多人。

  三是技能提升方面,出台19条技能人才支撑计划实施细则,创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宇威科技公司完成了育婴保育等20多门网课开发,这个企业成为我市唯一入选全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的企业,目前有5000多名学员参加线上培训。

  四是围绕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的帮扶,举办“青鸟计划”“校企直通车”“青年议事厅”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企业与驻区高校院校牵线搭桥,先后有116名应届毕业生通过“直通企业”实现就业。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信息精准匹配,结合专业和就业意向精准推送900余个岗位信息,上半年有2450名派遣期内高校毕业生在我区实现就业。

  五是提供精准服务,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和人社专员2支队伍,实现全区“四上”企业和119个社区全覆盖,帮助解决招工难、返岗难、物资缺等问题210余个。搭建人才智能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由过去的“人找政策、人找岗位”变成现在的“政策找人、岗位找人”。积极推行“云维权”服务模式,健全“一诉全查”和“双向联动维权”机制,设立“农民工速裁庭”和“工会派出庭”,劳动维权效率提高50%,上半年有969名劳动者通过这个平台追回劳动报酬1000余万元。

  下一步,李沧区将继续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在稳定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强化创业扶持等方面上下功夫,持续完善就业帮扶体系,健全“三级”失业风险防控机制,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谢谢。

  主持人:感谢刘区长,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深度采访需求,会后可以台上的发布人,也可以联系李沧区政府办。

  通过刚才三位发布人的发布和解答,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李沧区像学者一样思考、像军人一样行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把李沧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要,坚持实干为先的聚焦“六稳”、聚力“六保”的工作宣传好、解读好,我们共同助力李沧区打造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

  今天发布会的视频和文字实录,可以登录“青岛发布”微信公众号、“爱青岛”手机客户端、青岛政务网、青岛新闻网首页新闻发布会频道获取。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台上三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