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暨振兴国医行动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174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历代的主流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中医药政策和服务模式的改革,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启动了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振兴国医行动计划,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就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暨振兴国医行动进行发布,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同志,下面请赵局长就相关情况向媒体朋友们进行发布。
赵国磊: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卫生计生工作特别是中医药工作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天又是第19个记者节,我借此机会向广大记者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
下面向大家汇报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暨振兴国医行动的有关最新情况。首先我要说明,承担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市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责任主体是市政府,因此在工作当中实际上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各政府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取得的成绩,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我的汇报有三部分:
一、夯实基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综合改革经验
一是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将“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市党委政府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成效考核指标。为加强公立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在国内率先将“中医药资源配置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为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在国内率先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纳入区、市党委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以上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和中医药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
二是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我市在国内率先将16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非大病)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并按日间病房管理,这些病种不是大病,以往需要病人个人进行支付,通过这项改革提高了限额结算标准,为3231例病人节约费用853万元,我市制定了《青岛市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7个住院中医优势病种以病种为计价单位进行定额结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8月份到青岛来实地调研,并且在青召开了专题的调研会,提炼出“青岛经验”。
三是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在全国率先试行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将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分为三等九级,实施中医医疗质量量化分级动态管理,先后对24所中医医院和21所综合(专科)医院进行了中医医疗质量的量化分级,提高了医院的质量信誉意识,为群众“看中医”提供遵循。我们推进中药材(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展了3000亩黄芩、29000亩崂山茶、18000亩海青茶的大规模规范化种植,正着手制定海马养殖行业标准。成立了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药学分中心,开展了中药饮片的飞行检查,对222家配备中药饮片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中药饮片采购验收进行了专项清查。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三甲中医医院增加到4家,这项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里面,我们位列第一,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达到6家。
四是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开展了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设项目,遴选了11个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立了5个中医药旅游基地、4条中医旅游线(点)。加大中医药旅游产品研发力度,指导我市有关单位合作研发了海马宝、海马片等产品。引导疗养机构提供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疗养服务;鼓励建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支持养老机构开设中医医疗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横向联合。已建成6家中医医养结合型医院,包括三种模式:中医院在老年公寓内开设老年病房、医院内设立老年护理院、医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同时我市还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纳入了3项中医药服务内容,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是探索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军民融合模式。发挥岛城“海军城”、“拥军模范城”、军队驻青医院、疗养院较多的特色,促进中医药军民融合式发展,将驻青军队医疗机构纳入中医药发展规划,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成果评荐等方面一视同仁,组织军地定期协商合力推进中医药发展事宜,将青岛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等落户军队驻青医疗机构,在军队驻青医疗机构中打造了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全国“治未病”中心、1个高端养老中心、1个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打造了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药膳食疗于一体的“中华养生文化园”,受到广大官兵和市民的欢迎。今年举办了全军中医针灸诊疗适宜技术培训班,12国军医来青学习,向国际传播中医声音,讲述青岛中医故事。
二、乘势而上,启动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振兴国医行动计划
以引进高端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建立10大中医药特色中心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再深化行动、“卓越中医”行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社会办中医试点行动、“中医药+”行动、中医医疗质量与服务双提升行动、中医药健康文化“双创”行动等系列行动计划。
一是开展“卓越中医”行动,夯实中医药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推进实施中医药“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了第二届“国医大师”论坛,建立了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门诊-杏林苑,柔性引进建立了包括10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内的80个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遴选了160名中医药中青年技术骨干师从学习,中医药临床诊疗能力明显提升。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开设了中药专业,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建设了中医适宜技术教学“o2o”平台,培养了大量中医药职业技能型人才。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下辖的青岛中医研究院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装修筹备,在今年年底即将投入使用。
二是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推行特聘中医专家存案制度,即外地中医专家经存案后可在我市医疗机构服务,扩增了中医药人力资源总量。出台了《青岛市促进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方案》,入选国家社会办中医试点城市,社会办中医医院开业28家,不包括5家已经批准设置其没有开业。备案制中医诊所53家,释放了社会办中医的活力。创新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举办了三伏养生节、膏方节,明天还有一个健康养生节在早报那边儿举办。在国内率先发布10项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了“e家中医”手机APP,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让中医药的特色技术遍及千家万户。胶州市政府成立了“胶州市中医医院筹备组”,推进胶州市中医医院恢复重建步伐;实施国医馆建设项目,累计建成“走进中医的门、望见中医的人、闻见中医的味、感知中医的氛围的”国医馆133个;全市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个、高龄夫妇孕育调养门诊16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152个,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1.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1.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我们统计权势有2407家医疗机构设立了中医诊疗科目,配备了中医医生。所有镇(街)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居民中医药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是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双创”行动,提升居民中医药获得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全域调查,我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达20.90%,远远高于全国的12.85%,我市老中医刘景曾手绘《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文版全球发行,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辟“图说本草之《本草纲目》”专栏,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已经刊载34期,引发国内外巨大反响。开展了中医处方手迹遴选征集活动,荟萃了全市中医药系统近百副精品佳作,为岛城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处方之美的艺术大观和视觉盛宴。投(融)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中医婚育博物馆等12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李沧区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等3个中医药文化公园。开展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探索了与荷兰、波兰、俄罗斯的中医药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以上合峰会在青岛召开为契机成立了山东省首家院校合作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已分3批陆续接待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43人。
四是开展“中医药+”行动。实施“中医药+海洋”战略,突出青岛海洋科技馆海洋生物特色,精选了海参、牡蛎等动物类中药活体生物参展,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在全国首创的“科普资源电视免费点播”模式中下设“海洋药物”科普平台,构建海洋中医药资源开放共享的新载体。实施“中医药+基因”,依托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技术平台,开展中医养生保健与基因检测相结合的诊断和科研活动;实施“中医药+畜牧”,指导农牧科技企业利用中药替代抗生素饲养“生态猪”,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升级传统产业。开展“中医药+互联网”建设项目,我们在即墨试点的中医智能医共体建设,“医共体”建设以“即墨中医云服务平台”为核心,包括即墨中医云数据管理系统、专科专病中医远程服务网络、名老中医智慧传承平台、中医智能辅助开方平台、基层中医辅助辨证决策平台、经络辅助诊疗平台、基本公卫中医药服务平台、家医签约中医药服务平台,将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大数据,成为全国领先的“中医药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示范基地”,使群众看中医更省时、更省力、更省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在“改”字上下功夫,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细化对中医药的倾斜政策,形成差别化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机制。在综合(专科)医院试点中医药适宜技术全科化,扩大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范围。建立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共体,加强对基层的辐射带动。
二是在“引”字上下功夫,深化中医药供给改革。大力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学科及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实施“名医传承计划”,并招收首批学员,启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研究生院建设。乘上合青岛峰会胜利召开东风,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建立青岛中医药国际中心。吸引优质社会资源进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培养引进品牌化、连锁化服务机构,推出中医药健康服务连锁(联盟)品牌机构。
三是在“防”字上下功夫,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和拓展“大中医”、“大健康”理念,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递延中医药服务链条,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更加多元和更高质量的需求,实施治未病中心与养生馆建设项目,促进社会性养生保健机构健康发展。推广中医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在“强”字上下功夫,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一科一策”、“一人一策”工作法,引导组建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医康复示范基地,打造青岛中医药学科高地;建设中西医协同创新研究平台,组建中医疑难病诊疗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体验中心等十大特色中心,早日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战略目标,力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赵局长详细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针对今天的发布内容,有问题可以提问,提问的时候请举手示意一下,并通报一下您的媒体单位。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新闻网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咱们翔实的数字有没有时间节点?
赵国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内容我们指的主要是近一年取得的工作成绩,第三部分内容指的是未来下一个阶段我们的工作打算。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了解为了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我们启动了齐鲁中医精英计划,能不能介绍相关方面的进展情况?
赵国磊:齐鲁精英培训计划,在这里面我们也提到了卓越中医工程,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这里面包括“三经”传承,传经验、用经方,读经典。我们选拔了50多位中青年的学员作为徒弟跟师学习,跟名师传经验,同时我刚才汇报的时候,我们引进了80位名中医,每一个名医又配了两名徒弟,这是160名徒弟重点培养,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要实施的是我们名医传承计划,和中医科学院的。这些工作都是培养年轻一代的中医药人才的一些举措。
还有就是国家层面启动的传承创新项目,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里面包括遴选全国的优才进行重点培养,我们是积极参与国家的组织,同时我们借助青岛中医科学院建设这个平台加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和提升中医科研的平台,这些都是卓越项目里面的具体工作。
后面我们还要结合青岛的实际,加大对中药人才、外向型人才,我们要走出去的战略,特别是借上合峰会这一个有利的时机,我们借这个东风加强与“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国家的交流合作,要推进外向型中医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更多的中医能够走出去,让中医药的服务和特色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去造福。
主持人:谢谢赵局长的介绍。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半岛都市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青岛有没有在中西医结合上开展一些计划项目?谢谢。
赵国磊:中西医结合工作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第一,我们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特别是西学中培训,我们已经举办了三期西学中研究生班的培训,培养了一批相对比较年轻的中西医结合的人才。
第二,我们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第五人民医院正名是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在发改委立项,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建设,今年我们中西医结合医院也通过了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复审。
第三,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我刚刚汇报了一个内容,就是搭建中西医协作平台,这个平台重点是做什么呢?是做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我们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项目、中西医结合的药学项目等等,有一些我们也是借助山东中药大学青岛中医科学院项目来实施,包括重要里面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海洋药物里面抗肿瘤,解决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物的筛选,都将通过这些平台建设能够来推进,谢谢。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首先想核实一个数据,16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之后,为3231个病人,这个数据具体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赵国磊:这个数据的时间是从2016年我们搞试点以来的项目,2016年我们一开始是7个病种,后来加口腔3个病种是10个,其中当时的情况是7个病种是按照住院来进行结算,3个病种是按照日间病房进行结算,今年开始又增加了6个病种,变成16个病种,都按照日间病房来进行管理,16个病种这个数从今年来算的数,现在是16个并种都按照日间病房进行管理,但是病例这个数是医保部门提供的,我们统计的数是从2016年以来纳入单病种管理的数是3231人。
提问: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医药+畜牧这块提到了用中医药替代抗生素饲养生态猪,这个事情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赵国磊:这个事件在我们《青岛日报》还是《青岛早报》曾经有过报道,这条工作也是我们和畜牧部门为主,我们共同推进的一个项目,不是西海岸就是胶州一家农牧科技企业在我们中医专家的指导下使用中医药来替代抗生素来进行养猪,这样因为我们知道畜牧业和渔业用的抗生素是兽用药,使用中医药之后就可以避免使用兽用的抗生素,使猪更健康,具体可以看一下报道,应该在今年的上半年报纸有过具体的报道。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赵局长带来了非常多的一些信息,我听了以后感觉到非常受鼓舞,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我们的媒体在宣传和普及方面肩负着重任,希望媒体朋友们对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加大关注的力度,采访报道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振兴国医行动方面开展工作,希望在这方面进行深度的挖掘采访报道。
我听了以后感觉到其中很多方面都很兴奋,比如说中医特色小镇、旅游县,中医药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结合,刚才大众日报记者还提到中医药和畜牧结合、生态猪,这些我相信也是我们媒体非常关注的点,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到这些点进行深度的、详细的宣传和报道,为我市中医药开展,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青岛新闻网和网络电视台进行直播的,同时在青岛发布、爱青岛、蓝睛三个手机客户端进行直播,发布会的文字实录会后将上传到青岛之窗的网站上,现在发布会的稿件已经上传到青岛之窗的媒体邮箱当中,供媒体朋友们取用,请发稿时注明“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儿,感谢赵局长、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最后还要祝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新闻办工作的支持,谢谢!
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历代的主流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中医药政策和服务模式的改革,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启动了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振兴国医行动计划,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就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暨振兴国医行动进行发布,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同志,下面请赵局长就相关情况向媒体朋友们进行发布。
赵国磊: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卫生计生工作特别是中医药工作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天又是第19个记者节,我借此机会向广大记者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
下面向大家汇报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暨振兴国医行动的有关最新情况。首先我要说明,承担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市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责任主体是市政府,因此在工作当中实际上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各政府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取得的成绩,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我的汇报有三部分:
一、夯实基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综合改革经验
一是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将“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市党委政府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成效考核指标。为加强公立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在国内率先将“中医药资源配置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为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在国内率先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纳入区、市党委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以上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和中医药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
二是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我市在国内率先将16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非大病)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并按日间病房管理,这些病种不是大病,以往需要病人个人进行支付,通过这项改革提高了限额结算标准,为3231例病人节约费用853万元,我市制定了《青岛市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7个住院中医优势病种以病种为计价单位进行定额结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8月份到青岛来实地调研,并且在青召开了专题的调研会,提炼出“青岛经验”。
三是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在全国率先试行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将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分为三等九级,实施中医医疗质量量化分级动态管理,先后对24所中医医院和21所综合(专科)医院进行了中医医疗质量的量化分级,提高了医院的质量信誉意识,为群众“看中医”提供遵循。我们推进中药材(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展了3000亩黄芩、29000亩崂山茶、18000亩海青茶的大规模规范化种植,正着手制定海马养殖行业标准。成立了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药学分中心,开展了中药饮片的飞行检查,对222家配备中药饮片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中药饮片采购验收进行了专项清查。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三甲中医医院增加到4家,这项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里面,我们位列第一,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达到6家。
四是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开展了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设项目,遴选了11个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立了5个中医药旅游基地、4条中医旅游线(点)。加大中医药旅游产品研发力度,指导我市有关单位合作研发了海马宝、海马片等产品。引导疗养机构提供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疗养服务;鼓励建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支持养老机构开设中医医疗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横向联合。已建成6家中医医养结合型医院,包括三种模式:中医院在老年公寓内开设老年病房、医院内设立老年护理院、医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同时我市还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纳入了3项中医药服务内容,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是探索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军民融合模式。发挥岛城“海军城”、“拥军模范城”、军队驻青医院、疗养院较多的特色,促进中医药军民融合式发展,将驻青军队医疗机构纳入中医药发展规划,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成果评荐等方面一视同仁,组织军地定期协商合力推进中医药发展事宜,将青岛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等落户军队驻青医疗机构,在军队驻青医疗机构中打造了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全国“治未病”中心、1个高端养老中心、1个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打造了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药膳食疗于一体的“中华养生文化园”,受到广大官兵和市民的欢迎。今年举办了全军中医针灸诊疗适宜技术培训班,12国军医来青学习,向国际传播中医声音,讲述青岛中医故事。
二、乘势而上,启动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振兴国医行动计划
以引进高端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建立10大中医药特色中心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再深化行动、“卓越中医”行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社会办中医试点行动、“中医药+”行动、中医医疗质量与服务双提升行动、中医药健康文化“双创”行动等系列行动计划。
一是开展“卓越中医”行动,夯实中医药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推进实施中医药“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了第二届“国医大师”论坛,建立了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门诊-杏林苑,柔性引进建立了包括10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内的80个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遴选了160名中医药中青年技术骨干师从学习,中医药临床诊疗能力明显提升。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开设了中药专业,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建设了中医适宜技术教学“o2o”平台,培养了大量中医药职业技能型人才。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下辖的青岛中医研究院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装修筹备,在今年年底即将投入使用。
二是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推行特聘中医专家存案制度,即外地中医专家经存案后可在我市医疗机构服务,扩增了中医药人力资源总量。出台了《青岛市促进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方案》,入选国家社会办中医试点城市,社会办中医医院开业28家,不包括5家已经批准设置其没有开业。备案制中医诊所53家,释放了社会办中医的活力。创新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举办了三伏养生节、膏方节,明天还有一个健康养生节在早报那边儿举办。在国内率先发布10项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了“e家中医”手机APP,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让中医药的特色技术遍及千家万户。胶州市政府成立了“胶州市中医医院筹备组”,推进胶州市中医医院恢复重建步伐;实施国医馆建设项目,累计建成“走进中医的门、望见中医的人、闻见中医的味、感知中医的氛围的”国医馆133个;全市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个、高龄夫妇孕育调养门诊16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152个,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1.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1.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我们统计权势有2407家医疗机构设立了中医诊疗科目,配备了中医医生。所有镇(街)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居民中医药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是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双创”行动,提升居民中医药获得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全域调查,我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达20.90%,远远高于全国的12.85%,我市老中医刘景曾手绘《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文版全球发行,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辟“图说本草之《本草纲目》”专栏,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已经刊载34期,引发国内外巨大反响。开展了中医处方手迹遴选征集活动,荟萃了全市中医药系统近百副精品佳作,为岛城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处方之美的艺术大观和视觉盛宴。投(融)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中医婚育博物馆等12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李沧区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等3个中医药文化公园。开展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探索了与荷兰、波兰、俄罗斯的中医药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以上合峰会在青岛召开为契机成立了山东省首家院校合作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已分3批陆续接待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43人。
四是开展“中医药+”行动。实施“中医药+海洋”战略,突出青岛海洋科技馆海洋生物特色,精选了海参、牡蛎等动物类中药活体生物参展,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在全国首创的“科普资源电视免费点播”模式中下设“海洋药物”科普平台,构建海洋中医药资源开放共享的新载体。实施“中医药+基因”,依托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技术平台,开展中医养生保健与基因检测相结合的诊断和科研活动;实施“中医药+畜牧”,指导农牧科技企业利用中药替代抗生素饲养“生态猪”,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升级传统产业。开展“中医药+互联网”建设项目,我们在即墨试点的中医智能医共体建设,“医共体”建设以“即墨中医云服务平台”为核心,包括即墨中医云数据管理系统、专科专病中医远程服务网络、名老中医智慧传承平台、中医智能辅助开方平台、基层中医辅助辨证决策平台、经络辅助诊疗平台、基本公卫中医药服务平台、家医签约中医药服务平台,将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大数据,成为全国领先的“中医药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示范基地”,使群众看中医更省时、更省力、更省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在“改”字上下功夫,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细化对中医药的倾斜政策,形成差别化的中医药政策保障机制。在综合(专科)医院试点中医药适宜技术全科化,扩大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范围。建立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共体,加强对基层的辐射带动。
二是在“引”字上下功夫,深化中医药供给改革。大力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学科及团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实施“名医传承计划”,并招收首批学员,启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研究生院建设。乘上合青岛峰会胜利召开东风,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建立青岛中医药国际中心。吸引优质社会资源进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培养引进品牌化、连锁化服务机构,推出中医药健康服务连锁(联盟)品牌机构。
三是在“防”字上下功夫,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和拓展“大中医”、“大健康”理念,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递延中医药服务链条,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更加多元和更高质量的需求,实施治未病中心与养生馆建设项目,促进社会性养生保健机构健康发展。推广中医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在“强”字上下功夫,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一科一策”、“一人一策”工作法,引导组建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医康复示范基地,打造青岛中医药学科高地;建设中西医协同创新研究平台,组建中医疑难病诊疗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体验中心等十大特色中心,早日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战略目标,力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赵局长详细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针对今天的发布内容,有问题可以提问,提问的时候请举手示意一下,并通报一下您的媒体单位。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新闻网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咱们翔实的数字有没有时间节点?
赵国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内容我们指的主要是近一年取得的工作成绩,第三部分内容指的是未来下一个阶段我们的工作打算。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了解为了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我们启动了齐鲁中医精英计划,能不能介绍相关方面的进展情况?
赵国磊:齐鲁精英培训计划,在这里面我们也提到了卓越中医工程,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这里面包括“三经”传承,传经验、用经方,读经典。我们选拔了50多位中青年的学员作为徒弟跟师学习,跟名师传经验,同时我刚才汇报的时候,我们引进了80位名中医,每一个名医又配了两名徒弟,这是160名徒弟重点培养,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要实施的是我们名医传承计划,和中医科学院的。这些工作都是培养年轻一代的中医药人才的一些举措。
还有就是国家层面启动的传承创新项目,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里面包括遴选全国的优才进行重点培养,我们是积极参与国家的组织,同时我们借助青岛中医科学院建设这个平台加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和提升中医科研的平台,这些都是卓越项目里面的具体工作。
后面我们还要结合青岛的实际,加大对中药人才、外向型人才,我们要走出去的战略,特别是借上合峰会这一个有利的时机,我们借这个东风加强与“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国家的交流合作,要推进外向型中医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更多的中医能够走出去,让中医药的服务和特色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去造福。
主持人:谢谢赵局长的介绍。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半岛都市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青岛有没有在中西医结合上开展一些计划项目?谢谢。
赵国磊:中西医结合工作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第一,我们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特别是西学中培训,我们已经举办了三期西学中研究生班的培训,培养了一批相对比较年轻的中西医结合的人才。
第二,我们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第五人民医院正名是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在发改委立项,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基本建设,今年我们中西医结合医院也通过了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复审。
第三,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我刚刚汇报了一个内容,就是搭建中西医协作平台,这个平台重点是做什么呢?是做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我们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项目、中西医结合的药学项目等等,有一些我们也是借助山东中药大学青岛中医科学院项目来实施,包括重要里面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海洋药物里面抗肿瘤,解决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物的筛选,都将通过这些平台建设能够来推进,谢谢。
提问:赵局长,您好,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首先想核实一个数据,16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之后,为3231个病人,这个数据具体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赵国磊:这个数据的时间是从2016年我们搞试点以来的项目,2016年我们一开始是7个病种,后来加口腔3个病种是10个,其中当时的情况是7个病种是按照住院来进行结算,3个病种是按照日间病房进行结算,今年开始又增加了6个病种,变成16个病种,都按照日间病房来进行管理,16个病种这个数从今年来算的数,现在是16个并种都按照日间病房进行管理,但是病例这个数是医保部门提供的,我们统计的数是从2016年以来纳入单病种管理的数是3231人。
提问: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医药+畜牧这块提到了用中医药替代抗生素饲养生态猪,这个事情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赵国磊:这个事件在我们《青岛日报》还是《青岛早报》曾经有过报道,这条工作也是我们和畜牧部门为主,我们共同推进的一个项目,不是西海岸就是胶州一家农牧科技企业在我们中医专家的指导下使用中医药来替代抗生素来进行养猪,这样因为我们知道畜牧业和渔业用的抗生素是兽用药,使用中医药之后就可以避免使用兽用的抗生素,使猪更健康,具体可以看一下报道,应该在今年的上半年报纸有过具体的报道。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赵局长带来了非常多的一些信息,我听了以后感觉到非常受鼓舞,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我们的媒体在宣传和普及方面肩负着重任,希望媒体朋友们对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加大关注的力度,采访报道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振兴国医行动方面开展工作,希望在这方面进行深度的挖掘采访报道。
我听了以后感觉到其中很多方面都很兴奋,比如说中医特色小镇、旅游县,中医药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结合,刚才大众日报记者还提到中医药和畜牧结合、生态猪,这些我相信也是我们媒体非常关注的点,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到这些点进行深度的、详细的宣传和报道,为我市中医药开展,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青岛新闻网和网络电视台进行直播的,同时在青岛发布、爱青岛、蓝睛三个手机客户端进行直播,发布会的文字实录会后将上传到青岛之窗的网站上,现在发布会的稿件已经上传到青岛之窗的媒体邮箱当中,供媒体朋友们取用,请发稿时注明“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儿,感谢赵局长、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最后还要祝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新闻办工作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