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新闻发布会
浏览:104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青岛市作为国家第三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环境总体规划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近日推出了《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历经市政府批准今天在这儿给予发布,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到市环保局副局长章群同志到现场发布这么一个重要的文件,下面请章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章群: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市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发布,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可以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环境总规”制度是我国当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一项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城市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决策。
青岛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臻完善,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凸现,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资源环境条件空间特征不相配的城市布局,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关键时期。《规划》是指导我市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战略性文件,是我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基础性规划。《规划》确定了环境的中远期目标和指标,划定了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对城市长远发展和空间布局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引导性、约束性要求,从源头奠定城市生态环境格局,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定位为基础性规划,强调环境空间管控。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全域,陆域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约12240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0年,并展望2035年。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着眼于生态城市、美丽青岛的战略目标,系统研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上线、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实施“多规合一”,引导城市发展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二)规划目标
《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管护,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入海河流达标率53%。环境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重点区域建设与环境保护基本协调,重点环境风险源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基本完善。我们现在正在按照这个要求一步步往前推进。
到2030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根本好转,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入海河流达标率100%。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城林田海岛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
结合我们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第一阶段,展望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成为常态,全面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我们到2035年这15年的奋斗目标。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10章、24节、75条这里面分了三大块:
1、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总体论述,研究了青岛市环境及经济区位条件,在长周期尺度内分析了青岛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历程与形势。横向比较分析了青岛市与国内外47个同等城市的环境经济竞争力,提出规划总体目标及2020年、2030年分阶段规划目标,确定生态环境安全、环境资源承载、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公共服务4大领域7方面26项指标,其中10项为底线指标。
2、第二章到第九章,根据青岛市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空间。充分依据青岛市自然规律、生态环境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系统识别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生态敏感区及生态脆弱区,还有近岸海域保护、欢迎质量体系、重点区域规划指引等任务,重点区域规划指引结合着咱们青岛市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一共提出了五个方面,一个是胶州湾的区域规划的指引,第二个是大沽河流域水源地保护这方面的指引,第三是我们西海岸新区的一个区域规划指引,还有是我们北部大泽山生态屏障规划指引,还有是我们的蓝谷科技新城规划指引,所以是五个方面,这是一个重点区域规划指引。划定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占比25%的生态空间。
3、确立了分级分区的规划体系和规划信息体系的规划建立,这是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规划》创新与特点
《规划》在总结前两批试点城市的编制经验与不足基础上,结合青岛生态环境特点和“多规合一”的需求,在《规划》编制体例、内容、方法等方面均取得创新性突破。目前我市《规划》试点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南宁、济南等国内其他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有一些已经作为标准和导则里面的要求,主要创新与特点如下:
1、规划了六大要素环境空间分区方案,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结合污染源的分布、环境承载力禀赋等,划定生态、大气、水、土壤、噪声、近岸海域环境空间分区方案,并分别制定分区管控措施。以大气环境为例,我局分别于2012年、2014年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分析雾霾的成因,但都没有将源落到空间。比如说在市南哪几个街区更严重一些?或者是李沧哪几个街区更严重一些?这个是没有,只是这个数据,有这么一些源,比如里面扬尘、粉尘、二氧化硫等是谈的这些,这次是落到空间多种去了。《规划》首次从空间角度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源分布,识别源头布局敏感区、污染聚集脆弱区,划定核心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三类大气环境分区,并分别制定差别化管控措施。基于《规划》的研究成果,后续可指导我市大气达标等规划的编制。
2、结合青岛市的自然禀赋,构建了“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扩散
青岛也经过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认定通风廊道对于促进城市空气循环,降低空气污染,改善城市小尺度的风环境,特别是舒缓夏季的热岛效应,减低冬季采暖期雾霾发生的频率,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观察搜集了近三十年青岛市气象观测显示的数据,青岛城区在城市化过程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2℃以上,大家不要小看这2度,这是平均温度,原来青岛是冬无寒冬,夏无酷暑,但是我们这些年明显感到冬天不是很冷,夏天反而热的越来越厉害,这可能是一些年轻的同志没有感受,现在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老青岛人感受特别深,这只是个人感受,但是我们通过数据的分析,平均温度上升两度,整个的城市热城效应明显上升,而且30年来我们青岛市的平均风速也降低了30%,风速的下降已成为引起雾霾和城市热岛加剧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和青岛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规律,我们构建了构建“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并提出控制廊道内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要求,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大气自净能力。通风廊道内容后续可纳入青岛市城市规划展示和管理平台,为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用地管理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依据。
3、划定了生态空间,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城市空间。生态空间管制是中国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内容。《规划》依据青岛市自然规律、生态环境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划定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通过落实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可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以及人居保障区。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土生态安全监测与监察体系、预测与预警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管控体系,为生态多样性、脆弱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可能大家看青岛市这么大的国土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怎么才2800多生态空间?根据我们青岛市目前已有的开发强度和状态,2836平方公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一个结果,我们这只是从生态环境角度是一个生态空间,我们还有另外一块生态空间,就是在另外一个系统,就是基本农田,没在这个盘子里面,这是在另外,加上基本农田,再加上现在的生态空间合起来我们整体的空间占比还是相当高的,所以在这一点,后期我们要以此为依据来逐步的指导各个方面的规划的编制和推进。
再说一下后面的几项工作,在规划实施机制方面,这也是这一次青岛市规划的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了年督检查、中期评估和修订完善,这一个过程在今后的15年当中,这项规划是要定期的进行动态调整,但是红线部分是坚决不能动的,有一些工作我们可能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同时还要完善规划体系,现在只是《总规》,我们根据市政府常务会决定的事项,现在正在筹备做好前期工作,分区规划的编制,刚才讲现在我们正在完善生态红线方案,现在正在做,估计再有一个月就全部出来了,整个生态红线就要报省政府报批,批准了之后就纳入国家生态红线体系,这项工作是一个硬杠,这是生态空间分区规划就完成了。
大气、水、土壤、噪声,我们下半年就要全面开展,这个体系和《总规》是紧密结合的,《总规》后面有很多图,这个和以往的环保规划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建立在和国土、规划一张蓝图上的1:10000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编制的,分区规划我们做到1:2000,就是为后面的规划落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需要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一个体系问题。
还有就是我们同时光除了规划文本不行,我们还和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等在规划局这里共同搞了一个信息平台,就是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将来以后我们的企业、我们上项目的单位以及编制规划的单位和审批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直接登录,把你想做的事情直接输进去,比如我想上一个项目既有排水又有废气的项目,我想上在某一个地方,你登录进去自动可以看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分期规划的要求是不是符合,自动就可以生成,这也便于我们现在讲放管服的往前推进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后期的管理。
同时,我们还根据规划的要求,我们后期根据工作的推进,要制定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管理办法,逐步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实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也是我想今天给各位媒体介绍《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一些基本情况,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章局长全面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针对今天发布的内容有问题可以提问。
提问:章局长您好,我是半岛都市报的记者,咱们的规划如果我没记错是2017年2月份公开征求意见的,我们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开始编制这样一个规划,青岛为什么走在第一梯队?还想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全国还有哪一些城市已经有了这些规划,以及他们的规划给他们的城市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谢谢。
章群:谢谢这位媒体提问。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原环境保护部批准的第三批试点城市,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依据国务院在印发“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文件当中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求探索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要求,原环境保护部一共批准了30个城市开展这项工作,第一批是有大连、广州等12个城市。第二批有海口等14个城市。第三批是我们和厦门等地级市做城市规划总规,目前来讲一共是30个。
我们这项工作是2015年下半年开展的,我们这项工作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2014年积极向环境保护部提出申请,环境保护部研究以后认为青岛这个城市应该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我们做这方面的探索。2015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拟定方案、招投标选取国内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一起来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历时了两年多,因为这是开创性工作,大量的技术工作都需要从头来,2017年进入政府的决策程序,市委市政府也是高度重视,2015-2016年连续两年列为市委重点工作任务,2017年作为市政府重点决策事项,整个这项工作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完成下来。
它的重要意义,刚才我在给大家介绍规划的内容当中,我已经讲了,不言而喻,现在看其他的一些城市凡是已经编完的正在实施的,现在看效果来讲也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现在青岛市自己的工作已经展现出来了,我们现在这个规划是今年初市政府正式研究通过的,又通过几个月的进一步的细化调整,我们前两天正式印发,今天就会挂网上对外公开了,整个编制过程特别是到了后期,市政府的相关部门比如说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包括我们这些管理部门已经在总体规划管理方面已经开始应用这些内容了,实际上已经对各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一个引导和约束作用,使得我们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由末端总是跟在后面救火的模式,现在逐步往前移到了前端,走到了预防上去,以预防为主的环境当中去,我想这项工作的具体意义和长远的意义会越来越展现,谢谢。
提问:章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早报的记者,青岛市环境总体规划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这具体会对我们青岛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章群:这项规划是开创性的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管理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者来讲也是新的挑战,我觉得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方面,首先对管理者来讲,在管理上特别是在规划的总体管理上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项强制性要求,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总规的强制性要求要牢牢的记住,这不是软约束了。
第二个就是一些理念要跟进,同时我们现在为什么叫多规合一?我们现在是和发改、规划、国土、海洋以及其他的一些涉及到总体规划方面的部门,现在研究这些规划的时候同时我们在一个平台上就要把这些因素要引进去,我想这是从这个方面来讲,工作理念上要有一个总体的约束。第二个是工作的具体管理上,这又是一个依据,因为下一层的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又是一个依据,我们相应的建设方面的一些规划条例、法律法规,现在比如说叫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讲,我们怎么做?这会儿有了依据了,现在在青岛市有了上位顶层的依据了,以后做各类开发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都要从这里面来找相应的依据,重大项目也是要从这里面来找,后期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分区管控规划以后,这样就会使得总规的一个纲领性要求、原则性要求进一步具体化,那样使得我们其他的产业部门、城市建设部门、社会发展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何适用方面有了更细致的依据,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就是为了放管服,我们做这项工作是为了青岛的长远的发展,但是我们不是靠这个来管死,而是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特别是应用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网络手段来促进我们的放管服,让来青岛工作的人士也好、关心这一方面的热心人士也好,通过我们的网络,随时了解掌握青岛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走势,谢谢。
主持人:今天章局长介绍了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特点,涉及的面非常广,希望媒体朋友们对此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报道,也希望媒体朋友们更加关注我市生态城市和美丽青岛的建设,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一些深度的采访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青岛网络电视台、青岛新闻网进行直播的,同时在青岛发布、爱青岛、蓝睛三个手机客户端进行直播,发布会的文字实录会后刊登在青岛之窗上。
感谢章局长、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青岛市作为国家第三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环境总体规划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近日推出了《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历经市政府批准今天在这儿给予发布,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到市环保局副局长章群同志到现场发布这么一个重要的文件,下面请章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章群: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市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发布,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可以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环境总规”制度是我国当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一项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城市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决策。
青岛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臻完善,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凸现,比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资源环境条件空间特征不相配的城市布局,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关键时期。《规划》是指导我市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战略性文件,是我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基础性规划。《规划》确定了环境的中远期目标和指标,划定了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对城市长远发展和空间布局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引导性、约束性要求,从源头奠定城市生态环境格局,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定位为基础性规划,强调环境空间管控。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全域,陆域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约12240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0年,并展望2035年。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着眼于生态城市、美丽青岛的战略目标,系统研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上线、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实施“多规合一”,引导城市发展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二)规划目标
《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管护,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入海河流达标率53%。环境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重点区域建设与环境保护基本协调,重点环境风险源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基本完善。我们现在正在按照这个要求一步步往前推进。
到2030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根本好转,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入海河流达标率100%。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城林田海岛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
结合我们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第一阶段,展望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成为常态,全面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我们到2035年这15年的奋斗目标。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10章、24节、75条这里面分了三大块:
1、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总体论述,研究了青岛市环境及经济区位条件,在长周期尺度内分析了青岛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历程与形势。横向比较分析了青岛市与国内外47个同等城市的环境经济竞争力,提出规划总体目标及2020年、2030年分阶段规划目标,确定生态环境安全、环境资源承载、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公共服务4大领域7方面26项指标,其中10项为底线指标。
2、第二章到第九章,根据青岛市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空间。充分依据青岛市自然规律、生态环境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系统识别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生态敏感区及生态脆弱区,还有近岸海域保护、欢迎质量体系、重点区域规划指引等任务,重点区域规划指引结合着咱们青岛市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一共提出了五个方面,一个是胶州湾的区域规划的指引,第二个是大沽河流域水源地保护这方面的指引,第三是我们西海岸新区的一个区域规划指引,还有是我们北部大泽山生态屏障规划指引,还有是我们的蓝谷科技新城规划指引,所以是五个方面,这是一个重点区域规划指引。划定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占比25%的生态空间。
3、确立了分级分区的规划体系和规划信息体系的规划建立,这是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规划》创新与特点
《规划》在总结前两批试点城市的编制经验与不足基础上,结合青岛生态环境特点和“多规合一”的需求,在《规划》编制体例、内容、方法等方面均取得创新性突破。目前我市《规划》试点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南宁、济南等国内其他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有一些已经作为标准和导则里面的要求,主要创新与特点如下:
1、规划了六大要素环境空间分区方案,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结合污染源的分布、环境承载力禀赋等,划定生态、大气、水、土壤、噪声、近岸海域环境空间分区方案,并分别制定分区管控措施。以大气环境为例,我局分别于2012年、2014年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分析雾霾的成因,但都没有将源落到空间。比如说在市南哪几个街区更严重一些?或者是李沧哪几个街区更严重一些?这个是没有,只是这个数据,有这么一些源,比如里面扬尘、粉尘、二氧化硫等是谈的这些,这次是落到空间多种去了。《规划》首次从空间角度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源分布,识别源头布局敏感区、污染聚集脆弱区,划定核心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三类大气环境分区,并分别制定差别化管控措施。基于《规划》的研究成果,后续可指导我市大气达标等规划的编制。
2、结合青岛市的自然禀赋,构建了“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扩散
青岛也经过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认定通风廊道对于促进城市空气循环,降低空气污染,改善城市小尺度的风环境,特别是舒缓夏季的热岛效应,减低冬季采暖期雾霾发生的频率,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观察搜集了近三十年青岛市气象观测显示的数据,青岛城区在城市化过程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2℃以上,大家不要小看这2度,这是平均温度,原来青岛是冬无寒冬,夏无酷暑,但是我们这些年明显感到冬天不是很冷,夏天反而热的越来越厉害,这可能是一些年轻的同志没有感受,现在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老青岛人感受特别深,这只是个人感受,但是我们通过数据的分析,平均温度上升两度,整个的城市热城效应明显上升,而且30年来我们青岛市的平均风速也降低了30%,风速的下降已成为引起雾霾和城市热岛加剧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和青岛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规律,我们构建了构建“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并提出控制廊道内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要求,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大气自净能力。通风廊道内容后续可纳入青岛市城市规划展示和管理平台,为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用地管理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依据。
3、划定了生态空间,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城市空间。生态空间管制是中国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内容。《规划》依据青岛市自然规律、生态环境格局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划定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通过落实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可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以及人居保障区。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土生态安全监测与监察体系、预测与预警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管控体系,为生态多样性、脆弱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可能大家看青岛市这么大的国土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怎么才2800多生态空间?根据我们青岛市目前已有的开发强度和状态,2836平方公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一个结果,我们这只是从生态环境角度是一个生态空间,我们还有另外一块生态空间,就是在另外一个系统,就是基本农田,没在这个盘子里面,这是在另外,加上基本农田,再加上现在的生态空间合起来我们整体的空间占比还是相当高的,所以在这一点,后期我们要以此为依据来逐步的指导各个方面的规划的编制和推进。
再说一下后面的几项工作,在规划实施机制方面,这也是这一次青岛市规划的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了年督检查、中期评估和修订完善,这一个过程在今后的15年当中,这项规划是要定期的进行动态调整,但是红线部分是坚决不能动的,有一些工作我们可能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同时还要完善规划体系,现在只是《总规》,我们根据市政府常务会决定的事项,现在正在筹备做好前期工作,分区规划的编制,刚才讲现在我们正在完善生态红线方案,现在正在做,估计再有一个月就全部出来了,整个生态红线就要报省政府报批,批准了之后就纳入国家生态红线体系,这项工作是一个硬杠,这是生态空间分区规划就完成了。
大气、水、土壤、噪声,我们下半年就要全面开展,这个体系和《总规》是紧密结合的,《总规》后面有很多图,这个和以往的环保规划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建立在和国土、规划一张蓝图上的1:10000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编制的,分区规划我们做到1:2000,就是为后面的规划落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需要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一个体系问题。
还有就是我们同时光除了规划文本不行,我们还和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等在规划局这里共同搞了一个信息平台,就是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将来以后我们的企业、我们上项目的单位以及编制规划的单位和审批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直接登录,把你想做的事情直接输进去,比如我想上一个项目既有排水又有废气的项目,我想上在某一个地方,你登录进去自动可以看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分期规划的要求是不是符合,自动就可以生成,这也便于我们现在讲放管服的往前推进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后期的管理。
同时,我们还根据规划的要求,我们后期根据工作的推进,要制定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管理办法,逐步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实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也是我想今天给各位媒体介绍《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一些基本情况,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章局长全面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针对今天发布的内容有问题可以提问。
提问:章局长您好,我是半岛都市报的记者,咱们的规划如果我没记错是2017年2月份公开征求意见的,我们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开始编制这样一个规划,青岛为什么走在第一梯队?还想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全国还有哪一些城市已经有了这些规划,以及他们的规划给他们的城市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谢谢。
章群:谢谢这位媒体提问。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原环境保护部批准的第三批试点城市,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依据国务院在印发“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文件当中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求探索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要求,原环境保护部一共批准了30个城市开展这项工作,第一批是有大连、广州等12个城市。第二批有海口等14个城市。第三批是我们和厦门等地级市做城市规划总规,目前来讲一共是30个。
我们这项工作是2015年下半年开展的,我们这项工作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2014年积极向环境保护部提出申请,环境保护部研究以后认为青岛这个城市应该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我们做这方面的探索。2015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拟定方案、招投标选取国内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一起来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历时了两年多,因为这是开创性工作,大量的技术工作都需要从头来,2017年进入政府的决策程序,市委市政府也是高度重视,2015-2016年连续两年列为市委重点工作任务,2017年作为市政府重点决策事项,整个这项工作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完成下来。
它的重要意义,刚才我在给大家介绍规划的内容当中,我已经讲了,不言而喻,现在看其他的一些城市凡是已经编完的正在实施的,现在看效果来讲也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现在青岛市自己的工作已经展现出来了,我们现在这个规划是今年初市政府正式研究通过的,又通过几个月的进一步的细化调整,我们前两天正式印发,今天就会挂网上对外公开了,整个编制过程特别是到了后期,市政府的相关部门比如说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包括我们这些管理部门已经在总体规划管理方面已经开始应用这些内容了,实际上已经对各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一个引导和约束作用,使得我们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由末端总是跟在后面救火的模式,现在逐步往前移到了前端,走到了预防上去,以预防为主的环境当中去,我想这项工作的具体意义和长远的意义会越来越展现,谢谢。
提问:章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早报的记者,青岛市环境总体规划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这具体会对我们青岛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章群:这项规划是开创性的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管理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者来讲也是新的挑战,我觉得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方面,首先对管理者来讲,在管理上特别是在规划的总体管理上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项强制性要求,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总规的强制性要求要牢牢的记住,这不是软约束了。
第二个就是一些理念要跟进,同时我们现在为什么叫多规合一?我们现在是和发改、规划、国土、海洋以及其他的一些涉及到总体规划方面的部门,现在研究这些规划的时候同时我们在一个平台上就要把这些因素要引进去,我想这是从这个方面来讲,工作理念上要有一个总体的约束。第二个是工作的具体管理上,这又是一个依据,因为下一层的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又是一个依据,我们相应的建设方面的一些规划条例、法律法规,现在比如说叫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讲,我们怎么做?这会儿有了依据了,现在在青岛市有了上位顶层的依据了,以后做各类开发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都要从这里面来找相应的依据,重大项目也是要从这里面来找,后期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分区管控规划以后,这样就会使得总规的一个纲领性要求、原则性要求进一步具体化,那样使得我们其他的产业部门、城市建设部门、社会发展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何适用方面有了更细致的依据,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就是为了放管服,我们做这项工作是为了青岛的长远的发展,但是我们不是靠这个来管死,而是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特别是应用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网络手段来促进我们的放管服,让来青岛工作的人士也好、关心这一方面的热心人士也好,通过我们的网络,随时了解掌握青岛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走势,谢谢。
主持人:今天章局长介绍了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特点,涉及的面非常广,希望媒体朋友们对此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报道,也希望媒体朋友们更加关注我市生态城市和美丽青岛的建设,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一些深度的采访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青岛网络电视台、青岛新闻网进行直播的,同时在青岛发布、爱青岛、蓝睛三个手机客户端进行直播,发布会的文字实录会后刊登在青岛之窗上。
感谢章局长、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